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輝林,楊伶,楊丹
(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口服寧志膠囊聯(lián)合艾灸風池及百會穴治療失眠的療效觀察
楊輝林,楊伶,楊丹
(萍鄉(xiāng)市中醫(yī)院,江西 萍鄉(xiāng) 337000)
目的:探討口服寧志膠囊聯(lián)合艾灸風池、百會穴治療失眠的療效。方法:選擇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門診及住院失眠患者8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口服寧志膠囊;觀察組采取口服寧志膠囊聯(lián)合艾灸風池、百會穴治療。觀察患者療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分。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5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兩組PSQI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4 周,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睡眠時間、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入睡時間低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艾灸風池、百會穴可改善患者失眠情況,降低PSQI評分,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艾灸;失眠;風池及百會穴;療效
睡眠障礙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危害公共健康的重要問題,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結構的改變,以及人民生活習慣的變化,越來越多的人被失眠困擾。長期失眠會對身體造成各種傷害,對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嚴重的影響[1]。因此,為了減輕失眠患者痛苦,縮短失眠患者的治療時間,我院通過艾灸失眠患者的風池、百會穴,改善患者失眠情況,療效顯著,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與方法
選擇2014年3月至—2015年12月門診及住院失眠患者80 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男26 例,女14 例,年齡30~55 歲;對照組男28 例,女12 例,年齡32~55 歲。兩組患者的性別比例、年齡構成等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和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均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2版修訂版(CCMD-2-R)失眠診斷標準。排除標準:合并其他病癥者;有皮膚過敏者;難以配合完成本研究者。
1.3 方法
對照組口服寧志膠囊。
觀察組采取口服寧志膠囊聯(lián)合艾灸風池、百會穴治療。艾條灸法是用純艾絨制成艾條而施灸的一種方法??蛇x擇溫和灸法、回旋灸法、雀啄灸法三種,均選擇風池穴和百會穴,每日一次,每次15~20 min,1 周為1 個療程。治療4 個療程。治療前注意事項:上、下午或晚睡前艾灸,詢問二便,做好解釋說明工作,告知注意事項。治療環(huán)境:保持適宜的室內光線;治療時避免對流風;維持冷熱適宜的室內溫度(20~25 ℃左右)。治療中注意事項:取舒適體位;距離皮膚5~7 cm,避免燙傷;經(jīng)常詢問患者感覺;及時彈去艾灰。
1.4 觀察指標
觀察患者療效、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PSQI)評分。PSQI評分:由23 個條目構成7 個因子,分別是睡眠質量、入睡時間、睡眠時間、睡眠效率、睡眠障礙、催眠藥物、日間功能障礙。各個因子分值相加得到PSQI總分,分值越低,患者睡眠質量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55.00%,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周、4 周,兩組PSQI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表2 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患者睡眠因子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睡眠時間、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入睡時間低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兩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睡眠因子比較
失眠癥屬中醫(yī)中的“不寐”范疇,其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陰陽失調、陽不入陰所致。心藏神,神安則寐。腦是元神之府,所有失眠的病位主要是在心、腦。臨床治療失眠,西醫(yī)主要是進行鎮(zhèn)靜催眠[2-4],患者多因耐藥性、藥物依賴性等,使得治療依從性差,治療效果欠佳。
艾灸風池、百會穴,艾灸熱力溫和,穿透力強,具有活血、溫經(jīng)通絡、調和氣血的功效[5-6]。百會穴在頭頂正中央處,具有提陽氣、醒神開竅的作用,風池穴為膽經(jīng)氣血在此吸熱后化為陽熱風氣,艾灸風池穴可壯陽益氣、安神催眠。兩穴合灸能安神催眠,提高了患者的睡眠質量。本文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總有效率97.50%,高于對照組的5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兩組PSQI評分低于同組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周、4周,觀察組PSQI評分低于同時期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叩呐R床療效和PSQI評分均有顯著改善。艾灸風池、百會穴,取材容易、成本低、安全、無毒副作用,縮短了患者的治療時間,減輕患者的痛苦與經(jīng)濟負擔。
現(xiàn)代醫(yī)學研究認為,失眠是由于過于興奮或激動造成的[7]。大腦皮層長期處于異常興奮的狀態(tài),使得睡眠中樞產(chǎn)生的沖動受到抑制,出現(xiàn)失眠。在機體中,多個神經(jīng)中樞參與了失眠活動,包括額葉底部、眶部皮質、藍斑、延髓網(wǎng)狀結構抑制區(qū)等。這些系統(tǒng)的體表投影剛好在百會穴附近[8]。通過艾灸治療,抑制大腦皮層的自發(fā)放電,調節(jié)腦功能,達到治療失眠的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睡眠時間、睡眠效率高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入睡時間低于對照組和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颊呓?jīng)治療后,睡眠因子得到較好的改善。
對機體頭部的穴位進行刺激,能夠對大腦的血液循環(huán)發(fā)揮調節(jié)作用,從而改善大腦的血供狀態(tài),緩解頭痛、頭昏等癥狀[9-10]。配合適當?shù)男睦砀深A,效果較好。指導患者全身放松,睡眠前避免過度興奮,通過不同的措施,達到提高睡眠質量的效果??傊?,艾灸失眠患者風池、百會穴可改善患者失眠情況,降低PSQI評分,提高患者睡眠質量。
[1]陳勤,陳曉軍,周志英,等.艾灸背俞穴對心脾兩虛失眠患者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13,37(8):1 023-1 025.
[2]CLARKE P J,BEDFORD K,NOTEBAERT L,et al.Assessing the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targeted attentional bias modification for insomnia using smartphone delivery[J].Psychother Psychosom,2016,85(3):187-189.
[3]袁廣宇.艾灸治療失眠癥80 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7,23(10):37-38.
[4]KIM S M,PARK J M,SEO H J.Effects of mindfulness-based stress reduction for adults with sleep disturbance:a protocol for an update o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Syst Rev,2016,5(1):51.
[5]王葉蒂,郭彩霞,張平,等.針灸、艾灸及護理干預治療180 例失眠患者的臨床研究[J].吉林醫(yī)學,2012,33(14):3 095-3 096.
[6]VAN DER ZWEERDE T,LANCEE J,SLOTTJE P,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i-Sleep,a guided online CBT intervention,for patients with insomnia in general practice:protocol of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BMC Psychiatry,2016,16(1):85.
[7]張偉.艾灸結合放松療法在中風后失眠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黑龍江中醫(yī)藥,2012,41(4):38-40.
[8]張寶,趙紀嵐,王月,等.艾灸治療失眠臨床研究概況[J].山西中醫(yī),2011,27(3):31-33.
[9]周紅勤,高希言,朱敬云,等.艾灸治療失眠的臨床研究[J].中醫(yī)學報,2011,26(4):505-506.
[10]吳月.艾灸夾脊穴治療失眠的療效觀察[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4,12(24):72-73.
(本文編輯:張榮梅 )
劉霞(1966— ),女,江西省萍鄉(xiāng)市人,副主任醫(yī)師,主要從事婦產(chǎn)科工作。
1671-8631(2017)02-0119-03
R741.05
B
201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