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紐約時報》2月23日文章,原題:共產黨是如何引領中國走向成功的 51歲的韓博天(塞巴斯蒂安·海爾曼)是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中心創(chuàng)辦總裁和特里爾大學政治經濟學教授,其主要著作之一是關于中國是如何治理的綜合指南。在本文作者的一次采訪中,韓博天討論了中國政治制度未得到充分認識的長處。
問:你提出的一個關鍵問題是,中國的成功在多大程度上能歸功于這個政治制度。答案是什么?
答:有幾個關鍵因素。一是中共成功地制定了長期政治目標,比如工業(yè)或科技現代化,或基建規(guī)劃。鄧小平在上世紀80年代展示的是,中國的政治制度能集中資源于當務之急。在發(fā)展初始階段,這是一種優(yōu)勢。
另一個關鍵因素是試驗。在西方,我們忽視的東西是,中國官僚體制是何等出人意料的靈活。這種靈活已被經濟特區(qū)的試點項目和地方上的試驗所證實。
問:你闡述了這種靈活性如何誕生于共產黨的革命實踐。
答:這個非常重要,因為我們必須問自己:一個社會主義官僚體制是如何得到這種在東歐沒有看到的適應性的?這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的具體歷史經驗。當時,共產黨控制著非常分散的地區(qū)。所以,當中國共產黨嘗試土地改革時,是通過試驗和分散的方式進行的。這與蘇聯有本質區(qū)別。
問:現在有些國家正在把中國視為一種模式。中國可能是模式嗎?
答:之前很多年里,我都會說不能。但許多國家正在艱難地應對緊迫的基本問題,比如維持內部安定、建設基礎設施以及解決就業(yè)。對這些基本問題的處理,中國指出了一個方向。中國模式不可重復,因為其他國家沒有一個具有特殊歷史和特征的共產黨。但就解決方案而言,中國經常用以說明如何用不同方式處理問題。因此,當人們想知道西方模式是否無可匹敵時,中國經驗是一個永恒的問號。▲
(作者伊恩·約翰遜,傳文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