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美讀
——以《散步》的教學為例
■錢麗華
美文該如何上呢?首先,美文必須美美地讀;其次,要讀出美文的美。堅持美讀,形成習慣,有助于學生提高文學情懷和審美品位。
美文美讀文學情懷
不知從何時開始,上公開課時教師們都喜歡選課外美文。這本是一件好事,不僅方便課堂上的發(fā)揮,而且也能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愛好文學,提高學生寫作能力……但多次聽課后,我心中也略有疑惑:一篇原本很美的文章,怎么被老師們這么一講,似乎有點變味了。美文究竟該如何上?
美文是一個既可以從廣義上理解,又可以從狹義上詮釋的概念。從廣義上說,有兩種解讀,一是相對于實用性的文本而言的純文學,是審美的;二是無關功利和實用,只要其語言或藝術形式是美的就可以稱為美文。狹義的美文是指作為一種獨立的文體,“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由周作人先生引入我國的,大凡用白話文寫作且是“記述的”“藝術的”敘事抒情文章,便被認定為美文。其實,這樣的美文已經(jīng)成了一種隸屬于散文的文體。狹義上的另一種說法便是純網(wǎng)絡美文,與其他媒介無關。
在江蘇省特級教師、生態(tài)語文團隊領銜人蔡明的引領下,生態(tài)語文團隊實踐著生態(tài)語文。其中,閱讀課型研究不但包括傳統(tǒng)的精讀、略讀,還有細讀、粗讀,更有美讀與趣讀。其中美讀分兩種情形,一種是常文美讀,一種是美文美讀。因此,教師對美文必須有自己的解讀,從語文閱讀課程教學角度進行理解。為了表達方便,也為了區(qū)別,我們提出了相對于美文的一個新概念——常文,即平常、普通的文本,即不明顯具備美的特質的文章。雖然如此,在教師的引領、啟發(fā)、誘導下,學生還是能夠從某個維度讀出其中的別樣的美來,并有文學、文化或生命的美好啟迪。這樣的閱讀更具挑戰(zhàn)性。
與此對應,便得出對美文的界定:美文,所以與一般的文章和文學有異,就在于“美”的特質特別搶眼和鮮明。而美文之美,首先鮮明地體現(xiàn)在遣詞造句、修辭使用等的文字表達上,體現(xiàn)在文心、文氣、文脈和結構的經(jīng)營上,還要體現(xiàn)在生活情景的選擇上,體現(xiàn)在思想情感的抒發(fā)上,體現(xiàn)在對真善美的追求上。當然,美文更強調直觀、感性和熏陶,強調由審美而悅人、育人。
既然是美文,當然得“美讀”。請允許我以莫懷戚的《散步》教學為例,說一說我對美讀的處理。
1.必須美美地讀。
美美地讀,其基本前提有兩點:一是必須充分地預習,感受和理解美文,對文章的基本內容和寫作思路有一個整體的認知;二是必須喜歡這篇美文,雖然喜歡的理由不一定充分,不一定深刻和獨到,但最起碼要做到“見著面善,心生喜歡”。莫懷戚《散步》這篇親情散文,對于初中生來說,只要你讀上幾遍,甚至只要讀上一遍,你就會喜歡上這樣的文字,情不能已地說:“美哉,斯文!”語言美是鮮明的,文脈構思的美也是鮮明的,情境畫面的美更是撲面而來,情感、意境與人性的美更不用說。抓住這樣的美文,讓學生美美地閱讀,使之成為一次語文習得的優(yōu)雅之旅,成為一次情感審美的文化盛宴,這是每一個語文教師求之不得的事。
我的做法是,自己首先好好地朗讀,把自己的感悟與所思,用閱讀符號標注好。然后,這樣來導入:有人評價說,莫懷戚這篇《散步》是一篇秀美雋永、可謂是文中有畫意蘊豐富的散文。今天,就讓我們好好品味這篇文章的深厚意蘊。與同學們一起商量,最后達成了關于美美地讀的三點共識:一是要字正腔圓地讀;二是要聲情并茂地讀;三是要入情入境地讀。
字正腔圓是美讀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證。字正腔圓地誦讀,本身自有一種音樂的美感。聲情并茂,強調的是學生感情的投入,通過聲音來傳達學生閱讀美文時的感情。如第5自然段“前面是媽媽和兒子,后面也是媽媽和兒子”,讀出這一家人的和睦,相處很和諧。再如“我們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設想一下,原野上隱隱約約出現(xiàn)了四個點,慢慢走近一看,原來是這么四個人,一家四口,祖孫三代,多么和諧溫馨的畫面啊。我們讀出了生活之美、關系融洽、互相體諒,而且能互相尊重彼此的想法,一種親情之美流淌在字里行間。
入情入境地讀,強調的是一種沉浸與陶醉,有時需要一定的表情與姿態(tài)的輔助。如,結尾一段“這樣我們在陽光下,向著那菜花、桑樹和魚塘走去。到了一處,我蹲下來,背起了母親,妻子也蹲下來,背起了兒子。我的母親雖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兒子雖然很胖,畢竟幼小,自然也輕。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wěn)穩(wěn)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通過入情入境地讀,讀出“我”對母親的尊重,妻子對兒子的愛護,尊老愛幼就是整個世界。
根據(jù)這些要求,讓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人人參與,既是閱讀者,也是閱讀的享受和評判者。一人讀,大家聽和評,輪番進行,創(chuàng)造一種由口與耳協(xié)同參與的說聽的審美情境。
2.讀出美文的“美”。
如果說,美美地讀是建立在感受、理解基礎上的美讀,那么,讀出美文的美,則必須是建立在品味、玩味、欣賞,甚至是評價與贊嘆基礎之上的美讀。前者更多的是感性主導,理性輔之,而后者則更在于理性與感性的“雙珠合璧”。
在生態(tài)語文團隊的美讀實踐中,一般從以下五個方面去體現(xiàn)美讀。一是讀出文字的美;二是讀出文氣的美;三是讀出文脈的美;四是讀出文學的美;五是讀出文化的美。這其中,有的美學生在美美的閱讀中已經(jīng)有所感受,只是缺少理性的提升;有的雖然有點直覺,但還處于比較朦朧的階段,需要進一步探究。當然,每一篇美文的特色并不相同,美讀亦可因文而異。就《散步》一文來說,我悄悄地提醒學生,希望他們能讀出莫懷戚先生的散文語言、人物語言之美,讀出情感的情韻之美,讀出優(yōu)美文字背后作者以聲傳美的藝術境界。
如“發(fā)生分歧”的這一自然段,原文是——
后來發(fā)生了分歧:母親要走大路,大路平順;我的兒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過,一切都取決于我。我的母親老了,她早已習慣聽從她強壯的兒子;我的兒子還小,他還習慣聽從他高大的父親;妻子呢,在外面,她總是聽我的。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一個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我想一個兩全的辦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兩路,各得其所,終不愿意。我決定委屈兒子,因為我伴同他的時日還長,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我說:“走大路。”
在學生們有感情地齊聲朗讀之后,讓他們分析從這一次分歧中,他們讀出了什么。
首先從“我”的決定中讀出很孝順母親,在愛兒子和愛母親這個天平上,這里更側重于對母親的關愛和尊重。親情類的文章有很多,更多的是寫父母對于子女的愛,而這篇更側重于表達“我”對母親的關愛,作者說“因為我伴同母親的時日已短”,所以順從了母親的意愿。在一波三折的波峰波谷間釋放出了尊老的光輝,還有親情之美。
其次從“一霎時,我感到了責任的重大,就像一個民族領袖在嚴重關頭時那樣”一句讀出作者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也是一個合格的父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的愛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愛,作者以實際行動為兒子樹立了榜樣,相信兒子會和他一樣優(yōu)秀,盡到一個兒子和父親的責任。一個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特別是“爸爸”,“爸爸”在家中稱為頂梁柱,贍養(yǎng)老人,撫養(yǎng)孩子,是他們的責任。莫懷戚談到寫作契機:為了突出“責任感”,特意改造出歧路,由“我”裁決,不能“兩全”這個重要細節(jié)。通過小小的平常分歧看到了“我”,還有“我”的妻子既愛幼更尊老的人性的光輝,當然還有中年人在家庭中不可推卸的責任。讀到這里,越發(fā)覺得這篇文章不同尋常。一個普通家庭,在散步中散發(fā)出幸福和睦的光芒,責任感又使家庭奏起了和諧的旋律,使人感之贊之。
課堂上,教師不妨示范誦讀,并給學生配樂誦讀。最好能在不知不覺的美讀中,把這段文字烙在學生的心靈深處,成為一段美的歷程。因此,我在課堂上,便想起了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的一段話,并把這段話介紹給學生:“有意境是藝術追求的境界,但它不是一個單層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現(xiàn),而是一個境界層深的創(chuàng)構。以直觀感相的模寫,活躍生命的傳達,到最高靈境的啟示。”同時,在黑板上寫下了“寫實,傳神,妙悟”六個字。
當然,在課堂上,我也對具有象征和標志意義的“神木”一段進行了重點的誦讀處理,特別是注意讓學生讀出“神木”雖遭焦雷巨創(chuàng),一劈為三,但是依然拔地參天、八面威風的不屈精神,那種偉岸、高大和無可匹敵之美,躍然紙上,更要借助聲音傳達出來。神木之神,不僅僅是一棵樹,它還具有生命的奇跡,它更是阿里山的奇跡。限于篇幅,這里不再詳述。
文學的意義在于熏陶,熏陶的高境莫過于“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如果我們能每天在語文課上,堅持美讀,形成習慣,何愁學生沒有文學情懷和審美的品位呢?況且,美文不厭百遍讀,美文更喜多美讀。
作者為文,以聲傳情。同樣,美文美讀,也能以聲傳美。
(作者為江蘇省張家港市常青藤實驗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