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契機:自主課堂學習發(fā)生的原動力
■王玉華
教學改革倡導自主、高效的課堂。它要求教師優(yōu)化課堂教學結構,強化教學民主意識,構建自主、開放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的學習行為真正發(fā)生?!读x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基本理念”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勵自主閱讀、自由表達,充分激發(fā)他們的問題意識和進取精神,關注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當前語文教學有必要進一步加深對自主課堂價值的認識,積極探索教學策略,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從而實現“語文課標”提出的目標。
在諸多的策略和方法中,筆者以為,把握教學的有效契機對于自主學習能力的生成作用是很大的。所謂契機,就是在教學過程中,因為學生的種種表現、實際能力和現實狀態(tài)而產生的教育時機。它是實施教學行為、推動教學進程的關鍵環(huán)節(jié)。當契機產生時,學生的認知欲望和情感體驗會比平時更強烈,抓住這一時機開展教學活動,就能讓呆板、僵化的課堂變得靈動、富有情感,并促成學生對文本閱讀詩性的體驗??梢哉f,有效契機是教師調節(jié)教學情境的依據,也是激發(fā)學生學習的原動力。
客觀地講,契機雖然貫穿教學始終,但它具有不確定性和隨機性,這就要求教師不可坐等機會,而應創(chuàng)造條件,讓契機呈現在面前,主動地利用因為契機生成的資源,創(chuàng)造自主課堂的學習境地。
根據教學實踐經驗,筆者以為以下三“點”是形成教學契機的有效方法。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自主課堂就是引導學生靈動、自主、詩意地體驗作家的情感、文本的意義。學習發(fā)生體現為師生、文本、編者的多向互動。當這種互動難以產生時,教師就要制造契機,形成有利于學習的氛圍,引導學生從自己的情感體驗出發(fā),對文本進行個性化的解讀甚至創(chuàng)造性的詮釋。
比如一次上散文閱讀欣賞課,學習的是作家宋學孟的散文代表作《柳葉兒》。文章通過描寫作家童年時代,在那嚴重饑荒的歲月,上樹爬高,搶柳葉兒、吃柳葉兒的樂趣,抒發(fā)了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課上,我問:“搶柳葉兒吃,本來是一件極苦的事,但童年的‘我’為什么會感到無窮的樂趣,并對柳葉兒產生特殊的感情?”
本以為這一問會“一石激起千層浪”,但連續(xù)幾個同學都回答不上來。盡管我反復講解背景、朗讀重點段落、組織討論,但大家仍然愁眉不展。我知道學生的思維因為對這一歷史認知的貧乏而處于沉睡狀態(tài),必須創(chuàng)設喚醒情感的契機,并以此為觸發(fā)點,讓學生與文本作者的情感形成共鳴,開啟學生思維。
我沉默片刻,然后緩緩地說:
“請同學們放下課本,我給大家講一個真實的故事……”
我講起了在那個年代父輩一家人如何抵抗饑餓、吃柳葉餅的故事,講起了因為饑餓幾個親人先后死去的慘狀……動情之處還眼含熱淚。這種情緒深深地感染了同學們,他們很快進入了對那個歲月的聯(lián)想之中,也理解了特定年代,那能夠拯救生命的柳葉兒對于作家的重要意義。
“同學們,你們的爺爺奶奶都曾經歷過那個艱苦的歲月,他們也許就是在與苦難抗爭中堅強活下來的。大家回去可以請爺爺奶奶講講那個年代的故事,寫下來,進一步體驗作家寫《柳葉兒》的情感。
案例中老師講述的父輩的經歷、故事感染了學生,學生有如親歷。在這樣的體驗中,學生理解了作者“苦中帶澀”的感情基調,理解了作者在特殊年代對柳葉兒的特殊感情。
其實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對生活都會有不同的感受。在生活中,他們積累了樸實的情感并沉淀下來潛藏在內心深處。教師要創(chuàng)造契機,調動學生的體驗及情感的積淀,組織學生與文本真誠地對話,這樣就能構建開放而富有活力的語文自主課堂。教師一言堂式的空洞講解是不能讓學習走進那種自主、和諧的境地的。
我們所說的矛盾交集點是指文本中某些矛盾關系的交接處。這些地方的表達看似矛盾,實質內涵豐富,最易生發(fā)困惑,也最易激發(fā)思考。由矛盾交集點切入教學,文本內涵就會在學生的思辨中呈現出來。因此,教師要善于捕捉文本矛盾處的信息,把握核心要素,形成契機,創(chuàng)設學生主動思考的氛圍,推動自主課堂中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比如法國小說家都德反映愛國主義主題的經典作品《最后一課》,全文在表達上有許多矛盾交集的地方,我讓學生找出來朗讀,然后加以分析。以下是教學片斷:
生1:我讀第2小節(jié)。
(生笑,因為這段只有兩句。)
生1:這段環(huán)境描寫很美,看似與故事的格調不協(xié)調,其實是與故事的悲情發(fā)展形成對比。
師:說得不錯,這是以樂景襯哀情。還有類似的描寫嗎?
生2:我讀第11小節(jié)。這里寫韓麥爾先生的“柔和又嚴肅”是一組矛盾的詞語。“柔和”,是對學生的愛,對母語的不舍;“嚴肅”,說明現實很嚴峻,先生的心情很沉重。
師:還有矛盾的地方嗎?
生3:“拿起一支粉筆,使出全身的力量”?!耙恢Х酃P”卻要用“全身的力量”,看似矛盾,其實是寫內心的沉痛與憤恨。
師:這里的語言表達也比較復雜,發(fā)現了嗎?
生1:用了修飾性語言,如“使出全身的力量”。
師:還有什么復雜的地方?
生2:標點符號。行文已經結束了,但標點卻沒有讓意思輕易地結束,結構與內容矛盾對立,增強了語言的力量。
師:說得很好。朗讀的時候要注意體會這些形與神的矛盾形成的張力。請再讀一讀。
自主課堂的關鍵就是尋找契機,創(chuàng)設學生自主學習的氛圍。為此,筆者在引領學生感悟韓麥爾愛國情感的基礎上,挖掘文本的核心要素,設計了讓學生找出并分析文本矛盾交集點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學生透過表現手法、修飾語言,甚至標點符號等復雜的語言形式,理解了矛盾表達的價值。
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發(fā)展的重要表征之一。而利用文本中的矛盾交集點,探究語言現象,分析言語規(guī)律,發(fā)現言語的本質內涵,正是自主課堂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自覺追求。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能力必然得到發(fā)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需“堅持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全面反映學生語文學習的狀態(tài)及水平”;“語文學習具有重情感體驗和感悟的特點,更應重視定性評價”。“定性評價”是對評價對象在語文課上的表現、狀態(tài)進行觀察和分析,直接做出定性結論的價值判斷。因為其強調過程中的判斷,所以具有隨時、隨機的特點。自主課堂尤其注重這一評價方法。教師在課堂上應千方百計地通過學生的語言表達,觀察其思維表現,發(fā)現過程中的表現特征,從而做出判斷。學習發(fā)生過程中,學生的表現是不盡相同的。有準確的陳述,也有錯誤的回答、偶發(fā)的事件。這是自主課堂的常態(tài)。前者往往能在教學預設中體現出來,而后者常常讓教師始料未及,但這恰恰是自主課堂真實而生動的地方,教師應該抓住錯誤契機,發(fā)揮教學機智,及時調整教學預設,巧妙引導與糾錯,讓錯誤生成有價值的教學資源。
比如教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課,我設計了這樣一個問題:街市生活有什么特點?
某同學站起來說:“街市是天上的?!被卮鹨鹨魂嚭逍?。這位同學平時喜歡搞怪,大家都認為他的回答顯然帶有搞笑成分。但我將錯就錯,出乎大家意料地肯定了他的答案,并進一步引導思考:這位同學為什么強調“天上的”?這是相對于“地上的”來說的,說明這種富裕、自由的街市天上有、地上無,反襯了現實社會的黑暗。我表揚了這位同學想法獨特,他反而不好意思了。
課例中,學生近似玩笑地說出錯誤答案的時候,教師沒有簡單地否定,而是抓住了答案中很少的信息“天上”,化腐朽為神奇,巧妙地解決了詩歌的主題問題。這一契機是因為教師預設的問題而引出的,更是因為學習過程中的錯誤而生發(fā)的。它被教師機智地抓住了,并由此創(chuàng)設了更多的契機,引導學生的學習向縱深發(fā)展,以動態(tài)的評判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科學的研究精神。
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格局基本是教師單向灌輸、學生被動接受,教學過程中,作為認知主體的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地位,學習的主動性被忽視。自主課堂則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為主導者,切實有效地組織、引導學生合作學習。只要教師善于捕捉教學活動中的閃光點,把握教學過程中的有效契機,動態(tài)組織教學環(huán)節(jié),我們的課堂就會打破傳統(tǒng)模式,實現自主、高效,生成更多的精彩!
(作者為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