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70后小說家的現(xiàn)代性五面孔

        2017-02-25 19:34張艷梅
        創(chuàng)作與評論 2016年22期
        關(guān)鍵詞:張楚東君李浩

        最近熱映的警匪劇《寒戰(zhàn)》和動畫片《大魚海棠》票房都不錯,評分也挺高。翻看豆瓣會發(fā)現(xiàn),關(guān)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的個神啊》等片的評論,可能遠比討論《寒戰(zhàn)》《大魚海棠》,更接近現(xiàn)代性這個話題。不過我還是想從《寒戰(zhàn)》和《大魚海棠》說起?!逗畱?zhàn)》表面上是一部警匪片,內(nèi)核里隱含著更多政治斗爭及法治路徑?!洞篝~海棠》在網(wǎng)上被黑得一塌糊涂,這部片子表面上是愛情題材,或許導演想表達的,其實是個人自由與族群利益話題?,F(xiàn)代社會有序運行依賴的是制度完善和程序正義,這個顯然比提倡道德和彰顯信仰來得直接而有效。雖然無論在藝術(shù)性上,還是思想性上,《寒戰(zhàn)》和《大魚海棠》都明顯弱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我的個神啊》,但這并不妨礙我們思考兩部影片帶出來的一些話題和問題。

        在這篇文章中,我準備討論的是70后作家寫作與現(xiàn)代性的關(guān)系?,F(xiàn)代性究竟是什么,可以列舉出諸如哈貝馬斯、馬克斯·韋伯、馬克斯·舍勒、安東尼·吉登斯、劉小楓等很多中外學者的觀點。對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現(xiàn)代性的理解,當然也存在很多分歧。此處都不一一贅述。那么,作家面對自己所屬的社會和時代,不可回避地要給出自己對社會的認知、對時代的評價,以及對世界的理解。小說和電影是不同的藝術(shù)手段,但是闡釋和表達的,往往有著內(nèi)在的一致性。好的影片除了強烈的藝術(shù)感染力外,還應有著巨大的理解空間和闡釋可能,這一點也與優(yōu)秀的小說相同。

        同時,還有另外一個很多作家更為看重的維度,那就是,一種寫作的價值,不僅在于寫作者有能力觸及現(xiàn)實中的重大問題,還在于能夠從自身的觀念出發(fā),有力量參與對文學本身的塑造。就像徐則臣說的那樣:“你在巨大的、強悍的文學傳統(tǒng)中,有革命的勇氣已屬不易,何況還得有解構(gòu)之后重建的悟性與能力?!雹僭谝延械年P(guān)于70后作家創(chuàng)作的研究文獻中,不乏相似的批評,即70后作家的寫作大部分是同質(zhì)化的,面目模糊的,缺乏鮮明的個性。這一批評其實適用于當代中國作家整體。那么,什么樣的寫作,會帶給我們對小說的重新理解,對現(xiàn)代社會和已知世界的重新理解呢?我想,“現(xiàn)代性五面孔”②似乎可以看作是一個答案。這“五副面孔”帶給我們很多新的話題,關(guān)于現(xiàn)代性,人,生活,以及小說的可能。

        說到“現(xiàn)代性五面孔”,我們就會想到馬泰·卡林內(nèi)斯庫的《現(xiàn)代性的五副面孔》,他在書中分析了現(xiàn)代性的五個基本概念: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shù)和后現(xiàn)代主義;并且提出美學現(xiàn)代性應被理解成一個包含三重辯證對立的危機概念:即對立于傳統(tǒng);對立于資產(chǎn)階級文明的現(xiàn)代性;對立于美學現(xiàn)代性自身。那么,《古代的黃昏》(徐則臣)、《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李浩)、《梵高的火柴》(張楚)、《獨證菩提》(田耳)、《某年某月某先生》(東君),這五副面孔,能否對應現(xiàn)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shù)和后現(xiàn)代主義呢,顯然沒有那么簡單。那么,我們就來逐個觀察一下五副面孔各自攜帶的現(xiàn)代性表情。

        一、分裂的兩個視角

        對于70后作家來說,各自的人生經(jīng)歷、思想構(gòu)成、文學觀念存在很大差異,甚至很多70后作家本人都不認同70后這個標簽。我認為被命名并非是限定,這個標簽,無非是想說明這個群體出生在同一個年代,并且都在寫作的過程中。和朋友聊天時,常常說起,徐則臣的寫作立場更接近托爾斯泰,李浩的氣息則接近博爾赫斯,張楚內(nèi)心里住著一個卡夫卡,田耳常提起馬爾克斯,東君則喜歡卡佛。這一代作家身上不可避免地攜帶著時代的共性,甚至對西方文學、西方哲學、西方影視劇的喜歡,都很接近(當然,我也注意到則臣和張楚對卡佛的異議)。說到差異,作家們自己是否有清晰的界限,也未可知。比如說,同樣喜歡卡夫卡,李浩更喜歡《變形記》,而張楚更喜歡《城堡》,兩個人是有不同的。李浩喜歡做一個魔法師,擅長把同樣的人和事物,變幻形態(tài),安放在不同裝置之中;而張楚的興趣在于那些裝置的構(gòu)成,以及被魔法師囚禁在城堡中的那些孤獨靈魂。

        張楚的小說中彌漫著孤獨氣息,那種小人物的無助、焦慮和悲傷幾乎無處不在。提到《梵高的火柴》《履歷》《萊昂的火車》,張楚說:“在我的小說寫作中,這些作品是異類,是不著調(diào)的變音,是對莊重肅穆的一種反諷。可是當我寫完重讀時,我發(fā)覺這些作品骨子里其實仍無大的變化:那些主人公,依然活在生活不完美的褶皺里,依然在探尋不可能的道路和光明。”“如此看來,無論有多老,我依然是孤獨的,小說里那些人依舊是孤獨的,無論他們生了怎樣的面孔?!雹畚覀冮喿x張楚小說時,能感受到那種生活的茫然,壓抑的絕望,以及由孤獨衍生出來的安然和篤定。那些孤寒的邊緣人,在張楚筆下,常常長出了羽翼,生出了禪意。《憶秦娥》中那個薄情濫性的牛奶商,和不同的女人上床,有的有目的,有的無目的。而重情重義的滿樹香一生都活在自己的感情世界里。滿樹香從青春年少到終老一生的一往情深,表現(xiàn)在渴望參軍,救助舅舅,斷然離婚,陪伴大海,直至大海病逝,自己孑然一身。樹香傾盡全力幫助舅舅,直至放棄一切離婚住進舅舅家,悉心照顧大海,沒有表現(xiàn)出更多對舅舅的熱切和向往。相反,她平靜淡然,甚至看起來對生活已經(jīng)釋然。大海去世后,樹香去飯店做了服務員,與“我”偶遇,一小段對話,回應了數(shù)十年前的哭泣。小說結(jié)尾處,提到了彼與此,鏡與月,塵與土,肉身與靈魂,雖然張楚說分不清楚世間種種是實有還是虛妄,我們閱讀小說也難免感嘆命運,不過,這種模糊的命運感往往更有力量。張楚的社會視點向來偏于下層,這篇小說也是沿著人性切入,關(guān)涉人在社會中,在人群中,在內(nèi)心里的自我定位,充滿生活的在場感和動態(tài)感。他表現(xiàn)人的困境,從不劍拔弩張,站在那一扇窄門前,我們是叩響門環(huán),還是轉(zhuǎn)身離去?生活是那樣難以置信,而又習以為常,張楚總能給我們一些新的感受和線索,去尋找轉(zhuǎn)瞬即逝的永恒,穿越黑暗,重回光亮。

        張楚說自己是一個真正的、善良的悲觀主義者,一個虛無的、孤獨的、可恥的完美主義者。“在相當長的時間里,作為散漫的寫作者,我感到窒息?!薄爸挥挟敯狄菇蹬R,我才擁有了純粹的自由和創(chuàng)造新世界的魔法——我必須承認,那種冒充上帝的虛偽快慰:在一張張白紙上,寫下一行又一行齊整密集的漢字。那些漢字瘦小孤寒,或許沒有任何實質(zhì)意義,然而于我而言,卻是抵御無時無刻不存在著的孤獨感與幻滅感的利器?!雹芫褪沁@樣的一個孤獨者,讓我想起魯迅,想起魏連殳,想起呂緯甫所說的飛了一圈又回到原地的蒼蠅,不同的是,張楚把寫作作為最后的抵抗,并且始終心懷遠方,“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呆久了,就會幻想著逃離此地,當他坐上火車回望故鄉(xiāng),肯定心懷驕傲與恥辱——驕傲是因為她終于變成了一個行動者,恥辱感則是對自己逃離的一種感傷型審判。”⑤我不知道這個遠方到底有多遠,只是記得張楚喜歡寫望遠鏡和星空。在《直到宇宙盡頭》中,姜欣的遭遇,其實很平常,丈夫背叛,自殺未遂,離婚,報復,都是我們熟悉的規(guī)定動作,不同的是姜欣對宇宙的熱愛,是UFO,是王小塔三個兄弟的態(tài)度,是自閉癥。時間誕生于什么?痛苦永無止境,真正的愛就像宇宙盡頭。小說留給我們的是從眼前的茍且到宇宙盡頭的寂寥空間。張楚寫過很多小人物的生活。他認為和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有很大關(guān)系(同樣的表達,田耳也有過),平時接觸的都是最普通、最平凡的人:工人,小公務員,做小生意的商人,種地的農(nóng)民。這些卑微的人,在張楚眼里,同樣有著豐富甚至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他熟悉、了解他們,渴望把這些湮沒在世俗生活塵埃里的心靈,打撈出來,把他們的精神世界描摹出來。

        二、隱喻的一面鏡子

        縱觀70后作家創(chuàng)作,一方面確實運行在啟蒙現(xiàn)代性和審美現(xiàn)代性的交叉軌道上,在建構(gòu)現(xiàn)代民族國家歷史和社會理想的宏大視野中;同時,從人性禁錮、社會批評層面,也不乏對現(xiàn)代性的一些反撥。70后作家創(chuàng)作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意識的瞬時性,感官的內(nèi)在性,以及敘事的陌生化和缺席的在場感,都呈現(xiàn)出他們對傳統(tǒng)敘事模式的反叛和反思。而后現(xiàn)代的碎片化、戲仿、狂歡、反諷,同樣被他們運用得得心應手。這種關(guān)涉存在的不確定性中,既有去除具象身份的虛無感和危機感,同時又獲得了抽象身份的自由感和自足感。當然,也可以看到70后作家自身面臨的困境和矛盾——每個人都在感性和理性的沖突中,尋找自己的支撐點,尋找一種穩(wěn)定感。

        李浩的小說,沒有張楚那種排山倒海的孤獨和憂傷。他不僅在小說中表現(xiàn)出了強大的思想能力,在他的隨筆和評論文章中,我們更是強烈地感受到了他對理論的嗜好和強大的邏輯理性。在《獨自站在世界背面》那篇文章中,我曾經(jīng)說起過:“閱讀李浩的文字,能夠感受到他從容而自由的靈魂,他站在萬鏡之宮,目光深邃,面對復雜的現(xiàn)實中國,背后是強大的西方文學傳統(tǒng),尤其是豐富而詭異的西方現(xiàn)代小說敘事,試圖重構(gòu)一個世界。一個思想的世界,意識與哲學的世界,文學與美的世界,一個能夠闡釋中國的世界。我們由此看到永恒的可能性與追求的勇氣。自由、困頓,追求、愛,這些都是我們時刻要面對的,只是我們一直活在成見之中,很少有人能夠走在突破陳規(guī)的路上。李浩喜歡迷宮,無論是歷史的,還是現(xiàn)實的,或者虛構(gòu)。虛構(gòu)與真實,在他眼里沒有什么距離,他沒有特別明確的時代感,他的文字天馬行空,又有著非常強烈的力量感,強大的想象可以比現(xiàn)實更真實,在那些敘事迷宮里,他為我們建構(gòu)了無數(shù)可能?!?/p>

        李浩喜歡鏡子,寫過很多與鏡子有關(guān)的小說。在超現(xiàn)實主義的文本里,不斷描繪變形、夢境、潛意識。他喜歡重復,反復同樣的場景、動作和情緒,反復運用暗示、象征和隱喻,力圖在日常性中揭示出被奴役的處境,在無意義的生活流中,揭示出某種近乎神圣的意義(當然,反過來說也成立,就是在那些貌似神圣的事物中,發(fā)現(xiàn)本質(zhì)的無意義)。有時候,我覺得李浩的美學傾向簡直不可理喻,有時候又深深為之著迷。在閱讀他那篇《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時,我既為那面隨時隨地無所不在的鏡子抓狂,又為他能夠如此自由穿行于現(xiàn)實和超現(xiàn)實之間而折服。鏡子是生活的折射,是妻子的隱遁,是他者的沉默,也是現(xiàn)實的裂隙,是精神的禁閉,是感情的深淵。單位里有寫不完的材料,有沒完沒了的檢查,有喋喋不休的科長,家里有不斷被死亡的游戲,有散發(fā)著各種味道的方便面,有堆滿垃圾的人生。妻子的失蹤,當然是一個隱喻。從無聊的日常生活中出走,是現(xiàn)實主義。而李浩讓小說中的妻子消失在鏡子里,就魔幻了。不斷走錯門的警察,岳母的各種抱怨,電視上的夸夸其談……生活看起來很熱鬧,其實我們都是無動于衷的局外人。這面鏡子到底意味著什么,最后碎裂了仍舊是一個謎團,那深不見底的黑洞,是不是才是生活的真相?最后“我”用盡全力扔下去的錘子,看起來似乎擺脫了眼前的困境,而蠕蟲化的寫作和生活,仍舊會日復一日地彌漫在所有的空間中。“在作品中,生活中,我們回避著真和真問題,漠然、無心、自私,麻木,缺乏責任和對具體事物的感受,因而我們的文學也是如此,因而我們的社會生活也是如此……”⑥

        李浩筆下的每一個故事,大概都可以看成是一面鏡子,每一面鏡子照見的,都是一種人生困境。他想要表達的是人類的共性,被隱藏在日常性中的人性。喜歡賦予人物形象豐富的隱喻意味,在象征性世界中,獲得自己的藝術(shù)個性。他常常引用納博科夫的那句話:“空洞的思想是一腔廢話,而風格和結(jié)構(gòu)才是一篇作品的精華。”⑦聯(lián)系上文,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李浩的寫作野心。他既想成為一個卓異的思想家,也想成為一位偉大的建筑師。李浩認為,現(xiàn)代性有兩個方面,一個是人的現(xiàn)代性,這當從哲學的基本發(fā)端來說,當然還有社會其他的推動力量;另一個方面則是文學自身的現(xiàn)代性,即虛構(gòu)的合法性,寫作者有選擇施展魔法并創(chuàng)造一個世界,用這種現(xiàn)代趣味的樣式寫下的小說,在人的現(xiàn)代性塑造中用力過少。中國人的現(xiàn)代性的進程是緩慢的,滯后的,甚至有的時候是和現(xiàn)代性有某種的背離,恰恰因為如此,寫作才更應當自覺地為人的現(xiàn)代性進程做一些小小的努力。米萊說:文學可能要表現(xiàn)的不是發(fā)生,而是目睹發(fā)生的可能。他認為從這點來說,寫作者可以用具有一定的現(xiàn)代感的文學方式,更多地輔助于我們民族的現(xiàn)代性的逐步完成。⑧

        三、站在古典的黃昏

        施戰(zhàn)軍認為,“現(xiàn)代性這個詞應該是一個中性詞,通俗來說,現(xiàn)代性基于個人主義的崛起,主體性的突進,在此基礎(chǔ)上建立起來的看世界的方式。⑨現(xiàn)代性確立的標志是人的轉(zhuǎn)變,不僅是社會文化、制度形式的轉(zhuǎn)變,也不僅是人的社會關(guān)系、社會身份的轉(zhuǎn)變,根本上是人自身的轉(zhuǎn)變,是人的內(nèi)在情感和精神維度的轉(zhuǎn)變。從人的外在生存結(jié)構(gòu),到人的內(nèi)心秩序確立,都在發(fā)生轉(zhuǎn)變?,F(xiàn)代性作為一種觀念體系,包含著現(xiàn)代民族國家建構(gòu)的理想,也包含著個體的人獲得解放和獨立的命題。其重要標志之一是,我們對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社會形態(tài),有著明確而理性的認知。事實上,文學作品也好,影視劇也罷,都在不斷提供各種喧鬧的故事,這些故事也會不斷刷新我們對世界的認識和對生活的理解,而生命本身最為切近的很多東西,卻往往被概念化, 模糊化,或者懸置化。包括精英,底層,城市,鄉(xiāng)土,商場,官場,青春,愛情,甚至藝術(shù)本身,很多時候都被抽象化了。我們對這一切的理解隨之越來越平面化,漠然,安然,陶然于現(xiàn)有的生活。

        那么,對小說,我們還應該抱有怎樣的期待呢?那些靈魂的裂隙,生命的皺紋,那些一馬平川的歲月,那些崎嶇陡峭的人生,存在過的歷史,正在發(fā)生的現(xiàn)實,這一切,應該如何被寫進文本,如何被文字刷洗出本來面目?生活中充滿了荒誕的意識和幽暗的無意識,小說是作者的意識隱藏和生活的無意識顯露的過程,能夠在直面時代真實境況的寫作中,留下更多智慧的火種和哲理的星光,照亮生活和思想的茫茫夜空,應該是寫作者的共同追求?!拔甯泵婵住备髯赃x用了其中一篇小說作為小說集名,五個書名涉及到的物象有三個:火柴,鏡子,菩提;兩個時間指代:古代黃昏,某年某月;四個人物:梵高,妻子,某先生,自我(獨證)。當我面對這些零散的詞語,試圖尋找五位70后作家寫作相似性的蛛絲馬跡時,在浪漫主義、理想主義和現(xiàn)代主義這些大詞之外,我發(fā)現(xiàn)了某些細小的腳印,說是趣味也可以,對照,印證,尋找,這些宿命論中隱含的真實和固執(zhí),讓我產(chǎn)生了強烈的共鳴。

        關(guān)于徐則臣的寫作,近些年來,我饒舌的最多。偶爾也會自問為什么,或許我覺得他的寫作最契合我對文學的理解與期待。當然,也有一種可能,就是我認為對于一代人精神世界的呈現(xiàn),他是最豐富的。不僅有直面生活與成長的思考,也有回環(huán)往復的藝術(shù)探索和獨創(chuàng)。就像他在自序中開篇說到的,“在我的新作中,一直貫穿著一股暗流,發(fā)現(xiàn)者甚少,發(fā)現(xiàn)了也多是漫不經(jīng)心的一瞥,只作為我寫作的一個面向,寥寥數(shù)語也就打發(fā)過去?!雹馑f的暗流,就是那種傾斜身子,與龐大固埃的時代生活擦肩而過,旁逸斜出的東西,他在意的,包括那些與正大的生活劈面相逢之外的東西,背面、暗處、角落、細節(jié),沉默的、孤獨的人與事。喜歡《西夏》這篇小說,并不是因為底層、同情和感動。當然,讀的時候也會感動。那個名叫西夏的女孩子,是誰?沒有來處,沒有去處,沒有依憑,是我們每一個現(xiàn)世安穩(wěn)的人的另一面吧。則臣把這個人物設定為啞巴。不對世界說話,是主動放棄表達,還是喪失了對世界發(fā)言的權(quán)力?這應該是我們的真實處境,那些滔滔不絕的聲音背后,是很深的厭倦和逃避,還是不能擁有的話語權(quán)力和表達自由?小說當然有底層關(guān)懷,但遠遠不止于此。也不僅僅是如何與一個陌生人相濡以沫在嘈雜灰暗的生活里。王一丁的謹慎,朋友的忠告,警察的敷衍,女房東的刁難,寒冬的冷水,偷錢的誣陷,火車上的遺棄,樹洞里的淚光,小書店的生意,報紙上的尋人啟事,都是最正常不過的現(xiàn)實生活。最后放棄治療,意味著放棄真相,放棄懷疑和追問,放棄未知的一切,在俗常生活里,拖泥帶水地過下去,反面則是,溫暖和包容,是一代人拒絕被灌輸?shù)姆纯?。都是弱者,都是有名字的大多?shù),反抗生活聽起來并不美好,拒絕外在的醫(yī)治,是否有力量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療救自己的生活,帶著失敗和殘缺的生命烙印,小說為我們提供了另一種可能。

        在我和則臣的對話《我們對自身的疑慮如此兇猛》中,則臣說過:在我看來,文學的狀態(tài)應該是:寬闊、駁雜、本色,是鮮活和入世的,骨子里頭是一雙具有反思和質(zhì)疑能力的熱眼,必須真誠。寫作和閱讀都當如此。不管寫作還是閱讀,文學肯定是看清楚自己是誰的最佳途徑;知道“你是誰”,才能知道“你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才可能“把掉在地上的都重新?lián)炱饋怼?。{11}我在《徐則臣的文學眼界》中也曾提及:則臣多次談到他心目中好小說的標準:“形式上趨于古典,意蘊上趨于現(xiàn)代?!奔葱问缴媳M可能平實質(zhì)樸,意蘊上無限開闊深廣。他自己也是這一標準的追求者。無論是花街的市井人生,還是京漂的孤獨青春,他都在以文學的韌勁做深度的開掘,在倫理、文化和情感各個側(cè)面帶給我們關(guān)于活著的啟示。不僅小說,他的文學隨筆同樣清冽溫暖,質(zhì)地堅實,既有近距離的藝術(shù)感,又有思考的縱深感,更重要的是,有種寬厚的體恤和包容在里面。{12}

        四、獨證我心的菩提

        在評價“五副面孔”時,施戰(zhàn)軍認為:東君小說的敘述極具中國化,語言干凈自然,面對西方寫作技巧,東君善于在分辨中吸收;張楚是一個天真的感傷型作家,作品中有清晰的底線,即對人的尊重,其小說的抒情方式非常迷人;李浩是一個文體實驗家,對文本形式駕馭能力強,近幾年較注重筆下人物形象的整體性;徐則臣的新作《古代的黃昏》中許多作品,被評論界所忽略,建議讀者將《鵝橋》放到《魯迅的故鄉(xiāng)》那一類作品中閱讀,從而審視自我與世界。田耳,更像是一個父兄輩作家,田耳的寫作十分凌厲,具有力量。{13}田耳在《自序》中則寫到:“在我們生存于斯的,一切難易具名、一切難以指稱的奇葩時代,即便要厘清何為嚴肅,也并不容易?!眥14}“我一直認為,作家不應該寫太親近、太私密的事物和感情,因為這種親密無間會影響作者的文學判斷?!薄皩懗鋈粘I畹捏@心動魄,在讀者自以為熟悉的地方,寫出無窮無盡的陌生,找出俯拾皆是的意外,才是我追求的方向?!薄拔蚁嘈乓粋€好作家,不會怎么在乎題材,也不怕和別的寫作者撞山,他具有一種在馬路邊小水洼里釣出大魚的本領(lǐng)?!眥15}喜歡他這一句:小水洼里釣出大魚。日常生活庸?,嵥?,前現(xiàn)代也好,現(xiàn)代,后現(xiàn)代也罷,與大眾的柴米油鹽愛恨悲歡的生活完全無關(guān)。生活吞噬一切,又吐出一切。只是改變了形態(tài)。包括青春、理想、美貌,也包括疾病、罪惡和仇恨。作家和普通人一樣,要接受這一切,經(jīng)歷這一切,不同的是,作家能以文字的方式復制,并且試圖打撈出每一處水洼里的大魚,繪制每一處迷宮的地形圖。

        我在《田耳:日常生活的啟蒙者》一文中,曾經(jīng)寫到:作為70后的代表作家,田耳顯得更低調(diào),更真誠,更貼近生活。這個時代和社會的內(nèi)部紋路并不清晰,沿著這些紋路游走的日常啟蒙者們,幾乎無一例外地會遭遇鬼打墻,或者深陷言說的迷宮困境。沒有鑰匙,其實也沒有真經(jīng)。我們大都匱乏內(nèi)在的勇氣和理性。田耳帶給我們的,就是李敬澤老師所說的:抵達、喚醒和建構(gòu)生活的能力。不僅僅是個體能夠自立為王的內(nèi)心生活,也包括文人往往慨嘆無力改良的社會生活。田耳自己說:“也許我是受生活環(huán)境影響,在湘西生活這么多年,我接觸太多面目模糊的人,人性的‘搖擺,是我觀察到的最日常的現(xiàn)象?!眥16}田耳表達的多半是普遍的存在,沒有憂郁情結(jié),沒有鋪天蓋地的孤獨,非理性的荒誕也常常一閃而過,他喜歡實實在在的生活,喜歡在你,我,我們都熟視無睹的生活中,找到深藏不露的意外。雖然他給自己的小說標簽:孤獨、見證、尋找、等待、冒犯、自由、偶然、奇跡中,毫不意外地,也包含著“孤獨”。

        田耳說自己寫這么多年小說,最喜歡《獨證菩提》這一篇,這個說法并不讓人意外,但也很有意思。盡管研究者都更看好《天體懸浮》的中國故事和中國敘事,評價也更高。有時候想,一個作家的全部作品,就像百寶箱里裝著的那些寶貝,制造者本人最得意的,往往是被尋常人忽視的?!丢氉C菩提》寫魯智深。從三癩子,到魯達,到智深這一人生過程。小時候的頑劣,長大后的火爆,出家后的放達,到一葦渡江的圓寂,寫得從從容容,天高云淡,花團錦簇。和《水滸傳》有太多不同,也有太多驚喜。曾經(jīng)和一位古典文學專業(yè)的博士聊到水滸人物,她最喜歡的也是魯智深,當時不免覺得奇怪。那么多大英雄,緣何獨喜花和尚。看過《獨證菩提》,心下釋然。至于小說中的員外家小姐丁小蓮,唱曲賣藝的金翠蓮,林沖的夫人張蓮花,三朵蓮花,真正與智深有緣的是張蓮花。張蓮花眼中的魯智深貌似粗魯,實則性情平直,二人林府后院對話,更可見智深性情。“事不遂意常八九,人能知心無二三”,這一感慨真是發(fā)自內(nèi)心。小說中還寫到了林沖的心胸狹窄,武松的智障,宋江的黑心,時遷的無賴,反襯魯智深宅心仁厚。最有意思的一筆是張蓮花的放下。并非是沒有實現(xiàn)生活理想的可能,最終的釋懷倒像是一種成全他人的開悟。田耳自陳,這篇小說寫出了信仰的狀態(tài)。信仰之物也許從未出現(xiàn),但卻不妨礙信仰之境終身伴隨。聽潮而圓,見信而寂,是田耳的理想吧。當然,作家是在路上放置西瓜皮的人,多少讀者會不小心滑倒呢?

        五、尋找自我的命名

        70后作家大都已經(jīng)遠離鄉(xiāng)土。都市,城市,縣城,城鎮(zhèn),是他們的主陣地。就像則臣的小說集名“古代的黃昏”,對于傳統(tǒng),對于鄉(xiāng)土,這一代作家,此后的80后,90后作家,大約的確是隔著千山萬水了。東君的小說富有禪意,意境深遠,而韻味恬淡,他給我們很多超越性的存在尺度,但不提供大徹大悟,現(xiàn)實就像一座強大的圍城,竭盡所能想要出逃的人們,最終發(fā)現(xiàn)其實是自己畫地為牢。這種自身的局限,是不可避免的缺憾,難以抗拒的虛無和疲憊,掩蓋了真實的自我,如何才能夠從“某年”“某月”“某先生”這種語焉不詳?shù)纳钪袛[脫出來,在漫無邊際的存在中,找回自我,這應該是東君的寫作初衷之一?!吧畹钠接购退枷氲你紤姓诼N蝕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對抗同質(zhì)化趨勢的個人才能也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日漸稀缺。因此,‘飄然思不群在我只是一種暗暗向往的精神狀態(tài)?!荚⒂凇?,而又能飄然而出,這不是一條向外的路,而是向內(nèi)的路。”{17}

        70后作家面對的世界,與同時代的其他代際作家,并沒有什么根本的不同,那么,這一代人的寫作個性是如何被塑造出來的呢,抑或這一代人的寫作是如何重新塑造了小說,重新塑造了世界和生活呢?每一代人,都背負著催人淚下和平庸無聊的歷史兩面,70后也不可能從自己的歷史中逃逸出去。當自我的命名變成一個代號,一代人的書寫,很容易顯示為一種觀念或者信仰。“盡管我們常說,詩人關(guān)注的是彼岸性,小說家關(guān)注的是此岸性,但我的小說常常會在二者之間游離。”“我特別熱衷于在小說中建構(gòu)一個烏托邦,類似于莊子寫的那種小國寡民?!碑斎唬瑬|君很清楚,這樣的烏托邦思想在現(xiàn)代性大潮中的不可實現(xiàn),所以大多數(shù)小說,寫著寫著就寫成了反烏托邦小說。

        《某年某月某先生》 中的東先生有著自己的生活準則,寫詩畫畫,收入穩(wěn)定,飲食有度,無不良嗜好,沒有搬家,也不換工作,同時與城里的三個女人保持關(guān)系,但為了避免產(chǎn)生留戀之情, 從不與她們在一起相處超過三天。一切似乎都風調(diào)雨順恰到好處。直到有一天忽然聽到奇怪的敲打聲,幻聽,讓他選擇進山。于是出現(xiàn)某山,某女士,東君依然拒絕為之命名。有意思的是,東先生承認自己“我本來就是詩人”,這是一個共名。是不是共名可以緩解個體的莫名其妙的焦慮感,小說貫穿始終的是向內(nèi)尋找和追問。至于找一個地方終老,更像一個托詞?!昂芏嗳嘶盍艘惠呑佣紵o法認識自己,她卻不同,她常常在跟自己對話?!备邆€子女人聽力異于常人,后來腦子里長了個東西,拒絕治療,選擇上山靈修。這是一代人的疾病隱喻,當然也是一代人面對病態(tài)生活的共同選擇,拒絕手術(shù)和醫(yī)藥,選擇內(nèi)心的自我療救。高個子女人對東先生的講述,也是支離破碎的,那些迷戀神秘事物的陌生人,那個奇怪的攝影師,艷遇與骨灰,荒誕而又真實,高個子女人最終悄然離去,留下很多懸念和疑問,而東先生最終埋葬了手機和三個女人的短信,會開始一種新的生活嗎?東君沒有給我們答案。那些如夢似幻的際遇,那些若有似無的情感,都慢慢消散在山間云霧之中。東先生看似安穩(wěn)的生活里隱伏著各種危機,他同樣有著無解的困惑。盡管并沒有執(zhí)著地追問,卻依然走上了自我救贖之路(這一點,與則臣筆下的人物選擇相同)。東君說自己有著守柔守拙的道家思想。喜歡的小說是:句式簡約,語言干凈,氣息溫暖。讀他的小說,頗有同感。那么,他的小說世界到底更古典,還是經(jīng)由反現(xiàn)代性而獲得了超越現(xiàn)代性,似乎可以單成一文論之。

        討論現(xiàn)代性,看起來是個費力不討好的事?;氐介_篇說到的《寒戰(zhàn)》和《大魚海棠》,法治社會究竟怎樣才可以真正實現(xiàn),族群的利益和個體的自由又有著怎樣的關(guān)系,這些話題,恐怕我們依舊沒有答案。70后作家更喜歡寫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私人生活領(lǐng)域的開掘,較之前兩代作家,要更加細致入微,這是對宏大敘事的反撥,當然,也可以看作是宏觀把握時代生活的無力。換個說法,就是開篇提到的幾部電影中的某些追問,在70后作家筆下,我們還沒有看到。作家無論在路上放置多少西瓜皮,讀者都可以選擇繞道而行,說到底,寫作,并不承擔推動和完成社會轉(zhuǎn)型的使命;寫作者所能做到的,是帶給我們他自己對生活的思考和對世界的理解,這種理解既是獨特的,同時他的思考,又應該是普世的。

        注釋:

        ① 徐則臣、張鴻:《從“花街”到“耶路撒冷”——徐則臣·張鴻訪談》,《古代的黃昏》,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69頁。

        ②“現(xiàn)代性五面孔”叢書:《古代的黃昏》(徐則臣)、《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李浩)、《梵高的火柴》(張楚)、《獨證菩提》(田耳)、《某年某月某先生》(東君),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

        ③④張楚:《孤獨及其所創(chuàng)造的·自序》,《梵高的火柴》,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9頁、第4頁。

        ⑤張楚、張鴻:《守望與懷著遠方——張楚·張鴻訪談》,《梵高的火柴》,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25頁。

        ⑥李浩:《魔法師的事業(yè)·自序》,《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4頁。

        ⑦李浩、張鴻:《從側(cè)面的鏡子里往外看——李浩·張鴻訪談》,《消失在鏡子后面的妻子》,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55頁。

        ⑧⑨{13}王秋杰:《70后寫作新態(tài) 高峰南北齊商——花城出版社“現(xiàn)代性五面孔”叢書研討會在京舉行》,來自百道網(wǎng)。

        ⑩徐則臣:《致沉默的生活·自序》,《古代的黃昏》,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1頁。

        {11}張艷梅:《我們對自身的疑慮如此兇猛》,《創(chuàng)作與評論》2014年3月號下半月刊。

        {12}張艷梅:《徐則臣的文學眼界》,《人民日報》2013年7月5日。

        {14}田耳:《平凡之路偶有奇跡·自序》,《獨證菩提》,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7頁。

        {15}{16}田耳、張鴻:《“老頑童”田耳的文字生存——田耳·張鴻訪談》,《獨證菩提》,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52頁。

        {17}東君、張鴻:《飄然思不群——東君·張鴻訪談》,《某年某月某先生》,花城出版社2016年版,第244頁。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0后作家小說創(chuàng)作研究”(項目編號:16BZW149)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山東理工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猜你喜歡
        張楚東君李浩
        山茶花
        木魚鎮(zhèn)賞高山杜鵑
        1987年的微笑
        張楚是什么座?
        春雪
        楊班侯大功架四十二式太極拳(四)
        張楚:文藝的事兒英雄的事兒都欣賞完了
        新“迷妹”上線狂追韓東君與金晨已經(jīng)分手
        《二次根式的乘除》測試題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人成乱码在线| 精品熟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不卡| 国产尤物av尤物在线观看 |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偷拍自拍| 国产在线91精品观看| 婷婷久久香蕉五月综合加勒比| 丝袜足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一区亚洲二区中文字幕| 成熟人妻换xxxx| 麻豆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蜜桃| 91天堂素人精品系列全集亚洲| 日韩av中文字幕少妇精品|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久久不卡| 男人j进女人j啪啪无遮挡| 亚洲午夜无码AV不卡|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视频| 新婚人妻不戴套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电影久久久久久久9999| 国产尤物自拍视频在线观看| 午夜性色一区二区三区不卡视频| 色婷婷五月综合亚洲小说| japanese色国产在线看视频| 少妇被爽到高潮喷水免费福利 | 越南女子杂交内射bbwbbw| 99在线国产视频| 激情五月天在线观看视频| 成人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网站公司| 日韩手机在线免费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自拍在线观看| 99re66在线观看精品免费| 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99p|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 亚洲成人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国模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影院| 国产偷拍自拍在线观看| 国产又黄又硬又粗| 特级毛片a级毛片在线播放www| av在线网站手机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