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寶
披“語”入“文”以“語”會“文”
■侯紅寶
什么是“語文”?我的觀點是:“語”是作品(或文本)的語言表達策略,是作者為更好地表情達意而采用的最佳語言形式,以及運用語言而呈現(xiàn)的表達技巧?!拔摹笔潜磉_的意蘊,是中心和主旨,是作者通過“語”表達出的情感、態(tài)度、觀點等精神與價值觀層面的意圖。在語言表達策略中教學,實際上是以語言表達策略為手段、載體,在對它的品味、體驗、感悟中理解文本的意義,實現(xiàn)讀者與作者(或文本)情意的相通,并在其中學習與領悟作者語言表達的智慧,從而借鑒、積累成自己的語言表達智慧,并逐漸形成個性化的語言表達策略。我將這樣的語文教學稱為披“語”入“文”、以“語”會“文”。正如有的專家所言,學語文就是學語言及其表達(或曰語言運用)。
在語言表達策略中教學,有兩層含義:一是從文本的語言表達特點出發(fā)進行語文教學;二是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語言表達策略的訓練,即在聽說讀寫的訓練中積累語言經(jīng)驗,提升表達能力,建構(gòu)自己的“語言”。
我們也寫過散文之類的文學作品,在寫作的時候,有時會把想要表達的情意“不經(jīng)意”地寄托在一兩個詞或關鍵句上,或是“不經(jīng)意”地通過筆下的人物說出來。設置這種“障眼法”的方法似乎還有很多,總之,就是要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寫作效果——吐露自己的寫作目的要在語言表達上不著痕跡、渾然天成。從文學理論上說,就是作者往往在文本中設置不確定點或空白點,以寄寓自己想要表達的意蘊。因此,讀者要想真正讀懂文本,必須要找到作者預留的這些“謎題”,并喚醒語言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和學習經(jīng)驗,解開“謎題”的密碼,理解文本的寓意。
“文眼”就是重要的“謎題”之一。文眼,是我國傳統(tǒng)的、獨有的關于文章寫作的術語,指文中最能奠定文章感情基調(diào)、顯示作者寫作意圖、揭示文本主旨、升華意境、涵蓋內(nèi)容的關鍵性詞句?!拔难邸笔歉Q看主題思想的窗口,是理清全文脈絡的筋節(jié),是掌握文章各部分相互聯(lián)系的關鍵。讀者能準確地找出文眼,并從“文眼”出發(fā)去解讀文本,是讀懂文章的重要標志。
例如:教學莫言的《賣白菜》一文,就需要尋找到凝聚作品精神的關鍵詞句,并作為教學的切入口。這個句子就是:“這是我看到堅強的母親第一次流淚,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庇谑牵揖蛷倪@句話入手開啟了問題鏈:
1.是什么事讓母親“第一次流淚”?作者通過這“第一次流淚”,想表現(xiàn)母親怎樣的性格特點?
2.文章還敘述了哪些事來表現(xiàn)母親的“堅強”?作者是用了哪些方法(人物描寫方法和表現(xiàn)方法等)來表現(xiàn)母親的“堅強”的?
3.“我”感到沉痛的是哪件事?“沉痛”是什么意思?作者為什么感到“沉痛”?能否把“沉痛”一詞換成“后悔”“自責”或“愧疚”?為什么?
4.“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表明敘述視角有了變化,是現(xiàn)在的“我”在回憶過去的事情。作者當時年齡小,涉世淺,因此社會經(jīng)驗不豐富,而寫作這篇文章時的“我”,顯然社會閱歷豐富了,觀照社會人生的視野更開闊了,價值觀也成熟了。對于母親的第一次流淚,作者的情感有變化嗎?由此作者想表達什么?
扣住“文眼”就開啟了文本解讀的旅程。通過對文本運用的動作、神態(tài)等人物描寫方法以及對比等表現(xiàn)手法的分析,深入領會莫言寫作的真正目的并不主要是表達對自己多算一毛錢的羞愧與悔恨,而是要著力表達堅強的母親給自己人生的影響。本文是作者在諾貝爾文學獎頒獎典禮上的講話,演講的核心目的就在這里。
同樣,魯迅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也給讀者預留了通向文本心靈的窗戶——“文眼”,即“樂園”和“最嚴厲的書塾”。本課教學也從此處出發(fā),設置問題鏈:
1.為什么說百草園“那時卻是我的樂園”?閱讀文章的有關部分,思考“我”在百草園的生活中有哪些樂趣?從這些內(nèi)容中可以看出一個怎樣的魯迅?
2.三味書屋被稱為全城中“最嚴厲的書塾”。閱讀文章的有關內(nèi)容,思考“最嚴厲”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你覺得這“最嚴厲”的書塾有哪些優(yōu)缺點?你從這些內(nèi)容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怎樣的魯迅?
3.作者說百草園是“樂園”,而三味書屋是“最嚴厲的書塾”,顯然是用了對比的方法,請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進行對比的?你覺得作者通過對比想表達怎樣的主旨?
從語言本身的內(nèi)涵和語言表達所呈現(xiàn)的技巧出發(fā),實現(xiàn)對文本意蘊的理解,這就是以“語”會“文”、披“語”入“文”的教學。
我們的語文教學當然不能就在這樣的教學境界里止步,我們還須向語文的更深處漫溯,應該在充分體驗、感悟與領會一個個鮮活的語言表達現(xiàn)象的基礎上,帶領學生概括出語言運用的規(guī)律:為了更好地表情達意,我們在寫作時可以在文章的開頭、中間與結(jié)尾等處預設“文眼”。當然,高明的作者,在預留時要不露痕跡,要具有一定的迷惑讀者的功夫,讓讀者不能一眼看穿,在思考和比較了一番后,才產(chǎn)生頓悟,這樣的閱讀才有獲得感和幸福感。
文本產(chǎn)生多元意義的原因之一,是作者不僅會把意義寄托在關鍵詞句這類較為明顯的“文眼”上,還會通過講故事的方式來寄托,通過語言表達技巧(實際上講一個怎樣的故事和怎么講故事,也是語言表達的技巧和策略問題)來暗渡,也就是說文本的不確定點和空白點,還包括語言表達的技巧。而讀者對表達技巧的理解與對其蘊含的意義的把握會有所不同,從而使作品意義呈現(xiàn)出多元化。因此讀者首先要看出這些語言表達技巧,并通過這些技巧與作者相會,與作品相通。語文教學也應遵循這個規(guī)律。
文章的表達技巧主要有:1.作家在表達方式運用上的技巧和文體知識運用方面的技巧;2.修辭手法的運用和其他相關寫作方面的技巧。
比如《散步》的開頭:“我們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親,我的妻子和兒子。”這一句在語序上就很有特點,教師需要帶領學生細讀品味,并從中領悟作者表達的情感。
首先,讓學生讀,追問怎么處理朗讀的重音?為什么要重讀“田野上”“我的”等詞?帶母親到“天氣很好”的春天的田野上走走,感受鮮活而旺盛的生命力,為強身健體,更為讓母親增加對生命的希望和信心。而強調(diào)“我的”說明“我”與家人的親密關系,“我”在家庭中的中流砥柱的位置和責任,在“我”眼中他們都是親人,都需要“我”關愛和承擔責任。
其次追問:我們一家四口人的順序,作者是怎樣排列的?為什么這樣排列?一般情況下,可按年齡排列,但作者顯然是從重要性的角度來排列的,把“我”放在第一位,就是要表達“我”這個中年人的重大責任與使命;把母親放在第二位,強調(diào)了散步的原因,突出了文本的意蘊之一——表達對生命尤其是老人生命的關愛。
其實,文本的結(jié)構(gòu)也是語言表達技巧的產(chǎn)物,而“文學作品往往以精巧的結(jié)構(gòu)示人,讀者的閱讀使特定的語言形式結(jié)構(gòu)形成審美對象。每一部作品的特定結(jié)構(gòu)都傳達著作者的生命律動,潛藏著作者的意圖,體現(xiàn)著作者的情感,表達著作者解構(gòu)與詮釋這個世界的獨特方式,因此才有如歐·亨利式的結(jié)尾、莫泊桑小說的精巧構(gòu)思。結(jié)構(gòu)實在是不可忽略的解讀小說的重要抓手,它導引著讀者的解讀方向,是整體感知的關鍵依據(jù)。例如:《七顆鉆石》中,作者借一個神奇的水罐的故事來表達愛心的巨大力量這個寓意。因此,要想理解作品的意義,就必須要抓住水罐的神奇來分析:水罐的5次變化構(gòu)成了小姑娘的故事,更構(gòu)成了這篇作品最大的結(jié)構(gòu)特點。我教學時設計的主問題是:
1.在這篇童話中,水罐的神奇在于它會變化。它一共變了幾次?是怎么變的?
2.每次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3.我們把每一次的變化連在一起來思考,你覺得作者借這個故事想歌頌什么?你從中受到了怎樣的教育?
作品是言意結(jié)構(gòu),言近旨遠、言有盡而意無窮乃是每一位作者追求的至高境界。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就是要循著“言”即語言表達的策略去探尋言中之“意”和言外之“意”。
我在上學期做過這樣的教學嘗試,在發(fā)掘出文本的“言”之特點后,再設計與“言”之特點相得益彰的綜合性、實踐性語言運用活動,來讓作者的情意“顯山露水”,讓學生更好地學習作品的語言表達策略。
例如:《與朱元思書》是一篇駢文,駢文的最大特點就是語言的對稱美、音韻美、節(jié)奏美。本文即以美的語言來表達寄情山水、厭棄世俗的美的情感。文言文教學免不了要讓學生翻譯課文,我讓學生用美的語言形式來意譯本文,要求學生對每句話的翻譯均用“啊”開頭,盡量用對稱的語言和抒情的表達方式。如開頭第一句譯成“?。∧侨崛彷p風暫時停歇,那裊裊炊煙消散盡凈;那遙遠的藍天更藍了,那高高的青山更青了。啊!多么美麗的景色,天顏山色仿佛融化在了一起?!比缓笞寣W生仿照這樣的句式翻譯后文,這樣的語言實踐活動,我稱為“以美會美”。
又如:讀懂古詩詞是理解作者情感的關鍵步驟,教學李煜的《相見歡》時,我特別要求學生用整散結(jié)合的句式來翻譯。我首先給出示例:
原句:“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弊g:“默默無語,煢煢孑立,步履沉沉上西樓;如鉤殘月,似水清輝,流向萬里回鄉(xiāng)路。”
接著讓學生對照注釋發(fā)揮想象,進行口頭翻譯;然后組織學生小組討論,共同完成本組的翻譯稿;最后是全班討論,共同創(chuàng)作出最理想的譯文:
梧桐落落,形單影只多寂寥;庭院深深,凄神寒骨鎖清秋。怎能剪斷,哪可理清,漫天離愁結(jié)心頭;豈堪回首,淚咽愁腸,別有滋味訴與誰。
在貌離而神合的語言形式轉(zhuǎn)換的綜合性與實踐性的活動中,學生體驗、感悟與理解言之背后深藏的豐厚的情感意蘊,這又是一種披“語”入“文”、以“語”會“文”的教學方式。
其實,每一篇課文都是學習、體會、把握語言運用規(guī)律的舞臺,每一節(jié)課也都是聽說讀寫的語言訓練場。關鍵在于教師要能夠整合出這樣的“學習資源”和創(chuàng)造出這樣的“學習機會”,讓學生多讀多寫,日積月累,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體會、把握運用語言的規(guī)律。
(作者為江蘇省語文特級教師,句容市第二中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