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占標
【摘要】目的 觀察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患者應用康復訓練效果。方法 本次實驗,選擇我院2016年1月~10月收治的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患者23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12例和對照組11例。試驗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而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滿意度、治療效果等情況。以此來明晰康復訓練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結果 試驗組患者的患者滿意度、治療效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運用康復訓練在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取得更好的患者滿意度,進而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關鍵詞】腦卒中下肢肌痙攣;康復訓練;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7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16.25..01
腦卒中(cerebral stroke)又稱中風、腦血管意外,是一種急性、突發(fā)性的腦血管疾病,發(fā)病后,患者腦部血管出現突然破裂,血管阻塞導致腦部缺血,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1]。腦卒中患者極易出現由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導致的下肢肌痙攣癥狀。本文通過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患者76例,施行不同的治療方法,論證了康復訓練在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現詳細敘述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6年1月~10月收治的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患者23例作為研究對象,并隨機分為試驗組12例和對照組11例。試驗組年齡46~70歲,平均年齡(55.8±9.4)歲,男6例,女6例。平均病程(10.1±0.6)周。對照組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4.6±9.1)歲,男5例,女6例。平均病程(11.4±0.8)年。兩組患者的臨床基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試驗組患者采用康復訓練的方法進行輔助治療,而對照組患者采用基礎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兩組患者的患者滿意度、治療效果等情況。以此來明晰康復訓練在患者治療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使用SPSS 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 果
試驗組患者的患者滿意度、治療效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3 討 論
腦卒中患者出現下肢肌痙攣癥狀會極大影響生活質量,降低治療效果。傳統(tǒng)治療方法為注射A型肉毒毒素對局部神經進行阻滯,促進患者下肢運動能力的恢復。本次實驗,我們在傳統(tǒng)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了康復訓練,采用物理因子治療,Bobath方法、Brunstrom技術、PNF技術或Rood技術等神經發(fā)育技術,被動牽拉、關節(jié)負重或局部緩解痙攣等手法。康復訓練由被動訓練開始,逐漸過渡到自主鍛煉。主要內容有肢體功能鍛煉,保持各關節(jié)的正常生理功能位置,預防關節(jié)畸形。語言標準訓練,讓患者發(fā)“啊”聲,誘導發(fā)音訓練。心理康復鍛煉,進行相關宣導教育。訓練30 min/次,1次/d[2-3]。本次實驗,試驗組患者的患者滿意度、治療效果均好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綜上所述,運用康復訓練在腦卒中下肢肌痙攣患者的治療過程中能取得更好的患者滿意度,進而提升整體的治療效果,值得臨床進一步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張熙斌,孟兆祥,馬燦燦,尹正錄,王繼兵.下肢康復機器人結合運動療法用于腦卒中患者下肢肌痙攣的近期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13,05:449-451.
[2] 李巍巍,楊 堅,張 穎,喬 蕾,范 利.康復訓練及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療腦卒中下肢肌痙攣[J].中國康復,2011,02:93-95.
[3] 羅曙光,王 進,吳小平,程道賓,龍耀斌.A型肉毒毒素協(xié)同康復訓練治療腦卒中患者下肢肌痙攣的研究[J].中國康復醫(yī)學雜志,2009,09:817-820.
本文編輯:吳宏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