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文婷
用情朗讀經典以心感知名篇
——《馬說》教學案例
■劉文婷
【教學設想】
《馬說》是經典名篇,它體現(xiàn)了韓愈文章“如潮”的特點。語言上,長短句交錯,語氣詞、否定詞運用靈活;構思上,亮觀點,擺事實,點實質,層層深入;情感上,悲憤之情如潮之漸長而終洶涌澎湃。本課運用誦讀法進行教學。以文章第三小節(jié)為例,從語氣詞、否定詞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在誦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分析食馬者形象,理解作者情感,感受韓文“如潮”的特點。
【學習目標】
讀準、讀順課文,掌握重要的實詞和虛詞,理解文章的寫法和情感。
【重難點】
讀順、讀懂、讀出氣勢;理解文章的寫法和情感。
【教學實錄】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文言文——《馬說》,作者韓愈。讓我們一起用心、用情,去感知這篇文章的生命和溫度。下面老師來檢測一下同學們的預習情況。(投放PPT1:1.“說”是什么?如何理解題目“馬說”?2.了解作者韓愈,介紹本文的寫作背景。)
生1:“說”是古代的一種議論文體,陳述作者對某個問題的見解,跟現(xiàn)在的雜文相近。
生2:“馬說”即說馬、論馬,常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
生3:韓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寫《馬說》的時候他正仕途失意,不得志。
師:同學們回答得很好。(投放PPT2:韓愈,字退之,今河南孟州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恶R說》大約作于韓愈初登仕途之際,他曾三次上書宰相求用,“而志不得通”,后相繼依附于別人幕下,所以有“伯樂不常有”之嘆。)
(設計意圖:通過預習檢測,檢查學生的自學情況,了解學情。)
師:大家預習很認真,在看同學們教學案上“我的問題”的時候,老師發(fā)現(xiàn)大家很善于思考,提出了一些特別有質量的問題。(投放PPT3:韓愈的《馬說》僅僅是在談馬嗎?明明是先有千里馬,才有相馬的人,作者為什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呢?)等我們上完這節(jié)課,這些問題也就能夠解決了。
(設計意圖:展示學生在自學時提出的有代表性的問題,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去學。)
師:學文言文,先得讀準、讀順文章。下面請同學們朗讀課文,鄰座之間互相協(xié)助,一個讀一個聽,尤其注意教學案上老師提醒你們的讀音和斷句。(投放PPT4:1.;2.;3.才美不外;4.其真無馬;5.不飽;6.一或盡粟一石;7.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8.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9.之不能盡其材。)
學生自由朗讀投影內容,教師將投影分為三段,每組抽一人各讀一段,根據(jù)實際情況,留兩組點評,教師打分。
(設計意圖:通過此環(huán)節(jié)教學生讀準、讀順文章,讓學生關注易錯的字詞和斷句。)
師:下面我們來交流一下大家課前譯讀課文時覺得有困難的字詞句。(投放PPT5:1.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其真無馬耶?其真不知馬也。)
學生小組交流3分鐘,教師對學生的提問進行補充。
(設計意圖:通過小組合作交流預習中難理解的句子以及教師展示預設的難理解的句子,幫助學生讀懂課文,掃清字詞句的障礙。)
師:咱們已經能讀準、讀順、讀懂這篇文章了,那如何更進一步,讀出“情味”呢?試試抓住一些語氣詞。(投放PPT6: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同學們能不能找找看這一段里有哪些語氣詞?
生4:嗚呼、其、邪、其、也。
師:這些詞表達了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5:憤怒、嘲笑。
生6:還有無奈。
師:咱們在處理這些詞時,要重讀,聲音要略微延遲,像“嗚呼”,前后要適當停頓?!捌湔鏌o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這兩句可以一個字一個字地吐出來。前一個是問句,是升調;后一個是陳述句,是降調。
生7、8展示朗讀。
師:除了語氣詞,一些否定詞也能幫助表達情感,比如這一節(jié)的“不”和“無”。同學們朗讀第三小節(jié),在剛才朗讀的基礎上重讀“不”字。
生10、11展示朗讀。
師:在注意了這些關鍵詞之后,這一段里面還塑造了“食馬者”這個形象,“天下無馬”是他說的話,大家想想,他說這話的時候什么語氣呢?
生9:鄙視、瞧不起。
師:同學們能不能根據(jù)剛剛老師的朗讀指導,自己分析一下1-2段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生12:第一段的句末語氣詞“也”要讀出惋惜之意。
生13:第二段的“安”“也”重讀,讀出悲憤的語氣,重讀語氣詞“不”。
師:如果說第一節(jié)因為伯樂不常有,千里馬“駢死于槽櫪之間”,韓愈因惋惜而氣憤的話,第二節(jié)千里馬由于待遇差,連普通馬都比不過時,韓愈已是悲憤了;當最后面對食馬者愚昧無知的嘴臉時,韓愈的憤怒達到了頂點——激憤!他的情感逐步醞釀,層層加強!所以咱們在朗讀時要注意段與段之間逐漸增強的情感。下面小組合作,每組選擇喜歡的方式展示。
生1-2組展示朗讀。
師:太棒了,同學們!老師在你們的朗讀里聽出了千里馬的不平,食馬者的愚昧,作者韓愈的憤慨,你們已經觸摸到了這篇千古名篇的生命和溫度了。
(設計意圖:以文章第三小節(jié)為例,從語氣詞、否定詞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重音、停頓、語速、語調,分析食馬者形象,體會作者情感。然后要求學生運用所學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讀文章的前兩小節(jié),在分析的基礎上小組合作朗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能力。)
師:同學們,現(xiàn)在我們再思考一下一開始的兩個問題,大家可以聯(lián)系剛剛的分析和文章寫作背景。(回放PPT3)
生14:韓愈不僅僅是談馬,他其實是在說人。千里馬暗指人才。
生15:食馬者是那些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伯樂是能賞識人才的人。
師:很好,這種寫作手法就叫作“托物寓意”。韓愈不是講千里馬,而是分析人才被埋沒的原因,批判埋沒人才的統(tǒng)治者,呼喚能賞識人才的人!只是限于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有些話他不能直接講,直接講會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同時作為大文學家,寓意于馬,曲折委婉地表明寫作目的,使得文章更具有味道,更耐咀嚼。
師:第二個問題,明明是先有千里馬,才有相馬的人,韓愈這么偉大的文學家為什么說“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生16:這是在強調伯樂的重要性,沒有伯樂,千里馬不能被發(fā)現(xiàn),也就不能被稱為千里馬。
師:千里馬的有無不是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但是確定千里馬的標準是由人定的。作者以“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這一本不符合邏輯的語句開頭,用意就是把伯樂對千里馬的作用強調到無以復加的地步,用一種舍我其誰的氣勢亮出自己的觀點,第二節(jié)擺事實證明自己的觀點,結尾點出實質不是沒有千里馬,而是食馬者不識馬,逐層剖析,抽絲剝繭。
師:正如后世人評價“韓如潮”,韓愈寫的文章像江上潮,浪推千里,具有浩蕩氣勢之美。他的浩蕩不光有情感上的層層加強,筆法上的縱橫捭闔,還有文理上的條分縷析!
師:同學們,如果將來你學有所成走上社會,卻苦于沒有伯樂發(fā)現(xiàn)賞識,你會怎么辦呢?會不會束手待斃,或者像韓愈一樣寫篇文章發(fā)發(fā)牢騷呢?
學生們暢所欲言。
師:同學答得都很好!希望同學們在課改之中,學得知識,學來方法,學會展示,終成千里良馬!
【教學反思】
由于課前孩子們完成了預習并提出了一些特別有質量的問題,我便以學生的問題為切入口進行教學設計。因為是自己預習中產生的問題,所以學生特別感興趣,整節(jié)課都非常投入,氣氛熱烈。
這節(jié)課我沒有用過去文言文教學常用的串講法,而是采用誦讀法。以文章第三小節(jié)為例,從語氣詞、否定詞和人物形象三方面指導學生朗讀,注意重音、停頓、語速、語調,引導學生分析食馬者形象,體會作者情感,要求學生用所學方法,自主分析如何朗讀文章的前兩小節(jié),開展小組合作朗讀。這樣的教學過程既使誦讀指導到位,不流于形式,同時又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其主動參與,探索發(fā)現(xiàn),在誦讀中深入理解作品。當小組以個人、集體等形式展示朗讀成果時,精彩迭出!
在從情感、寫法、文理三方面分析完韓愈文章“如潮”的特點后,學生對問題“如果將來你學有所成走上社會,卻苦于沒有伯樂發(fā)現(xiàn)賞識,你會怎么辦呢?”各抒己見,真心希望學生在課改之中,學得知識,學來方法,學會展示,終成千里良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