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寧大文萃幼兒園 吳近華
親子活動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發(fā)展的實踐研究
浙江省寧波市江北區(qū)寧大文萃幼兒園 吳近華
幼兒從出生起便進入了社會之中,體驗與他人友好相處、結成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是他們成為社會人的必修課?!队變簣@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在生活、學習、游戲中,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識?!庇纱丝梢?,培養(yǎng)幼兒學會與人分享、合作的品質也是當前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而蘊涵著極其豐富教育資源的親子活動正是培養(yǎng)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的良好載體。我們充分發(fā)揮幼兒園的紐帶橋梁作用,整合多方資源、選取合適的內容、選擇有效方法開展親子活動,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和諧發(fā)展。
“親子活動”是由幼兒園創(chuàng)造一定的條件,以親緣關系為基礎,以教師為主導、教師與家長共同組織幼兒活動的一種幼兒園教育方式?!坝H子活動”是家庭教育的深化與發(fā)展,是一種特殊的早期教育和社會教育。與傳統(tǒng)的家庭教育相比,其在內容和形式上有很大的變化:
變化一:由過去以教育子女為主轉變?yōu)楦改缸晕医逃秊橹鳎?/p>
變化二:由父母權威管教轉變?yōu)殛P注和引導子女發(fā)展;
變化三:由單一的家長角色轉變?yōu)槔蠋煛⑼?、朋友等多種角色;
變化四:由家長單一訓斥的教育方式轉變?yōu)閰⑴c游戲中給予子女關懷、發(fā)展和教育,為其人格完善奠定基礎。
親子活動是一種以親緣關系為基礎,父母(長輩)與孩子之間增進情感、促進交往的各種活動。它以游戲活動為教育的主要手段,以遵循幼兒的身心發(fā)展特點來設計活動,為父母與孩子提供共同學習、游戲的機會和條件。親子活動具有以下特點:多元主體性——教師、家長、幼兒都是活動的主體;多向互動性——教師與家長、幼兒與家長、家長與家長、教師與幼兒積極互動;全面教育性——全方位開發(fā)幼兒認知、情感、運動、社會交往、創(chuàng)造等能力。
對于幼兒來說,他們的交往需求較成年人顯得更為迫切,通過社會交往可以使幼兒了解和認識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正常關系,學習社會道德準則和處理人們之間的關系,幫助幼兒克服任性、自我為中心等不利于社會交往的行為,發(fā)展行為調節(jié)能力和社會活動能力,充分發(fā)展個性、以形成適應社會要求的社會性行為。
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親子交往能使幼兒成為健康、快樂、善良、積極向上的現(xiàn)代兒童。孩子在與父母的親密交往中,獲得安全感,學會獨立和與人合作,并在未來的生活中為發(fā)展其完美的人格和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奠定基礎。
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對親子互動的觀察,更清楚地了解幼兒的社會交往發(fā)展特點和需要,及時了解到家長的兒童觀、教育觀及對孩子的指導方式方法,并及時調整自己的教育理念與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
其次,家長能更直接地了解到自己的孩子在集體中社會交往表現(xiàn),正確評價孩子的發(fā)展水平。在增進親子間的感情交流及合作的同時,準確的把握幼兒園教育及幼兒教育的目標、內容、方式方法,更有的放矢地進行家園合作。
第三,家長的參與會讓孩子產(chǎn)生更強的安全感和大膽探索的勇氣,幼兒在安全的心理氛圍下,易于產(chǎn)生自由感、也樂于與同伴互動,進行合作學習。
我們對本園2.5~6歲的幼兒家長進行了“親子活動基本情況、家長觀念認識與行為表現(xiàn)”等方面的問卷調查,并通過與幼兒園開展親子活動的實際的情況進行對比,發(fā)現(xiàn)主要存在著以下的問題:
問題一:認識與行動不統(tǒng)一
在調查報告中,有95%家長們對親子間溝通的重要性表示贊同,對親子溝通的意義表示認可,表示會做到盡量抽出時間參加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但在幼兒園組織的親子活動中,他們都以工作忙為理由缺席親子活動,或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甚至保姆來替代,這就違背了“親子活動”的初衷,自然達不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雖然工作忙是影響因素,但從中也反映出家長對親子活動的教育價值缺乏足夠的認識。
問題二:活動主體缺失
親子活動應是雙主體的,即家長和幼兒共同有效的互動才能更好地促進親子間的溝通,促進幼兒交往能力的發(fā)展;但在實際過程中,由于家長教育技能的缺乏,使得親子活動以家長為主體,如親子制作活動中家長的包辦代替,親子郊游中選擇的內容不適宜孩子,親子游戲無法激發(fā)幼兒參與的積極性等,幼兒的主體性未能得到充分的發(fā)揮。
問題三:父親的參與率低
在眾多家庭中,父親的文化程度高于母親,但在承擔家庭教養(yǎng)的責任、具有的教育威信等方面卻不如母親。親子活動中大多是母親參加,很少看到父親的影子。
㈠組織教師學習有關親子教育的研究成果、經(jīng)驗。
教師做為親子活動的指導者,如果沒有親子科學理論做支撐就會導致在與家長的溝通中出現(xiàn)就事論事、起不到指導作用、滿足不了家長需求的局面。我們組織教師學習“蒙特梭利的兒童早期教育理論”“妙士多幼兒音樂教育理論”“奧爾夫音樂教育理論”馬斯洛的“人的需要層次理論”等,還經(jīng)常通過座談、聽課、討論等各種途徑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實踐中,提高了教師的教育理論素養(yǎng)。
㈡創(chuàng)造條件,提高家長對親子活動教育價值的認識與參與。
家長觀念的轉變與更新是參與親子活動的先決條件,只有讓家長對親子活動有了正確的認識,他們才愿意花時間參與到親子活動中來,才能使家長真正成為幼兒活動的合作者與支持者。我們通過多種途徑向家長傳遞最新的有關親子活動信息,向他們介紹親子活動的目的、意義,明確親子活動的意義、價值,提升對親子分享活動活動的認識,從而“愿意走近”親子活動。
㈢建立合理制度,保障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有效性。
1.調整合理的親子活動時間
許多家長無法參加親子活動,大都是因為上班而無法經(jīng)常請假參與。因此我們在組織親子活動時,考慮到家長參與的便利性,把親子活動安排在雙休日或節(jié)假日,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參與率。
2.創(chuàng)建了親子活動的激勵機制
通過加強對“優(yōu)秀家長學校學員”“熱心家長”等表彰與宣傳的力度,對獲得表彰的家長進行利益激勵機制與精神激勵機制的獎勵,充分調動家長參與親子活動的積極性。
知道名字后,再看見瓦松,就親切了很多,仿佛它們是我住在鄉(xiāng)間的長輩,那些枯瘦、年老、眼角爬滿皺褶的親鄰,與之相見,感到溫暖,也有說不出的悲愴。
3.出臺了《家長工作制度》
針對教師在家長工作中的管理行為,出臺了《家長工作制度》,并納入教師考核中。
我們遵循幼兒心理發(fā)展特點,結合有關幼兒社會交往的發(fā)展內容,確立了幼兒社會交往能力目標——交往態(tài)度、交往能力(合作、輪流、分享、遵守規(guī)則、解決沖突)、人際關系等,并在此基礎上,我們不斷探索符合我園教育特色的親子教育活動模式,構建了獨具特色的親子教育活動模式。
“親子教育聯(lián)盟”是幼兒園根據(jù)親子活動的目標與要求,有計劃地聘請或邀請一些熱心于幼兒教育的家長組建成“家長教師”,有效利用家長資源,帶孩子們走出幼兒園,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參觀科創(chuàng)園、博物館、交通崗亭、郵電局、大型超市、動物園等。如在開展主題“交通工具”時,請來當交警的家長給孩子講“交規(guī)”常識、標志,介紹重要路口的交通情況,并組織孩子參觀了交通指揮中心停車場,認識汽車標志,讓家長和孩子一起玩“標志游戲”等?!凹议L老師”利用自身專業(yè)優(yōu)勢,走進幼兒園、走進了課堂、參與教學、客串教師、共建課程,不僅大大豐富了活動內容,更提高了活動的質量,同時也為幼兒互動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
“親子俱樂部”是由家長委員會和老師共同倡議的一個聯(lián)誼組織,旨在鼓勵家長們能積極參與幼兒園組織的各項活動,在活動中增進親子間的情感,促進幼兒的社會交往的發(fā)展。兩年中俱樂部經(jīng)過了一個由“家長被動參與—家長自覺參與—家長自主策劃”的過程。
我們根據(jù)幼兒的年齡特點、家長層次、不同家長角色組建了四大俱樂部:“巧手DIY”親子俱樂部——充分挖掘巧手父母、巧手祖輩,圍繞某一主題和孩子一起動手做游戲,從而培養(yǎng)孩子們的動手能力與社會交往;“假日總動員”親子俱樂部——利用節(jié)假日開展的各類親子活動,讓孩子適應集體戶外活動,接觸自然、增長知識,在互相幫助中培養(yǎng)孩子的交往能力和愛心,增加家庭與家庭育兒交流經(jīng)驗的機會;“親子才藝俱樂部”——開展家庭競賽、家庭才藝展示等,在親情融融的活動中,鍛煉幼兒與家長積極參與活動的能力;“親子圖書館”——為家長、孩子創(chuàng)設適合親子閱讀的空間,在閱讀內容、環(huán)境、指導等方面為家長和孩子提供更好的幫助,通過父母與孩子共同學習,一同成長。
父親是孩子接觸到的第一個男性形象。在孩子開始感知、認識這個世界時,父親的行為舉止、思維觀念以及做人處世的原則,會對孩子的成長產(chǎn)生一系列的影響。如何引領父親走近孩子、走近教室、走近幼兒園,成了我們幼兒園親子活動的一個突破口。我們有意識地結合“父親節(jié)”開展了由爸爸們參與的親子活動,每學期開展一次,每次都會有一個固定的主題,如有“爸爸拿手菜”“爸爸合唱團”“我老爸最棒”“我家的大力士——爸爸”等,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提升了幼兒的知識經(jīng)驗,也讓爸爸們通過參與,更好地了解幼兒園、感受幼兒園文化。
親子教育活動具有雙向互動和情感交融的特點,它的最大好處是可以提高孩子的情商,幼兒在充滿濃濃親情的活動中學會了交往,變得活潑、自信、堅強、勇敢,在幼兒園組織的各類活動中都有出色的表現(xiàn)。
親子活動的成功實施為家庭教育工作帶來了四個變化:一是廣大家長教育觀念逐步改變,從以前的只重“知識教育”到現(xiàn)在注重培養(yǎng)孩子的個性、習慣與社會交往,教育子女的責任感和自覺性增強了;二是家長教育方式和方法逐步改變,從以前的簡單粗暴的方式處理到現(xiàn)在的科學理性教育方式,尤其是祖父輩家長的教養(yǎng)方式也在逐步改善;三是家長能注意自身言行,以身作則;四是理解支持幼兒園工作,主動參與幼兒各項活動的家長多了。
教師們不斷更新教育觀念,不斷改善教育行為,提高了與家長們的交流藝術,逐漸增強了設計、創(chuàng)造、指導親子活動的理論和實踐能力,幼兒園的親子教育呈現(xiàn)出了雙向互動的特點,涌現(xiàn)出了形式豐富、有深度的各種親子活動。
親子教育活動的開展,讓家長對幼兒園的工作有了深刻的了解,一個個都成為了幼兒園的義務宣傳員,幼兒園的美譽度逐年增加。
通過兩年多時間的研究與實踐,我們取得了親子教育實踐的創(chuàng)新研究,形成了多方參與幼兒園教育的工作格局,一支素質優(yōu)秀、結構合理的家庭教育骨干隊伍基本形成?!坝H子共同成長”的新理念,家庭成員“終身學習、終身教育”的新意識已被我園許多家長所接受。
親子活動是從教育孩子到喚醒家長關注家庭教育的革命,仍有許多問題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我們將在總結兩年來研究成果和實踐經(jīng)驗的基礎上,繼續(xù)就完善幼兒園親子活動的目標與內容體系、進一步優(yōu)化親子活動的設計和組織、建立和完善親子教育活動評價體系等問題進行研究和探索,努力取得更好的成果,創(chuàng)出本園的教育特色。
參考資料
[1]何秀英.關于幼兒園親子活動價值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5(3):53-56.
[2]于海琴.親子依戀對兒童社會性發(fā)展影響的研究進展[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16(1):8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