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旭
【摘 要】英漢習語都是歷經(jīng)數(shù)千年的文化積淀后被傳承下來的語言精華,所以在各自語言體系中都占有重要地位。兩者在習用性、定型性和整體性上有很多共通之處。然而,由于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所以加強英語學習者對其文化差異的研究與學習更顯得尤為重要。
【關(guān)鍵詞】英漢習語;相同之處;特性;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01-0278-01
習語是經(jīng)過長時間使用而逐漸提煉出來的固定表達,也被稱作語言的“核心和精華”。習語一詞在英語中被譯做“idiom”,源自希臘語,意為“一種特殊性的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英語中,表示某種語言的習慣性表達,某國或民族所特有的語言,特定地區(qū)、社會或階層所特有的方言,也包括名家名作的語言風格等;漢語中較多學者將其稱作“成語”“熟語”“習語”。學習者在翻譯英語習語時,能夠找到與其相對應的漢語習語,由于習語承載了歷史、地理、生活習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民族文化特征,只有真正了解字面表意下的文化內(nèi)涵,才能做到準確無誤地將原文形象的聯(lián)想、修辭以及特有的民族風格翻譯出來,并做到信、達、雅。
一、英漢習語的相同之處
(一)習用性。習語即社會里相沿習用、口習耳聞,長期為大眾所熟知的習慣用語。從空間和時間上看,習用性意味著習語應用的廣泛性及使用的長久性。習語伴隨語言經(jīng)歷了歷史的變遷直至今日。
(二)定型性。它指習語內(nèi)部結(jié)構(gòu)形式的相對固定性,要求詞素的位置不能任意變換。漢、英習語都有很強的定型性。英語中的burn a hole in ones pocket不能將pocke換成purse。中文的“三從四德”“車水馬龍”也不能隨意變換數(shù)字及詞序。
(三)整體性。主要表現(xiàn)在習語是以整體來表示一定的意義,并且在語句中作為一個整體來應用。習語的意義不是構(gòu)成成分意義的簡單相加,切勿望文生義。曾有人把漢語成語“胸有成竹”錯譯成“there is a bamboo in the chest”。
(四)音律性。很多習語不僅內(nèi)容精辟、寓意深刻,而且讀來節(jié)奏感強。從結(jié)構(gòu)和讀音分析,這類習語具有對稱、押韻的特點。如英語中Love me,love my dog.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漢語中“以牙還牙,以眼還眼”等。
二、英漢習語的差異分析
(一)地理差異。地理位置及其氣候等特點的差異,會造成人們不同的勞動和生活習慣,從而影響語言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中國位于亞洲大陸,大部分地區(qū)處于內(nèi)陸,所以,漢語中“揮金如土”,英國由于四面環(huán)海則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來表達。中國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所以有“東風報春”“紫氣東來”等。英國屬于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就有了雪萊的經(jīng)典之作Ode to the West Wind。
(二)喜好差異。不同的喜好偏好也會造成英漢習語的差異。如漢語在使用包含“狗”的習語時多為貶義,有“狗眼看人低”“狗仗人勢”等;歐美則愛狗如愛子,如Every dog has his day.I am a lucky dog 等。中國人視龍如神,龍代表了威嚴與吉祥,如“望子成龍”;英語中,龍卻與惡魔同在,the old dragon卻是惡魔的代名詞。
(三)宗教差異。英漢使用者所持有的宗教信仰不同也會導致習語的差異。在中國道教文化中,“九重天”中的“九”是單數(shù)中最大的數(shù)字,有“極限”之意。在佛教文化中,佛度眾生,有關(guān)“佛”的習語也很多,如“臨時抱佛腳”——make effort at the last moment;在歐洲國家的基督教文化中,“上帝”住在第七層天,所以the seventh heaven是無限歡樂的至善之地。
(四)歷史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見證并記錄著歷史的變遷。大量源自經(jīng)典文學作品或涉及到歷史上的人與事的習語,在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持時便不能進行直譯。如“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在翻譯時就有必要將“諸葛亮”進行解釋說明a wise man;英語中的典故習語多來自《圣經(jīng)》、希臘羅馬神話以及古代經(jīng)典戰(zhàn)役等文學作品。
三、結(jié)語
習語為語言的濃縮形式,包含了與本國歷史文化傳統(tǒng)息息相關(guān)的文化信息。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對英漢習語的共性與差異的研究還會進一步深入。希望本文能給英語學習者帶來一些信息參考,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習語。
參考文獻:
[1]艾朝陽.英語諺語詞典[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2,56.
[2]包通法.諺語的文化沉淀的認識與翻譯[J].貴州工業(yè)大學學報,2003,(4):34.
[3]馮慶華.實用翻譯教程[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0.
[4]黎健敏.從英漢文化背景看動物的文化內(nèi)涵差異[J].北京大學英語學術(shù)版,2006,(1):32.
[5]潭江竹.諺語的語用連接意義[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2005,(1):10.
[6]謝慶芳.英國諺語探源[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4,(3):27.
[7]張舒漢.英漢習語文化含義比較研究[J].哈爾濱學院學報,2005,(6):5.
作者簡介:
閆 旭(1986-),女,漢族,山西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