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倩茜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 外語系,浙江 杭州 211231)
美國電影英雄主義情結對中國社會文化影響力解析
陳倩茜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 外語系,浙江 杭州 211231)
英雄主義是美國電影的永恒主題之一,其產(chǎn)生源于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與英雄主義情結的結合。隨著中國改革開放,越來越多的好萊塢英雄主義電影涌入國內(nèi),所帶來的美國文化價值理念給了國人極大沖擊,給中國社會文化帶來了巨大影響。因此,在當今這個文化帝國主義呼聲日高的社會里,了解英雄主義電影潛在的文化內(nèi)涵,分析其文化影響力,對于正確評估此類電影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
美國電影;英雄主義;文化傳播;文化影響力
提到電影,人們腦海里首先想到的大多是美國電影,尤其是好萊塢影片。美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全球化使其電影幾乎已經(jīng)可以稱為世界電影。好萊塢電影無處不在,影片中各類英雄也廣為人知。在不少人眼里,美國好萊塢電影已經(jīng)成為了電影大片的代名詞。隨著好萊塢電影逐漸征服世界,人們對于美國電影的影響力也日益關注。美國英雄主義影片在中國曾掀起巨大浪潮,又重歸于平靜。盡管褒貶不一,但是美國影片中的英雄主義情結對于中國近代尤其是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社會文化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本文試就美國英雄主義影片在中國的傳播發(fā)展歷史,探討其對近年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以及其影響力所產(chǎn)生的警示作用。
從1896年8月11日中國首次在上海徐園又一村放映外國電影算起,電影文化在中國傳播已經(jīng)超過百年了。中國最早的電影公司是美國人開辦的亞細亞影戲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1]*程季華: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年版。(學者黃德泉曾考證上海徐園又一村所演的“西洋影戲”始于1896年6月30日,并非8月11日,而且并不是電影,而為幻燈。據(jù)其所考,電影初到上海的時間為1897年5月間,首演地點為禮查飯店,首演為美國電影。參見黃德泉:《電影初到上海考》,《電影藝術》,2007年第4期。。20世紀早期大批的美國電影流入中國在國內(nèi)各大電影院上映,美國電影主要是好萊塢電影對于中國社會文化影響深遠。在上世紀20年代前,聲音和色彩等電影新技術還未出現(xiàn),好萊塢經(jīng)典電影多注重人物動作和情節(jié)沖突,而當時盛行的西部片正是以此為長,“更適宜默片表現(xiàn)”[2],因此廣受歡迎。美國西部片中經(jīng)典的牛仔英雄形象也就此傳入中國,對中國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不可估量影響。當然除了西部片之外,各式各類的電影,如偵探片、戰(zhàn)爭片、文藝片、滑稽片等也相繼出現(xiàn)。當時的國人對于好萊塢電影傳入褒貶不一。國內(nèi)學者在肯定美國電影對于中國電影發(fā)展巨大作用的同時,也對電影所帶來的文化沖擊和侵蝕深懷憂慮。左翼派學者反映尤其激烈,直接將好萊塢電影稱之為“毒藥”和“迷藥”[3]。在40年代,梅朵先生直接將其稱為“帝國主義的文化傳播所”[4],所指的很大一部分影響即是電影中主要出現(xiàn)的英雄主義情結使得當時一部分國人對美帝國主義抱有幻想和恐懼。但這并沒有阻礙美國電影源源不斷涌入中國。在梅朵先生所處的四十年代,因國民黨和美方的妥協(xié),大部分美國戰(zhàn)后電影仍占據(jù)了中國電影主要市場。
新中國成立時,從政府到學術領域一致認為掃除美帝國主義電影留下的精神毒瘤是必要的。學者們紛紛著文分析電影中潛移默化的美帝國主義思想對國人的精神毒害,強調(diào)嚴禁杜絕一切美國電影。政府也出臺了一系列工作計劃,指示發(fā)展進步電影,杜絕美英帝國主義影片。同時大量的蘇聯(lián)電影被翻譯傳入中國,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建國初期中國電影的制作和發(fā)展。當然也有一些電影愛好者對此持有保留態(tài)度,認為并非所有美國電影都像所指控的那樣卑劣,一些作品的藝術價值和教育意義還是值得肯定的。建國初期的電影文化雖然接受了蘇聯(lián)電影影響,并極力劃清與美帝國主義影片關系,但在其內(nèi)部敘事結構,拍攝技巧以及創(chuàng)作方法等還是不可避免的留有好萊塢電影痕跡。
改革開放后,占據(jù)全球電影市場最大份額的好萊塢電影又卷土重來。保持著一貫主題英雄主義的好萊塢電影在題材選擇上也更走向多樣化。在西部片式微的當代,英雄主義主題更多的通過動作片,偵探片、災難片、科幻片、漫畫式幻想電影等來體現(xiàn)。在當前大幅度引進吸收國外文化的時代,國人對影片中英雄主義情結的理解也更抱有寬容態(tài)度。盡管當前學術界對于美帝國主義文化抱有一定抵觸和懷疑,文化帝國主義憂患依然存在,但不可否認的是逐漸開放懷抱、吸收國外文化精華的中國社會,已經(jīng)能用更加辯證的眼光看待美國影片中的英雄主義情結,取其精華,棄其糟粕,使其能為我國當代社會文化發(fā)展提供正能量。
改革開放30余年,中國經(jīng)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世界經(jīng)濟增長史的奇跡,而近十年正是改革以來經(jīng)濟增長最快年代[5]。對比改革開放前后,近十年的經(jīng)濟增長穩(wěn)定性也是最好的,這和國內(nèi)社會文化的變化有著密不可分關系。通過大量吸收外國文化元素和汲取國外經(jīng)驗,中國社會文化也發(fā)生了翻天覆地變化。作為美國影片最重要的文化主題之一,英雄主義情結對當代國人的文化影響也不容忽視。此類情結就緣起而論可以分為為維護自身權利而抗爭和為實現(xiàn)心中理想而奮斗兩大類,都表現(xiàn)出了勇往無前、強勢陽剛精神。區(qū)別在于前者更多地表現(xiàn)出西方個人主義理念,財產(chǎn)私有以及人權思想,后者則更注重描述心中正義和現(xiàn)實條件相違悖時英雄面臨的抉擇和掙扎,更表現(xiàn)出了情感的矛盾和人性的張力?;趦深愑⑿壑髁x情結基本模式的探討,其精神啟發(fā)和鼓勵作用可以歸為以下幾點。
(一)個人意識
個人主義是英雄主義影片不變的主題,無論是西部片中1人1騎的牛仔還是災難片中單槍匹馬挽救世界的超級英雄都將個人英雄主義發(fā)揮到了極致,例如《正午》中單人挑戰(zhàn)惡霸團伙的凱恩警長,以及漫威系列中擔起保護世界重責的鋼鐵俠,影片中英雄們自信強大而又俊逸灑脫的身影留給國人強烈的震撼。個人意識的增強使國人越來越注重自我,表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理想。這種內(nèi)在要求進步的動力不僅促進了個人發(fā)展,更是促進了整個社會的活躍繁榮。個人意識增強所帶來的追求個人自由和發(fā)展,為當代社會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社會各個領域都出現(xiàn)大批高端人才。
(二)競爭意識
美國英雄主義影片中英雄大多都富有冒險和競爭意識,這和西方崇尚的個人主義有著密切聯(lián)系。無論是為了維護自身權利或家庭幸福還是為了伸張心中正義,其根本意義上講都是與他人進行爭斗。如在最新的英雄主義電影《美國隊長3》中正方和反方互相角逐,斗智斗勇,這其實就是競爭。當代大量涌入中國的美國英雄主義電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國人,尤其是青少年與人角逐爭斗的競爭精神,也使得人們更愿意表現(xiàn)自己,展示自己長處,從而在無數(shù)競爭格局中能夠脫穎而出。
(三)創(chuàng)新意識
隨著競爭意識增強,自我意識增強,國人的創(chuàng)新精神也越來越強。改革開放后,各類民營企業(yè)如雨后春筍般在神州大地興起,人們隨著改革浪潮紛紛爭做“弄潮兒”。善于吸收國內(nèi)外文化精華并加以探索創(chuàng)新的一部分人,在這個可謂一天一變化的時代里,能夠始終走在前列。正如同西部片《孤鴿鎮(zhèn)》里始終向著未知荒野前進的牛仔們,國人們在這個前所未有的新時代里,也勇于探索未知,不斷做出嘗試和創(chuàng)新,一步步推動著祖國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
(四)維權意識
影片中的英雄們很多都是為維護自身或他人合法權利而奮起抗爭。正如《不可饒恕》里重涉殺戮的芒尼以及《壯志千秋》中劫富濟貧的楊西一樣,這類英雄會為了維護正義和人權怒發(fā)沖冠,不顧一切地追擊罪惡。影片中傳遞的關于維護個人權利和幸福的重要信息給很多國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到維權問題。公民維權意識的增強是建立法治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近十年,隨著人們維權意識的增強,制法過程中不乏公民的意見參與,維權途徑也在不斷增多,尤其是隨著微博等網(wǎng)絡社交網(wǎng)站的興起,網(wǎng)上維權方式也逐漸成型,維權變得更為便捷和高效。
(五)家庭意識
影片中英雄獨立自主的精神也極大沖擊了中國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父母更多地愿意讓孩子在生活中嘗試獨立自主,青少年們也更愿意追求獨立。但這并不意味著傳統(tǒng)的家庭觀念變得淡薄。正如電影《颶風營救》中布萊恩冒死營救被綁架的女兒一樣,英雄主義電影中英雄們會選擇為自己的家庭幸福赴湯蹈火。深受此類電影影響的大部分當代青少年對于家庭同樣有著自己的執(zhí)著,真正理解影片中英雄主義情結的人們會感動于英雄們對自己家庭的誓死守護,也會意識到家庭對于個人的重要意義。
(六)理想與堅持
英雄們對于自身理想的堅持是美國英雄主義電影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正如《正午》里孤勇的凱恩警長,《勇闖奪命島》里堅忍的漢默將軍,《紅河》里執(zhí)拗的鄧森,他們?yōu)榱诵闹兴鶊?zhí)著的理想信念,不惜與全部人為敵,孤身奮戰(zhàn)到最后。面對他人的指責質(zhì)疑時,如何能守住本心,堅持自己理想,這些影片中的英雄們做出了最好詮釋。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時,他們堅定剛毅的身影為我們帶來了勇氣和堅強。堅守本心和夢想是邁向成功的基石。
然而,美國影片中的英雄主義因其緣起與發(fā)展均密切聯(lián)系著西方個人主義和私有制,其文化缺陷必然是存在的。雖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初始階段,其所發(fā)揮的多為正向積極作用,在鼓勵競爭創(chuàng)新意識,活躍市場擴大內(nèi)需,促進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方面功不可沒,但是隨著社會逐步向全面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理想邁進,這部分文化缺陷的弊端將會越來越凸顯。其次,美國影片中的英雄主義情結不可避免帶有美國帝國主義文化特征。強勢霸道甚至血腥冷酷的部分好萊塢英雄形象在給國人留下巨大震撼力的同時,也或多或少地讓人們尤其是青少年們對美國帝國主義形象抱有畏懼害怕或盲目崇拜的負面情緒。
2012年2月,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xié)議,規(guī)定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美國進口電影的票房比例也從原來的13%提高到25%[6]。這表明將來的中國電影市場,美國電影將會占據(jù)更大幅度的比重。作為文化產(chǎn)業(yè)支柱,電影帶給人們的不僅僅只是視覺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其所內(nèi)含的文化價值體系。在美國電影大舉進入我國市場的當代,我們需要警惕的除了電影行業(yè)的經(jīng)濟沖擊以外,更需要關注其所帶來的文化理念的影響。
作為好萊塢的重要主題之一,美國英雄主義的影響力必然會隨之增強。當前廣受歡迎的災難片,如《2012》《一切盡失》《驚天危機》《地心引力》等;魔幻片,如《阿凡達》《指環(huán)王》《復仇者聯(lián)盟》《蜘蛛俠》《鋼鐵俠》等)都保留著英雄主義的影子,并以其精湛的制作技術,恢弘的制作背景,強大的演員陣容,夢幻的故事情節(jié)迎合了絕大部分中國觀眾口味。國人尤其是青少年們已不會特意去區(qū)分電影出產(chǎn)國是哪個國家,他們更多地依據(jù)自己喜好來挑選電影。在這種情況下,美國電影在中國頗受歡迎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當好萊塢電影越來越多地占據(jù)國內(nèi)市場的同時,所帶來的文化價值觀影響也是不可估量的。英雄主義電影中特有的個人主義和私有制思想在潛移默化中侵蝕著國人的理念。這種長期的思想腐蝕在短期內(nèi)很難看到實際效果,但從長遠來看卻會給社會文化帶來巨大的負面影響。在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的當今時代,英雄主義情結所帶來的積極意義得到了釋放,但其負面影響卻也是不容忽視的。英雄主義的號召作用使很多國人會對美國文化存有極大幻想和推崇,甚至盲目追求美國文化價值觀,效仿美國人行事禮節(jié)及文化習俗。在市場產(chǎn)業(yè)上也存在這種跟風行為,如電影產(chǎn)業(yè)的制作模仿好萊塢電影等。英雄主義電影所傳播的文化難以為國內(nèi)社會文化發(fā)展提供賴以生存土壤。只有堅持自身傳統(tǒng)文化,才能在各類文化沖擊中保持自身特色,重構自我,建立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價值觀。
因此,面對美國電影大量進入中國市場,我們在享受電影所帶來的視覺效果的同時,也應注意它們所帶來的文化影響。電影和英雄,作為美國英雄主義文化傳播的主力軍,我們應理性對待:對于美國電影的精湛技術及電影攝制理念和藝術效果,我們應認真學習;對于美國電影英雄,我們在欣賞其所帶來的真善美的同時,也應避免因過度迷戀產(chǎn)生盲目崇拜情緒。同時對于美國電影在文化傳播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經(jīng)驗,我們也可以加以學習研究,從而進一步推進中國文化產(chǎn)業(yè)建設,為中國文化價值的對外傳播打下堅實基礎。
西方英雄主義發(fā)展歷史悠久,其文化內(nèi)涵早已融入各個領域。英雄主義電影作為美國好萊塢電影的主力軍之一,對于中國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作為美國影片經(jīng)典主題,英雄主義電影由一開始的廣受歡迎到飽受批判,隨著國內(nèi)意識形態(tài)的變化,其文化地位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對當今中國社會文化的影響力也呈現(xiàn)多元化。在改革開放的當代,大批英雄主義題材電影相繼涌入,其新穎的創(chuàng)造力和豐富的想象力,以及英雄們的勇氣和毅力,鼓舞了大批年輕人突破思想禁錮,向夢想前進。但其個人主義及私有觀念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也非常明顯。美國在電影中所傳播的帝國主義文化依舊留有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而這一影響力在未來電影引進中應重點加以關注。
文化帝國主義在當代已然引起了廣泛關注。美國電影作為其文化傳播的重要手段之一,深受其帝國主義文化影響。作為世界強國之一,美國影片雖然強調(diào)娛樂性和商業(yè)性,其思想內(nèi)涵卻始終堅持大國強權的政治意識,對于文化輸入國造成一定意識形態(tài)灌輸??v觀美國影片在中國傳播的歷史,對其英雄主義文化,我們應抱有去糟存精的思想辯證地對待,在以認真寬容的態(tài)度分析其文化價值和影響力的同時,也應警惕其弊端,避免出現(xiàn)對于美帝國主義畏懼或盲從的負面意識。
[1] 程季華.中國電影發(fā)展史(第一卷)[M].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1981.
[2] 陳許.簡論美國西部片[J].鹽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1):38-41.
[3] 饒曙光,邵奇.新中國電影的第一個運動:清除好萊塢電影[J].當代電影,2006(5):119-126.
[4] 梅朵.好萊塢電影究竟帶給了我們什么影響[J].影劇叢刊,1948(2).
[5] 姚景源.中國經(jīng)濟近十年的特點[J].經(jīng)濟,2011(10):18-21.
[6] 賈磊磊.中國電影產(chǎn)業(yè)的戰(zhàn)略變局—增加美國影片進口配額對中國電影未來的影響[J].當代電影,2012(5):6-9.
(責任編輯:張玉秀)
Analysis of the Heroism Influence of American Movie on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CHEN Qian-qian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 Tourism College of Zhejiang, Hangzhou 211321, China)
Heroism is one of the longstanding themes in American movies, which may due to the successful combination of western individualism and traditional heroism issu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reformation, more and more Hollywood movies have been brought into this demanding film market, and the American cultural values within these films have a great impact on the domestic audience, to some degree which make some difference to the Chinese society and culture. Therefore, with more and more social attention paid to the cultural imperialism, it is really important to figure out the potential cultural charm in these movies and analyze its cultural influence, which can be significant evidences to revalue these popular Hollywood movies.
American movies; heroism; 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al influence
2016-09-26
陳倩茜,女,漢族,浙江金華人。文學碩士。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外語系教師。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學,旅游翻譯。
2015年浙江省旅游科學研究課題“高職旅游(導游)專業(y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西方文學意識導入”(編號:2015YB02)成果之一。
J90-05
A
1009-9743(2017)02-0010-05
10.13803/j.cnki.issn1009-9743.2017.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