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倩儀
摘 ? ?要: 教學是一種面對面的人際交流活動。教師會部分充當表演者的角色,學生是傾聽者和觀眾,這就要求表演者聲情并茂。在英語課堂上,教師除了語言的表述外,還需要運用眼神、面部表情、不同的手勢、個性的身體姿勢來增強講課效果,吸引學生注意力,因此,高校英語教學中,體勢語言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關鍵詞: 面勢語 ? ?手勢語 ? ?身姿語 ? ?走動與距離 ? ?體勢語言
一、體勢語言的定義
Body Language是體勢語的簡稱,也被稱為“人體示意語言”、“動作語言”、“姿態(tài)語”等,是由人的面部表情、身體姿勢、肢體動作和體位變化共同結合起來形成的一個完整的圖像符號系統(tǒng),是人際交流中溝通情感、表達自己、交流信息和傳達意向的途徑。體勢語有著比有聲語言和文字久遠得多的歷史,美國學者Ray Birdwhistell最早把面部表情和姿勢動作作為一種交際手段。他在1952年出版了《體語學導論》,并創(chuàng)造了Kinesics一詞指代研究體勢語的科學。這門學科逐漸發(fā)展,被運用到人際交流的各個領域。
(一)體勢語的類型。根據(jù)用途,可以分為表情的體勢語、指點的體勢語和描畫的體勢語。根據(jù)體勢語借助的身體器官的部位或空間距離,又可以分為情態(tài)語言、身勢語言和空間語言。身勢語言指人臉上各部位動作構成的表情語言,如眼神、笑容、皺眉、撇嘴等,也稱動作語言,是身體部位作出表示某種具體含義的動作,包括手、肩、臂、腹、背、腿等部位的動作??臻g語言,指的是人與人之間所保持的距離,這種距離是有交際內涵的。
(二)英語教學中體勢語的重要性。英語作為一門最基本的工具性學科,要求學生很好地掌握。但是,作為非母語的學科,要做到切身地感受它的文字、文化背景是不容易的,這就對老師的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做到繪聲繪色,真情并茂,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由喜歡這位老師到喜歡他的課,再到對這門學科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從而更好地掌握這門交流工具,英語課堂教學中體勢語的滲透和運用是必要和重要的。
二、英語課堂體勢語的分類
(一)面勢語,即面部表情Facial Language。首先是眼神的交流。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老師在課堂中眼神的注視是有技巧的,可以是一般情況下的環(huán)顧教室,讓所有學生感覺到老師的提醒,如有明顯說話聲,老師環(huán)顧下教室,學生都能自覺安靜下來;可以是注視,針對個別同學的注視表達老師的疑問、贊許、鼓勵;也可以是無聲的輕度的不贊成,尤其在表達責備時,不同于老師直接的語言批評會讓學生難堪,這種無聲的眼神交流可以一對一地傳遞給對象,溫和地表達老師的意圖,既不會傷害學生自尊,又達到了警示、批評效果;還可以是虛視,即不聚焦的讓視野內的所有學生既感覺到老師的注意,又沒有被凝視的不安局促感,這種虛視是教學中老師無意中用得很多的形式,體現(xiàn)了老師對課堂的把握和駕馭,對所有學生的一視同仁。這幾種看的方式是可以隨時轉換的。當老師提問時,往往先是環(huán)視,提醒每個同學都應該動腦參與,然后有回答意向的學生會主動迎上老師的眼光,表示對這個問題有自己觀點,老師會轉為對他的注視,表示認真傾聽、贊成和鼓勵,之后又會轉成環(huán)視教室。很多該門功課學得好的同學往往得到老師較多的注視。此外,老師有時注視一個或幾個同學,是因為他們不專心或講與課堂無關的話題等,老師視線會做一個停留,直到學生意識到并停止。眼神所傳遞的意思是極其豐富的。
(二)手勢語Sign Language。狹義的手勢只是指雙手的動作和姿勢,但是由于手是和我們的手腕、小臂大臂和肘關節(jié)連接在一起的整體。因此,手勢包含的必定是整個上肢的運動,而上肢的運動也會有手的活動的參與。除了面部表情外,手勢語是教學體勢語中運用較多,表達含義最豐富,也極富表現(xiàn)力的體勢語。一只手的表達叫單式手勢,雙手的叫復式手勢。英語課堂上,知識性、敘述性的講解用單式手勢較多,而遇到比較跌宕的課文時則需要復式手勢來表達強烈的情感,感染學生,引起共鳴。手勢活動的區(qū)域也分為上部、中部和下部,一般課堂上表達平靜、說理、流暢、解釋時在中部區(qū)域,也就是肩部和腰部之間,這一區(qū)間是英語老師手勢語的主要區(qū)間。但手勢超過中部時,表達積極、振奮、肯定等,這時老師自身的情緒往往比較高亢。
1.固定意義的手勢語
有些手勢是我們約定俗成的,具有它們特定的意思。例如食指豎放在唇上表示“請安靜下來”,而食指左右搖擺表示不要或不是,以及裁判用的暫停手勢也被老師運用在課堂上。握拳,大拇指向上表示夸獎,而小指則表示貶低,以手捂口表示十分吃驚等。
2.表示意性的手勢語
簡單的手勢所表達的意思是我們大家生活中常用的,都能明白。如手指指向教室的某一處,提醒學生注意,手掌向上,四手指做向上的動作表邀請學生回答問題或上前來示范,雙手向上攤開表示無能為力,以及ok、勝利等原本從西方傳來,已經(jīng)成為大家認可的常見手勢。
3.有感情色彩的手勢
例如輕拍學生的肩膀或手臂表示親切、關愛、理解和信任等。西方人較多用的向學生伸出手臂、張開手表示鼓勵、請過來、老師支持你的意思。輕輕鼓掌當然表示贊成、歡迎、感謝等。手輕按胸口表受驚嚇,拍桌子甩手表示失望、憤怒等,雙手拿起書重重放下表示生氣、不滿等。
(三)身姿語Trunk Posture Language。人軀干動作所傳達的交際信息。英語課堂上老師有坐姿和站姿兩種。如果是站姿,要求自然、挺拔,不能出現(xiàn)含胸、駝背的情形。如果老師在課堂上的精神面貌不飽滿,下面的學生不可能以飽滿的姿態(tài)投入學習中。老師的姿態(tài)應該是平和、端正的,雙肩要平,背部挺直,手臂自然下垂,平穩(wěn)站立,女老師站立式雙腳不宜太過分開?,F(xiàn)在的英語課往往在語音教室上,老師是坐著的,那么要求英語老師必須坐姿挺拔端正,不能蹺二郎腿或抖動雙腿。老師的著裝也要求符合課堂要求,大方得體,不可太過時尚,分散學生的注意力,也不可低領或透明,不符合教室課堂的莊重場合。
(四)必要的走動與距離Walking and Distance。英語老師是有必要在教室里走動,和學生交流和警示學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的,這樣就形成了和學生間的人際交流距離?;纛D教授把人際距離分成四個區(qū)域:公共區(qū)是50-750厘米,社交區(qū)是125-350厘米,個人區(qū)是50-125厘米,親密區(qū)是50厘米之內。教師在講臺周圍的走動是在自己正常教學活動范圍內的,體現(xiàn)為邊講邊動或在黑板上板書。教師走入學生中時要求動作要輕,速度要緩,不能太過頻繁。進入高校的學生都已經(jīng)成年,課堂上當有需要師生近距離時,老師必須注意保持適當?shù)木嚯x。與學生個別交談如輔導或糾錯時,老師低下頭來或靠近學生時,師生共同進入對方的親密區(qū),距離太近會讓學生覺得尷尬和不敬,太遠則讓學生覺得老師有點居高臨下,這時,老師要憑經(jīng)驗掌握合適的距離。
三、對英語老師體勢語的規(guī)范要求和禁忌
(一)應該是積極性的,不能是消極性的。老師的體勢語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情緒和學習態(tài)度,所以老師的一舉一動要考慮到學生的情緒和自尊心。老師要多些溫暖親切的微笑,鼓勵性的手勢,認真傾聽的微微側頭姿勢等。老師在課堂上的舉止會給學生很大的影響和感染,所以,老師要確保自己給出的體勢是積極的、正面的。負面的表達如不滿、生氣、憤怒之類的要盡可能控制不要或在很短時間內。要讓師生間能進行情感的良好溝通,使得他們更多地從課堂教學中獲益。
(二)應該是簡練、適度的,不能有個人的太多小動作。作為英語老師,其動作要簡單清楚,干凈利索,個人的一些不良體態(tài)語必須去掉,如手插口袋、駝背含胸、抖腿等。適度也要求數(shù)量適度,不能有太多的姿勢、動作,太多沒有實際意義,還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太少課堂氛圍會單調沉悶。
(三)應該是生動和有變化的,不能一成不變。英語課堂要求老師要“唱作俱佳”,體勢語的使用不是每堂課一成不變的,同一種表情都是有著細微變化的。這種細微變化也體現(xiàn)在學生的反饋上,學生能感覺到它們的區(qū)別,領會并配合老師。這種生動體現(xiàn)了老師體勢語的技能和技巧,好的老師是游刃有余的。
(四)應該是真誠的、協(xié)調的,不能出現(xiàn)語言和體勢不統(tǒng)一的情形。英語老師的語言、語音、語調要和體勢語相吻合,如表達贊許時,眼神、手勢、身體都要統(tǒng)一,不能出現(xiàn)雖然在表揚學生,但眼神淡漠、體勢語為零的情形,學生會迅速捕捉到老師的表情,情緒受到打擊。如果體勢語是虛假做作的,非但起不到輔助語言的作用,還會引起學生的反感、排斥。
英語老師在課堂上恰當?shù)剡\用體態(tài)語可以很好地調動學生的情緒,維持課堂紀律,保證上課質量,提高教學效率,提倡高校英語老師在課堂上適當、適度地使用體勢語。
參考文獻:
[1]陳旭遠,主編.教學技能.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8.
[2]李振村.教師的體態(tài)語言.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1.
17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