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霞 鄭碧蘭
【摘要】 目的:探討品管圈活動(QCC)對降低PICU患兒氧氣管意外脫管率的作用。方法:成立“放心圈”,確立本次QCC活動主題為“降低PICU患兒氧氣管的脫落率”,按照QCC的活動步驟進行擬定活動計劃、現(xiàn)狀把握、目標設定、解析、對策擬定、對策實施、標準化等。結果:PICU患兒氧氣管意外脫管率由開展品管圈前的41.4%降低到開展品管圈后的13.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進步率達到67.15%。結論:開展QCC活動,使護理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現(xiàn)代化、人性化以及理性化,達到降低患兒氧氣管意外脫管率的目標,因此QCC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
【關鍵詞】 品管圈; PICU; 氧氣管; 脫管率
doi:10.14033/j.cnki.cfmr.2016.30.05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30-0094-03
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就是由在相同、相近或有互補性質工作場所的人們自動自發(fā)組成數(shù)人一圈的活動團隊,通過全體合作、集思廣益,按照一定的活動程序,活用科學統(tǒng)計工具及品管手法,來解決工作現(xiàn)場、管理、文化等方面所發(fā)生的問題及課題[1],它是一種比較活潑的活動形式,近年來,很多醫(yī)院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醫(yī)院的護理工作質量。
吸氧即吸入氧氣,是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是氧療中的一部分,緩解缺氧的一種方法。吸氧用于糾正缺氧,提高動脈血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的水平,促進代謝,是輔助治療多種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臨床工作中,由于護理工作量大而且繁忙,氧氣管脫管是經常面臨的問題,尤其是無家屬陪護的PICU患兒在治療過程中大部分時間保持無效吸氧的狀態(tài)。無效吸氧狀態(tài)的持續(xù)包括住院時間的延長,心肺疾病的加重,突發(fā)的呼吸停止,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2]。因此,改變這種狀態(tài)顯得尤為重要。2016年筆者所在醫(yī)院護理部在各科室推行品管圈活動,筆者所在科將品管圈應用于降低患兒氧氣管脫管率的實踐中取得了明顯的成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6月開展品管圈活動前后在莆田學院附屬醫(yī)院PICU住院的吸氧的患兒280例為研究對象,按對策實施前后分成兩組,各140例,兩組患兒的年齡、性別、病種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品管圈運行程序
1.2.1.1 成立QCC小組及圈名 品管圈成員采取自動自發(fā)組圈,最終確定成員共7人,其中主管護師3人,護師4人。本科學歷占86%。此外,選出輔導員1人,圈長1人,圈員5人,并確定成員職責。圈長設立微信群,通知圈員提前預想好圈名,在開會當天現(xiàn)場投票,決定圈名為“放心圈”,圈徽設計為OK手勢,代表患兒及家屬滿意,代表醫(yī)護患的和諧,圍成心形象征以患兒健康為宗旨,同時影含“放心圈”圈名。
1.2.1.2 主題選定 召開圈會,全體圈員使用腦力激蕩法充分發(fā)揮大家的主觀能動性和豐富的想象力,選出5個主題,分別依據(jù)重要性、院方政策、迫切性、可行性、達成性、圈能力,采用5、3、1分打分標準,最終選出本次QCC活動主題為“降低PICU患兒氧氣管的脫落率”。選題理由:保證患兒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減少護士工作量,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質,提高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提升醫(yī)院的整體品牌形象。
1.2.1.3 擬定活動計劃 按照PDCA循環(huán)步驟各占30%、40%、20%、10%的比例預計各步驟所需的時間,決定活動日程及工作分配,擬定活動計劃書,并制成甘特圖,每周周四晚召開1次圈會議。
1.2.1.4 現(xiàn)狀把握 氧氣管脫管率=調查期間氧氣管脫管例數(shù)/調查期間總的吸氧例數(shù)×100%。為了充分掌握PICU患兒吸氧的護理工作內容,“放心圈”小組成員首先繪制了“PICU患兒吸氧護理流程圖”;圈長設計出“PICU患兒氧氣管脫落原因查檢表”,指定圈員不同班次隨機進行現(xiàn)況調查,觀察吸氧患兒總例數(shù)140例,查檢脫管總例數(shù)58例,脫管率為41.4%,見表1。根據(jù)世界著名的質量管理專家約瑟夫朱蘭博士的二八原則(80%問題是由20%原因造成的)[3],查檢數(shù)據(jù)表明,氧氣管完全脫落及單塞脫落至鼻唇溝占86.20%,將此兩大情況列為本次主題改善重點。
1.2.1.5 目標設定 根據(jù)品管方法目標值設定公式[1],對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率進行目標設定。目標值=現(xiàn)況值-(現(xiàn)況值×改善重點×圈能力)?,F(xiàn)況值通過現(xiàn)況調查得出為41.4%;改善重點從查檢數(shù)據(jù)中得出為86.20%;圈能力通過全體圈員進行自我評估,采用“5、3、1”評分方法得出為80%。因此,此次的目標值=41.4%-(41.4%×86.20%×80%)=12.85%,即擬定筆者所在科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率由41.4%降到12.85%,降幅為69%。
1.2.1.6 解析 明確目標后圈員們共同參與,頭腦風暴,從人、環(huán)境、設備、方法四方面進行要因分析,繪制出魚骨圖,見圖1。全體圈員根據(jù)投票方式圈選出要因,并進行真因驗證,繪制改善前柏拉圖(圖2),得出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的要因為:膠布纏繞方式不當、分泌物過多、膠布選擇不當3個因素,為此次品管圈改善的重點。
1.2.1.7 對策擬定 根據(jù)六何分析法5W1H原則,即什么(What)、在哪里(Where)、為什么(Why)、什么時候(When)、誰(Who)、怎么做(How),詳細擬定對策[4]。全體圈員就每一評價項目,依可行性、經濟性、圈能力等項目進行對策選定,評價方式:優(yōu)5分、可3分、差1分,圈員共7人,以80/20定律,84分以上為實行對策,共擬定3個對策:改進膠布纏繞、固定的方法;落實患兒分泌物清除情況;正確選擇膠布。
圖1 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原因魚骨圖
圖2 改善前的柏拉圖
1.2.2 對策實施
1.2.2.1 因膠布纏繞不當?shù)膯栴}點制定對策實施 (1)通過查閱大量的文獻資料后,制定了適合患兒的合理有效的雙層纏繞方式的固定方法。(2)制定PICU患兒氧氣管固定的培訓計劃,對全科護士進行培訓。(3)實行導管塑形,無張力張貼,“U”型弧度固定。(4)妥善固定導管,將吸氧導管近端固定于衣被或床欄上,減少導管負重。
1.2.2.2 因分泌物過多問題點制定對策實施 (1)固定氧氣管前首先及時清除口鼻腔分泌物,清潔患兒口鼻腔周圍的皮膚。(2)每次操作過程輕柔細致,喂奶喂飯備好紙巾,避免奶液、米湯或者水濕潤臉面致膠布失去粘性,更換膠布動作宜輕柔,禁止用力撕扯膠布損壞面部皮膚。(3)加強責任心,加強巡視患兒,發(fā)現(xiàn)口鼻腔分泌物及時清理,加強呼吸道的護理,如霧化、翻身拍背等,必要時遵醫(yī)囑合理使用抗感染的藥物。(4)不能配合或煩躁的患兒可采取適當?shù)募s束,例如戴好小手套、包被包裹等,注意觀察約束部位的皮膚情況,定時松解。
1.2.2.3 因膠布選擇不當問題點制定對策實施 (1)QCC成員全體通過親身體驗和反復實踐,最終選出性能更好、對皮膚刺激性小、順應性更佳、透氣性良好的膠布,進行適當?shù)牟眉艉蠼o予固定。(2)通過廠家及設備科,聯(lián)系采購3M易撕敷料膠布,其透氣好、粘性力好,同時不易過敏。(3)護士長通知全體護士統(tǒng)一使用該膠布,并認真有效執(zhí)行。
1.2.3 標準化 在實施總結的基礎上將PICU患兒鼻導管吸氧操作流程標準化,并對新進護士及實習生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及技能的考核,同時對品管圈活動后的PICU患兒的吸氧管理做好持續(xù)跟蹤調查,以防范問題再度發(fā)生。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觀察QCC活動的有形成果及無形成果。有形成果是指與患兒直接的相關成果[5],體現(xiàn)在改善前、改善后的數(shù)據(jù)的比較。無形成果:QCC活動前后用5級評分法對每位圈員QC手法應用、團隊精神、促進腦力開發(fā)、溝通協(xié)調、活動信心、責任感、榮譽感7項內容進行調查,分別計算出每項的總分及平均分,繪制出雷達圖。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得數(shù)據(jù)采用PEMS 3.1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有形成果
通過QCC活動后,筆者所在科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率從41.4%降到13.6%,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目標達標率為:(改善后-改善前)/(目標值-改善前)×100%=(13.6%-41.4%)/(12.85%-41.4%)×100%=97%。進步率為:(改善前-改善后)/改善前×100%=(41.4%-13.6%)/41.4%×100%=67.15%。
2.2 無形成果
繪制出的雷達圖見圖3,雷達圖結果顯示,每項指標都有提高,尤其是活動信心、團隊精神以及責任感提高最為明顯。
3 討論
QCC活動貫徹以患者為中心的質量管理理念,要求護理工作更有序化、標準化,用科學的方法在工作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難題,解決問題,提高護理質量,減少了護理安全隱患[6]。無論什么原因造成的缺氧,都會改變機體的功能和代謝狀態(tài),持續(xù)的無效吸氧容易發(fā)生心力衰竭,嚴重缺氧直接抑制呼吸中樞,使呼吸減弱,或者出現(xiàn)潮式呼吸,甚至呼吸停止。筆者所在科通過開展QCC,科學地分析出氧氣管意外脫管的要因,制定并認真實施對策,通過成果確認、評價、標準化,最終結果顯示PICU患兒氧氣管脫管率從41.4%降到13.6%,有效改善了患兒無效吸氧的狀態(tài),保證PICU患兒的有效吸氧,保障其生命安全,促進患兒早日康復。雖然取得良好的成效,但仍需不斷努力,持續(xù)改進。
通過開展QCC活動,在工作之余,大家不僅學會了頭腦風暴法、柏拉圖、魚骨圖、雷達圖、統(tǒng)計數(shù)據(jù)等基本的管理工具,也通過成果匯報提升了PPT制作能力;而且能夠享有更高參與權、自主權以及管理權,在輕松愉悅的管理模式下提出問題,從諸多因素中找出要因,制定長久有效的實施對策,達到降低PICU患兒氧氣管的意外脫管率,降低了護士的工作量,減輕了工作壓力,改善工作效率和品質,避免差錯事故的發(fā)生,從而使臨床的護理工作及質量管理更加科學化、系統(tǒng)化、精細化[7]。
品管圈活動使護理管理實現(xiàn)了由以物為中心的傳統(tǒng)管理向以人為中心的現(xiàn)代管理轉變[8],提高了護士的主觀能動性、工作積極性、創(chuàng)新性、團結性,自身價值得到了體現(xiàn),增強了團隊的凝聚力及自信心,使全體圈員真正能主動去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揮集體的優(yōu)勢去解決問題,做到人人參與管理,有效減低了護理風險,提高了護理質量,提高患者滿意度,增加社會效應,提升醫(yī)院的整體品牌形象。
綜上所述,PICU的患兒吸氧是非常普及的一項操作技術,也是重要的治療缺氧的方法之一;筆者所在科室通過品管圈活動小組的臨床調查進行要因分析,最終制定了規(guī)范的操作流程,并在臨床護理工作中進行實施并追蹤,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劉庭芳,劉勇.中國醫(yī)院品管圈操作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1-23.
[2]楊紅.品管圈改善0-3歲嬰幼兒鼻導管吸氧效果觀察[J].大家健康,2015,24(9):159.
[3]張幸國.醫(yī)院品管圈活動實戰(zhàn)及技巧[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7-76.
[4]勒利敏,李星丹,王芳新,等.品管圈在降低頜面部負壓引流管脫管率中的作用觀察[J].河南醫(yī)學研究,2016,25(9):1716.
[5]鄧慧芳,呂小英,李春華.品管圈在降低小兒靜脈留置針脫管率的應用[J].當代醫(yī)學,2015,21(14):90.
[6]謝肖霞,黃利娥,范清秀.品管圈活動在降低小兒靜脈輸液外滲發(fā)生率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醫(yī)學卷,2012,9(5):19.
[7]王麗,張先紅,付利珍,等.“品管圈”活動在降低新生兒留置胃管意外脫管中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4,11(3):4-6.
[8]李年培,徐梅香.“品管圈”在降低新生兒留置針非計劃性拔管率中的應用[J].中外醫(yī)學研究,2013,11(30):72-73.
(收稿日期:2016-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