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會
英國倫敦泰晤士河西岸,有座聞名世界的威斯敏特大教堂,也譯作“西敏寺”。據(jù)說該教堂地下室碑林中,有一塊樸實無華無名氏墓碑,常常引來大批游客駐足。碑上銘文大略云:
年輕時我曾夢想改變這個世界,但當(dāng)我成年后,發(fā)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難以實現(xiàn),只得將目光縮短,決定只改變這個國家。進(jìn)入暮年后,我發(fā)現(xiàn)這個目標(biāo)也難實現(xiàn),我的最后愿望僅剩下改變一下我的家庭。然而這也沒做到。當(dāng)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做一個榜樣,我就有可能改變我的家庭,然后在家人的幫助鼓勵下,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甚至能改變這個世界,也未可知。
這段碑文,闡述了一條凡事應(yīng)從自身做起的樸素真理,據(jù)說曾啟發(fā)了許多政要名人,其中就包括南非黑人領(lǐng)袖曼德拉。不過恕我無知無畏,我不認(rèn)為這幾句話有什么特別值得點贊之處——不是質(zhì)疑其經(jīng)典性,而是覺得不新鮮。
在古代中國,這不是連書塾童子都背得滾瓜爛熟的《大學(xué)》“八條目”嗎?至遲到十四世紀(jì),《大學(xué)》作為《四書》之一,已成為中國讀書人的啟蒙課本。
八條目是指中國士人修煉自身的八個步驟: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且看《大學(xué)》中的闡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p>
明明德便是彰顯美善之德。對照西敏寺的碑文,“明明德于天下”不就是“改變這個世界”嗎?“治其國”不就是“改變這個國家”嗎?“齊其家”就是“改變一下我的家庭”。而“修其身”自然是“改變我自己”“做一個榜樣”了。兩者恰恰都采取了反推的論述方式,由改變世界的終極目標(biāo),反推出修煉自己的起步身姿。這不能不令人猜測,一篇西方碑文與一段東方格言有可能存著某種聯(lián)系。
不過最先要弄清楚的是:西敏寺中真的有這樣一塊墓碑嗎?在信息泛濫的時代,人們不能不多個心眼兒。我們知道,西敏寺是英國王室的專屬教堂,墓園中長眠著二十幾位英王,還安葬著許多“大咖”級英國名人:丘吉爾、克倫威爾、達(dá)爾文、牛頓、喬叟、斯賓塞、狄更斯、哈代……能躋身如此“高大上”的墓地,墓碑的主人當(dāng)然不會是等閑之輩,可為啥不著姓名呢?
退一步講,假若真的有這樣一塊碑,又是何時豎立的呢?西敏寺始建于公元十世紀(jì),建成于十六世紀(jì)。寺中的墓葬自然是逐漸添加的。我們注意到,十六、十七世紀(jì)之交,隨著西方傳教士來華,中西交流渠道再次開啟。任何一位文化使者都有可能將這段膾炙人口的東方名言帶往西方,鐫于碑碣。只不過碑上所鐫的是節(jié)譯文字,畢竟只有“八條目”的一半。
自然也不能排除中西兩地哲人對某些規(guī)律性的東西產(chǎn)生“思維共振”的可能性;然而這種“共振”卻不是“共時”的?!抖Y記·大學(xué)》篇出于孔門弟子曾參之手,從時間上看,要比西敏寺碑文早上兩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