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鶴然+王守紀
摘要:羅爾斯的《正義論》主要提出了正義原則和差別原則,其基本思想是社會的機會、收入和財富等都應被平等地分配。為了能平等地對待所有人,提供真正同等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注意那些天賦較低和出生于較不利的社會地位的人們。在教育過程中,照顧學困生、平等對待學困生等問題是教師職業(yè)道德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正義論》;正義原則;補償原則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08-0253-02
一、羅爾斯與《正義論》簡介
約翰·羅爾斯(1921-)美國著名哲學家,《正義論》一書是在1971年正式出版發(fā)行,這本書是他對以前發(fā)表的論文進行的整理,試圖用正義的理論代替現行功利主義的有關社會基本結構的正義理論。
《正義論》出版的一個重要貢獻是在理論上圍繞該書的爭論,主要是哈佛大學另一位年輕的哲學教授諾齊克出版了《政府、國家與烏托邦》,他堅持古典自由主義的政治哲學,并與羅爾斯進行了正面交鋒。后來,羅爾斯的思想發(fā)生了一些重要的變化,反映在1993年出版的《政治自由主義》一書當中。90年代,最突出的爭論是羅爾斯與德國著名哲學家哈貝馬斯就正義問題展開的討論。
二、正義理論
(一)兩個正義原則提出的理論前提
羅爾斯指出,他所提出的正義觀從社會契約理論(如洛克、盧梭、康德的契約論)升華到一個更高的抽象層次,即“作為公平的正義”理論。
他首先確立的一個“原初狀態(tài)”(original position),這一“原初狀態(tài)”與近代契約論講的“自然狀態(tài)”頗有相似,它相較于“自然狀態(tài)”更為純粹和抽象。在這種狀態(tài)下確定的原則是公平的,因為,正義的原則是在一種無知之幕(veil of ignorance)后被選擇的,即假設事實上無論是階級地位還是社會出身,沒有人知曉他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沒有人知道他先天的資質、能力、智力、體力等方面的運氣如何。在原初狀態(tài)中,人們之間的關系處于“相互冷淡”(mutually disinterested)之中,這種冷淡意味著各方并非利己主義者,而是對他人的利益持以淡漠的態(tài)度。
羅爾斯的正義論主要來自以洛克為代表的“自由主義平等觀”和盧梭為代表的“契約主義平等觀”,崇尚自由,極力捍衛(wèi)個人的自然權利。盧梭等啟蒙主義者渴望平等,要求權力和財富的適當分配,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口號,社會契約被一種對最初狀態(tài)的解釋所代替。他還比較了古典功利主義和直覺主義的正義觀,目的是確立一種正義論以取代傳統理論。古典功利主義主要以18世紀的休謨、邊沁、密爾等為代表,主要觀點是一切政治、立法、倫理原則是否合理,能否成立,歸根到底應當以能否滿足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標準。能夠最大限度地增加社會所有成員的欲望體系,那么這個社會就是正當的,倫理學的兩個主要概念就是正當和善。目的論如果把至善定義為快樂,那就是快樂主義。這樣的功利主義僅僅關心整體的社會福利的增加,而不關心這些福利或欲望滿足是如何實現的,它就可以在更大的社會利益的借口下為奴役制或其他壓制自由的事件做辯護,這與正義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而羅爾斯認為“社會”的每一成員都被認為是具有一種基于正義,或者說基于自然權利的不可侵犯性。此外,羅爾斯還對直覺主義進行了批評,他認為,直覺主義靠直覺來做決定或衡量,而不承認可以經過審慎的反思和程序化的方式來做出選擇。在決定正義原則時,不能進行全面考慮,做出符合邏輯的、優(yōu)先列序的安排,由此,他提出了正義原則的優(yōu)先排列問題,主要是將原則放入一種類似詞典編纂學的順序當中,即在轉到第二個原則前,必須優(yōu)先滿足第一個原則,以此類推。
(二)羅爾斯的正義理論核心是兩個正義原則,全書很大篇幅都在論證這兩個原則
羅爾斯規(guī)定他的正義原則,正義對應著社會的基本結構——均等分配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劃分由社會分工合作產生的利益和由此而生的制度,然而社會制度的重要價值即正義,基于正義的不可侵犯性是人人皆可擁有的,在他看來,正義即公平。
1.正義原則。
第一個原則:每個人對與其他人所擁有的基本自由體系都應有一種平等的權利。
第二個原則:社會與經濟在產生不平等時,可合理地期望適合于所有的利益于它們;并且依附于地位和職務向所有人開放。
這兩個原則不是等同的而是有優(yōu)先次序的,這種次序是按照詞典的編排方法進行的。這也就說明,第一個原則是要優(yōu)先于第二個原則的,并且第二個原則中的公正原則又是優(yōu)于差別原則的,僅僅在充分予以滿足前一項原則的基礎上才可考慮后一項原則。
最基本的思想是一種平等的傾向或者說是一種平等主義的傾向。1.機會公平、平等原則:要求對所有具有類似動機和天賦的人而言,應有接近平等的教育和成就前景,那些有著同等能力和愿望的人的期待,不應遭到他們社會背景的影響。即使“機會平等原則”著實是有利于消除社會偶然因素對分配制約的影響,但是天賦和能力等先天因素影響財富和收入的分配是難以忽視的。
2.差別原則,即要求“為了對待所有人平等,提供等同的機會,社會必須更多地關心那些處于不利社會地位和天賦低的人們……遵循這一項原則,更多資源可能要花費在智力稍差的人們身上,至少在早期學校教育期間是這樣?!绷_爾斯認為源自出身和天賦的不平等是不應有的,故需要對此有所補償。差別原則不等于補償原則,因為它并不要求社會努力抹殺差別。差別原則在某種程度上卻能達到補償原則的某種目的,“那些先天有利的人,不論他們是誰,只能在改善那些不利者的狀況的條件下從他們的幸運中得利,”再者需強調的是,互利觀念是差別原則所要闡明的。比如,假定兩個代表人A與B,設B是最不利者,現在B能接受A的較好狀況,源于A的利益是通過修改前景的方式獲得的;假使讓A有不利的地位,那么B的狀況會比現在的狀況更糟。如此,怎么解釋A沒有理由抱怨呢?應該清楚的是:“每個人的福利都依靠社會合作體系,倘若沒有它,任何人都不能有滿意的生活”。
三、與諾齊克的爭論
政治學家區(qū)分出程序正義和社會正義這兩種正義,其中,社會正義主要強調的是社會體制或環(huán)境的正當與否及合理性問題,羅爾斯代表社會正義,諾齊克代表程序正義,兩人的分歧焦點是社會平等與個人自由問題。然而,對于古典政治哲學而言,自由和平等是能夠達成一致的。但是,自由和平等作為社會理想被付諸實踐時,兩者之間卻存在深刻的矛盾。由此,諾齊克強調“任何模式化的或目的化的正義觀念都必然導致對自由的破壞”,所以,他具有明顯的無政府主義傾向。
四、啟示
從爭論中,我們更容易把握《正義論》的主要思想,最突出的就是它的差別原則、補償原則,極端表現就是盧梭的一個比喻?!叭缱岝俗雍驼H嗽谕黄瘘c上賽跑,在公正的口實下,聽任常人把跛子越甩越遠,其本質是不公正的?!北R梭的公正藥方是讓跛子先跑,然后常人再起步,讓兩人同時到達終點而達到結果的平等。
反映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在基礎教育階段,意義更大。其一,是在基礎教育階段,貫徹契約主義平等原則,為出身不利的兒童提供補償是社會的基本責任,而我國在這方面做得并不好,比如,重點學校問題、精英主義教育問題、擇校問題、高校收費的配套措施等在我國都很突出。
但《正義論》確實具有平等主義傾向,也涉及到效率問題和新的不平等問題。比如寧可損失正常兒童的發(fā)展而補償不利兒童,這就會產生新的不平等;再比如一個家庭把用于幾個孩子的教育資金主要用來培養(yǎng)他們當中才能最少的一個,結果會使那些天生有才能的孩子失去施展才能的機會。推而廣之,到社會領域,則必然會阻礙社會的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約翰·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88.
[2]顧肅.正義與自由的探索[D].遼寧出版社,1999.
[3]周浩波.教育哲學[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