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西湖中心小學 湯毅權
看,數(shù)學也可以這樣教
——《軸對稱圖形》感悟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qū)西湖中心小學 湯毅權
《軸對稱圖形》是蘇教版修訂教材三年級上冊第83頁到第86頁的內(nèi)容,是一節(jié)實驗課。教學中很多老師怕上這一類的課,一方面在于這類課課前需要準備的教具、學具較多,另一方面擔心課堂的掌控到不到位,學生會不會和你預設的一樣等問題。正當我也在思考這一類的課堂該怎么上的時候,恰巧翻閱到有一期《小學數(shù)學教學設計》雜志時,有幸看到了其中有位教師正好提出了高效的課堂教學追求“六性”:(一)學習過程需追求主動性;(二)信息交流需追求互動性;(三)知識獲取需追求實踐性;(四)掌握知識需追求理解性;(五)教師指導需追求橋梁性;(六)監(jiān)控學習需追求反思性。讀完這篇文章后我萌生了一個念頭:這節(jié)課也許可以從一開始就這樣來教學,既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進行玩耍,也能學到相關的數(shù)學知識,還感覺不到很難。于是我產(chǎn)生了自己的觀點:
創(chuàng)設最佳心理情感,引發(fā)學生自主學習的動機。
片段一:
出示PPT(配樂:蟲兒飛,月光下有很多蝴蝶在飛)。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聆聽了一段美妙的音樂,在這首美妙的音樂聲中你還感覺到哪些美?
生:蝴蝶飛舞的場景很美。
師:對,讓我們一下子就有了身臨其境般的感覺!
師:看,老師這里也有一只蝴蝶(少了半個翅膀),它也想和其他蝴蝶一樣飛起來,誰來幫它配上另一半翅膀讓它飛起來呢?(出示五個半邊的翅膀)
生:第4個翅膀。
師:你們都同意嗎?為什么?
生1:因為左右兩邊大小一樣。
生2:因為兩邊的形狀一樣。
生3:兩邊是對稱的。
師:(板書:對稱)你能說說對稱是什么意思嗎?
生3:兩邊的大小相同,形狀也一樣。
師:老師這里還有一些物體的照片(課件出示蝴蝶、飛機、天壇等圖片)。
師:仔細觀察照片上的三個物體,你能用剛才我們找蝴蝶翅膀時的眼光發(fā)現(xiàn)它們的共同特征么?
生:他們都是對稱的。
師:除了這些物體具有對稱的特點,生活中還有很多物體也是對稱的,你能來說一說嗎?
……
[設計意圖:課前我播放了一段優(yōu)美的音樂,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的心靜下來,另一方面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在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我出示了一組蝴蝶的半個翅膀的圖片讓學生配對,再通過提問:“你為什么選這半個翅膀?”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用自己的語言初步概括出“對稱”的含義。]
片段二:
師:今天我們研究了這么多軸對稱圖形,現(xiàn)在老師想看一看我們班的孩子會不會玩,(拿出一張長方形的紙)你會玩嗎?
生1:可以折紙。
生2:可以畫畫。
生3:可以做成一張美麗的卡片送給朋友。
……
師:大家的想法都很棒,想知道老師是怎么玩的嗎?
生:想。
師一邊演示一邊說:先把這張紙對折一次,再在這張紙的半邊畫一個這樣的圖案,然后用剪刀沿著我剛剛畫好的圖案剪下來,之后打開,你看到老師剪出了什么?
生:松樹。
師:你們也想玩嗎?
生:想。
師: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發(fā)給大家的彩紙,自己也玩一玩(課件演示并播放音樂)。
學生操作,教師巡視,并讓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
[設計意圖:我用一張長方形的紙和一個簡單的問題讓學生感受到了原來這里面還隱藏著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軸對稱圖形的知識,通過教師先動手演示操作再讓學生玩一玩的活動,讓學生感受到了原來數(shù)學有時候真的就這么簡單,離我們這么近。]
片段三:
師:同學們,通過剛才的研究與學習,我們知道了什么是軸對稱圖形。這里有一些平面圖形(課件出示),結合軸對稱圖形的特征,判斷一下下列圖形是否為軸對稱圖形。
師:別忙著發(fā)言,先說一說你打算用什么辦法來判斷每個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可以把這個圖形對折,看折痕的兩邊能不能完全重合。
師:很好,請同學們從第二個信封中拿出這幾個圖形,你能一眼就看出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嗎?(學生初步判斷后,要求他們拿出書后剪好的圖形自己折一折)
師:通過對折,你知道哪些圖形是軸對稱圖形?
生:大三角形,正方形,長方形。
師:說說你的理由。
師:現(xiàn)在我們知道了長方形、正方形和這個大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小三角形和平行四邊形不是。那想一想,為什么都是三角形,大的是軸對稱圖形,而小的不是?
生:小的三角形無論怎么對折,折痕兩邊都不能完全重合。
小結:看來有的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有的三角形不是軸對稱圖形。
師:這個平行四邊形為什么也不是軸對稱圖形?
生:它對折后左右兩邊不能完全重合。
如果學生中有不同意見,請上來折一折。
……
[設計意圖:判斷平行四邊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直指學生的思維“誤區(qū)”,讓學生通過思辨、交流、折紙、驗證等活動,明辨“兩邊完全一樣”與“對折后重合”的區(qū)別,深入理解“對折后重合”這一軸對稱的本質因素。
上完這節(jié)課后我有幾點感受想和所有的數(shù)學老師分享一下:我們要將教學過程設計成一個探索過程,當學生們在攀登了一個個臺階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的收獲不僅僅局限于知識的結果,更豐富的還在于追求結果的過程之中。這樣的課堂才能還學生一個真實的課堂,才能讓學生真正的有所為,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