范俊艷
(吉林敦化市中醫(yī)院,吉林 敦化 133700)
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結腸和直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局限于大腸黏膜及黏膜下層。病變多位于乙狀結腸和直腸,也可延伸至降結腸,甚至整個結腸,主要癥狀為血性腹瀉、腹痛、便血、體重減輕、里急后重、嘔吐等。具有癥狀輕重不一,病程漫長,常反復發(fā)作的特點[1],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學習及身體健康。為探討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效果,現將我院收治的40例患者的臨床資料報告如下。
抽取的40例患者均符合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制定的《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中的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2]。其中,男性22例,女性18例;年齡30-68歲,平均45歲;病程2個月至6年,平均3.5年;輕度者29例,中度者11例(嚴重程度劃分標準參照前述《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中的相關規(guī)定,即:輕度-患者腹瀉每日少于4次,無或輕微便血,無發(fā)熱、脈搏加快或貧血等癥狀,ESR正常;中度-介于輕度和重度之間;重度-患者腹瀉每日超過6次,伴有明顯的黏液血便,體溫高于37.5℃,脈搏大于 90次 /min,Hb小于 100g/L,ESR大于 30mm/h)。排除標準:病情嚴重程度為重度者,不能耐受直腸滴注者,急性暴發(fā)型患者,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患者,并發(fā)大出血、穿孔等患者,激素依賴或抵抗者,患有如肛裂、肛周膿腫、肛門失禁等嚴重肛門局部病變者。
(1)A組13例:口服美拉沙嗪片,每次1g,每日4次。
(2)B組13例: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即:將配置好的藥液加溫至38-40℃,囑患者排空大便,取左側臥位,將灌腸筒連接消毒橡膠肛管,順著患者的肛門緩慢插入至肛門25-30cm處后放開灌腸器調節(jié)開關,將藥液快速注入患者腸腔內,灌入藥液后囑患者保持左側臥位至少1h。
(3)C組14例:中藥直腸滴入治療,即:囑患者排空大便,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30°,應用袋式輸液器,把輸液管端涂上石蠟油或其他潤滑劑后插入患者的肛門內至距肛緣約25cm處,松開輸液器開關,將配置好的藥液緩慢地滴入患者的腸腔內,滴速控制在每分鐘60滴左右,每晚1次。所有患者的治療均以10d為一療程,均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后觀察療效。藥液組成:薏苡仁15g、秦皮10g、紅藤15g、黃連10g、白術15g、茯苓15g、山藥15g、赤芍12g、白及15g;濃煎取汁100mL。
完全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完全消失,經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病變基本消失;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緩解,經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病變明顯減輕;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經腸鏡檢查顯示腸黏膜病變有所減輕;無效-患者經治療后其臨床癥狀、內鏡檢查等結果均無改善,甚至加重[3]。有效率=(完全緩解+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根據療效評價標準,三組患者的治療有效率分別為A組76.9%、B組84.6%、C組92.9%,見下表1。
表1 三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
目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方式分為西醫(yī)及中醫(yī)兩種。西醫(yī)認為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與遺傳、免疫、感染及細胞因子、炎性介質和抗中性粒細胞胞質抗體有關,治療一般以臥床休息、進柔軟易消化富營養(yǎng)飲食、補充多種維生素口服藥物為主要原則[4]。臨床中可進行內科治療及外科治療。內科治療所應用的藥物主要有氨基水楊酸類、激素類、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外科治療為手術切除病變。經臨床實踐表明,口服藥物治療雖然能夠取得一定的療效,但是口服藥物作用范圍廣、病變局部藥物濃度低、需要長期使用、副作用大、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高、極易出現藥物依賴性,病情易反復等缺點[5]。而外科治療由于創(chuàng)傷大、費用高,不能被多數人所接受,僅適用于內科治療效果不理想者和(或)合并其他并發(fā)癥者[6]。
潰瘍性結腸炎在祖國醫(yī)學中屬于“下痢”“腹痛”“泄瀉”“久痢”“休息痢”等范疇[7]。祖國醫(yī)學認為病因為稟賦不足、感受外邪、飲食所傷、情志失調、病后體虛,病機為氣滯濕阻、脾腎虧虛、脾運失職、小腸無以分清泌濁、大腸傳導失司、濕濁蘊結、氣血凝滯、經脈阻滯、腸絡失和、血敗肉腐。治療需以中醫(yī)辨證與辨病相結合為原則,誠如《靈樞·癰疽》篇云:“發(fā)熱不止,血熱則肉腐,肉腐則為膿”。因此,治療應以健脾益氣、清熱燥、活血祛瘀、健脾止瀉為原則[8]。
本組患者所用方劑中薏苡仁具有利水滲透濕、健脾止瀉、除痹、排膿、解毒散結等功效;秦皮具有清熱燥濕、收澀止痢、長于清瀉下焦?jié)駸岬裙π?;紅藤具有通經活絡、散瘀止痛、理氣行血、殺蟲、解毒消癰、活血、祛風除濕等功效;黃連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等功效;白術具有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等功效;茯苓具有滲水利濕、健脾、寧心、消腫等功效;山藥具有滋養(yǎng)強壯、助消化、斂虛汗、益腎氣、健脾胃、止瀉等功效;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散瘀止痛、活血通經等功效;白及具有收斂止血、消腫生肌等功效。諸藥合用,能夠取長補短,相得益彰。
臨床中,中藥治療方法主要有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及中藥直腸滴入治療兩種方式。經臨床實踐表明,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雖然能夠讓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使得藥效成分可以直接被病變腸道所吸收,有效提高了病變部位的血藥濃度,起到了清熱解毒、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促進了炎性反應和潰瘍的愈合,有利于提高治療效果[9],但因其具有灌藥速度較快,病人舒適度差,藥液在病變部位保留時間短等缺點,故往往不能達到滿意療效。鑒于讓藥液在病變腸道內保留時間延長,讓病變腸道充分吸收藥物是局部藥物治療的關鍵,臨床將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改進為直腸滴入法給藥以提高治療效果。
經臨床實踐表明,與傳統(tǒng)中藥保留灌腸相比,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主要優(yōu)勢有:(1)給藥速度明顯減慢,藥物作用力較均勻,能夠顯著降低藥物對腸壁的刺激,患者不會出現肛門墜脹感,治療舒適度顯著提高,從而增加了患者的依從性。(2)藥液在病變腸道內保留的時間明顯增長,可顯著提高腸黏膜對藥液的吸收率,從而提高了藥物利用率,進而能顯著提高治療效果。(3)藥液在滴注前進行了加溫處理,溫度適宜,不僅有利于腸道黏膜對藥液的吸收,還能促進與改善腸道的血液循環(huán),加速結腸炎癥消散,減輕水腫程度,緩解腸道痙攣,從而顯著提高了結腸潰瘍的修復能力,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4)適當延長了肛管的插入深度,由傳統(tǒng)的15-20cm變?yōu)橹蹦c滴入的25-30cm,既擴大了治療范圍,又緩解了灌腸時的不適感,還有效地延長了藥液在結腸內的保留時間,不但能發(fā)揮局部治療作用,還能讓藥液有機會經腸系膜靜脈進入大循環(huán)而起到全身治療作用。(5)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所需費用低廉、操作簡單,而且患者可在家中治療,既可減少住院費用,又能增加舒適感。
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注意事項有:(1)做直腸滴入治療前必須要求患者排空大便和小便;(2)患者盡量取左側臥位,抬高臀部30度為宜;(3)滴入時要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在患者的肛門括約肌處于松弛時將導管插入[10];(4)藥物在滴入前要進行溫度處理,藥液滴入時的溫度
( 以38-40℃為適宜;(5)滴入管應選擇細導管,插入時動作要輕柔;(6)直腸滴入管插入深度要適宜,以距肛門25-30cm處為最佳位置;(7)藥液滴入速度要緩慢,速度要均勻[11]。
綜上所述,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能夠讓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部位,藥效持續(xù)時間長,能有效降低對腸壁的刺激,治療效果顯著,不良反應少,操作簡單,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 張亞峰,王春微,杜文武.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醫(yī)藥咨訊,2012,4(2):284-285.
[2]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tǒng)疾病專業(yè)委員會.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消化雜志,2011,19(1):61.
[3] 劉曉娟.鹽熨配合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J].光明中醫(yī),2016,4(31):527-528.
[4] 朱東東.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觀察[J].實用中醫(yī)藥雜志,2017,33(2):134-135.
[5] 劉翠萍,林春丹,張麗微,等.改良灌腸袋進行中藥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療效觀察[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7,36(4):574-576.
[6] 孫芳美.潰瘍性結腸炎的發(fā)病機制與治療進展[J].中國醫(yī)藥指南,2012,10(12):445-447.
[7] 田超,李立.潰瘍性結腸炎的外科治療[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7,1(14):110-113.
[8] 付學源,王真權.近5年來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研究進展[J].現代中醫(yī)藥,2012,32(1):85-90.
[9] 秦書香,王玉華,黎爽,等.中藥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30例[J].河南中醫(yī),2013,42(33):579-580.
[10] 范新華,黎婉榮.結腸炎灌腸液直腸滴入治療潰瘍性直腸炎56例[J].陜西中醫(yī),2012,33(6):689-690.
[11] 賈紅英,薛淑銀.中藥直腸滴入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3,28(9):1394-1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