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這個題材來源于我日常的街拍。剛上大學的我,熱衷于上街捕捉各種新奇的東西,當然建筑也不例外。在拍攝的過程之中,我會發(fā)現(xiàn)在高樓林立的城市景觀之中會出現(xiàn)一些突然跳出的東西:它們面積很小,多半是用建筑廢料或者是簡單的材料搭建而成。很有意思的是,在一個幾平方米的面積之中,會出現(xiàn)歐式的門、中式的窗戶等,我不禁對于這類建筑產(chǎn)生了興趣。
大三開設的紀實攝影課程讓我對攝影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于是,我向?qū)熖岢隽宋乙臄z臨時建筑的想法,從那時候起,我開始正式地面對這些建筑。
在創(chuàng)作中,我也沒有特意參考一些藝術家的現(xiàn)成作品,我覺得風格和語言合適我去表達就好,我想表達的是一種比較詩意的痛楚,也是區(qū)別于冷面觀看,我的風格是比較溫和的,我想給人一種持久的凝視。
其實選擇這些建筑時,最初是感覺它們在城市的高樓中顯得格格不入,甚至在旁人的眼里它們是城市景觀中的硬傷,于是我想知道它們是什么功能。在不斷地深入了解中,我發(fā)現(xiàn),這些不僅僅是一個個臨時建筑,更有力量的是它們背后的那類人群。每個建筑都有自己的主人,主人的各種活動賦予著它們不同的身份,記錄這些臨時建筑,其實是在記錄這類人群。
出于對拍攝對象的理解,我想把這些建筑拍攝成為一個個雕塑,一方面是“城市景觀”的體現(xiàn),另一方面是從我的主觀態(tài)度上想給予它們足夠的尊重。而面對一些建筑,我有意把它們周邊場景里的電線桿、車的一半等在很多人認為是破壞構圖的元素拍進畫面。在我看來,這些東西并沒有破壞畫面,反而它們在畫面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需要它們破壞掉畫面的穩(wěn)定和安靜,他們是體現(xiàn)這些建筑“不合法”性的線索。
這組作品一直在進行中,最終我想做成一本包含上百個這樣小建筑的攝影手工書,讓大家開始關注我們身邊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群體。
指導老師高巖點評:
宋立雪的《肖像》計劃開始于2015年天津美院的紀實攝影課程,作為這門課程的指導教師,我并不試圖在授課中去定義紀實攝影的概念,而是希望在梳理既有經(jīng)驗的基礎上,讓學生們從多個層次更開放地認識圖像現(xiàn)實與真實的復雜關系。引發(fā)他們對什么是人類真實視野、如何再現(xiàn)現(xiàn)實、影像實證以及個人化視角下的紀實與觀念等問題的思考。
這一次我給他們設定的拍攝范圍是“具有特定文化身份的社會群體”,于是大多數(shù)同學會選擇以人物形象為主題來完成對某一類人群的觀察。宋立雪卻拿來一張城市公共空間里的臨時搭建給我看,他說:“我很感興趣這些街邊的小房子,它們大多是用簡單或是廢棄的材料搭建而成的,每看到這般景象,我總會去揣測一番,他們是誰?做什么工作以及遭遇了什么?!睆膽T性的創(chuàng)作邏輯中走了出來,宋立雪在此類“臨時搭建”里看到了這些特殊建筑結構所關聯(lián)的人群與他們的生存狀況。
由最初光線跳躍的捕捉到如今畫面色調(diào)一致的凝視,他經(jīng)歷了逐漸明白觀看與立場的關系的思考過程,以及對攝影語言精確度的控制。紀實攝影是一個通向真實的可變性空間,宋立雪在這個空間中又添加了屬于他的版本的社會文獻。在都市化擴張與瘋狂的房地產(chǎn)開發(fā)的今天,他似乎走到了光鮮都市的背面,去關注那些在城市角落里不被人注意的臨時建筑。他照片中的細節(jié)讓人們更好地看到這種存在。
這些被宋立雪發(fā)現(xiàn)的“社會裝置”是否具有合法性?答案模棱兩可,所以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