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驗方
我患鼻炎好多年了,經(jīng)常鼻子不通氣、流鼻涕,備受困擾。前幾天,從朋友那兒打聽了一個方子,說用黃芪燉雞能治鼻炎,不知道靠不靠譜?想請專家點評一下。
專家點評:
臨床上,鼻炎多以鼻癢、多次陣發(fā)性噴嚏、流清水樣鼻涕和鼻塞為主要癥狀。中醫(yī)將鼻炎稱為“鼻淵”,認為其發(fā)病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疫氣之邪侵襲鼻竅,導致鼻塞;二是肺氣虛,容易讓風寒乘虛而入,犯及鼻竅,肺氣不得通調(diào),而致噴嚏流涕。治療上,中醫(yī)認為要根據(jù)鼻炎發(fā)病的不同階段和臨床癥狀辨證治療。比如,對于風寒襲肺的鼻炎病人,治療上應以溫肺散寒為主;對肺氣虧虛的鼻炎病人,應以益氣固表為主;脾氣虛弱的鼻炎病人則應以健脾補氣為主;腎陽不足的鼻炎,治療宜以溫腎壯陽為主等。
給大家推薦一個通用性比較強的方子:生黃芪120克,母雞1只,芫荽20克,佐料適量。一起燉煮,吃后能緩解鼻炎癥狀。芫荽就是老百姓常說的香菜,作為食物配料,能解表散寒、溫通鼻竅,對外感風寒之后出現(xiàn)的急性鼻炎尤其有效;黃芪可補氣固表,與溫補氣血的雞一起燉煮,可增強肺氣,提升鼻炎病人的機體免疫力,能更好地抵御外邪。鼻炎患者可根據(jù)個人體質(zhì)需要,每半個月服用一次該食療方。此外,防風、辛夷、白術(shù)、蒼耳子、細辛、白芷等藥物緩解鼻炎的效果也不錯,建議大家咨詢醫(yī)生后服用。
我患咽炎五六年了,平日里吞咽老有異物感,咳不出、咽不下,以至于總喜歡“嗯嗯咳咳”的清理嗓子。前幾天跟朋友聊天,打聽到了一個方子,想請專家點評是否有效。具體方法是:取望江南子6克,煎湯服用,一周1次。
專家點評:
咽炎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咽痛、吞咽有異物感,一般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咽炎起病時間短,常因氣候變化、起居不規(guī)律所致,多見于秋冬及冬春換季時,中醫(yī)稱為“風熱喉痹”。
望江南子,味甘苦,性涼,歸肝、胃、大腸經(jīng),是豆科決明屬植物“望江南”的莢果或種子,能清肝、健胃、通便、解毒,可治療目赤腫痛、消化不良、胃痛、便秘等。中醫(yī)認為“肺與大腸相表里”,肺臟疾病與大腸病變有聯(lián)系,通過治療大腸病變可以間接治療肺病,而咽喉又隸屬于肺胃。所以,望江南子通過健胃、通便、解毒,可起到治療風熱咽喉病的效果。
需要提醒的是,望江南子有一定毒性,其所含的毒蛋白會引起過敏和肝臟損害;所含的大黃素和脂肪油,可引起腹痛、腹瀉。因此,過敏體質(zhì)及脾胃虛寒者最好別用。普通人服用前最好去正規(guī)醫(yī)院咨詢醫(yī)生,以便根據(jù)體質(zhì)辨證治療。
此外,若想徹底擺脫咽炎困擾,建議日常生活中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輔助調(diào)理:①早晨、飯后及睡前用淡鹽水漱口、刷牙,保持口腔清潔;②霧霾天做好防護,佩戴好口罩;③少吃辛辣刺激食物、少熬夜;④日常多進行咽音訓練:舌頭頂住上腭,堅持10~30秒,可促進唾液分泌,潤滑咽部。
我前幾天做飯不小心,手被熱水燙了一下,沒有破皮,稍有紅腫。我聽人建議,把金錢草洗凈切碎,加水大火燒開后小火煎煮20分鐘,去渣留汁,晾涼后每天多次擦洗患處,發(fā)現(xiàn)效果不錯,請教專家此方機理。
專家點評:
中醫(yī)認為,金錢草味甘、微苦,性涼,歸肝、膽、腎、膀胱經(jīng),可以利水通淋、清熱解毒、散瘀消腫,內(nèi)服煎湯或搗汁飲,能治療肝膽及泌尿系結(jié)石,外用則能夠治療瘡毒癰腫、毒蛇咬傷、跌打損傷等。因此,外用取適量鮮品搗敷或者煎湯去渣擦洗患處,確實有治療燙傷的效果。
應用此方注意一定要將金錢草洗干凈,以免影響療效,否則可能導致感染,加重損傷。另外,每次擦洗后要保持創(chuàng)口盡量干燥。
剛燙傷后,務必盡快用冷水沖洗,如果燙傷程度較深或面積較大,一定要去醫(yī)院就診,以免貽誤病情。
我從事銷售工作,應酬比較多,經(jīng)常喝多,醉酒和醒來后會有嘔吐、頭疼、渾身乏力等不適,想請專家推薦一個能醒酒的方子。
專家點評:
中醫(yī)認為,胃為“太倉”,主受納,主通降。醉酒后,不但會影響胃的受納功能,導致飲食不入或食入不化,還會損傷胃的通降功能,胃氣不降上逆而出現(xiàn)反酸、打嗝、惡心、嘔吐等癥狀。
推薦一個能快速醒酒的方子——柑橘皮汁。具體做法是:柑橘皮適量,加入少許食鹽,溫水沖泡服用。一般情況下,喝500毫升左右即可,若醉得比較厲害,可適當多喝一些。柑橘皮為柑橘類水果的皮,包括橙子、橘子、柚子等的皮,此類水果大多性寒涼,味甘酸,具有降逆止嘔、理氣、和中開胃、除積消食、醒酒毒等功效。食用柑橘皮后,可使氣機通暢,上逆的胃氣下降,并能消除胃中積食,以致諸癥緩解?,F(xiàn)代研究,柑橘類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果酸(有機酸),能與酒中的主要成分乙醇相互作用而形成酯類物質(zhì),從而達到解酒的目的。
此外,如果第二天早上醒來還有宿醉等不適,比如頭疼、渾身乏力等,可喝些綠豆芽汁。具體方法是:綠豆芽適量,榨汁飲用,也可與其他食物一起煲湯服用。中醫(yī)認為,綠豆芽性味甘涼,能清暑熱、調(diào)五臟、通經(jīng)脈、解諸毒,適用于飲酒過度造成的濕熱郁滯、食少倦怠等證。
最近因咽痛咽癢,去醫(yī)院檢查出慢性咽炎,老伴打聽到一個方子,羅漢果9克,天冬15克,柿霜3克。清水洗凈后加熱開水適量,蓋好杯蓋泡15分鐘以上,再過10分鐘待冷后服用。請專家解讀此方。
專家點評:
很多慢性咽炎患者,如果癥狀表現(xiàn)為咽部不適感、異物感、咽部癢感、燒灼感、干燥感或刺激感,還伴有微痛,聲音嘶啞等,都可以飲用羅漢果、天冬、柿霜泡水代茶飲。中醫(yī)理論中,慢性咽炎患者久咳傷肺腎,因此多數(shù)為肺腎陰虛證型。
羅漢果始載于《嶺南采藥錄》中,稱羅漢果能“理痰火咳嗽,和豬精肉煎湯服之”,主要治療痰熱咳嗽。其味甘性涼,入肺、腎經(jīng),能清熱潤肺、生津止咳、潤腸通便、祛口臭,對百日咳、痰火咳嗽等癥狀有良效?,F(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羅漢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可減輕慢性咽炎癥狀,減少發(fā)作頻率,還能降血糖,對糖尿病咽干者尤為適用。
《本草綱目》中記載,天冬“潤燥滋陰,清金降火”。其味甘、性苦寒,歸肺、腎經(jīng),具有養(yǎng)陰清熱、潤肺生津、鎮(zhèn)咳祛痰的功效,對咽喉腫痛、肺燥干咳、口渴、心煩癥狀有良效;柿霜,“乃柿精液,入肺病上焦藥尤佳”,其性涼味甘,歸心、肺、胃經(jīng),有生津利咽、潤肺止咳、止血的功效,可用于咽干咽痛、肺熱燥咳等癥狀。 此方適用于長期慢性咽炎不能緩解、反復發(fā)作的患者。長期服用,還有一定預防和治療呼吸道感染的作用。
我今年30多歲,一直不太注意身體,常食生冷辛辣食物,近幾年常有胃痛等情況。朋友給我推薦一個小方,具體如下:荔枝核、陳皮各66克,焙干、打粉,混勻,均分為11份。早晚各一份溫開水送下,服完為一個療程。請教專家此方是否有效。
專家點評:
中醫(yī)常將荔枝核用于疏肝理氣、行氣散結(jié)、散寒止痛。陳皮是老百姓熟知的助消化、排積氣、增加食欲的一味中藥。該方劑具有解郁散寒、和胃止痛的功效,最好在飯前以溫開水送下,較適用于寒凝氣滯引起的肝氣犯胃型疼痛。
胃脘痛是中醫(yī)一種常見多發(fā)病,發(fā)病率可達人群的38.5%。臨床上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窩處經(jīng)常發(fā)生疼痛為主,此癥多見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等疾患。胃脘痛在中醫(yī)辨證中,分為中虛氣滯型、肝氣犯胃型和胃陰不足型。肝氣犯胃型通常在青年人中多見。
臨床治療胃脘痛的基本方多用白芍、炙甘草、雞內(nèi)金、佛手、麥芽等。荔枝核是荔枝的干燥成熟種子,有較好的理氣止痛、溫中散寒的功效,多用于厥陰肝經(jīng)寒凝氣滯所致的疝痛、睪丸腫痛等小腹疼痛,對女人氣滯血瘀導致的經(jīng)前腹痛和產(chǎn)后腹痛也有一定療效。寒凝氣滯導致的胃脘疼痛,常表現(xiàn)為胃脘隱隱作痛、不思飲食、泛吐清水、畏寒肢冷、大便稀溏,饑餓時痛甚,飯后稍減,胃痛時輕時重,數(shù)年不愈。
陳皮作為一味常用中藥,味辛苦、性溫,具有通氣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的功效。以陳皮為主要成分配制的中成藥,如川貝陳皮、蛇膽陳皮、甘草陳皮、陳皮膏、陳皮末等,均是化痰下氣、消滯健胃的良藥,適合胃部脹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癥狀的病人。
我患有習慣性便秘,常要使用瀉下藥助排便,我擔心長期用這類藥有副作用。近日聽人推薦一方:生牛蒡子15克搗碎,用500毫升沸水沖泡20分鐘,當茶飲服,每日分3次服,10天為1療程。連續(xù)飲服1~3個療程。請教專家此方是否有效。
專家點評:
牛蒡子又稱大力子,主要有疏散風熱、解毒利咽等功效,多用于風熱咳嗽、咽喉腫痛、斑疹不透、瘡瘍腫毒等證癥。另外,牛蒡子也有通便功能。
中醫(yī)認為,大腸與肺相表里,習慣性便秘多與肺失宣降、大腸推動無力有關。牛蒡子味苦可瀉下,能治療各種熱毒津傷導致的便秘。此外,牛蒡子入肺經(jīng),能降肺氣,使逆氣轉(zhuǎn)而下行,其通便有“提壺揭蓋”之妙。
習慣性便秘(功能性便秘)常與肺失宣降有關。牛蒡子通便不像大黃藥力峻猛,其優(yōu)點是瀉下作用平和,便質(zhì)多稀軟,水瀉少見,短期服用也不易傷胃。一般來說,治便秘用量宜15~30克。
除煎服外,牛蒡子也可研粉吞服,一次5克,每日1次,一般可連服1周。此外還需注意,牛蒡子性寒滑利,不宜久服,以免傷及中氣。 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