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迎
摘 ? ?要: 在大唐王朝的二百九十多年里,盛唐后宮里聚集的宮女大大超過世人常說的“佳麗三千”。這么多的女人們集中于盛唐后宮,再加上李唐皇族天生的放蕩不羈,層出不窮的緋聞似乎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細(xì)細(xì)數(shù)來,盛唐后宮里與性有關(guān)的活動大致分為如下幾大類別:連榻、卷簾、賜浴、游樂、賞宮女等,本文僅就“連榻”與“卷簾”細(xì)細(xì)評說。
關(guān)鍵詞: 盛唐年間 ? ?“連榻” ? ?“卷簾” ? ?安祿山 ? ?楊貴妃
大唐王朝的開國之君李淵是在“晉陽宮人私侍事件”之后才被迫揭竿而起、造了隋煬帝的反,所以大唐王朝是在香艷的粉色底蘊里開的張。在隨后的二百九十多年里,盛唐后宮里聚集的宮女之多,大大超過世人常說的“佳麗三千”。這么多的女人們集中于盛唐后宮,可謂花團錦簇美不勝收,再加上李唐皇族原本存在放蕩不羈,層出不窮的緋聞似乎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細(xì)細(xì)數(shù)來,盛唐后宮里與性有關(guān)的活動大致分為如下幾大類別:連榻、卷簾、賜浴、游樂、賞宮女等,下面僅就“連榻”與“卷簾”細(xì)細(xì)評說一番。
一、連榻:零距離親近后妃
榻,是一種介于床與躺椅之間的窄小木床,主要功用是用于古人午睡或來客時隨意閑坐,所以古人常用“連榻”一詞表示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親密,或是某人的不擺架子與下級隨意交往。但按照慣例,古人的這種“連榻”行為,只用于男性之間。如《晉書·外戚傳·羊琇》云:“杜預(yù)拜鎮(zhèn)南將軍。朝士畢賀,皆連榻而坐。”[1]1475又如《南史·列傳·梁宗室下》記云:“(始興中武王蕭詹(原字左加豎心旁))性好謙降意接士,常與賓客連榻坐論時?!盵2]734又《舊唐書·王琚傳》云:“雖居州伯,與佐官、胥吏、酋豪連榻飲謔,或摴蒱、藏鉤以為樂?!盵3]2067男性之間更親密一起的連榻行為就是同榻而眠:“李嶠幼有清才,昆弟五人皆年不過三十而卒,唯嶠已長成矣。母憂之益切,請?zhí)炀V。天綱曰:‘郎君神氣清秀而壽苦不永,恐不出三十。其母大以為戚。嶠時名震,咸望貴達(dá)聞此言不信。其母又請袁生致饌診視云:‘定矣。又請同于書齋連榻。”[4]
上述的連榻行為都在表現(xiàn)“連榻”的原意,即男人之間的親密無間、坐臥在一處的行為。而如果把這種連榻行為轉(zhuǎn)移到男女之間,特別是用在唐宮的權(quán)臣與后妃之間,就具有非常明顯的桃色的味道,雖然連榻并不等于“同床”,更不等于“私侍”,用現(xiàn)代的話說,不過是男女二人在一個沙發(fā)上坐坐罷了,但這種行為要是發(fā)生在大臣連妃子的面都不能見到的制度森嚴(yán)的后宮里,性質(zhì)便截然不同??梢杂眠@樣一件事證明大臣與妃子連榻的重要性:唐高宗朝的中書侍郎劉祎之有姐姐在宮中為內(nèi)職,劉祎之曾借機偷偷看過姐姐一次,就遭到流放的處罰:“儀鳳二年……祎之有姊在宮中為內(nèi)職,天后令省榮國夫人之疾,祎之潛伺見之,坐是配流嶲州,歷數(shù)載,天后表請高宗召還,拜中書舍人?!盵5]1801這件事足以說明宮禁之中規(guī)矩是十分森嚴(yán)的,平時別說看到妃子的面,就是偷看內(nèi)宮女官都是犯大忌的。
能夠在盛唐的后宮里與妃子們連榻的人是姜皎,姜皎是唐玄宗的密友,他與唐玄宗的關(guān)系,差不多等同于唐高祖李淵與裴寂、唐太宗李世民與劉文靜的關(guān)系:“(姜)柔遠(yuǎn)子皎,長安中,累遷尚衣奉御。時玄宗在藩,見而悅之?!盵6]1473姜柔遠(yuǎn)是姜謩的孫子,姜行本的兒子,姜柔遠(yuǎn)以貌美而且善于應(yīng)對而得到武則天的青睞,成為武則天的內(nèi)供奉,從此姜家與李唐皇族有了更深刻的關(guān)系。據(jù)此來看,姜皎一定是貌美而聰慧的,又耳濡目染許多官場里的應(yīng)對技能,所以在唐玄宗還沒正式立為太子時,姜皎就看到唐玄宗的未來而與之深深結(jié)交:“皎識其有非常度,委心焉。及即位,自潤州長史召授殿中少監(jiān)。出入臥內(nèi),陪燕私,詔許舍敬,坐與嬪妃連榻,間擊球斗雞,呼之不名也。賜宮女、廄馬及它珍物,前后不勝計。帝在殿廷翫一嘉樹,皎盛贊之,帝遽令徙植其家。”[7]3794這兩位少年的伙伴親密到了極致,唐玄宗“呼之不名”,把姜皎直接呼為“姜七”,特賜與妃嬪們連榻而坐,是給予姜皎的一種殊榮。姜皎和唐玄宗有枕席之歡的美女們(包括最受寵的武惠妃)同榻而坐,可以零距離地感受貴妃們的容貌、氣息、姿態(tài)、聲音,這里面就包含唐玄宗對于姜皎的一種含義微妙的親昵。所以姜皎成了唐玄宗的心腹,與唐玄宗共謀誅殺與太平公主謀反的竇懷貞的行動,因此封為姜皎為楚國公,食封四百戶。此時的姜皎已權(quán)貴朝野,再加上他的弟弟姜晦、女婿韋堅、姻親源乾曜、外甥李林甫,姜皎一族在唐玄宗朝已炙手可熱,無人能比:“其(姜皎)有權(quán)寵,宋璟以為非久安策,請抑損之?!盵7]3795姜皎最終因為姜皎和唐玄宗混得太熟,知道的機密太多,還是倒霉在唐玄宗手里:“玄宗皇后王氏,同州下邽人。梁冀州刺史神念之孫也。帝為臨淄王時,聘為妃。將清內(nèi)難,預(yù)大計。先天元年,立為皇后。久無子,而武妃稍有寵,后不平,顯詆之。然撫下素有恩,終無肯譖短者。帝密欲廢后,以語姜皎,皎漏言,即死?!盵8]3475唐玄宗想廢掉王皇后,而這種心腹之語只能說給心腹之人,這個人就是姜皎。而不知道在官場里混了那么久、深諳官場之首的姜皎竟然把如此機密的話泄露了出去,讓一直痛恨他的王守一、李嶠(不是詩人李嶠,而是濮王李泰的孫子)等人抓住了致命的把柄。其實真正致姜皎于死地的并不是唐玄宗,盡管唐玄宗對姜皎的泄密心懷不滿,但他并沒有殺死姜皎的意思,而只想讓姜皎吃點苦頭罷了。不肯放過姜皎的是嗣濮王李嶠。李嶠是王守一的妹夫,王守一又是王皇后的雙胞胎兄弟,所以在王守一、李嶠的暗示下,中書令張嘉貞才對姜皎嚴(yán)加審訊,直至杖責(zé)至死??磥碚龖?yīng)了那句“伴君如伴虎”的老話,皇帝一旦翻臉,哪怕是和他當(dāng)年共患難、可以“連榻”的密友,也難逃禍殃。
二、卷簾:安祿山窺貴妃
與“連榻”意義相近的做法是“卷簾”,“卷簾”就是卷起遮擋于嬪妃們面前的簾子,讓妃嬪們的如花美貌暴露在寵臣的面前,讓寵臣看到只允許皇帝一個人使用的女人的真容。這當(dāng)然是一種殊榮,也是一種含意暖眛的炫耀與張揚。李唐皇族的皇帝們喜歡把自己的妃子展示給外人看:“上嘗宴勤政樓,百官列坐樓下,獨為祿山于御座東間設(shè)金雞障,置榻使坐其前,仍命卷簾,以示榮寵。”[9]玉簾卷處,華服盛裝的楊貴妃艷光四射地露出真容,讓安祿山震撼不已:好一個天上難尋地上難覓的國色天香。色膽包天的安祿山雖然知道這個女人是動不得的,但他還無法控制想接近楊貴妃的欲念。于是安祿山找到了一個合理接近楊貴妃并進(jìn)一步地討好唐玄宗的妙計:“請為貴妃兒?!卑驳撋疆?dāng)上楊貴妃的“兒子”,母子一家,豈不是可以自由地來往了嗎?唐玄宗哈哈大笑欣然應(yīng)允,后來安祿山真的當(dāng)上了楊貴妃的胖兒子,他明目張膽地接近楊貴妃,當(dāng)著唐玄宗的面就可以表示對楊貴妃的思念:“上與貴妃共坐,祿山先拜貴妃。上問何故,對曰:‘胡人先母而后父。上悅?!盵9]安祿山的討好之道果然收到了奇效,唐玄宗的國門兼家門一齊毫不設(shè)防地向他打開了,唐玄宗還真心地把安祿山當(dāng)成了兒子疼著:“上每食一物稍美,或后園校獵獲鮮禽,輒遣中使走馬賜之,絡(luò)繹于路。甲辰祿山生日,上及貴妃賜衣服寶器酒饌甚厚。后三日召祿山入禁中,貴妃以錦繡為大襁褓裹祿山,使宮人以彩輿舁之。上聞后宮歡笑問其故,左右以貴妃三日洗祿兒對。上自往觀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復(fù)厚賜祿山,盡歡而罷。自是祿山出入宮掖不禁,或與貴妃對食,或通宵不出頗有丑聲聞于外,上亦不疑也?!盵9]安祿山自由出入后宮禁地,通宵歡娛,貴戚猱雜毫無男女之分,以至于滿城傳揚著楊貴妃的淫蕩丑名,但似乎只有唐玄宗一人毫不知情,《開元天寶遺事》云:“祿山常與妃子同食,無所不至,帝恐外人以酒毒之,遂賜金牌系于臂上,每有王侯召宴,欲沃以巨觥,即祿山以金牌示之,云準(zhǔn)戒酒。”
安祿山在盛唐后宮得到前所未有的極大榮寵和成功,他甚至最大限度地介入唐玄宗與楊貴妃的私生活里,毫無避諱地觀看著眼前這一對老夫少妻的私密舉動:“一日,妃浴出對鏡勻面,裙腰上微露一乳,帝捫弄曰:‘軟溫新剝雞頭肉。祿山對曰:‘潤滑初來塞上酥。貴妃大笑曰:‘信是胡奴,只識酥?!盵10]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這種狎昵無疑對肥佬安祿山是一個巨大的挑逗,他的手已多次試探著伸向楊貴妃:“貴妃日與祿山嬉游,一日醉戲無禮尤甚引手抓傷妃乳間,妃泣曰:‘吾私汝之過也。慮帝見痕以金為訶子遮之?!盵10]此時楊貴妃與安祿山之間的私情,只剩下一層窗戶紙那么薄。而安祿山似乎對楊貴妃真有一片真情,在他即將遠(yuǎn)行漁陽的時刻,他表現(xiàn)得非常纏綿:“祿山出守漁陽,白妃曰:‘此行深非所樂,此別復(fù)有相見期乎。妃笑而不答。祿山曰:‘人但患無心耳,茍有心雖抽腸濺血萬生萬死猶且不顧,臣須來見娘娘。因抱貴妃泣久不止。祿山數(shù)失禮于妃,妃晚年尤不喜恨,無計絕之耳。既行怏怏,令前騎作樂,祿山曰:‘樂有離聲,人多別恨,自古迄今也。后與兵反,私曰:‘吾非敢犪覬覦大寶,但欲殺楊國忠等數(shù)人,一見貴妃敘離索,得同歡三五日,便死亦快樂也?!盵10]這是安祿山難得的真情表白,也使后人從史書記載中見證了安祿山“真情”的一面。這應(yīng)是“安史之亂”真正的起因之一,也是為什么在唐玄宗西行途中陳玄禮的軍隊“六軍不發(fā)無奈何,宛轉(zhuǎn)娥眉刀馬前死”的真正理由。安史之亂突發(fā),唐玄宗等人行至馬嵬坡前,隨行護衛(wèi)唐玄宗的陳玄禮及將士們不顧唐玄宗的感受,在殺死了楊國忠之后,堅持要殺死楊貴妃:“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猶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fù)奏,帝不獲已,與妃訣,遂縊死于佛室,時年三十八,痤天驛西道側(cè)?!盵11]1374在白居易的筆下,這一場有情人的生死離別的確讓人心碎,但聯(lián)想到當(dāng)年楊貴妃與安祿山在大唐宮殿中的那淫亂之聲,想到楊氏一族給大唐民眾帶來的長達(dá)七年的生靈涂炭,又覺得她死有余辜。最終,唐玄宗的一次“卷簾”以悲劇落幕,一代艷后楊玉環(huán)終于零落成泥碾為塵,在馬嵬坡前結(jié)束了她的一生。
參考文獻(xiàn):
[1][唐]房玄齡.晉書.列傳(第六十三)[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2][唐]李延壽.南史.列傳(第五十二)[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3][后晉]劉昫.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六)[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4][宋]李昉.太平廣記(卷二百二十一)[CD].四庫全書[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5][后晉]劉昫.舊唐書.列傳(第三十七)[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6][后晉]劉昫.舊唐書.列傳(第九)[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
[7][宋]歐陽修.新唐書.列傳(第十六)[M].北京:中華書局,1975.
[8][宋]歐陽修.新唐書.列傳(第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9]司馬光.資治通鑒(卷二百十五)[CD].四庫全書[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0][宋]曾慥.類說(卷四十六)[CD].四庫全書[CD].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11][后晉]劉昫.舊唐書.列傳(第一)[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