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建慧[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
交互式語言教學法在《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中的構建與應用
⊙ 張建慧[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黑龍江 大慶 163319]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語言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許多教師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運用教學網(wǎng)站、QQ群、微信群等進行輔助教學,拓展師生互動空間。開設在英語專業(yè)高年級的《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借助計算機網(wǎng)絡平臺和課堂教學的多樣性改革,打破傳統(tǒng)教學的局限,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提升了教學效果。
交互式語言教學 法英國文學史及選讀 互動交互能力
在過去的百余年中,外語教學方法層出不窮,大致每二十五年就出現(xiàn)一種新的方法,每種新方法都是對前一種方法提出挑戰(zhàn),和前一種方法有很多相似之處,以出現(xiàn)時間為順序,歷史上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的外語教學法有:語法翻譯法、直接法、聽說法等。20世紀80年代開始出現(xiàn)多種方法并存:社區(qū)學習法、暗示法、沉默法、全身反應法、自然法,以及超出方法范疇的意念—功能大綱。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語言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許多教師通過計算機網(wǎng)絡、運用教學網(wǎng)站、QQ群、微信群等進行輔助教學,拓展師生交互動空間(王麗等,2015:35)。本論文探討交互式教學理論在《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中的應用,研討《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中交互式教學的設計和實施以及現(xiàn)實意義。
美國舊金山大學語言學院院長布朗(H.D.Brown)在1994年出版了《根據(jù)原理教學:交互式語言教學》,在該書中布朗提出了第二語言教學的新理念和新路徑,他從學習者的角度提出了十二條教學原理,這十二條教學原理是形成交互式教學法的理論基礎,這是他的最突出成果。這十二條教學原理分為三大類:(一)認知原則(cognitive principles),包括(1)自動化(automaticity);(2)意義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3)獎勵期待(the anticipation of reward);(4)內(nèi)在動機的激發(fā)(the intrinsic Motivation principle);(5)策略性投資(strategic investment)。(二)情感原則(affective principles),包括(1)語言自我(language ego);(2)自信心(self-confidence);(3)敢于冒險(risk-taking)、(4)語言與文化相聯(lián)(the language-culture connection)。(三)語言原則(linguistic principles),包括(1)母語影響(the native language effect);(2)(inter-language);(3)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此外,Brown還在書中論述了能夠激發(fā)內(nèi)在動機的交互式測試。
Susan M.Gass在1997年出版了Input,Interaction,and the Second Language(《輸入、交際和第二語言》),她在這本書里分析了會話式交互的形式和功能,以及交互的作用等問題,她認為會話式交互促進了句法能力。哈佛大學教授Wilga(2000)在《交互性語言教學》一書中指出,語言教學是一種交互活動過程,教師的作用在于為學生創(chuàng)造有效的活用語言的機會和環(huán)境,教學過程中應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
目前,交互式課堂教學模式是西方學校外語教學普遍采用的、最受推崇的教學模式。該教學法倡導者主張給學習者更多的課堂參與機會,學生可以通過多種途徑進行交互式學習,其中包括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課本之間、學生與機器之間等的交流。學生在這些交互式活動中學習到的知識記憶深刻,學習氣氛活躍。教學內(nèi)容不再局限在教材,學生可以自己尋找感興趣的學習資料。教學方式非常靈活,教師講解,學生主題發(fā)言,小品表演,觀看視頻、圖片,聆聽音頻等等。學生由被動聽課變成主動學習,積極參加課堂活動,因此,這種教學方式深受當代學生的喜歡。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以下簡稱英國文學課)是英語專業(yè)學生高年級開設的一門必修課,學時相對其他課程較多,一般在50學時左右。但是相對本門課程授課內(nèi)容來說,課時偏少,因為教學內(nèi)容會涵蓋英語有文字記錄以來一直到現(xiàn)在的諾貝爾文學大獎作家和作品。然而,由于畢業(yè)生就業(yè)壓力越來越大,學生為了就業(yè),迫切需要拿到能展現(xiàn)英語語言技能的證書,導致近三分之二的學生在畢業(yè)前忙于考取證書,或參加職業(yè)培訓,從而忽視專業(yè)課的學習,尤其是像英國文學這樣的課程。因此,很多任課教師都抱怨教學內(nèi)容多而課時又太少。
目前,隨著我國高校信息化教學環(huán)境的不斷改善,每個教室基本上都改進成了多媒體教室;許多高校都在建立網(wǎng)絡平臺,鼓勵教師建設精品課。其實,我們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或網(wǎng)絡學習平臺讓學生主動去探究和學習一些內(nèi)容,這就是我們現(xiàn)在常常倡導的“授之以漁”。改革傳統(tǒng)教學模式已經(jīng)成為高等院校教學改革的主題,成為教育領域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在這個背景下,探究適合的英國文學課程教學方式已經(jīng)成為任課教師必須承擔的任務。
由于英國文學課主要介紹英國文學史和經(jīng)典作品以及知名作家,學生在中學的語文課程中已經(jīng)閱讀或了解了大部分作家和作品(漢語版),也掌握了文學歷史的基本知識。因此,我們嘗試對該課程進行如下改革。
首先,任課教師向?qū)W生介紹課程的特點和授課方式,并且把授課的教學進度、教學大綱和課件,以及教學參考書和與之相關英國文學的學習網(wǎng)址等資料都上傳到QQ群和郵箱等互聯(lián)網(wǎng)上。本門課程的教學由教師講授,學生參與教學活動。教師重點講解文學運動,理論和典型作品的分析,向?qū)W生介紹文學課程的學習方法,作品賞析方法,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其次,任課老師對學生做出學習要求,將班級分成學習小組并且選出本組的負責人,教師分配學習任務。每一項學習任務都有學習考核。比如,我們可以設置文學課的平時成績是30分,包括考勤10分,作業(yè)測驗10分,參與課堂教學活動10分。學生的教學活動參與包括主題發(fā)言、作品改編以及戲劇表演,教師的作用即是一名知識的傳遞者,又是一位導演,真正到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讓所有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再有,教師可以讓學生充分利用網(wǎng)絡資源,把學生熟悉的知識壓縮到課下,讓學生課下自學,教師應該大膽壓縮教學內(nèi)容,對于家喻戶曉的作品略去不再講解,可以借助電影或電視劇、戲劇的視頻資料轉(zhuǎn)發(fā)給學生或剪輯重點片段在課上一起觀看,討論。
最后,在英國文學結課前,我們利用兩次的時間做文學作品學習匯報表演,所有學生都參加,一起觀看、評判。學生既是演員,也是觀眾,同時也做評委。此時,教師僅僅是一名協(xié)調(diào)員,也是一名觀眾(如圖一所示)。
《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設計經(jīng)過多年教學實踐和總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最初,我們把班級分組,每組做一個課件,選擇出學生做主題發(fā)言,我們發(fā)現(xiàn),小組中只有一兩個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其他成員卻不參與活動,我們認為雖然部分學生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了,但是沒有達到我們的預期效果。后來我們嘗試讓所有小組成員參與到編寫劇本,扮演戲劇角色,這次嘗試非常成功,所有學生都參與一個角色,都來閱讀作品,了解作家,每個小組至少要認真準備兩周,才敢到教室前面表演給全班同學。學生也認為在排練中學習到了很多東西,不僅是文學知識,也包括語言表達能力、組織能力、表演技巧等多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圖一:基于交互式教學的《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設計
一班是實驗班,二班是對照班。兩個班級是平行班,一班學生人數(shù)是40人,二班人數(shù)是41人。一班采用交互式語言教學模式,二班采用傳統(tǒng)教學。除了教學方法以外,其他教學情況均一致。經(jīng)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期末考核后兩個教學班進行對比,我們能夠明顯發(fā)現(xiàn)教學效果的差異。一班有20人過90分,占班級總人數(shù)的50%,二班僅有11人過90分,占班級總人數(shù)的26.8%;一班沒有學生處于69分以下,二班卻有在60至69分之間,占總人數(shù)的7.32%;一班比二班平均分高6.30分。兩個教學班的教學效果對照如下圖所示。
表一:一班學生的測試結果
表二:二班學生的測試結果
交互式教學在《英國文學史及選讀》課程應用真正突破了教學中的時空限制,師生互動便捷,形式多樣,因此呈現(xiàn)泛在化、多模態(tài)、立體化和個性化等特點。教學更加靈活,學生學習更主動。在教師的組織、監(jiān)督和指導下,學生在與同學的交互學習中進行文學知識的建構,提高其批判性思維能力,增強其合作精神和分享意識。新的教學模式延長了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時限,拓展了教學空間,有效地提高英國文學課程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1]Brown,H.Douglas.Teaching by Principles: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1.
[2]Wilga,M.Rivers.交互性語言教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劍橋:劍橋大學出版社,2000:4.
[3]Swain,Mcrrill.Theoutputhypothesisandbeyond:Mediating acquisition through collaborative dialogue.In James P.Lantolf(ed.)Sociocultural theory and second languagelearn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2000:97-114
[4]戴延紅.交互英語教學中多媒體輔助語言教學對學生語言學習態(tài)度的影響[J].青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6):97-100.
[5]郭春霞.基于混合式學習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設計[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下半月),2009(2).
[6]華立群.國內(nèi)外關于交互式語言教學研究述評[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8(11).
[7]侯建軍.基于混合學習的大學英語教學實踐與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10(5).
[8]李笑.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交互式教學模式[J].現(xiàn)代交際,2010(1).
[9]李芙蓉.交互式語言教學原理在公共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11,25(1):83-87.
[10]林燕平,董俊峰.英美文學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11]汪柏年,王建華,丁毅.大學物理交互式教學模式的探索[J].沈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3-95.
[12]王鋒.交互式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報告[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2):139-140.
[13]王麗,戴建春.基于微信的交互式翻譯移動教學模式的構建與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5(3):35-41.
[14]王蘋,李書珍等.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研究性學習的探索與實施——以《計算機基礎》為例[J].電化教育研究,2010(4).
[15]曾明星,蔡國民,姚小云.翻轉(zhuǎn)課堂課前交互式教學模式研究[J].現(xiàn)代教學技術,2015(3):57-62.
作者:張建慧,碩士,黑龍江八一農(nóng)墾大學人文學院大外部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編輯:水涓E-mail:shuijuan3936@163.com
本文系2016年度黑龍江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重點研究課題(外語學科專項)課題名稱:高等農(nóng)業(yè)院校專門用途英語(ESP)課程的實證研究,課題編號:0215040;黑龍江省社科規(guī)劃課題:羅伯特弗羅斯特詩歌主題的嬗變研究,課題編號:15WWE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