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展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辛亥時期蔡元培的教育救國思想
舒展
(河南大學 教育科學學院, 河南 開封 475000)
辛亥時期的蔡元培心系民族危亡,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使他潛心閱讀,尤愛西學;戊戌變法失敗后,他開始尋找教育救國之路;革命活動接連失敗后,他赴德游學,開啟了游學救國之路。深入研究蔡元培在該時期的教育探索,同時也為同時期的救亡圖存運動的研究提供了一些借鑒。
辛亥時期;蔡元培;教育探索
蔡元培,字鶴卿,1868年出生于紹興的商賈之家。1871年,四歲的他即入家塾,直到1883年考取秀才,共接受了十年的私塾教育。十年寒窗,蔡元培扶搖直上,二十五歲即被欽點為翰林院庶吉士。1894年,蔡元培在京通過散館考試后任翰林院編修。那時的他可謂前程似錦,然而,當時的中國正醞釀著一場深刻的變革,而蔡元培沒有官運亨通,卻走上了人生的另一條道路[1]。
19世紀末,中國處于清朝晚期,往日的“天朝上國”即將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洋務派掀起了洋務運動,但改革僅停留在器物層面,并沒有讓中國走上富國強兵之路。甲午戰(zhàn)爭前夕,日本完成了強大的軍事準備,但此時的清廷軍備松懈,慈禧太后愚昧跋扈。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軍節(jié)節(jié)敗退。1894年底,蔡元培上奏朝廷:“與其議和而用為賠費,何如戰(zhàn)勝而出以犒師,得失甚明,可無疑議。雖他日或有恃功之意,如回紇之需索于唐,然兩禍相權,其輕于受于倭,則已多矣?!盵2]491895年,統(tǒng)治者不顧朝野上下反對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蔡元培譴責清廷“疆臣跋扈,政府阘茸,外內(nèi)狼狽,虛疑恫愒,以成煬灶之計,聚鐵鑄錯,一至于此”[3]77。
甲午戰(zhàn)爭的慘敗將中國置于水深火熱之地,正因如此,蔡元培才更加注重閱讀與學習的全方面發(fā)展。除閱讀古籍外,蔡元培對西學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在短時間內(nèi)閱讀了百余種西學書籍,如英國的《電學綱目》、美國的《化學啟蒙》等,內(nèi)容涉及自然科學、地質(zhì)、天文、算學等學科。1897年,蔡元培與王書衡等友人商酌在京成立東文書館,旨在幫助大家研習日文。鑒于西文學習難度大,大多西文書籍均有日文譯本,且日文相對簡單易學,因此他們認為學好日文有助于博覽西學書籍。在東文書館,蔡元培在學習日文之余開始譯書,譯《俄土戰(zhàn)史》之時已感到“文從字順之樂”[3]129。蔡元培對西學的偏愛還體現(xiàn)在他對維新人士的欣賞上,比如他贊揚鄭觀應的《盛世危言》“以西制為質(zhì),而集古籍及近世利病發(fā)揮之,時之言變法者,條目略具矣”[3]83,并對嚴復在《天演論》中推崇的西方自由觀十分贊同??傊约孜鐟?zhàn)爭后,蔡元培勇于沖破傳統(tǒng)的桎梏,開始向新型知識分子轉(zhuǎn)變。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發(fā)動了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被殘忍殺害,宣告了變法的失敗。蔡元培認為康梁變法“不先培養(yǎng)革新之人才,而欲以少數(shù)人弋取政權,排斥頑舊,不能不情見勢絀。此后北京政府,無可希望”[4]320。于是,1898年10月,蔡元培攜眷南下,開始探尋教育救國之路。
紹興中西學堂是蔡元培實踐教育救國理想的第一站,被聘任為學堂總理后,他開始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首先,他開始主持教師聘請工作。以提高教學質(zhì)量為出發(fā)點,他嚴格把關,最終確定的教師均是紹興當時“極一時之選”的人物。此外,蔡元培還不惜重金聘請日籍教師擔任日語教學工作。其次,他千方百計地為學堂增添教學設備和圖書。他向社會人士有償開放圖書館,在集資的同時又服務于社會。最后為學堂增設課程。學堂除了講授中國傳統(tǒng)文化、歷史、經(jīng)學,還增設了物理、化學、外語、體操等西方學科。
1901年,蔡元培被正式聘任為南洋公學特班總教習。在教學內(nèi)容上,他把西學放在首位,開設各類西學課程。蔡元培非常重視外語,他鼓勵特班學生:“現(xiàn)在中國被各國欺侮到這地步,知彼知己,百戰(zhàn)百勝,我們要知道自己弱點,還要了解國際情況。了解國際情況,就要通曉外國文,讀外國書?!盵5]32特班學生黃炎培認為,蔡元培的教學宗旨是:“蓋在啟發(fā)青年求知欲,使廣其吸收,由小己觀念進之于國家,而拓之為世界。又以邦本在民,而民猶蒙昧,使青年善自培其開發(fā)群眾之才,一人自覺,而覺及人人,其所詔示,前言萬法,一歸之愛國?!盵6]54與此同時,蔡元培還以身作則,堅持每日清晨步行數(shù)公里至馬相伯的住處學習拉丁語,其目的就是西學東漸。
教育救國道路并非一帆風順,蔡元培在與頑固派的斗爭中表現(xiàn)出了堅貞不屈的氣節(jié)。在紹興中西學堂,教員們分為新、舊兩派。這兩派經(jīng)常就社會及政治問題展開辯論,而每每戰(zhàn)敗的舊派自然心生忌恨,遷怒于蔡元培。他們惡意中傷蔡元培,并鼓動校董徐樹蘭出面干涉。隨后,徐樹蘭要求蔡元培將前幾天清廷的一道關于“正人心”的上諭抄錄懸諸禮堂。該上諭的內(nèi)容主要是對維新變法支持者的威脅。對此,蔡元培斷然回絕。
南洋公學中五班舊派教員郭鎮(zhèn)瀛不受學生歡迎,甚至有學生想捉弄他,將墨水瓶放在他的座位上,而他卻將此責任推卸給學生伍正鈞,欲將事態(tài)鬧大,并私下勾結總辦汪鳳藻將五班學生全體開除,激起了師生的公憤。后來,校方允許每班派出一名代表談判,不但談判無果,校方還仗勢欺人,對學生濫發(fā)淫威:“五班學生既已開除,各班學生不得干預,有愿離校者,悉聽尊便。對此,學生們感到極為憤懣,決定前往督辦處集體退學。”[7]36蔡元培不忍學生就此退學,出面交涉,卻未能讓校方收回成命。于是,他毅然帶領學生列隊走出學校,并安慰大家:“汪總辦不讓我們完成學業(yè),我們應該自動地組織起來,擴大容量,添招有志求學的學生來更好地進修。”[5]32
首先,蔡元培將婦女解放與教育救國緊密結合起來,積極投身女子教育實踐。他認為:“婦女不學,其以掣男子之肘、敗男子之業(yè)多矣,而害于人種尤巨。遺傳也,胎教也,蒙養(yǎng)也,何一不關女權者。顧乃以童昏側(cè)媚之材任之。嗚呼,此種性所以靡苶,而政俗所以腐敗也。正本清源,自女學堂始。”[2]150-1511902年9月,蔡元培在上海開辦了愛國女校。他以培養(yǎng)女子的“完全人格”為宗旨,注重女子的全面發(fā)展。在體育方面,蔡元培認為“完全人格”的培養(yǎng)“首在體育”。在愛國女校,蔡元培為女子開設各種體育課程,如體操、排球、拳術等,學生們都感到“獲益匪淺也”。在德育方面,蔡元培認為“德育實為完全人格之本”。他在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礎上提出了“自由、平等、博愛”的德育宗旨,主張培養(yǎng)女子的獨立性和自由個性,并樹立“仁者愛人”的傳統(tǒng)美德。在智育方面,除了開設傳統(tǒng)女子課程,蔡元培還增設了數(shù)學、物理、化學等自然科學課程,他認為:“精究科學者 ,必有特別之智慧勝于恒人,亦由其腦筋之靈敏也?!盵4]8此外,蔡元培還十分重視對女子進行美感教育。
蔡元培主張男女同校。1912年,剛?cè)文暇┡R時政府教育總長的蔡元培就頒布了《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guī)定初等教育階段實行男女同校。蔡元培的呼聲鼓舞了很多進步女性。在他擔任北大校長期間,進步女性謝楚楨在給蔡元培的來信中請求北大“開女禁”。蔡元培回信道:“‘大學開女禁’的事,大學規(guī)程并沒有規(guī)定‘女子不能進?!?報考時但說報中學畢業(yè)生,也沒有說專報男生。所以大學并沒有‘女禁’, 說不到‘開’字。要是有中學畢業(yè)的女子,來考預科,斷沒有不準考的理。”[8]215因此,在1920年就有九名女生以旁聽生的身份正式進入北大學習。
作為一名早期資產(chǎn)階級革命黨人,蔡元培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革命活動的失敗后,產(chǎn)生了強烈的求知欲。恰逢清政府在報紙刊登了一則派遣翰林院編檢赴東西洋游學的公告,令他產(chǎn)生了游學的想法。
1907年4月,年過不惑的蔡元培背井離鄉(xiāng),隨駐德公使孫寶琦赴德,開始了他的求學救國之路。在萊比錫大學學習期間。他注冊入學的是國內(nèi)尚未興起的哲學專業(yè),求知若渴的他總是興致盎然地跑到各個院系聽課,課程涉及哲學、文學、史學、美學、倫理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大大拓寬了學術視野。與洋務派、維新派不同的是,蔡元培徹底擺脫了傳統(tǒng)文化的桎梏,從根源著手學習西方文化,而不再局限于單純的器物之學[9]。留德期間,蔡元培取得了重大學術成果。其中,《中學修身教科書》和《中國倫理學史》字字珠磯。在《中學修身教科書》中,他闡述了“知識強國”的觀點:“自人文進化,而國家之貧富強弱,與其國民學問之深淺為比例。彼歐美諸國,所以日辟萬里、虎視一世者,實由其國中碩學專家,以理學工學之知識,開殖產(chǎn)業(yè)興之端,鍥而不已,成此實效?!盵10]184《中國倫理學史》具有里程碑意義,該書梳理了自先秦至宋明四千多年的倫理學史發(fā)展歷程,凝結了中國倫理學文化精華。
辛亥時期的動蕩改變了蔡元培的命運,使一位舊式士大夫毅然放棄高官厚祿,走上了教育救國之路。革命受挫后,他赴德游學,學習先進的文化和知識。在民族危難之際,蔡元培為實現(xiàn)教育救國理想鞠躬盡瘁,推動了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他不愧為“學界泰斗,人世楷?!?。
[1] 單濱新.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J].黨史縱橫,2012(5):43.
[2]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1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3] 高平叔.蔡元培年譜長編:上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3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5] 黃炎培.八十年來[M].北京:文史資料出版社,1982.
[6] 黃炎培.蔡元培先生紀念集[M].北京:中華書局,1984.
[7] 崔志海.蔡元培傳[M].北京:紅旗出版社,2009.
[8] 周天度.蔡元培傳[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 胡小林.從萊比錫大學到北京大學:蔡元培的教育里程[J].學術論壇,2005(10):134.
[10] 高平叔.蔡元培全集:第2卷[M].北京:中華書局,1984.
(責任編輯:李曄)
Study on Cai Yuanpei’s Mentality in the Xinhai Period
SHU Zhan
(Educational and Scientific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Cai Yuanpei was a Chinese educator, Esperantist, 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and founder of the Academia Sinica. He was known for his critical evalu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synthesis of Chinese and Western thinking, including anarchism. The crushing defeat of the Sino-Japanese War of 1894-1895 deeply stimulated him, he began to devote himself to study by reading lots of books, being addicted to western lean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form movement of 1898, he embarked on the road of education to save the nation. The period of the 1911 revolution, he was anxious for the national peril. After the failure of the revolutionary activities, he decided to go to Germany to study save the nation. A thorough study of Cai Yuanpei’s education exploration can be references to understand other people’s national salvation movement.
Xinhai Period; Cai Yuanpei; education exploration
2016-09-27
舒展(1990—),女,河南商丘人,河南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外教育史比較。
G40-09
A
1008—4444(2017)01—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