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衛(wèi)英
品德教師本體性知識與學生有效學習拓展探究
湯衛(wèi)英
在品德課程中有許多內容與科學學科知識聯(lián)系密切??匆韵聝蓚€案例:
案例一:“科學技術的喜與憂”教學片段。教學中,教師首先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圖片、小組討論交流等方式領略科學技術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喜。接著話題轉向了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困擾。這時,教師出示了一個蛇果,做了一個“給蛇果卸妝”的實驗,用小刀輕輕地刮蛇果的表面,刮出了一層白色的東西——工業(yè)蠟。然后向學生解釋了工業(yè)蠟涂在水果上會給人體帶來的傷害:工業(yè)蠟含有的汞和鉛,可以通過果皮滲進果肉,給人體帶來危害。汞(俗稱水銀)進入人體主要蓄積在腎、肝、腦等組織中,人體每天僅能排出貯存量的1%。小孩鉛中毒則會出現(xiàn)發(fā)育遲緩、食欲不振、行走不便和便秘、失眠等問題。鉛進入孕婦體內,則會通過胎盤屏障,影響胎兒發(fā)育,造成胎兒畸形。由此讓學生展開討論:為什么要在水果的表面涂上工業(yè)蠟?還有哪些類似的現(xiàn)象?
案例二:“春天的種植”教學片段。教學中,學生了解了種子發(fā)芽需要水分、陽光、空氣,這三者缺一不可。然后給學生布置了一個種植任務:在家長的指導下種植一顆大蒜,完成觀察記錄表《大蒜寶寶成長記》。要求學生每天仔細觀察大蒜寶寶,在記錄表上詳細地記錄大蒜寶寶的成長情況,同時寫下自己的感受。過了大概兩周的時間,讓所有學生把自己種植的大蒜寶寶和記錄表帶到學校,在課堂上組織了一次關于大蒜寶寶成長的交流活動,結束了“春天的種植”一課的教學。
在案例一中,教師根據教學需要為學生講解了工業(yè)蠟的危害這一個科學知識點,借此讓學生充分地認識到了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在給人類帶來巨大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很多危害。
在案例二中,教師聯(lián)系科學教材中的觀察、測量、活動記錄等方面的內容,在教學中重點講解了這些方面的知識,讓學生學會了觀察、測量、記錄等簡單的科學研究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對種植沒有停留在了解需要的條件層面,而是親自完成了一次種植任務,學習效果不言而喻。
與品德本體性知識緊密聯(lián)系的還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知識,在品德教學中合理地運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知識能夠切實地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
案例一:“千年不衰的漢字”教學片段。教學伊始,學生了解了漢字的起源,漢字的發(fā)展歷史,明白了在歷史的長河中古代三大文字發(fā)展至今只剩下我們的漢字千年不衰,接下去是尋找漢字的魅力。教師采取了小組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先是根據就近原則將學生分成了幾個小組,布置任務,下發(fā)小組合作探究記錄表,由組長為小組成員分配探究任務。然后各小組根據課前準備的相關資料進行討論,整理總結,填寫記錄表。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結束后,由組長代表本小組成員在全班進行合作學習成果的交流,其他成員適當補充。
在以上案例中,教師拓展了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學習的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從形式上、內容上讓學生掌握了小組合作探究學習這一知識點,學生通過這種方式的學習,全面了解了中國漢字的魅力,增強了民族自豪感,一舉兩得。
案例二:“從一滴水說起”教學片段。教學中,學生明確了水是生命之源,生活處處需要水的道理,知道了現(xiàn)在地球上水資源嚴重匱乏,“水污染”“水浪費”現(xiàn)象十分嚴重,認識了節(jié)水標志,明白了節(jié)水護水的重要性,為了讓更多的人知道節(jié)水護水的重要,教師提出讓學生設計一份“節(jié)水護水”倡議書:倡議大家都來節(jié)水護水。首先教師出示了一張倡議書的樣表,讓學生觀察討論:倡議書應該包含哪些內容?在設計倡議書的時候需要注意些什么?然后小組合作設計一份“節(jié)水護水”倡議書,最后交流總結。
案例三:“隔海相望”教學片段。為了加深學生對臺灣和大陸本是同根同源的認識,教師課前帶領學生設計了一張調查問卷,問卷內容包括調查臺灣的食物,臺灣的影視歌星,落戶本地的臺資企業(yè),大陸和臺灣兩地人民互幫互助的事例等,讓學生通過走訪身邊的人,上網查找資料等方式完成這份調查問卷,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這兩個案例中,設計倡議書、調查問卷都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要學習的知識點,拓展運用到品德教學中,效果顯著。案例二中,倡議書的設計讓學生親身參與了節(jié)水護水的活動,加深了學生對節(jié)水護水重要性的認識。案例三中,調查問卷的運用讓學生更加直觀地認識到了臺灣和大陸之間的密切聯(lián)系,加深了學生對臺灣和大陸本是同根生的認識,學習更加有效。
另外,方案制訂、觀察報告、事例分析、研究性學習等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知識都可以在品德教學中進行運用拓展,可以更好地促進學生品德學習的效果。
江蘇江陰市月城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