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文化學刊》2016年總目錄

        2017-02-20 03:02:40
        文化學刊 2017年1期
        關(guān)鍵詞:文化

        《文化學刊》2016年總目錄

        第一期

        文化視點 “思想不老”: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111歲華誕賀壽專題

        《語文書簡》(周有光與蘇培成通信集) 前言/蘇培成/1

        周有光新思維給我們的啟示/楊善準/7

        高處不勝寒/葉芳/19

        記周有光先生/周素子/27

        周有光是香港推廣拼音文化教育的引領(lǐng)者/熊懷苑/31

        中國現(xiàn)代化:一以貫之的追求——讀《周有光百年口述》/王辛/36

        觀察與評論

        路的遐思/周溯源/44

        略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shù)刊物的“積極辦刊”/曲彥斌/49

        [學林人物]2015年學林人物回顧/52

        辨風正俗

        大理蓮池會的起源與文化價值/李成龍/56

        文山壯族文化傳承及其發(fā)展變遷/李錦發(fā)/59

        蘭納喪葬習俗/李小梅/62

        文學評論

        白璧德文學批評談/黃淳/64

        當代中國少女文本“瑪麗蘇”現(xiàn)象的意識形態(tài)剖析/孫穎睿、史萌/70

        小說美感與作家生活經(jīng)驗之關(guān)系/李昭明/74

        《長恨歌》歷史敘事中的個體意識/丁曉瑩/76

        《少年維特之煩惱》中的維特形象分析/郭曉琳/79

        朗費羅《我逝去的青春》解讀/孔麗芳/81

        傳統(tǒng)文化

        傳統(tǒng)文化療法對中國本土化心理治療的啟示/吳欣、李洋、王福順/85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在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及措施/鐘婧/90

        文化與教育

        面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文化資源整合研究/高淑蓮、劉孝文、史瑞軍/93

        未成年人閱讀推廣與圖書館特色服務/鄭之敏/96

        四川省留守學生之家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張永、辛勇/99

        職業(yè)院校中開展“中國夢”教育的路徑研究/李春赫/104

        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lǐng)邊疆民族地區(qū)文化建設/余昊東/106

        民辦高?;鶎狱h組織的統(tǒng)戰(zhàn)創(chuàng)新策略/范成博/108

        香港中文大學書院制度的思考/宋琦琳/110

        征地拆遷領(lǐng)域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王明芳/112

        加強護理專業(yè)教師科研能力的探討/向俊蓓/116

        大學文化

        強化大學生的“三種意識”和“一種精神”/唐田田/118

        高校學生社團新浪微博的創(chuàng)作與傳播研究——以江蘇師范大學學生社團為例/姜云峰、李鴻妹/120

        基于慕課的高職公共基礎(chǔ)課教學實踐研究/杜晨陽/123

        “慕課”對中國大學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挑戰(zhàn)及其對策/楊圣/127

        三位一體的高校廉政風險預警防控機制研究/孟令虎/131

        文化哲學

        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當代反思/周樹智/133

        科學技術(shù)哲學視域下網(wǎng)絡文學的發(fā)展/張玉玉/137

        《新約》“四福音書”記載耶穌基督受洗的文本詮釋/唐際威/139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基于旅游體驗的晉祠旅游紀念品開發(fā)策略探討/張琰/148

        論如何激活我國大眾文化消費潛力/徐望/153

        甌越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新傳承與發(fā)展/任東升/160

        語言與文化

        由組合關(guān)系看歧義現(xiàn)象/朱繪錦/163

        基于語料庫對國情咨文和政府工作報告英譯本的批評性話語分析/孫紅巖/166

        英漢詩歌翻譯中的意境美/廖錦鳳/169

        論《豐乳肥臀》英譯本中譯者創(chuàng)造性叛逆/陶惟、劉彩虹/171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侗族風雨橋建造儀式——以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龍吉風雨橋建造為例/劉洪波/174

        營口地區(qū)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可持續(xù)性研究/宋艷欣/178

        鄭州商城遺址保護思路探析/張紅櫻、范楊/180

        新時期賀州市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對策/郭建軍/183

        文史論苑

        論《詩經(jīng)》雅、頌中的文王之德/榮欣/186

        《詩經(jīng)》中的孝道精神/翟婷婷/189

        《飲馬長城窟行》本辭考/蒲帥/192

        孟稱舜《嬌紅記》的三重悲劇/楊婧/195

        殷人之天帝觀與王權(quán)意識的發(fā)展/李莉/199

        文學與政治的變奏——林芙美子的中國體驗與認知/曾婷婷/202

        論王光祈的外交新思維/廖勇/206

        十九世紀末俄國遠東外交政策嬗變原因探析/周歡/214

        馬克思主義婦女理論及其對中國婦女解放的啟示/宋冬鑫/216

        遜清小朝廷大火與溥儀驅(qū)逐太監(jiān)/范鵬飛/219

        淺析工藝美術(shù)在中國的誤讀/關(guān)圓圓/222

        文化縱橫

        □封二:文化學刊同仁集先賢雋語與學界諸位共勉同賀新春

        □封三:本期“文化視點”:周有光

        □封底篆刻:文化老人周有光先生為本刊題辭:文化學刊促進文化

        □英文要目/董麗娟 譯

        第二期

        文化視點

        漢語國際教育中語言與文化關(guān)系的思考/夏中華/6

        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價值、地位與應用/李秀麗/13

        觀察與評論

        中國知識精英的歷史擔當/秦伯益/19

        忌庸俗、戒低俗:民間藝術(shù)要“俗”之有“度”/曲彥斌/22

        學林人物

        博洽多聞 求實創(chuàng)新——夏中華教授學術(shù)述評/安拴軍、趙大龍/26

        民俗語言文化

        半吊子·三腳貓考源/楊琳/33

        辨風正俗

        漢代音樂教化與移風易俗/楊輝/37

        蘭納喪葬習俗觀/李小梅/42

        壯族傳統(tǒng)習俗及其傳承特性/李錦發(fā)/44

        救生艇倫理之下“愛”面前的選擇困境/楊秋艷、王曉為/47

        芻議漢服復興/蘇靜/49

        日本和服及其文化內(nèi)涵/張婷婷/51

        “茶文化”的歷史溯源與人際傳播/滕翼/56

        利益相關(guān)者共治視域下的流動人口跨省協(xié)作機制優(yōu)化探析/陳晶/58

        文學評論

        村上春樹《且聽風吟》中象征、隱喻手法的運用/孟辰/63

        文化記憶視域下的《家國》和《美國印第安人》解讀/王聰、鄒惠玲/66

        論20世紀20年代小說中的流浪哲學/王慧敏/71

        談馬修·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tài)》/賀莉瑩/73

        論巴爾加斯·略薩《城市與狗》的社會批判性/谷音/76

        文化與教育

        大學生網(wǎng)絡情緒宣泄的現(xiàn)狀及安全閥機制構(gòu)建/張益民、劉海云/80

        有效加強貧困大學生心理資助的創(chuàng)新思考/朱書卉、眭國榮/84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藝術(shù)教育融合研究/孫國嬌、張憲輝/88

        新媒體對青少年的影響及培育路徑/艾春洋/90

        膠東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政課教學的五個結(jié)合點/柏川、曲天娥/93

        新形勢下如何發(fā)揮博物館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馮家紅/97

        城鄉(xiāng)一體化背景下村級黨組織職能的轉(zhuǎn)換/雷瑩/100

        關(guān)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考/高書彥/103

        新一代“有靈魂”革命軍人的積極心態(tài)培育探析/邵天鵬/106

        新疆高校民漢合宿現(xiàn)狀及對策/黨潔/110

        社區(qū)護理教學中培養(yǎng)護生職業(yè)能力的嘗試/曹璐/112

        醫(yī)學類高職生職業(yè)素養(yǎng)培養(yǎng)對策的思考與實踐/胡楠/114

        大學文化

        《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中隊“家國統(tǒng)一”問題教學的探索與實踐/黃曉通/116

        高校輔導員開展深度輔導的實踐探索/劉晶/119

        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調(diào)研與思考——以河南高職院校為例/艾軍、王冉/123

        大學生網(wǎng)絡意見領(lǐng)袖的產(chǎn)生及管理策略/劉潔/128

        關(guān)于藝術(shù)設計專業(yè)加強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幾點思考/況敏/132

        基于項目學習(PBL)的英語教學模式下的師生互動/劉方方、趙亮亮、劉會然/134

        文化哲學

        論政治文化建設——從自發(fā)盲目自信到價值自覺和文化自立/周樹智/136

        老子自然之道的“真”“善”“美”內(nèi)蘊/楊巍巍/146

        太極文化在柔力球競技中的體現(xiàn)/徐福景/149

        語言與文化

        俗語的語用功能及其語用制約/楊華波/151

        維吾爾語禁忌語翻譯及其文化內(nèi)涵/關(guān)紅、譚波爾/155

        中葡諺語互譯中存在的困難/韓瑩、鄭珊培/157

        現(xiàn)代漢字筆順規(guī)范研究述評/趙妍、丁耀武/160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英美文學評論差異/喬嬌/163

        人體詞的范疇化及認知模式/宋娟/165

        否定類公示語的分類與翻譯/胡亮/168

        電影片名在維吾爾語中的翻譯/馮治云/171

        論“大+時間名詞的”結(jié)構(gòu)/吳子瀅/173

        地域文化

        關(guān)于臺州首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臺州亂彈的研究/阮嘉禾/175

        建水紫陶發(fā)展階段性特征探析/陳春芬/179

        賀州市城市發(fā)展與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對策/郭建軍/183

        海外博物館治理模式轉(zhuǎn)型探析——以英法兩國為例/余子龍/187

        淺談革命史改陳——以皖西博物館為例/梁曉梅/192

        新著首發(fā)書摘

        公序良俗的裁判與規(guī)范:“市儈”演變故實——《市場經(jīng)紀人——中國牙商史略》首發(fā)書摘之一/艾珺、曲哲/194

        文史論苑

        國內(nèi)近二十年宗教起源研究綜述/吳嬌/208

        唐代幽州城與桂州城營建格局初探/蔡宛平/213

        魏晉文學中山水意象的審美意蘊/黃艷霞/218

        關(guān)于米留科夫的研究述評/尹紹偉/222

        《文學創(chuàng)作》的生長環(huán)境/劉鐵群、何泳錦/226

        富察敦崇著述考/王廣瑞/230

        司空本凈禪師生平及其對南禪北上的貢獻/黃凱/234

        延安時期中共對美政策演變/何杰/238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鄧石如篆刻“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三期

        文化視點 跨文化的文化理解與溝通

        文化:理解國際關(guān)系的一個通道/喬世華、李秀麗/6

        從中西特色美食看中西文化差異/閆安、王永祥/11

        從食生活看日本人的健康觀/李薇、許建明/14

        中西古典悲劇比較/李小慧/16

        跨文化商務談判語境中的沖突與身份建構(gòu)/宋義國/19

        批判性思維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下的雙重作用空間/王琪、眭國榮/22

        觀察與評論

        “德”不可失 “法”不可違——關(guān)于當前“失德”與違法社會現(xiàn)象的文化探析/曲彥斌/26

        民俗語言文化

        “露馬腳”考源/楊琳/31

        學林人物

        民族語顏色詞文化語義比較探析/趙阿平/35

        辨風正俗

        翡翠黃金縷 繡成歌舞衣——淺談貴州少數(shù)民族民間刺繡藝術(shù)/馬麗亞/45

        校地對接模式下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服務體系的構(gòu)建/鄭海燕/48

        中國藝術(shù)教育轉(zhuǎn)型中的文化傳承/楊蘭亭/52

        新著首發(fā)書摘

        中國經(jīng)紀人行業(yè)流變軌跡蹤痕/曲哲、艾珺/55

        文學評論

        童年經(jīng)驗對余華創(chuàng)作的影響/付麗婭/75

        現(xiàn)代日常生活中的一種詩性生存姿勢——析冷雨桑詩集《小記錄》的主題/可曉鋒/78

        蕭紅作品《呼蘭河傳》中“后院”的內(nèi)涵/李雪華/81

        英美文學中的哥特傳統(tǒng)及經(jīng)典作品的賞析/萬安迪/83

        “不定點”與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說中的詩意/吳舒婷/85

        《夏洛特煩惱》的文化內(nèi)涵及創(chuàng)作特點/許美娜、高永生/93

        尼采的生命美學思想/王卿/95

        陶淵明的“尋家之路”/張婧文/97

        西蒙·奧爾蒂斯短篇小說《凱撒與戰(zhàn)爭》之文化記憶闡釋/王聰、鄒惠玲/101

        傳統(tǒng)文化

        論天人合一思想及其與《周易》和傳統(tǒng)命理學的關(guān)系/馮志安/106

        堪輿學說的生態(tài)思想及其對當代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王爽/112

        地域文化

        制約東北老工業(yè)基地振興的觀念障礙及化解路徑/杜宇/114

        基于新時期旅游熱背景對承德避暑山莊資源保護及開發(fā)分析/劉思巖/117

        湖北紅色文化與荊楚文化關(guān)系探析/廖玉潔/119

        承德“十二五”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實踐對河北“十三五”的啟示/高淑蓮/122

        學術(shù)研究綜述

        國內(nèi)旅游發(fā)展規(guī)劃研究述評/李官/126

        日本盂蘭盆節(jié)綜述/李金芳、陳燕燕/13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本土性研究/馬京平/135

        文化與教育

        大數(shù)據(jù)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xiàn)實意義/方希/142

        國學傳統(tǒng)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的路徑/菅建偉/145

        高校圖書館應對MOOC挑戰(zhàn)的策略研究/張潔/148

        普通高校足球?qū)I(yè)學生裁判能力的培養(yǎng)/陳鵬/150

        高中英語課堂教師話語的調(diào)查與分析/王紅香/153

        醫(yī)學類高職生職業(yè)素養(yǎng)教育現(xiàn)狀及對策/胡楠/157

        和諧教學中理性與感性的統(tǒng)一/唐田田/159

        大學文化

        網(wǎng)絡環(huán)境下獨立學院大學英語跨文化教學的實證研究/何苗/161

        提高高校外教教學效果的研究和建議——以本科生聽說課程為例/孫千惠/164

        高等中醫(yī)藥院校人文教育探究/徐金菊、杜娟/167

        舉辦新興運動項目賽事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影響——以山西大學商務學院軟式壘球賽事為例/郭 蓉/170

        文化哲學

        對馬克思主義以人為本思想的認識/王貝貝/174

        發(fā)展倫理學: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發(fā)展新模式/景月樓/177

        法律文化

        遲延履行責任在破產(chǎn)程序中的法律適用問題/楊博煒/180

        依法治校背景下高校學生管理的侵權(quán)問題探析/何杰/185

        語言與文化

        漢維“招呼語”語用差異及翻譯策略研究/張玉龍/190

        維吾爾語和撒拉語的關(guān)系/吐拉買提·艾木都拉/192

        Apple一詞的文化內(nèi)涵/張維娟/195

        表示原因的接續(xù)助詞「から」「ので」的用法研究/劉明洋/197

        從ECM看語用失誤/封宇、齊艷、何曉松/199

        政府公文句子英譯問題及解決策略/沙莎/203

        文史論苑

        清代千叟宴的歷史意義/衣長春、黃韶海/205

        參漢酌金:努爾哈赤的“新年”活動/于冬萃、王家樂/216

        清代科舉制度中的歷史教育初探/張安昊/218

        遼陽新城戰(zhàn)國墓研究/梁景欣/224

        唐代飲妓藝術(shù)興起的文化背景探析/方弘毅/226

        《青樓遺恨》較之于《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所做的變動/馮莉/230

        賡飏書院與六安“三農(nóng)”/梁曉梅/233

        漫談法國人與書籍/溫榮姹/235

        視覺文化語境中美術(shù)視覺符號研究/吳晶琦/237

        文化縱橫

        □本期封底篆刻 清丁敬篆刻“百折不回”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趙阿平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四期

        文化視點 “僑批”隱語與梅州“下市話”的民間解讀與學術(shù)視野

        舊時梅縣客方言的“江湖話”/張維耿/6

        梅州客家“下市話”現(xiàn)象訪談/徐鴻雁/9

        梅州僑批塵封的“下市話”軼事/魏金華/16

        “僑批”隱語與梅州“下市話”等小地域鄉(xiāng)土秘密語現(xiàn)象卮議——關(guān)于民俗語言文化遺產(chǎn)搶救性保護的田野調(diào)查札記/曲彥斌/21

        民俗語言文化

        “裝蒜”“一屁股債”考源/楊琳/41

        學林人物

        “陰”是“蔭”的祖宗——兼論“林陰道”與“林蔭道”的關(guān)系問題/黃征、周慧/44

        黃征論著編年要目/52

        黃征自述——我與敦煌學研究/黃征/61

        辨風正俗

        從茶飲業(yè)看遂寧“老”茶館的文化功能/米雨/65

        遵義民歌《摘菜調(diào)》研究/張燕/68

        文學評論

        以史鐵生《命若琴弦》為例論小說語境差的平衡/黃濤/72

        江戶時代日本詩話中的蘇軾研究/王志鋼/75

        論譯者主體性在文學作品中的發(fā)揮——以《呼嘯山莊》之楊苡與方平的譯本為例/張亞婷/80

        從《喜宴》中看中美情緒表達差異/朱嘉祺/82

        論《筋疲力盡》游戲中蘊含的存在主義/尤善培/85

        傳統(tǒng)文化

        論儒家思想文化的非宗教性/吳迪/88

        孔子的理論思想及其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張紅櫻/94

        基于SWOT理論的亳州中醫(yī)藥養(yǎng)生文化新媒體傳播研究/張珺、蔣祥龍/97

        從彭麗媛服飾之美看中國道家文化/陳爍/101

        地域文化

        陜西地方戲曲中的術(shù)語英譯及傳播策略研究/馬佳瑛/104

        滿族文化的挖掘與四平市民俗旅游開發(fā)/于波、赫亞紅/108

        青島水文文化的特點與建設規(guī)律/劉守杰/111

        學術(shù)研究綜述

        鄉(xiāng)愁文化理論內(nèi)涵與價值梳理研究/彭佐揚/113

        文化與教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生態(tài)文化建設的根基保障/胡小玉/119

        依托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增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肖長華/123

        “一帶一路”背景下喀什地區(qū)學前雙語教師隊伍的問題及其對策/吳雙、趙裕如/125

        高校統(tǒng)戰(zhàn)與校園信仰問題研究/劉修志、段志國、朱秀平、賈涵/128

        西方游戲?qū)W說評析/孫敏/132

        關(guān)于加強公共文化館總分館體系建設的相關(guān)問題論述/張詩東/135

        新形勢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徑研究/陳淳/138

        淺悟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的“溝通”/馬墨菲/141

        關(guān)于海南省旅游高等教育產(chǎn)學研協(xié)同創(chuàng)新機制與評價模式的思考/耿松濤/144

        人本主義課程論視域下創(chuàng)業(yè)課程設置探析/高軍/146

        成人教育課堂教學信息反饋體系構(gòu)建研究/李湘祁、羅曉林/150

        中小學教師職后教育研究/張曉英/153

        農(nóng)業(yè)高校檔案的作用研究/陳海林/156

        加強革命紀念館建設研究/唐軍富/159

        兄弟姐妹對兒童心理理論的影響/鄧清紅/162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的“1+X”模式探索——基于山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生產(chǎn)性保護示范基地的研究/許子嬋/164

        江南地區(qū)的家族文化遺產(chǎn)——以白氏家族為例/鄭鐸/168

        大學文化

        對完善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內(nèi)容的思考/于衡、池云/171

        軟式壘球運動對高校校園體育文化影響的研究/劉波/175

        大學校園足球文化環(huán)境構(gòu)建/褚楠/178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訓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應用價值/房彥慧/181

        積極心理學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啟示/周光發(fā)/184

        文化哲學

        危險的家庭——論洛克自然狀態(tài)理論下的家庭/李曉璇/187

        論康德的批判理性/聶文文/193

        對當代中國哲學創(chuàng)新的思考/王藝璐/196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體育健身休閑產(chǎn)業(yè)與養(yǎng)老產(chǎn)業(yè)融合發(fā)展研究/貝力/198

        文化產(chǎn)業(yè)商業(yè)模式和發(fā)展模式內(nèi)涵、構(gòu)建之辨析/臧金英/202

        國產(chǎn)劇與美劇所體現(xiàn)的中西文化差異/孫垚杰、管浩、彭亮/204

        主題酒店主題文化選擇與消費的綜合分析/于慶源/206

        語言與文化

        從心理學視角解讀Sapir-Whorf假說/葉曉雅/209

        淺析維吾爾語諺語的通俗性/徐文婷/213

        目的論視角下的商務英語信函中模糊限制語的漢譯方法研究/廉潔/215

        論翻譯活動中文化環(huán)境的重要性/王冰華/218

        文史論苑

        小謠諺與大歷史——一則謠諺背后的歷史與文化/陳秋/220

        白莫的主要影響因素/唐之斌、馮作輝/226

        重讀《楊貴妃入道之年》/王伏牛/230

        中國古代文化對阿拉伯文化的影響/哈桑、董國炎/233

        信息給人類學研究的新啟示/史詩悅/236

        “兩論”與毛澤東對兩類不同性質(zhì)矛盾理論的初步認識與運用/史澤源/238

        文化縱橫

        □本期封底篆刻 清鄧石如篆刻“廣師求益”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黃征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五期

        文化視點

        美國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評析/王純、洪曉楠/6

        簡評赫伯特·席勒的文化帝國主義批判理論/邱金英/13

        學林人物

        從牛梁河帶沈陽城——一種建都理念的啟示/郭大順/17

        文化遺產(chǎn)

        地域文化影響下的蘇州宣卷/陸益、李凌/29

        漢繡藝術(shù)在現(xiàn)代服裝行業(yè)中的傳承與推廣/童輝/32

        淺釋各地文廟院內(nèi)清代皇帝所題的匾額、楹聯(lián)/張紅櫻/34

        白族民間祭祀的文化功能探析/趙婉平/36

        開封民辦博物館生存與發(fā)展探析/朱鵬/39

        文學評論

        淺析當下云南版畫創(chuàng)作生態(tài)/黃永來/45

        從《夏洛特煩惱》逆襲《港囧》看國產(chǎn)喜劇新轉(zhuǎn)向/陳閩璐/49

        淺談《禁閉》中的存在主義哲學/姜皓月/53

        從《被遺棄的韋瑟羅爾奶奶》看女性的自我救贖/徐萍/56

        徐克《狄仁杰》系列電影探析/王超/58

        傳統(tǒng)文化

        《淮南子》中“道”之性格新論/陳志雄/63

        遼西古文化區(qū)與中國文明起源/楊笑妮/66

        學術(shù)研究綜述

        五四運動時期中國女性期刊研究述評/馬睿婷/69

        文化與教育

        試析我國當前大眾文化的覺醒與重建——基于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李金/73

        父親缺位對青少年分離—個體化的影響/王菁、劉愛書、牛志敏/76

        論誠信建設對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作用/郭安寧/79

        五個轉(zhuǎn)變:公民道德建設視域下學雷鋒活動的新發(fā)展/王曉翔/83

        國際學生的文化差異和教育教學對策/許苗、黃容波、李蒙/87

        微電影廣告在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黃潔/89

        試析傳播學在浙江省高校文明寢室建設中的運用/吳瑋/92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中國傳統(tǒng)孝文化的實踐應用研究/孫靜/95

        論谷文昌精神對強化新生代黨員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意義/吳惜金/98

        學前教育小學化成因的歷史考察與分析/趙裕如、吳雙/100

        農(nóng)村公共文化活動建設的政府支持問題探索/高慶娟/103

        社區(qū)文化建設的現(xiàn)狀及解決措施/邱士良/106

        錢穆的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啟示/張墨農(nóng)/11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視域下的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培養(yǎng)/眭國榮、秦亞杰/116

        大學文化

        高校黨建工作對當代大學生政治認同的價值導向/鐘鳳宏、王蘭英/119

        新媒體時代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面臨的機遇與挑戰(zhàn)/劉紋伽/122

        自媒體時代高校網(wǎng)絡輿情引導與管理隊伍建設探析/胡靜靜/125

        獨立學院校園文化建設的特點、原則和途徑/李闊/127

        基于手機微信Moodle平臺的高職英語翻轉(zhuǎn)課堂實踐研究/謝穎怡、徐煜俊、曾艾玲/132

        樹型教學法在視頻偵查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陳曉輝/136

        “情景教學法”在日語閱讀教學基礎(chǔ)階段的應用實證研究——以大慶師范學院日語系為例/張燕/139

        體驗式教學法在大學生就業(yè)能力培訓中的應用/房彥慧/14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必然指向生態(tài)文化價值精神/胡小玉/145

        傳統(tǒng)生態(tài)智慧對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啟示/趙利華、趙原宏/149

        四個全面:習近平治國理政的戰(zhàn)略布局/郭彥林/152

        法律文化

        法律的生命在于實施——中國現(xiàn)實語境下的“惡法亦法”/牛天寶/154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商務談判博弈中的影響及策略/王洋、林淑君/159

        關(guān)于新聞記者拒證權(quán)之設想/崔海燕/162

        保險人違反明確說明義務的法律后果/張建/164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沭陽花木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對策研究/孫傳竹、吳鋒/168

        試論“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背景下的藝術(shù)產(chǎn)業(yè)發(fā)展/繆祥彥/170

        語言與文化

        《說文解字》頁部字初探/張凱新/173

        從出土實物看“文組彩褋”之釋義/龍仕平/177

        紐馬克的文本功能類型理論在醫(yī)學英語翻譯中的應用/李穎/179

        語義翻譯與交際翻譯視角下的唐詩英譯探析——以《長恨歌》的兩英譯本為例/彭亞情/181

        英漢詩歌中概念隱喻的多維對比研究/唐嫻/184

        文史論苑

        唐代駙馬選尚標準的轉(zhuǎn)變與政治局勢的互動關(guān)系/杜曉瑋/188

        大乘佛教中菩薩“布施”思想研究——以《普門品》為例/王小蕾/195

        明代常州白氏家族研究/鄭鐸/199

        清代滿漢民族關(guān)系的發(fā)展與浙江辛亥革命/夏柯/203

        圖像在歷史學研究中的應用/鄒凌鳳/207

        從《蔡暢傳》看女性解放與自由/曹倩倩/212

        中西文化中的“禮”與成長/唐旭/216

        阿拉伯古代文化對中國的影響/哈桑、董國炎/220

        日本集團主義形成原因探析/劉云/222

        以中原王朝的奴隸制為助論探討匈奴部落的國家奴隸制/田然/225

        試論“經(jīng)亨頤提案”——中國近代博物館發(fā)展史上一次發(fā)人深思的波瀾/王越/228

        試析川本芳昭著述中國史的特點——以《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一書為例/陶染春232

        古本《竹書紀年》成書與流傳考/王奧236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聶際成篆刻“一片冰心在玉壺”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郭大順

        □英文目錄/董麗娟 譯

        第六期

        文化視點

        “文化經(jīng)濟”的話語結(jié)構(gòu)及其抵抗式表征/張謹/6

        論政府的創(chuàng)客文化塑造/韋秀萍、唐麗/10

        休閑的普遍價值/貝力/12

        學林人物

        著史效司馬 論玄越子云——讀《中國精神通史》第一卷有感/楊倩如/17

        書寫文化精神,浩然與天地同流——讀司馬云杰的《中國精神通史》/王怡紅/21

        中國禮教與現(xiàn)代秩序——兼論創(chuàng)建新型禮教文明的意見/司馬云杰/23

        民俗語言文化

        “盂蘭盆”考源/楊琳31

        辨風正俗

        從灘羊二毛皮制作技藝傳承人眼中看回商職業(yè)道德/孫洪東、王歌/35

        三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回漢交往研究/史詩悅、張琪/39

        成都地名文化遺產(chǎn)傳承與保護對策/唐林/42

        泉州海絲文化建設探析/林麗珍/46

        蕭山沙地文化研究/陳興泉/51

        客家節(jié)日與城市文化空間符號的融合/羅娜/56

        老齡化背景下浙江“新農(nóng)村”適老化公共設施的設計/余毅/60

        OLS方法估計勞動模式對女性歧視的影響/曾慧/64

        文學評論

        《神譜》的重復研究/李妍/66

        《三遂平妖傳》“焚畫產(chǎn)永兒”本源探究/拾曉峰、張世維/68

        生態(tài)女性主義文學中的貞女形象分析/唐晶/71

        果戈理《欽差大臣》與陳白塵《升官圖》之比較/姚瑤/75

        《為奴十二年》:追尋奴隸制下的黑人身份認同/龔琪峰、劉媛/77

        外國文學研究與中外文學比較的關(guān)系/任謙/81

        《三國演義》中的女性形象/王先平/83

        傳統(tǒng)文化

        淺析佛教發(fā)展成為吐藩社會主流文化的原因/李艷/85

        傳統(tǒng)孝道的法制化對重塑我國農(nóng)村孝道的啟示/韓旭、劉穎/89

        楚巫術(shù)及其對長江流域道教之影響/葉子葳/91

        學術(shù)研究綜述

        近十年來我國高等特殊教育發(fā)展述評/王松惠/93

        社會契約論視角下的政府權(quán)力研究/宋玥/95

        文化與教育

        當代文化視野下流行音樂教的現(xiàn)狀和應對措施/張譯心/98

        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研究——以重慶市南岸區(qū)為例/吳劉娟、張曉耿/100

        新時期雷鋒紀念館宣教工作的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徐明/105

        論提升高職哲學課教學質(zhì)量的著力點/王麗霞/108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中地方性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有效利用——以貴州省黔南地區(qū)為例/潘寵娟/114

        鄂爾多斯青銅器博物館臨展工作存在的不足及完善措施/王京琴/118

        大數(shù)據(jù)支持下的高校網(wǎng)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機制/張麗娟/121

        高校圖書館信息化建設的有效路徑/陳顯龍/123

        新疆高校定向醫(yī)學生社會責任感缺失及對策研究/黨潔、郭輝/125

        新疆南疆中小學法制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尚振國、迪力夏提·阿木提/127

        服裝畫技法課程實踐教學的現(xiàn)狀與措施/程雪/132

        大學文化

        以校園核心價值文化為軸心構(gòu)建高職校企融合式特色校園文化/馬洪波/134

        基于慕課的大學英語翻轉(zhuǎn)課堂教學模式探究/向坤茂/138

        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現(xiàn)實環(huán)境與虛擬環(huán)境的結(jié)合/高琳/140

        高校學生活動中“馬太效應”現(xiàn)象的研究/金柔雅/142

        積極心理學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湯葉舟/144

        將舞蹈動作融入服裝表演的具體措施/高振宇/146

        大眾音樂審美熱點分析——以歌曲《小蘋果》走紅為例/呂靚/148

        基于翻轉(zhuǎn)課堂模式的高校英語教學改革/楊立工/150

        現(xiàn)代室內(nèi)設計中多元文化的表現(xiàn)/葉偉森/152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遮蔽與解蔽:高校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quán)之思/馬艷紅/154

        基于巫文化和解構(gòu)主義闡釋生命的狀態(tài)和“世界”/褚育杉、孫羽姮、付茜瑤/158

        語言與文化

        巴赫金對話理論視角下的英語專業(yè)文學課程教學/李莉莉/163

        新疆高校漢維民族大學生跨文化交際禁忌語使用現(xiàn)狀調(diào)查與對比分析——基于塔里木大學的實證研究/于志浩、郝妍焱、崔有為/167

        “勵請性”公示語英譯失誤分析及其翻譯策略/金敏/172

        《清平山堂話本》中的第一人稱代詞研究/段新穎/174

        基于文化視角的日語誤用對策研究/趙德旺、趙平、李環(huán)宇/176

        徐州市公示語英譯現(xiàn)狀與重譯策略/鄒惠玲、張樹敏/179

        非英語專業(yè)大學生英語課堂詞匯聽寫焦慮——一項基于英語課堂聽寫改革的實證研究/樂冰潔/185

        留學生二語交際偏誤分析與理解/張耕鳴/192

        會話含義視角下《生活大爆炸》幽默對白翻譯/樊睿/196

        通過文學教育提升韓語學習者異域文化的適應性/赫美萍/199

        中美政治漫畫的多模態(tài)話語分析/夏冰/203

        戰(zhàn)爭中語言的交融與發(fā)展——以二戰(zhàn)日本戰(zhàn)犯筆供為例/王丹鳳、姜瑩/206

        文史論苑

        唐代的書法教育及對后世的影響/李潔/208

        乾隆年間察哈爾蒙古西遷新疆的原因/董昊/210

        永樂時期土司朝貢集中“四節(jié)”之因/朱皓軒/213

        遼代張琳初考/王志鋼/215

        萬歷皇帝與努爾哈赤的“賜暖”活動/張月瑩/221

        漢代畫像石中蘊含的漢代文化思想/惠巍/223

        劉邦易太子緣由及失敗原因/達錟/229

        “三禮”對考古研究的意義/韓峰/233

        淺談錢穆的史學思想/白利閃/235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外國公司制度探析/韓業(yè)斌/237

        文化縱橫

        □封底篆刻 清聶際成篆刻“愛讀書入山深淺”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司馬云杰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七期

        文化視點

        文化多樣性與文化規(guī)制差異/馬健/6

        蘇俄電影片名漢譯的文化研究/穆重懷/12

        托尼·莫里森小說中的多元文化解讀/馬海艷 /16

        學林人物

        新六書簡論/蘇培成 /19

        40年來我的學術(shù)研究概述/蘇培成/24

        文化觀察

        從“世界頂級科學期刊”《Nature》的真相說開去——瑣談我國學界的亂象/李春林/27

        辨風正俗

        彝族與火之文化情結(jié)/管彥波/33

        河南省衛(wèi)輝市小店河閆氏家族歷史興衰考究/薛宸宇/38

        對大武鎮(zhèn)當代鄉(xiāng)土婚俗的解讀/任建華/40

        獨龍族傳統(tǒng)生計方式及其變遷/凌珠/42

        煙臺市文物資源的開發(fā)利用及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路徑/孫巍洪/45

        文學評論

        從大眾媒介的角度論文化工業(yè)理論/葛晨/48

        探尋“人學”的意識流動——以《融通與變異:意識流在中國新時期小說中的流變》為中心/韓雪梅/50

        淺談小說中的“議論”/王靜/53

        從《沉淪》的家國情結(jié)看郁達夫創(chuàng)作道路的發(fā)展/王娟/55

        基于文體學視角分析托馬斯·哈代的《身后》/趙妍/58

        普魯契克情感理論視域下的情感用語——以古海忠之筆供為例/李加娜、孟慶榮/63

        性樸論視野下荀子美學思想新探/吳愛邦/66

        品范寬——《雪景寒林圖》/程紹君/72

        基于《美人魚》和《白鯨》看中西方思維方式差異/張楠/75

        論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的婦女解放觀及當代價值/蘇苗苗/78

        繁華背后的危機——20世紀90年代女性散文的再思考/陳振華/81

        裴彩芳詩歌中的女性特質(zhì)/程嚴瑩/83

        神話學視角下國人“魂歸故里”情結(jié)溯源/王淼/85

        演說《不自由,毋寧死》中的隱性勸說功能賞析/吳麗丹/88

        傳統(tǒng)文化

        道家思想的生態(tài)智慧/陳玲玲/91

        新常態(tài)下中華文化的解構(gòu)與建構(gòu)/李璐/95

        以國學通書法之道/李潔/98

        中國術(shù)數(shù)中的理論文化/劉瑾冬/100

        學術(shù)研究綜述

        發(fā)展農(nóng)村“互聯(lián)網(wǎng)+”新業(yè)態(tài)的意義與對策/沈毅 /103

        新媒體環(huán)境下新生代農(nóng)民工城市參與意識的提升措施/于洪波/105

        文化與教育

        關(guān)于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的幾點思考/張琳/107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殷嘯/109

        獨立學院教師流失現(xiàn)狀調(diào)研分析——以廣州市三所獨立學院為例/歐衍伽/111

        獨立學院校史館建設的特點、原則及內(nèi)容/汪長亮、廖平/114

        非智力因素與創(chuàng)新型成教女大學生的培養(yǎng)/吳永光、羅曉林/116

        “2+1”教訓戰(zhàn)一體化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實施與保障/潘向明/119

        職業(yè)道德教育的價值及應注意的問題/李寧/122

        經(jīng)濟新常態(tài)下我國高校畢業(yè)生就業(yè)難成因及對策/董彬、林仁強、張琳/125

        大學文化

        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的職業(yè)素養(yǎng)/王麗霞/129

        一般自我效能感、社會支持與大學生社交焦慮的關(guān)系探究/陶言強、周相宜/135

        論高校文化建設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王靜、董文濤、高曉艷/139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新變化及引導方式/趙靜、高明/143

        當代大學生提升逆商的必要性和方法探究/侯文蘭、王靜/146

        大學生網(wǎng)絡行為失范及應對策略/高琳/148

        地方本科高校轉(zhuǎn)型發(fā)展的路徑/王麗霞/150

        信息時代元認知策略指導下的大學英語 聽說自主學習模式/于海燕/153

        美國奧本大學學術(shù)項目評估體系及其對我國的啟示/楊建勝/156

        文化哲學

        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中國化研究的基本向度/張謹/159

        “中國夢”的精神實質(zhì)與馬克思實踐觀的內(nèi)在一致性/劉長林、朱愛軍/162

        盧卡奇視域下的“事實”/李滟茹/165

        阿爾都塞“認識論斷裂”對馬克思思想的重新解讀/李金/167

        論柏拉圖《呂西斯篇》的友愛觀/王叔君/170

        語言與文化

        解讀“網(wǎng)絡流行語”中的青少年網(wǎng)絡輿論表達——“網(wǎng)絡流行語”對青少年語言、思維習慣的影響研究綜述/郭亮/173

        民間語言衍生民俗儀式二則——“澆旗”“卸枷”的理據(jù)/孫志豪/178

        漢英禁忌語的對比分析/趙繼紅/181

        從文化視角看中俄問候語差異/郭和英/183

        英語文學中的典故及其翻譯策略/陳克偉/185

        唐詩《除夜作》及其英譯本的概念功能/劉淑亞/187

        基于“翻譯工作坊”的建筑行業(yè)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析/陳秀春/189

        法律文化

        數(shù)字著作權(quán)交易法律制度構(gòu)建——基于經(jīng)濟法視角/史輝/192

        商法解釋的法律文化/彭麗娟/197

        文史論苑

        從《史記·外戚世家》看西漢前期上層婦女的身份地位/趙沈亭、李昱君/199

        永樂十九年宮廷大火善后與“蕭儀之禍”/吳如功/202

        清代乾嘉學術(shù)考據(jù)學興起的原因/邵鵬宇/205

        以厭降為中心看“三年之喪”由“殺”到“隆”的轉(zhuǎn)變過程/李兆宇/208

        乾隆時期文字獄高潮的表現(xiàn)及其產(chǎn)生原因/單敏/213

        《貞觀政要》的擇官智慧及其對當代政府管理的啟示/代佳朋/217

        《明督撫年表》訛誤校補九則/段帥帥/221

        “清”范疇的含義及產(chǎn)生原因/王惠芳/223

        晚清出版機構(gòu)蜚英館考略/范猛/226

        透過質(zhì)材解讀漆畫中的“設計語言”/林文潔/230

        中國音樂美學之“情”的本體意義/呂靚/233

        文化縱橫

        □學人心跡

        醫(yī)巫閭考古記/郭大順/235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學然后知不足”

        □封二、封三 本期學林人物蘇培成

        □英文要目/董麗娟譯

        第八期

        文化視點

        如何看待國學/周溯源/6

        論國學教育的民族性、系統(tǒng)性與當代性/薛幼萍/9

        學林人物

        再論海峽兩岸語言微觀對比研究/刁晏斌/14

        刁晏斌教授的現(xiàn)代漢語史研究/郝瑞/21

        文化觀察

        我們需要民族整體性懺悔——謹以此文紀念魯迅逝世80周年/李春林/24

        臺灣的:新皇民化“現(xiàn)象與臺灣文化認同的未來/卞恒沁/30

        辨風正俗

        “民以食為天”的歷史考察/吳永杰/32

        《大中國志》中的民俗事象/白蓉/40

        解析消費主義對青年文化的影響/于洪波/43

        文化藝術(shù)視野

        蘇童筆下的女性生存及命運言說——以《妻妾成群》《紅粉》和《黃雀記》為例/闞玉篇/45

        格非小說的“學者氣蘊”/韓雪梅/48

        尚力美學視角下陳銓抗戰(zhàn)戲劇的審美性及精神內(nèi)涵/徐休明/51

        社會心理學視角下對繼母題材影視劇的解讀——以《繼母后媽》和《幸福來敲門》為例/鄔欣言、王梅、任婧/57

        倫理學理論視角下解讀《天黑前的夏天》/楊永青、龔雪薇/61

        《群山之顛》:評書體式下的現(xiàn)實關(guān)照/張潔/64

        《穆斯林的葬禮》中長女梁君璧形象透視/蘭奐錚/66

        《麥田里的守望者》與《根鳥》中的少年成長模式/曹越/69

        《蘆花蕩》中“反?!笔降挠⑿鬯茉?陳平君、甘秋霞/71

        《惡之花》對“丑”描寫的現(xiàn)實意義/代晨/73

        《黃泥地》里的悲歌/蓋偉/75

        時間對昆丁的禁錮與毀滅/張夢琳/78

        賈樟柯電影中人物形象的轉(zhuǎn)變/趙慶偉/80

        美國電影《蝴蝶君》對“東方”的解讀/黃四林/82

        侯馬刺繡的美學意蘊/孫玉琴/85

        學術(shù)研究綜述

        父母教養(yǎng)方式與大學生考試焦慮的關(guān)系探究/陶言強、周相宜/87

        文化與教育

        自媒體對高校網(wǎng)絡輿論導向的挑戰(zhàn)及應對措施/丁瑞萍、徐艷/90

        “微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應對措施/李香云、王建文/93

        網(wǎng)絡視域下高校共青團品牌建設研究/莫楠/97

        中職校心理問題學生家庭教育方式的調(diào)查結(jié)果及應對措施/陸家浩、鄒文華/100

        城區(qū)義務教育階段“擇校”現(xiàn)象探析及對策/徐學林/103

        邁克爾?懷特代表著述及對我國社會工作發(fā)展的啟示/馬濤/107

        農(nóng)村基層黨組織工作機制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邱立志/111

        我國城市居家養(yǎng)老模式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多維視角/張謹/114

        文化遺產(chǎn)研究

        明清北京太歲壇與先農(nóng)壇關(guān)系探析/蔡宛平/117

        試論中國古都的劃分和定位/唐瑋婷/127

        哈爾濱中華巴洛克建筑保護現(xiàn)狀及應對措施/雷帥、馮娜、賀舒揚/130

        世界文化遺產(chǎn)監(jiān)測工作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王茜、孔非非/133

        建水古城保護與開發(fā)中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宗云燕/135

        佳縣白云山白云觀古戲臺調(diào)查研究/尹媛媛/139

        傳統(tǒng)冰嬉運動的發(fā)展分析與發(fā)展措施/李響、趙忠偉、孫瑞、王維/141

        大學文化

        西南聯(lián)合大學精神對當代普通高校辦學的啟示/趙亞東/143

        近代遼寧高校德育模式論析/黃曉通/146

        基于個體因素的大學英語分級教學設計/余贄/149

        文化哲學

        當代西方文化研究論域探析/盛新娣/151

        新媒體背景下馬克思主義哲學大眾化發(fā)展的措施/劉麗/154

        論人終極欲望的利他性/馬卿譽/157

        傳統(tǒng)“天人合一”思想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杜慧/159

        禮教文明與經(jīng)濟創(chuàng)新/司馬云杰/162

        從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君》看君權(quán)的墮落/張繼軍、孫文浩/166

        語言與文化

        《通俗編》隱語研究/段新穎/168

        認知語言學理論影響前后的漢語方位詞研究綜述/陳敏/170

        語用學視角下英語教師課堂話語存在的問題及優(yōu)化措施/郭雯/173

        國際語言和內(nèi)容融合教學研究之趨勢透析/李丹凌/177

        口語詩多模態(tài)意義的建構(gòu)/劉素芳、張紅/180

        《阿拉比》中新修辭理論下象征手法對翻譯的指導意義/錢婧婧/183

        《紅玫瑰與白玫瑰》的修辭學分析和文本解讀/鄭睿/185

        法律文化

        我國成年人監(jiān)護制度的問題與完善/林玉麗/187

        我國小額訴訟制度存在的問題及應對措施/彭麗娟/191

        文史論苑

        唐代民間詞研究/冷銓清/193

        國家與個人:近代中國留學生的國際婚姻/王淑會/202

        晚明社會的文化心態(tài):從萬歷怠政到文官集團的“名節(jié)”行為/劉黎/209

        中國明清建筑中的“物以載道”政治思想/溫宏巖、黃華明/212

        公案小說“綴段式”敘事手法的起源與演進——兼與偵探小說敘事線索比較研究/宋怡心/217

        先秦時期的日月崇拜/白芳/219

        《論語》中的《詩經(jīng)》現(xiàn)象及其意義/張思遠/221

        全真道龍門派傳入甘肅之年代考辨/路堯/223

        毛澤東、周恩來與溥儀/范鵬飛/227

        黃遵憲與《日本國志》對近代中國知識分子借鑒日本文化的影響/仲玉花/230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對托爾斯泰道德觀的影響/郭和英/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別具一格的民族史邊緣研究理論——讀王明珂《華夏邊緣》/張入月/236

        □學術(shù)參考 “中國筷子文化研討會“在上海召開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不識不知”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刁晏斌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九期

        文化視點 傳統(tǒng)文化的“內(nèi)外雙修”

        中華文化走出去戰(zhàn)略研究/郭琦、洪曉楠/6

        葛蘭西文化領(lǐng)導權(quán)理論的當代中國啟示/徐毅/12

        五四時期中國先進分子對中國文化發(fā)展道路的選擇/孫成武/16

        海歸群體對當代中國文化建設的作用/李文君/18

        近代俄國宗教文化對大連的影響/李迺濤/20

        學林人物

        趙元任先生對中國音韻學研究的貢獻/趙賢德/23

        趙賢德教授學術(shù)簡介及代表成果/趙賢德/29

        文化觀察

        話說“雅”與“俗”/艾珺/33

        碎片化時代,我們應該如何閱讀?/劉 暢、云梅、代金平/35

        辨風正俗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湖南大學教師薪資及生活狀況初探/張梓晗/39

        “民俗文化學”的先天不足及自立途徑/黃予/42

        中陽剪紙的文化意蘊/成書榮/45

        中國鬼文化與魑魅魍魎/高菲/47

        文學評論

        五山詩人對蘇軾詩歌語典借鑒特點及其反映出的美學傾向/王志鋼/49

        就《文心雕龍·知音》談劉勰文學批評觀/莫亞萍/54

        女性的宿命與“女性書寫”——《我們家族的女人》的女性主義解讀/李進超/56

        從女性主義視角分析《戀愛中的女人》/紀全艷/60

        蘇童長篇小說對人性的書寫/李壯飛/63

        川端康成《山音》夢釋/鄭言/65

        論雷蒙德·卡佛的詩風及其詩與小說的關(guān)系/王星星/69

        從《接骨師之女》看美國華裔女性的身份喪失與重建/于坤/71

        《甜牙》的倫理與情感對復雜人性的質(zhì)詢/周涓/74

        學術(shù)研究綜述

        徽州民眾文化自信現(xiàn)狀考察及思考——以休寧籍民眾為例/周蓉蓉/76

        文化與教育

        微時代技術(shù)對青少年虛擬自我的影響及應對措施/牛夢蕓、徐琳琳/80

        沙盤游戲療法提升中職新生心理干預效果的實踐研究/陸家浩、顧靜/83

        傳統(tǒng)文化

        中華傳統(tǒng)倫理道德觀的創(chuàng)造性轉(zhuǎn)換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林丹/86

        從揚州史料解讀“佛教有益于群治”的具體舉措/馬越/94

        洛陽傳統(tǒng)文化創(chuàng)新發(fā)展研究/李紅霞/99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中的民主因素及對當代的啟示/郭勇、陳光輝/102

        《近思錄》之為學思想內(nèi)容與特征研究/蘇思銘/104

        論《老子》《莊子》中道與言的悖論關(guān)系/戴春雷/106

        太極拳的文化內(nèi)涵/趙鐵峰110

        文化遺產(chǎn)

        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和利用——以石倉鄉(xiāng)土建筑為例/羅俊/112

        方言資源與城市文化形象建設——以湖南長沙為例/楊銘/114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論消費文化現(xiàn)實發(fā)展的基本特征/楊慧/118

        文化生產(chǎn)及其產(chǎn)品的內(nèi)涵與特征/張謹/122

        構(gòu)建“互聯(lián)網(wǎng)+電子商務”新常態(tài)模式促進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的探索/鄭陽梅/125

        大學文化

        延安創(chuàng)業(yè)精神在當代大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教育中的時代價值/賈超/130

        高校招生就業(yè)聯(lián)動模式構(gòu)建策略/陸麗鴻/134

        高校留學生管理中的“三非”問題及應對措施/王倩/137

        高校教師如何“內(nèi)外雙修”/唐田田/141

        高校圖書館館員職業(yè)倦怠分析——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角度/李鳳玲/144

        基于模因論的寫作策略在大學課堂實踐中的應用/張婧、馬勇/148

        高校古代文學課程教學模式轉(zhuǎn)換與地域空間文學元素植入——以唐代關(guān)中文學為例/王偉/150

        文化哲學

        《德意志意識形態(tài)》中馬克思的意識形態(tài)思想/劉紹敏/154

        語言與文化

        晉北平魯方言類詞綴“頭”的研究/趙錦秀/157

        從“silk”一詞的生成及演變看“絲綢之路”的現(xiàn)實意義/王偲、張燁/160

        湖南城步長安營西南官話方言島研究/唐周凝、李素瓊/164

        漢語喻詞的文化映射/汪寧/168

        中國文化負載詞的英譯策略/李華/171

        英國廣告中擬人化具象動物蘊含的階級意識形態(tài)話語/雪征/173

        基于人際元功能的庭審話語分析/陳艷華/178

        “X+得很”結(jié)構(gòu)及其語用價值/孫苗苗/181

        基于中日文化差異的高校日語教學文化導入方法研究/李梅、劉艷艷/184

        淺談中國經(jīng)典翻譯者的文化傳播/李雨璨/187

        漢維禮貌用語對比研究/米可拉依·依拉音、申婷/189

        維吾爾族學生漢語口語能力不足的原因及應對措施/李永武/192

        《新華字典》王部字研究/魯嶺梅、李小平/195

        法律文化

        再論擴大洗錢罪的上游犯罪范圍/徐文華/200

        文史論苑

        漢畫像中人首蛇尾擎日月圖像研究綜述/朱鵬/202

        陸機《文賦》以賦名篇原因考/黃紫/206

        柳宗元論說雜文中散文文體理論的創(chuàng)新實踐/許明欣/215

        日落黃昏意象在唐代詩歌中的情感內(nèi)涵/張曉茹/219

        瀘州“生基”墓考/徐吉貴/222

        《文心》“定勢”說現(xiàn)世價值探微/張雨薇/225

        真德秀詩學觀研究/董秀麗/227

        《紅樓夢》的寫人藝術(shù)/張宏鋒/230

        淺析中國水墨山水畫中的黑白關(guān)系/葉子祥、周瀛瀛/232

        東洲保衛(wèi)戰(zhàn)史話/江承先/234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讀與評:周溯源書評選集》讀后感/湯生根/237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趙賢德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風流儒雅亦吾師”

        □英文目錄/董麗娟譯

        第十期

        文化視點 關(guān)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的研究與書寫

        中國經(jīng)紀人史的“關(guān)鍵語”與社會史研究的“套路”——關(guān)于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及書寫方法的思想軌跡/曲彥斌/6

        具有探索社會生活專門史研究方法意義的一套叢書——《中國社會民俗史叢書》的策劃與編輯出版歷程評述/徐華龍/25

        學林人物

        和實力與中國的和平發(fā)展道路/洪曉楠/30

        用哲學引領(lǐng)文化研究闊步向前——洪曉楠主要研究領(lǐng)域與學術(shù)成就/邱金英/36

        民俗語言文化

        察隻子·變復·偶語解證/楊琳/43

        辨風正俗

        童養(yǎng)媳起源時代探究/李奎原/47

        秦漢庶人階層“有無姓氏”問題略論/駱春榕/50

        遼西北地區(qū)喀喇沁蒙古人的族源與遷徙狀況研究/汪振澤、劉利民/55

        文學評論

        論作家創(chuàng)作的故鄉(xiāng)“原點”/韓雪梅/59

        淺析海斯特的“罪”與贖/張雪靜/62

        《阿甘正傳》回歸傳統(tǒng)價值觀的深層次文化解讀/李娜/65

        《美國往事》的幾處精彩轉(zhuǎn)場/楊慶娟/67

        《麥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性格及其成因/張軍/69

        巴恩斯對“英國性”的戲謔——《英格蘭,英格蘭》的空間解讀/蔡玲燕/71

        《十誡之殺人短片》中的倫理困惑/嚴文燁/76

        民族化視域下中國電影的變革之路/殷偉/78

        《師父》:中國俠文化的式微/黃絲雨/80

        電影的屬性辨析/張茜/82

        學術(shù)研究綜述

        當代大學生宗教信仰的現(xiàn)狀及引導策略——以上海師范大學為例/時臻/85

        20世紀70-80年代《西德僑報》的媒體特征研究/張麗娜/89

        社會工作介入外來未婚女工“性”傷害的研究/趙麗芬/92

        文化與教育

        高校開設“狩獵”課程的可行性分析/李響 、趙忠偉/98

        易學文化對表演藝術(shù)管理之道的啟示/于悠悠/100

        文化之塔與教育工程/林亦農(nóng)/103

        大學生不可缺少民族精神/唐田田/108

        思想政治教育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群體性事件風險防控路徑與對策/萬昌燁、葛鑫偉、於愛民/110

        英語翻譯教學的問題與策略/高燕/114

        蘇州鄉(xiāng)賢文化滋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現(xiàn)狀、問題與對策/張壽強/118

        文化遺產(chǎn)

        閩南傳統(tǒng)建筑元素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中的應用與呈現(xiàn)/周麗英/121

        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shù)在工業(yè)遺產(chǎn)檔案資源整合中的應用/楊杰 /127

        邢臺古橋現(xiàn)狀調(diào)查/張明/129

        城市化背景下嶺南傳統(tǒng)民間工藝的發(fā)展與社區(qū)影響——以佛山獅頭彩扎為例/吳悅芳/131

        漳州古街的文化特質(zhì)與傳承/何昊/136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智慧旅游背景下推進旅游產(chǎn)業(yè)轉(zhuǎn)型升級的策略研究——以遼寧省阜新市為例/李亞卓 /141

        基于文化創(chuàng)意視角的文化旅游戰(zhàn)略應用研究/張旭/144

        美國洛杉磯市的文化資源建設與開發(fā)/鄧元宏/146

        甘肅文化產(chǎn)業(yè)化的工業(yè)設計研究/徐國柱/149

        文化哲學

        王守仁“致良知”的當代意義/曾繁琪/153

        賈誼政治倫理思想的內(nèi)在理路/黃小云、羅小澗/156

        中學西傳與自然神論/李錫明/159

        從《大鬧天宮》體驗認知老子的“一二三”理論/王夢中/163

        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契合性/許秩嘉/167

        恥感的德治之維/朱宏/169

        當代誠信觀念的起源、特征及認知研究/張京玖/174

        陽明學在日本企業(yè)中的實踐/孫麗娟/177

        語言與文化

        張惠言的詞學主張/崔穎/180

        維語bol-附加成分的語法探究/楊璐/183

        當代漢語新詞語的構(gòu)詞理據(jù)/陳小琴/186

        從地域文化視角看甘肅七個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翻譯/何艷萍/188

        從功能翻譯理論出發(fā)淺談詩歌翻譯——以德語詩《秋夜漫步》為例/李琦/191

        漢維人名詞語意義的泛化研究/申婷、米可拉依·依拉音/196

        漢維語中顏色詞的文化內(nèi)涵及翻譯策略/潘娟/198

        日語聽覺動詞通感用法的認知語義學闡釋/周霞/201

        因果意義“使”字兼語句同日語因果使役表達不對譯原因/馮莉/206

        法律文化

        論高校合同管理中的法律風險和防范措施/宋潔/209

        文史論苑

        《石棚西崖新修關(guān)帝廟記》校釋/王志鋼/213

        魏晉南北朝鬼小說時間結(jié)構(gòu)的二元性/張瑞杰/216

        明清兩朝山東諸地琴人琴事考補/焦旭/218

        劉商詩歌題材綜論/王增學/225

        明初朝貢貿(mào)易制度建立的原因探究/徐新海/231

        “2-6模型”與“800年周期”——一個可能的世界史敘述角度/許立陽/234

        文化縱橫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洪曉楠

        □本期封底篆刻 清林皋篆刻“咬得菜根百事可作”

        □英文目錄/周丹譯

        第十一期

        文化視點

        我國發(fā)展集彩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張增帆/6

        讓名人故居融入公眾文化生活——以寶應博物館實踐為例/倪學萍/10

        中國-東盟合作背景下劉三姐文化資源的數(shù)字化開發(fā)與傳播/唐吉深/14

        文學在文化強國進程中的軟實力作用/廖智勇/18

        西雙版納傣族園的旅游開發(fā)與民族文化保護模式/宗云燕/21

        學林人物

        情感發(fā)生論/劉緒源/25

        得其余情,從乎本心——論劉緒源的學術(shù)研究/趙霞/33

        民俗語言文化

        懸橙·捉出·懸米·嬴勝辨正/楊琳/36

        新書首發(fā)摘要

        中國經(jīng)紀人行業(yè)流變軌跡蹤痕 /曲哲、艾珺/39

        文學評論

        從《魔山》看世紀之交歐洲思想圖景與精神樣態(tài)/張明娟/50

        論簡愛的精神成長歷程/戴春雷/56

        孔子與“巧言令色”/郭帥/59

        淺析小說《一句頂一萬句》中的錯位與重復/孫曉光/63

        論田山花袋《棉被》的多元錯位/祁婷/66

        美學星空下的呼蘭河/汪瑤/69

        試用矛盾分析法探究關(guān)漢卿元雜劇中的女性形象/王慧君/72

        五四時期的鄉(xiāng)土文學探究/劉一凡/75

        《無聲告白》的敘事特點/李月/77

        中西文化視野下的“復仇”主題文學比較/馬佩林/80

        文化觀察

        西方文化中的慈善意識探究/王晶/82

        辨風正俗

        白俄羅斯和中國民間預兆/張宏贍/85

        歷史名人與老通揚運河/朱品儒/87

        民國青年政治組織爭奪青年的輿論戰(zhàn)爭/孫鵬/90

        解讀中國古代文化中的家庭教育/陳曉紅/93

        “草圣”張芝籍貫考析/王世紅/96

        被人遺忘的“韓式”文化——寒食節(jié) /鐘雨杉、成賢康/100

        文化遺產(chǎn)

        草原絲綢之路上歸化城的資金中樞——寶豐社/吳紅波/103

        先秦時期石樓的文化遺跡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guān)系/卜蓉蓉/105

        大學文化

        高職院校教學秘書工作從主體性到主體間性的自覺/李青/108

        共青團助推青年網(wǎng)絡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的有效途徑與方法研究/鄭陽梅/111

        從加強黨建帶團建入手提高“青馬工程”育人實效——以江蘇高校為例/岳嵩/114

        淺談美國大學穆斯林學生社團——以石溪大學為例/蘇雪/118

        以高校公寓文化建設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探索/徐登偉/121

        女性修養(yǎng)提升中政治素質(zhì)的重要性及具體途徑/玉香/124

        高職院校文化建設的實現(xiàn)途徑/孫汝君、王威/128

        學術(shù)研究綜述

        維吾爾“巴扎”研究綜述/王建斌/132

        文化與教育

        日語教學中多模態(tài)元話語的對話性策略/許慧敏/137

        高校青年英語教師信念與實踐對比分析——以南京市不同類型高校個案研究為例/朱曉嘉/142

        英漢動物詞匯的文化內(nèi)涵與翻譯方法/王玥/147

        文化哲學

        先秦儒家生命倫理思想之特征論析/王長順/150

        從“灌輸”的困境中尋求“實踐”的多元化路徑——以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為例/楊佳江、趙宏文/157

        略論熊賜履的道統(tǒng)觀——以《學統(tǒng)》為中心的考察/高陽、李怡/160

        《詩經(jīng)》的價值解讀/劉華天/166

        語言與文化

        從泰特勒三原則審視林語堂英譯本《浮生六記》之翻譯/劉麗/168

        “那誰”的語用標記價值微探/李秀娟/171

        英漢互譯中譯者的認知體驗研究/劉慧、李麗麗/175

        淺談日本和歌中的“鹿”和“萩”/劉蔚三/178

        語言耗損綜述/劉魏娜/181

        OV復合名詞中動詞名用的認知解釋/張俊睿/185

        “火”的聲訓及文化蘊涵淺析/陳瑜萱/187

        《辭源》(第三版)征引《說文解字》考略/包詩林/189

        維漢語名詞“數(shù)”范疇的對比翻譯分析/王威、阿依努爾·克力木/195

        淺析維語bol-的含義及其在諺語中的運用/楊璐/197

        法律文化

        高校在學生危機事件管理中的法律風險防范/姚慧/199

        環(huán)境立法中增加性別區(qū)分條款的可行性芻議——基于女性正義視角/鄭了了/202

        新環(huán)境下死刑制度改革現(xiàn)狀與未來展望/趙津/207

        文史論苑

        關(guān)于清代流人戴梓研究的新資料/王雁/209

        18世紀中國宮廷的洋風畫——兼論曹雪芹對洋風畫的態(tài)度/李晨輝/213

        從《恩賜瑯琊郡王德政碑》看海上絲綢之路中的福州/陳愷旻/219

        大陸“武林小說”瑣議/金常德/224

        高縣清明會的歷史演變及文化傳承/陳相合、宋濤濤/227

        桂北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唐軍富/231

        孔子弟子手中的簡冊/吳樅/235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鄉(xiāng)村價值與文化傳承——評《農(nóng)村社會結(jié)構(gòu)與社會變遷》/任超/238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劉緒源

        □本期封底篆刻 清童昌齡篆刻“所欲不求大,得歡常有余”

        □英文目錄/周丹譯

        第十二期

        文化視點

        周有光的世界文化視點及其心路歷程/曲彥斌/6

        大德 卓識 通才 博學/羅衛(wèi)東/15

        關(guān)于周有光先生的全球化思想/趙賢德/20

        學林人物

        箸與清代中醫(yī)藥研究/徐華龍/26

        理論與經(jīng)驗的并行——徐華龍先生的多元學術(shù)研究述評/夏楠/37

        民俗語言文化

        鹽醬口·朱雀口·烏鴉嘴/楊琳/41

        文化觀察

        從《毛主席老人家別生氣》說起/孫汝建/45

        辨風正俗

        “民俗人”與體驗性研究初探/徐鵬/47

        山西嵐縣“嵐城供會”的民間信仰及保護/白寧、靳鳳仙/52

        湖南湘西苗族儺文化研究——“還儺愿”儀式調(diào)查研究/翁建敏、石力/56

        陜北延長地名的社會文化考察/汪東鋒、彭雷/60

        當代“工匠精神”基于現(xiàn)代學徒制的培育/吳丹/63

        文學評論

        毒焰燒灼與美言頌歌——蒲寧的國民性書寫 /李春林/66

        網(wǎng)絡文學的創(chuàng)作模板及其文學性分析/楊一多、吳明霞/76

        論創(chuàng)傷性體驗與柳如是的創(chuàng)作/遲慧涵、舒耘華/81

        找尋精神的棲息地-—《群山回唱》的人物精神生態(tài)困境闡釋/陳美娜/84

        淺議克里斯蒂娃的卑賤理論/熊北雁/87

        論村上春樹小說的后現(xiàn)代性/韓雪/90

        比喻藝術(shù)的三個特點:以《圍城》為例/王邦宇/93

        動態(tài)對等視角下現(xiàn)代中文譯本《圣經(jīng)·詩篇》的翻譯研究/劉曉萌/96

        淺析小說《洛麗塔》中的主要藝術(shù)特征/陳均敏、戴玉竹/98

        吉本芭娜娜的空間敘事策略研究/高亮、秦國和/101

        試論鬼魂老哈姆萊特與楊國用的形象/呂婷婷/103

        《日本靈異記》的民眾救濟的特征/秦梨麗/107

        女性書法空間構(gòu)成與審美特征/李旭琴/109

        移動游戲美術(shù)設計中水墨風格的構(gòu)建/林心山/112

        現(xiàn)代視覺傳達設計中的多感官表達研究/張灝旸/115

        文化產(chǎn)業(yè)研究

        “講好中國故事”思想觀照下中國文化外譯研究/吳思鋒/118

        以粟特胡姬為例管窺唐文化的開放性/李超/124

        關(guān)于草原文化之屬性辨析/烏尼爾/127

        維吾爾族傳統(tǒng)保健文化研究/阿孜古麗·阿布都熱合曼/131

        文化與教育

        文化自覺視野中民族團結(jié)教育的實效研究——兼論武陵地區(qū)高等院校民族團結(jié)教育的實現(xiàn)/李御嬌、張輝/135

        新形勢下加強我國農(nóng)村思想宣傳工作的幾點認識/董麗娟、王志鋼/139

        新時期大學生挫折教育探析/滑登紅/142

        大學生網(wǎng)絡社團生存狀況研究——以華南地區(qū)高校為例/周艷華、李林青、吳迪/145

        高校體育教師知識共享激勵機制的系統(tǒng)動力學分析/韓雷/150

        高校體育文化建設對學生素質(zhì)教育提升研究/王楠/154

        高校教師師德評價指標體系建設的初探/王夏、趙樂天/156

        社會教育力于個體及學校之價值/溫雙艷/160

        文化動態(tài)性對高校廉政文化建設的啟示/張曉臣/163

        交際翻譯在公示語英譯中的應用/王琳/165

        談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與傳承中觀念轉(zhuǎn)變的意義/王宏宇/168

        文化哲學

        論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中的“客觀化”問題/周嫻/170

        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西方“普世價值”/桑江/173

        語言與文化

        云南小涼山彝族語言生態(tài)問題研究/李莉/175

        河南溫縣方言中“老AA”形式用法分析/晁芳芳/178

        論日語指示詞的“觀念指示”用法/郭有志/181

        法律文化

        論現(xiàn)存唐人制策的刑法現(xiàn)象/田子爽/183

        法治視角下的法律文化認同研究/宋潔/187

        通過合作的法治行政——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背景下行政執(zhí)法理論基礎(chǔ)的重構(gòu)探究/劉恒利/190

        微時代語境下我國公民參與的多維審視與路徑探析/孫麗娟/193

        旅游合同違約精神損害賠償制度分析/袁鷹/196

        革舊與創(chuàng)新——讀《新英國憲法》/朱珈宇/201

        文史論苑

        宋初僧人釋智圓與古文運動/袁九生/203

        泰山·岱廟“筑橋碑記”碑略考/馬文/210

        虎門銷煙人物關(guān)系辨析及其品階考證/丁學志/214

        元代藏傳佛教的傳播及對蒙藏關(guān)系的影響/韓聰/217

        來源脈絡視角下的地方歷史文獻開發(fā)模式探究——以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為例/湯萌、張潔/219

        袁世凱北洋政府時期克利斯浦借款簽訂始末及夭折原因探析/王穎麗/223

        淺析1928年甘肅旱災救濟措施/黃佳/226

        馮夢龍文藝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和審美理想/秦淑芳、肖承光/228

        亞文化視域下的紐約教父與上?!盎实邸?張茂林/231

        文化縱橫

        □文化書評

        創(chuàng)新出彩 充滿詩意——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論》讀后/湯生根/237

        □本期封底篆刻 仁者壽(選自清《小石山房印譜》)

        □封二、封三:本期學林人物 徐華龍

        □英文目錄/周丹譯

        CULTURE JOURNAL THE 75 TH ISSUE

        MAIN CONTENT

        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 of academic periodicals should conform to the trend of the times——The tenth anniversary of the"CULTURE JOURNAL"/YAN Lin

        9

        The American anthropological methods ' contribution to linguistics/ZHOU Qingsheng

        23

        Lake ice fishing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HE Jia

        35

        To explore effective inheritance way of Liaoning Manchu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JIAO peng,SHI Guangzheng

        40

        Theory of "the invisibility cloak",the reasons behind ' the invisibility'/JIA Na

        58

        The influence of childhood experience in Sholokhov's creation /PENG Aiting

        60

        Analyze the overall architecture model of "On the tip of the tongue of China" /AI Yuheng

        87

        Study on Lingnan Ganquan school/WU Aibang

        90

        Study on Malinowski's culture concept/LIANG Qifeng

        101

        To explore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of Dance talents cultivation in national regions/MA Lin

        112

        Analysis of the network language under the social linguistics angle /DU Ting

        157

        The elements of regional culture in the northeast dialect' animal metaphor/QIN Chuyang

        163

        猜你喜歡
        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窺探文化
        英語文摘(2019年1期)2019-03-21 07:44:16
        誰遠誰近?
        繁榮現(xiàn)代文化
        構(gòu)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
        97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蜜臀| 亚洲va无码手机在线电影| 999久久久免费精品国产| 国产成人精品三上悠亚久久| 国产激情在线观看视频网址| 国产欧美在线观看不卡| 中国人妻被两个老外三p| av一区无码不卡毛片| 一区二区免费国产a在亚洲| 国产一区二区视频免费在线观看| 激性欧美激情在线| 精品视频入口| 久久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西区| 亚洲综合一区中文字幕| 亚洲爆乳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成人xx免费无码| 黄片亚洲精品在线观看| 色综合天天综合欧美综合| 亚洲国产激情一区二区三区| 北岛玲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 av无码国产在线看免费网站| 鲁一鲁一鲁一鲁一澡| 国产三级在线观看性色av | 国产chinese在线视频|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视频| 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aaaa片app| 亚洲视频一区二区久久久| 手机在线观看日韩不卡av| 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 激情五月婷婷久久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视频一区| 爽爽精品dvd蜜桃成熟时电影院| 亚洲电影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影片免费一级内射| 乱码1乱码2美美哒| 尤物99国产成人精品视频| 免费女同毛片在线不卡| 天天做天天爱夜夜夜爽毛片| 扒开双腿疯狂进出爽爽爽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