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佳瑋
摘 要:有效學習以學習方式的主動性和有效性對教師提出要求。有效學習下如何開展學生活動是教師探討和研究的關鍵。
關鍵詞:有效學習;學生活動;學情分析
有效學習對教學而言,應當是在課堂中以有限的時間,開展適合學生自身發(fā)展需要的有效的學習。在時間上有要求——課堂時間,在空間上有限定——教學空間,常見為教室,學習過程中的人由學生和老師構成。如何在這樣的情景中開展有效學習,盡最大可能為學生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需要我們分析如何看待和實行有效學習。
一、學情分析——學生學習活動開展的前提
1.對班級學生實際學情分析
基于學生需要教學,基于學生的已知和未知制定教學目標。從學習基礎掌握情況,從課文類型的學習情況,閱讀、思考能力等方面把握學情。學情分析到位才能制定合理的教學目標。
案例:上《搭石》時,我對課文第一自然段搭石的由來講解得很“徹底”。課后,聽課老師提出課堂教學得過于細化。對農村學生而言,搭石較為常見,學生的意識中已經有搭石的概念。教學“搭石”的由來花費了不必要的功夫,教學目標設定不準確。
2.對學習文本的分析:文本不同,學情不同
現今教學理念層出不窮,教師必須要了解所教科目的整體安排,不局限于一冊書,而是本學科全冊書籍內容,以課程標準為準則看待學生發(fā)展要掌握的內容和需要實現的目標,甚至結合其他科目總覽進程,這樣才能在教學時心中有數。
針對不同文本,學生的學習情況不同。
案例:五年級上冊,我班學生大部分對母愛主題很有感觸,寫作的幾次練習可圈可點,感情真摯動人,并在課后自發(fā)尋找相關文章在班級中發(fā)起“母愛”故事交流活動。而在讀后感主題上,很大一部分同學躑躅不前,表示對讀后感寫作的疑惑和為難,他們不確定自己要寫的內容,不確定內容是否恰當。在讀后感情景中較難展開教學活動。前后兩者的明顯差別和學生學習積累、情感體會有關。母愛主題作文感情濃烈,課文學習中無論是《地震中的父與子》還是《慈母情深》,從動作、語言、神態(tài)描寫中帶給他們豐厚的情感體驗,在單元寫作中素材豐富,主題鮮明,易于引起學生共鳴。讀后感單元,因為學生平常較少接觸讀后感內容,沒有特定的寫作范圍,需要學生在寫作中帶有對文本的深刻理解,以學生自己情感為主,而在這種不確定因素較多的文章,學生寫作帶有困難,所以才會出現寫得很好和無從下手兩種寫作極端。
二、主動“求知”——有效學習活動的關鍵
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構成我們的教學活動內容。在傳統(tǒng)教學中,主要以教師的教為主,面對現況,我認為學生學習活動的思考與設計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
1.以寫定教,從作者寫作角度制定學生活動
結合作者寫作意圖能夠升華文本,激發(fā)學生學習思考。
案例:上完四年級下冊的《生命 生命》之后,我又把課文重新再上了一回。《生命 生命》以飛蛾求生、香瓜子長出瓜苗、靜聽心跳三件事引起作者對生命的感嘆。第一回上時,我中規(guī)中矩地按照教材,概括事件,分析事件,感受飛蛾、香瓜子生命的掙扎,朗讀感受靜聽心跳的感覺和作者從這三件事中體會到的生命感悟。第二回上,我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道探究性問題:為什么作者寫飛蛾、香瓜子、心跳這三件事?學生剛開始沒有明白,這三件事不是很正常的嗎,為什么寫難道還要原因。這個問題引起了學生的重視。以飛蛾為例,學生再讀段落探究。同樣還是那幾個句子,這次讀,學生就有不同的感受了,世間有數不清的微小生命,也有像飛蛾一樣脆弱的生命,甚至比飛蛾更容易引起人們感嘆,為什么作者就寫飛蛾呢?不少學生踴躍參與:恰好發(fā)生,常見,“我”心中渺小,可有可無的飛蛾卻有著奮力求生的強烈欲望……在探討中學生豁然開朗,原來飛蛾不是一個隨機的寫作對象,作者的震撼產生于渺小和奮力求生之間的反差。香瓜子長出瓜苗、靜聽心跳何嘗又不是這樣的道理?
帶領學生從作者寫作的角度入手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對學生而言是發(fā)人深省的解讀,對教師又何嘗不是一次美妙的體驗呢,這是語文的魅力。轉換角度,基于作者,基于學生,我們會有不同的收獲,這才是語文教學,它不是死記硬背,也不是東拼西湊,不是學生茫然的搖頭,不是抓耳撓腮的逼迫。
2.挖掘語文書資源,拓展學生思維
書本資源繁多,其中有以寫景狀物,描繪祖國大好河山之美。如《桂林山水》《觀潮》《鵝》《燕子》,詩詞《江南好》《獨坐敬亭山》等文章。有從作者經歷體會為人處世方法和人間真情,如《釣魚的啟示》《花鐘》等。有了解中華傳統(tǒng)文化如《盤古開天地》。有關于四季之美,如《秋天的雨》。有名人故事,有以“愛”為主題……種種文本分布在不同的學習階段,遵循著學生發(fā)展規(guī)律,逐漸構成一個完整的學習輪廓,完成學生成長的要求。
案例:在教學《竊讀記》時,我附帶了解作者林海音的生平簡介和作品《城南舊事》。一方面,在教學中借由竊讀這種讀書經歷,與古今中外的名人讀書經歷相互聯系,形成獨特學習背景,加強對“竊讀”的感受。另一方面,由林海音的《城南舊事》中所提及的童年往事,與學生自身經歷結合,形成有效循環(huán),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構成情感體驗,也為童年文本的學習埋下伏筆。
在文本教學中以文本為媒介,啟發(fā)學生思考和探究。如在教學漢字起源時,學習學生感興趣的,如漢字起源,造字傳說還有哪些說法?將文本資源中學生喜歡的作家的其他作品和喜歡的同類作品聯系比較學習,學生能收獲不一樣的語文學習感悟。
在教學中,切勿切斷文本之間的銜接和聯系,小學十二冊語文書課文的選編經過設計者精心地選擇、合理地編排,經過一代代課本的更替,保留下來的精華。學生學習的不僅是一篇課文,而是一種、一類心理歷程和價值體驗。利用語文書資源,能幫助學生拓展思維和拓寬精神視野,課本研究極具價值。
總而言之,開展有效學習,提升學生活動的主動性,既能達到教學的目的,又促進學生自身發(fā)展。也唯有我們不斷地了解學生,解讀文本,提高教師自身專業(yè)水平,才能實現學生更好地發(fā)展。
(作者單位:浙江省諸暨市璜山鎮(zhèn)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