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萌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根據中國當代炙手可熱的著名作家劉震云的同名小說改編,2016年11月1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影片主要講述了一位名叫李雪蓮的農村婦女,因為一起與前夫秦玉河的離婚案所引發(fā)的長達十余年的上訪經歷。筆者致力于從人物、情節(jié)等方面,著重剖析影片中存在的若干個對立關系,并探究其所采用的真實而荒誕的敘事手法以及所營造的嚴肅而滑稽的敘事效果,進而揭示出作為個體的人在諸種對立關系中的生存困境和荒誕人生。
一、 人物關系的對立
(一)潘金蓮:說與被說
潘金蓮是中國古典文學中一個家喻戶曉的人物,作為一個文化符碼,她代表了對愛人的背叛、心狠手辣、淫蕩不羈等文化意味。就影片片名當中的“潘金蓮”而言,一方面,極具噱頭效應,恰當地抓住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這個極具誘惑力的人物及其所蘊含的張力;另一方面,作為一種文化標簽,被冠之以“潘金蓮”稱謂的女主人公李雪蓮所不齒,激起了她后來漫長的上訪之路。
如果說李雪蓮最初通過正常的法律程序狀告前夫秦玉河的緣由,是她被秦所欺騙的憤怒,那么,后來李雪蓮越過當地法院和政府直接去北京上訪的緣由,卻是她被秦玉河說成是“潘金蓮”。秦玉河當眾(而不是私下)揭穿了李雪蓮在婚前即與他人有過肌膚之親的事實,既是當眾,那么一個男性對于一個女性以公認的“惡名”所施以的聲名貶損,即成為整個社會對這一女性的聲名貶損。兩性之間的差異,“在本質上是文化性的而并非生物性的”[1],如果說居于整個社會話語結構的權威地位、擁有絕對話語權的男性,作為“說”的主體以自身的文化優(yōu)勢對作為“被說”的客體、處于文化劣勢的女性施以霸權性的文化價值、道德倫理的話語評判和指斥,所構成的社會權威話語評判尚且具有公開性和直白性,那么,與李雪蓮同樣處于文化弱勢、往往作為“被說”的客體的眾多女性也加入到男性對于李雪蓮話語評判的行列當中,則無疑具有極大的隱蔽性和麻木性,女性的悲劇性即在于此。在眾多的“被說”之下,“被說”成是潘金蓮的李雪蓮必須“說”,必須澄清自己不是潘金蓮。這是因為,在李雪蓮的潛意識中,是以預設的他者對自我的文化評判作為“說”的前提的,也即是說,李雪蓮是按照周遭他者的角度和眼光審視自身,李雪蓮的悲劇性即在于此。顯然,李雪蓮試圖擺脫“潘金蓮”這一文化標簽以期為自己正名的一切努力,在本質上是一個處于社會文化及話語體系弱勢和邊緣地位的生命個體向處于權威地位的強大社會文化主體及其權威話語所發(fā)出的極為微弱但卻又堅強而倔強的聲音。面對“被說”,李雪蓮偏偏就要“說”,于是,便有了李雪蓮無休止的上訪,而且這一“說”,就是十幾年。
(二)李雪蓮:騙與被騙
影片中所充滿的騙與被騙,在本質上是對人性所提出的極大挑戰(zhàn)和考驗。整個事件的起因,即是源于李雪蓮在婚姻中所遭遇的騙與被騙。當初,為了分到一套房子,李雪蓮出主意與前夫秦玉河假離婚,打算待房子到手后再與之復婚。然而,半年后的秦玉河卻與別的女人結了婚。表面上看,李雪蓮當然是其中最大的受騙者和受害者,然而,當初極具欺騙性的假離婚的主意卻是李雪蓮出的,這就為她之后被欺騙與被拋棄的遭遇增添了一種自食其果的意味。
除了遭遇婚姻中的欺騙繼而引發(fā)離婚案之外,李雪蓮還在親情、愛情、告狀中分別遭遇了各種騙與被騙。首先,是親情中的欺騙。對前夫秦玉河恨之入骨的李雪蓮,為了殺死秦玉河,曾求助于自己的娘家弟弟李英勇,結果卻無功而返。其次,是愛情中的騙與被騙。為了找人幫自己殺人,李雪蓮又去找了鎮(zhèn)上殺豬的老胡,但老胡拒絕了她的要求,如此一來,之前老胡對李雪蓮的信誓旦旦頃刻間便化為謊言。10年后,當李雪蓮想去北京上訪時,趙大頭幫助她成功地擺脫盯梢的警察,趙大頭的一番心意頗令李雪蓮感動。然而,出乎王雪蓮預料的是,趙大頭竟然是為了給自己的兒子解決正式工作而與政府合作試圖阻止李雪蓮的上訪,因被騙而憤怒至極的李雪蓮決心再去北京上訪。事實上,這個從中學時就對李雪蓮愛慕有加的趙大頭,很難說他接近李雪蓮就完全是為了給兒子解決正式工作。更何況,在被騙的同時,李雪蓮對趙大頭也有所欺騙:當初,自己到北京明明是為了上訪,卻謊稱走親戚路過北京來看望趙大頭;與趙大頭在北京游玩幾天之后,明明是要去人民大會堂靜坐,卻謊稱自己想一個人出去逛逛。對自己的受騙怒不可遏,對自己的騙別人卻渾然不覺,影片對人性的挖掘是如此深刻。最后,在告狀過程中的騙與被騙。李雪蓮攔車喊冤時,從車上下來的縣長為了及時脫身竟然謊稱自己不是縣長,金蟬脫殼一走了之。李雪蓮還與趙大頭一起,向盯梢的警察謊稱二人訂婚并將他們灌醉之后溜之大吉;在去北京上訪的長途汽車上,對查驗身份證的警察謊稱自己的身份證丟失。當然,作為最大騙局的制造者,李雪蓮所制造的騙局直到影片結尾才公之于眾:打著分房的幌子,實則是為了生第二個孩子。
二、 情節(jié)安排的對立
(一)以情求法與法不容情
面對婚姻中的欺騙與背叛,最初的李雪蓮試圖通過法律途徑為自己伸冤。從情感、道德層面而言,李雪蓮的確是這樁婚姻當中的受騙者和受害者,想通過官方途徑為自己所蒙受的冤屈獲得一個權威性的評判,從而坐實自己受騙、受害的實事,這當然無可厚非。然而,從法律層面而言,李雪蓮并不占優(yōu)勢,也不具有勝訴的可能。這是因為沒有任何證據和理由能夠推翻她與前夫離婚的實事。也就是說,李雪蓮試圖求助于法律以實現她的訴訟請求,在本質上是從情的角度出發(fā)試圖獲得法的認可。然而,法不容情,法律是依靠證據而不是根據個人情感對事件進行評判的,情與法就像兩條平行線一樣永遠也不可能達成一致,因此,李雪蓮的訴訟請求注定是要失敗的。實事上,李雪蓮對于這場婚姻早已心灰意冷,因為她的訴訟請求并不是單純地要求與秦玉河復婚,而是與之再結婚而后再離婚。這一訴訟請求表明上看起來的確有些“繞”,但這足以說明她之所以要訴諸于法律,并不是想要達到復婚的目的,而僅僅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受騙和蒙冤。甚至,之前的李雪蓮還做出過其他努力,只要秦玉河私下里承認欺騙了自己,她也就不再追究??梢?,她只是想證明自己蒙冤受屈的實事,哪怕證明人只是秦玉河一個人也好。然而,就是這一點要求都無法實現,于是,只好走上了上訪的道路。
(二)“上訪”與“不許上訪”
既然法律途徑行不通,那么面對婚姻中的欺騙與背叛和縣法院法官及院長、縣長、市長等人的置之不理,后來的李雪蓮試圖通過上訪的途徑為自己伸冤。事實上,自從秦玉河說自己是潘金蓮之后,李雪蓮所引發(fā)的這場法律訴訟的矛盾重心便發(fā)生了轉移,即從證明自己受騙蒙冤轉移到了證明自己不是潘金蓮;自從李雪蓮逐級狀告無果之后,李雪蓮狀告的矛頭中心也發(fā)生了轉移,即從秦玉河轉向了縣法院法官及院長、縣長、市長等各級領導人。于是,“芝麻就變成了西瓜,螞蟻就變成了大象”[2],整個情節(jié)即變成了李雪蓮處于與眾人相對立且不可調和的矛盾當中,焦點則集中于上訪與不許上訪。當年,縣法院法官就李雪蓮起訴前夫秦玉河一案判決李雪蓮敗訴,因為李雪蓮不服判決,繼而采取了繼續(xù)上訪的辦法。之后,縣法院院長辱罵她,縣長欺騙她,市長的命令因為信息傳遞不暢導致拘留了她,盡管在這一過程中他們都有一定的責任,但也不至于全部被免去職務。當然,這里面不乏一些偶然性的因素。直至10年后,現任的縣法院法官及院長、縣長、市長等各級政府的領導人,竟然談李色變,不惜絞盡腦汁、想方設法地阻止李雪蓮上訪,以至于所有的情節(jié)都圍繞著“上訪”與“不許上訪”這一不可調和的矛盾展開。
三、 敘事風格的對立
(一)真實而荒誕的敘事手法
如果說李雪蓮最初的告狀與上訪實屬無奈之舉和非常行為,那么,隨著時間的推移,最初的無奈之舉和非常行為逐漸淪為一種主動之舉和常態(tài)行為。上訪,已經成為李雪蓮生命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支撐李雪蓮繼續(xù)活下去的情感寄托,甚至成為她生命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重要表征,是以他者的身份確證李雪蓮自身生命存在的有效證明,即拉康所謂的“沒有他者,就不可能有主體”。[3]因此,在整個告狀的過程中,李雪蓮都是極為認真而嚴肅的,甚至是極為莊嚴且富有儀式感的。然而,秦玉河的偶然死亡,卻突然而徹底地消解了李雪蓮對于這起離婚案的嚴肅性,使所有的一切,包括李雪蓮的一生,都顯得荒誕不經。“荒誕是指缺乏意義”[4],十幾年過去,李雪蓮所做的一切都即刻變得毫無意義,支撐自己繼續(xù)活下去的情感寄托亦蕩然無存,以他者的身份確證自己生命存在的有效證明也被瞬間抽離。于是,釜底抽薪的遭遇使李雪蓮茫然不知所措,對于喪失了生命存在的意義和價值的她,除了死去,別無選擇。此外,荒誕也指不真實。因為一個農村婦女的離婚案引發(fā)了一大批各級官員的集體落馬,包括對史縣長落馬后的最終歸宿的一番特寫,作為一種藝術的真實實實在在地發(fā)生在影片所敘述的故事當中,但從現實的角度而言,此類事件顯然具有極大的荒誕性。影片正是以荒誕的手法來表現盡管不是現實的真實但卻是藝術的真實的事件,從而揭示出現實中許多人與事所處的虛假狀態(tài)。
(二)嚴肅而滑稽的敘事效果
李雪蓮告狀本是一件嚴肅的事情,但其動輒就要殺人,并試圖尋找自己的親弟弟和傾心于自己的屠夫老胡作為幫兇,甚至在告狀失敗之后羅列了一連串殺人名單,將殺人看得如此隨意而輕率,人的存在與人的消失被輕易的加以評判,透露出濃郁的滑稽色彩。不僅如此,包括李雪蓮的自殺,都敘述得極為滑稽可笑。當李雪蓮想在一片風景優(yōu)美的桃園里了結自己的生命時,桃園的承包人阻止了她的行為,阻止的原因不是對個體生命最起碼的尊重和敬畏,而竟然是擔心李雪蓮的行為殃及到自己來年的采摘生意,于是建議李雪蓮到對面自己的競爭對手——老曹的桃園里去上吊。將一個嚴肅的自殺事件消解為一出滑稽的鬧劇,的確令人忍俊不禁,但卻又是含淚的笑,因為在這充滿對生命戲謔之意的背后,隱含著對人性的本質和對個體生命存在意義的嚴肅思考。此外,影片中的人名也獨具匠心??h法院法官王公道及院長荀正義,縣長史為民,市長蔡富邦等,這些人名聽上去十分有趣,但他們的所作所為卻并不像他們的名字,只是徒有虛名。因此,這些人名極具諷刺意味,達到了以一種滑稽的方式反映現實中嚴肅問題的敘事效果。此外,10年前,李雪蓮為了打官司,百般攀附縣法院院長,繞了幾個大圈想要與之攀親;10年后,為了阻止李雪蓮上訪,縣法院院長又百般攀附李雪蓮,同樣地繞了幾個大圈想要與之攀親,這看似滑稽可笑的背后,實則是對人的生存困境的嚴肅諷刺。
結語
電影《我不是潘金蓮》所敘述事件的起因原本與潘金蓮無關,但因為前夫秦玉河將李雪蓮說成是“潘金蓮”,就與潘金蓮扯上了關系。于是,“被說”成是潘金蓮的李雪蓮也要“說”。李雪蓮“說”的過程充滿了騙與被騙,其試圖以情求法的愿望因為法不容情而永遠也無法實現。在敘事過程中,影片通過真實而荒誕的敘事手法,實現了嚴肅而滑稽的敘事效果,揭示了始終處于對立關系中人物的荒誕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