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的理解與適用
法典化是大陸法系最鮮明的標志。自19世紀初以拿破侖法典為先驅(qū)的第一次民法法典化浪潮、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以德國民法典為代表的第二次民法法典化浪潮以來,其間雖偶有反法典化的聲音,但再法典化的大勢不可阻擋。20世紀90年代以來,第三次民法法典化浪潮方興未艾。不僅涌現(xiàn)出1992年《荷蘭新民法典》、1994年《魁北克新民法典》這樣承繼傳統(tǒng)又富有時代精神的新民法典,法國、德國、日本、瑞士等國的老牌民法典也已經(jīng)、正在或者即將整修翻新。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注定將成為世界民法典家族中的最新成員。
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四次啟動民法典起草工作,但都因各種原因而中斷。民法典的編纂,離不開社會經(jīng)濟的基礎(chǔ)支撐、民法學說的智力支持、民事審判的經(jīng)驗積累和政治力量的強力保障。前四次民法起草工作,或失之一二,或四者皆失。此次民法典編纂工作,四者兼?zhèn)?,將畢其功于一役。我們既有明確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更有民法總則邁出的堅實第一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問世,已不可逆轉(zhuǎn)。
2017年3月1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頒布,將于今年10月1日起施行。通常新法通過后,學術(shù)研究的重點將轉(zhuǎn)向解釋論。但鑒于我國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特殊語境和進度安排,《民法總則》通過后,學界將承擔雙重任務:一方面是解釋論的展開,闡發(fā)民法總則帶來的新變化;另一方面是立法論的繼續(xù)研究,仍須著眼于《民法總則》繼續(xù)完善之可能?!睹穹倓t》總結(jié)了《民法通則》以來三十余年中國民法學說和實務的長足進步,補正了現(xiàn)行法的諸多明顯缺陷,但由于立法工作機制和多方意見分歧等原因,仍存在諸多不足?!睹穹倓t》僅為民法典編纂工作的第一步,在民法分則編纂過程中,仍有對《民法總則》進一步加以完善的機會,這正是學界應當努力的方向。
有鑒于此,本刊持續(xù)關(guān)注民法典編纂工作,特于本期刊發(fā)這一專題,探討《民法總則》所解決的和待解決的問題。北京大學法學院薛軍教授從制定《民法總則》的特定歷史背景出發(fā),就《民法總則》所解決的問題、遺留與新制造的問題,以及民法典分則編纂需注意的要點進行了研究。上海財經(jīng)大學法學院李宇老師就《民法總則》中具有基礎(chǔ)回填意義的意思表示與法律行為的一般規(guī)則進行了分析。蘇州大學王健法學院方新軍教授對《民法總則》第七章代理制度的成功與不足進行了探討。
民法典編纂與適用將是今后很長一段時期中國民法學界的中心議題,本刊也將與尊敬的學者們一起繼續(xù)關(guān)注和推動相關(guān)的研究。(李 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