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華 曲華 梁芳
?
·名醫(yī)心鑒·
史大卓教授基于“虛”“瘀”“痰”理論辨治冠心病的臨床經(jīng)驗
柴華 曲華 梁芳
史大卓教授認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可以概括為“虛”“瘀”“痰”的互結互化,而“虛”“瘀”“痰”互結互化的過程實際就是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探索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轉化關系是治療本病的關鍵。在中醫(yī)辨病辨證基礎上,結合現(xiàn)代醫(yī)學對冠心病生理、病理認識,依據(jù)兼癥不同,合理組方用藥,可取得顯著的療效。
史大卓; 冠心?。?辨病辨證; 臨床經(jīng)驗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冠心病)指冠狀動脈發(fā)生粥樣硬化引起管腔狹窄或閉塞,或(和)因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導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引起的心臟病[1],以陣發(fā)性胸前壓榨性疼痛為主要特點。漢·張仲景在《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中稱本病為“胸痹”“心痛”,把病因病機歸納為“陽微陰弦”。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近代有學者提出“血脈瘀阻”“氣虛血瘀”“痰阻血瘀”為冠心病的主要病機。在繼承前人理論的基礎上,結合多年臨床實踐,史大卓教授提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不能局限在單純的因虛致瘀、因虛致痰上,而可以概括為“虛”“瘀”“痰”的互結互化,探索三者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與轉化關系,是認識本病的關鍵。
史大卓教授認為,冠心病的病因病機多為虛實夾雜,即“虛”“瘀”“痰”三者的互結互化,而“虛”“瘀”“痰”互結互化的過程實際就是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
1.1 氣虛為本
冠心病初始階段的基本病因源于心氣虧虛,正如《景岳全書·論虛損病源》記載:“心為君主之官,一身生氣所系,最不可傷。”心氣耗傷,則氣失溫煦,虛寒內(nèi)生,此為寒凝;心氣虧虛,不能布津,則內(nèi)生水濕,化飲成痰,以致痰飲停聚心脈,此為痰飲;心氣不足,無力推動血行,則血運澀滯乃為瘀血,內(nèi)阻心脈,此為血瘀;心氣耗傷,則氣機不暢,血脈滯塞心胸,此為氣滯。故可見,心氣虧虛在冠心病進展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史大卓教授認為,若患者或因稟賦不足,或因后天失養(yǎng)導致心氣不足,氣虛無力掣動血液運行,即“無力帥血”,血運不暢,甚或停留,極易產(chǎn)生瘀血,痰濁等病理產(chǎn)物,因此,心氣虧虛是早期冠心病的病理基礎。
1.2 因虛致瘀、致痰
心氣虧虛進一步發(fā)展,氣虛不能布津,則內(nèi)生水濕,化飲成痰,以致痰飲停聚心脈,此為痰飲?!妒備洝ぬ碉嬮T》則曰:“水之所化,憑氣脈以宣流……脈道閉塞,則水飲停滯,不得宣行,聚而成痰?!毙臍獠蛔?,無力推動血行,則血運澀滯乃為瘀血,內(nèi)阻心脈,此為血瘀。《醫(yī)林改錯》有云:“元氣即虛,必不能達于血管,血管無氣,必停留而瘀。”
1.3 痰瘀互阻
冠心病的中晚期,痰濁既生,可影響氣機,病殃及血,致血行遲滯,瘀血內(nèi)停;瘀為有形之邪,可阻礙津液的輸布,從而導致痰濁化生。兩者周而復始,惡性循環(huán),最終導致痰、瘀互結互化。史教授常從氣血津液辨證的角度出發(fā),心主血脈,津血同源,津是血的重要來源部分,在一定條件下,血和津通過滲出或滲入作用而互相轉化,互為生成之源?!鹅`樞·癰疽》有云“腸胃受谷……上注溪谷而滲孫脈,津液調(diào)和,變化而赤為血”。血和津液同行于脈中,在臟腑之氣的推動下,周流全身,運行不息,但因血脈如環(huán)無端,血不能出于脈外而行,因此血只能通過滲透作用將血中之津液滲于脈外以合津液,而津液也只有通過滲透作用滲入血脈以滋潤血液。病理狀態(tài)下,血中之“清”滲于脈外而為痰飲等病理產(chǎn)物停聚心脈;血中之“濁”則滯于脈內(nèi)而形成動脈粥樣硬化斑塊,即為“有形之瘀”堵塞血管?!疤怠薄梆觥毕嗷プ饔?,相互影響,既可以因瘀致痰,又可以因痰致瘀,最終導致痰瘀互結。
瘀血、痰濁阻滯日久,還可蘊生毒邪?,F(xiàn)代醫(yī)學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形成是一系列炎癥反應的結果。史教授認為炎癥反應正契合了中醫(yī)的“毒”邪致病的特點。
綜上,冠心病的發(fā)展過程為“虛”“瘀”“痰”互結互化的不同病理階段。臨床辨治時可根據(jù)不同的證候特點,辨別疾病所處的病理演變階段,從而確定治則、治法與相應的方藥。根據(jù)長期的臨床工作,史教授總結出了自己的用藥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心主血,指心氣推動血液運行,并對人體各臟腑器官具有滋養(yǎng)的作用。《素問·五臟生成論》有云:“諸血者,皆屬于心?!毙闹餍兄黟B(yǎng),貴在和順,史教授認為順其“性”曰補,冠心病的治療要順應心臟的特性,以調(diào)和血脈為主要目的。
2.1 參芪并用
針對年邁體弱、勞力、勞心過度而成者,見心氣虧虛,鼓動乏力,心胸隱痛,伴心悸怔忡,疲乏氣短,舌質淡、胖嫩或有齒痕,脈細緩或結代等癥狀,史大卓教授善于參芪并用以補養(yǎng)心氣、鼓動心脈。黃芪甘溫補氣,補而兼升,性善走而不守;人參甘溫,善補元氣,又能上補肺氣、宗氣,中補脾氣。兩者合用不僅可復元氣,還使宗氣、肺氣補之有源,行貫血脈以運血行之用?,F(xiàn)代研究表明[3],參芪合用,還能明顯抑制血小板聚集,減少心肌細胞受損和壞死,改善心肌纖維變性及血管重構,緩解管腔狹窄。且黃芪還具有化腐生肌的作用,不僅能促進新生肌肉,還能促進血管的再生。史教授常重用黃芪30~60 g,人參10 g(有熱者用西洋參8 g,使氣生化有源),以達到益氣化腐生肌的目的。
2.2 活血化瘀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患者在形態(tài)學上多伴有管腔的狹窄,其病理生理改變?nèi)缪軆?nèi)膜損傷、平滑肌細胞增殖、膠原沉積等導致血液流通不暢,甚至閉塞不通,均提示了微觀基礎上瘀血存在。臨床可根據(jù)病情不同,采取養(yǎng)血活血、益氣活血、行氣活血、破血逐瘀等治法?;钛鲎怨乓詠砭褪侵委熜乇孕耐吹囊粋€主要方法,《肘后備急方》即記載桃仁治療卒心痛;宋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代表方失笑散一直沿用至今,此外還廣泛應用血竭、乳香、沒藥等活血化瘀藥;清代王清任擅用行氣活血、益氣活血兩法;葉天士則以蟲類通絡、辛潤通絡治療胸痹心痛,對后世皆頗有影響?,F(xiàn)代藥理研究證明活血化瘀藥具有擴張冠狀動脈、抗血小板黏附聚集、防止血栓形成等作用[3]。史教授認為,冠心病常在斑塊破裂的基礎上誘發(fā)血小板聚集,并激活一系列凝血機制導致血栓形成,因此活血化瘀可作為現(xiàn)代治療冠心病的一個主要方法。若病情較輕,脈細弦,舌質稍黯,舌下稍有曲張者,史教授常用當歸、雞血藤(常用20~60 g)以養(yǎng)血活血;若胸悶痛,舌苔垢膩,舌體胖大,兼見脈弦滑而有力者,史教授常用二陳湯、平胃散等方燥濕化痰,再配伍郁金、香附等行氣活血;若兼見脈象虛弱或細弱,舌苔少,史教授常用香砂六君子湯等方益氣健脾,適當加入丹參、赤芍等活血化瘀藥以益氣活血。史教授認為益氣藥與活血藥并用,不僅利于活血通脈,以促血行;還有助于引益氣藥入血分,達到氣主血脈,促進血管再生、改善心肌血液循環(huán)的目的。臨床上患者胸痛部位多游走不定,史教授認為這多為風邪作祟,在活血化瘀的基礎上,史教授常配伍白蒺藜(20~30 g)以祛風通絡。
2.3 破血散結
中醫(yī)治療中,一般癥瘕積聚時多會用到破血散結之藥,史教授認為西醫(yī)中所提及的血管內(nèi)斑塊,可以理解為血內(nèi)出現(xiàn)的癥瘕,這樣在治療中適當配伍破血散結的藥物,往往收效顯著。臨床上疼痛劇烈、舌質紫黯、脈緊而澀者,史教授常用莪術20~30 g、桃仁5~10 g、赤芍20 g等破血逐瘀,此類破血散結的藥物,性峻而不猛烈?,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4],莪術具有抗血小板聚集、抗血管內(nèi)皮細胞增生作用、抗氧化、調(diào)脂等廣泛的藥理作用。瘀重者,常用水蛭、全蝎、地龍等蟲類藥物破血通絡。
2.4 調(diào)暢氣機
血府逐瘀湯出自清代王清任的《醫(yī)林改錯》,方中用牛膝通利血脈、引血下行、配伍桔梗宣上導下、調(diào)暢氣機,使血活氣行,瘀化熱消而肝郁亦解,諸癥自愈。由此可見,在治療血瘀證時,既要行血分之瘀滯,同時又要解氣分之郁結,調(diào)暢氣機升降,以達氣行血自行之目的。對于冠心病患者,多為氣血不暢或閉阻,引發(fā)胸痛,在治療時,史教授特別重視調(diào)暢中焦的氣機。史教授認為,脾胃居于中焦,脾主升,胃主降,脾胃只有升降相因,才能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心與脾胃以橫膈膜相鄰,心胃生理功能是否正常必與胸腹間的氣機升降有關,若脾胃升降失司、氣機不暢,則阻礙胸中之氣的宣發(fā)與肅降,從而聚濕生痰,影響心功能的正常發(fā)揮,引發(fā)胸痹、心悸等病。此類患者多表現(xiàn)為胸部悶痛,舌苔垢膩或滑膩,舌體胖大,脈弦滑,治宜順從脾胃的特性,使氣機升降相因。史教授常用半夏瀉心湯加減,配伍香附、葛根、川芎等藥物以條達氣機,取方中辛味藥半夏、干姜主升,苦味藥黃芩、黃連主降,兩者合用,辛開苦降,共同達到開通氣機、助脾胃運化以散瘀祛痰的效果。
2.5 清透解毒
瘀血、痰濁阻滯日久,可化熱釀毒,因此史教授對于臨床上有舌質紫黯,伴瘀斑、瘀點,舌苔黃厚膩或黃燥者,往往采取解毒治療。史教授強調(diào)毒邪不但有熱毒,還有寒毒、濕毒。解毒當分清毒邪的性質,如熱毒表現(xiàn)為舌質紅,舌苔黃濁垢膩,心煩,可伴有心下痞滿,可以選用金銀花、黃連、黃芩清熱解毒,《友漁齋醫(yī)話》云“黃連清心火,同瓜蔞、枳實泄胸痞如神”,如用小陷胸湯(黃連、半夏、瓜蔞實),佐以理氣活血之品,如郁金、枳實、赤芍等;寒毒當表現(xiàn)為胸痛,受寒則甚,舌質淡,苔白,脈弦緊,可用蓽撥、細辛等散寒解毒,如用寬胸丸;濕毒表現(xiàn)為胸悶痛、舌苔厚膩、四肢沉重,可以在瓜蔞薤白半夏湯的基礎上,佐以藿香、佩蘭等芳香解毒,《名醫(yī)別錄》記載藿香主治“心痛”“去惡氣”。史教授常在祛毒的基礎上,輔以生黃芪、三七、血竭等祛瘀生肌藥,對促進心肌愈合、改善其預后,亦有一定的作用。
患者,男,68歲,于2015年12月11日初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胸悶痛,時作時止,遂于醫(yī)院就診,經(jīng)查診斷為“冠心病”,予對癥治療,好轉后出院?,F(xiàn)患者胸部悶痛,時作時止,乏力,氣短,頭暈,肢體沉重,形體肥胖,舌體胖,舌質黯,舌苔膩,舌下絡脈曲張明顯,脈沉細弦,辨證為氣虛血瘀痰阻,處方:生黃芪30 g、西洋參10 g、黃連10 g、葛根30 g、升麻30 g、炒蒼術30 g、金銀花30 g、陳皮10 g、法半夏10 g、丹參30 g、赤芍20 g、川芎20 g、生甘草8 g,水煎服,每天2次,口服14劑。
2015年12月25日復診:患者胸悶痛癥狀已經(jīng)明顯緩解,乏力氣短較前好轉,偶有口干口苦,舌質稍黯,舌苔根部厚膩,脈緩。處方:生黃芪30 g、紅景天20 g、黃芩15 g、葛根30 g、荷梗10 g、炒蒼術30 g、金銀花30 g、陳皮10 g、法半夏10 g、丹參30 g、赤芍20 g、郁金20 g、藿香15 g、石斛20 g,水煎服,每天2次,口服14劑。
按 本案患者平素心氣虧虛,水飲痰濁內(nèi)生,漸積成瘀,氣虛、痰濁、血瘀合而為病,以致心前區(qū)悶痛等癥狀。故治宜益氣活血化痰為主,舌下絡脈曲張明顯,舌黯紅,均為痰瘀日久,血分有熱之象,故用金銀花以清血分之熱,全方共奏益氣活血化痰兼清里熱之效。二診時患者氣短乏力較前明顯好轉,遂祛西洋參以補氣;加用紅景天,以加大益氣活血養(yǎng)心之力;舌苔根部厚膩,時感口干口苦,加用石斛20 g益氣養(yǎng)陰,配伍郁金20 g、藿香20 g清熱化濕,全方共奏活血、化痰、清熱之效。
[1] 葛均波,徐永健.內(nèi)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227.
[2] 趙冬.北京地區(qū)急性冠心病事件發(fā)病率研究的啟示[J]. 中國循環(huán)雜志,2013,(2):83-84.
[3] 陳可冀,史載祥.實用血瘀證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9.
[4] 錢偉,趙福海,史大卓. 莪術及其提取物的心血管藥理研究進展[J]. 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4):575-576.
(本文編輯: 董歷華)
國家“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2013BAI02B01);國家科技重大專項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專項(2009ZX09502-03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81303150);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藥行業(yè)科研專項(201007001)
100029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柴華(碩士研究生)、曲華(碩士研究生)、梁芳(碩士研究生)];中國中醫(yī)科學院西苑醫(yī)院心血管科[柴華(碩士研究生)、曲華(碩士研究生)、梁芳(碩士研究生)]
柴華(1990- ),女,2015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血管。E-mail:497098267@qq.com
R249
A
10.3969/j.issn.1674-1749.2017.06.016
201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