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潔 陳俊伊 耿雪聰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
聚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孕育深厚綿長家國情懷
——政史整合培養(yǎng)歷史學科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途徑
馬 潔 陳俊伊 耿雪聰
●河南省第二實驗中學
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是學生學習歷史學科之后所形成的,具有歷史學科特點的思維品格和關鍵能力。2016年8月31日,歷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的“歷史價值觀”被改為“家國情懷”。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習在思想、觀念、情感、態(tài)度等方面的重要體現(xiàn),同時也符合思想品德課程的培育目標,所以兩大學科的整合,可以更加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順應了黨和國家的教育方向。黨的十八大在關于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方面,明確提出立德樹人的指導方向,而立德樹人觀念的實施,是建立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上。教育部在2014年3月頒布了《完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指導綱要》,提出了“加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基礎”,并指導開展以家國情懷教育、社會關愛教育和人格修養(yǎng)教育為主要內容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實現(xiàn)歷史教育育人功能的重要標志。歷史可以使我們獲得廣闊的人生閱歷與視野。英國史學家柯林伍德指出:“人能做什么的唯一線索就是人已經做過什么,因而歷史學的價值在于,它告訴我們人已經做過什么,因此就告訴我們人是什么?!边M行歷史人文教育,其實質意義在于認知自我,了解社會。正如呂思勉所言:“史也者,所以求明乎社會之所以然者也。”所以,歷史教育的目的是借助歷史思考和分析社會問題,并學會準確表達個人觀點,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奠定了良好的價值基礎,這對中學生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有著先天性的優(yōu)勢。
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符合政史整合在情感態(tài)度上的目標。歷史學科《綱要》要求“開展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重點的家國情懷教育”,引導青少年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國情,具有家國情懷,形成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了解并認同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xiàn)實意義;了解世界歷史發(fā)展的多樣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tǒng),形成廣闊的國際視野。
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的方式豐富多彩,政史學科的整合是其有效途徑。在整合過程中,首先要探究兩大學科在課程內容中的契合點,并以此為依據,設計不同的教學策略。以培養(yǎng)家國情懷為方向,兩大學科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共同內容。
1.愛國主義。
“教育的議題不只是有關文化差異的教養(yǎng),要培養(yǎng)政治忠誠,以此作為文化差異的極限?!币虼耍囟ǖ慕逃顒硬粌H僅是知識性的,更應當有更高的價值功能與思想追求。其中,歷史教育可以加強學生的國家認同感,激勵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中華民族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各族人民共同創(chuàng)造了我國悠久輝煌的歷史。歷史教育不僅能充分發(fā)揮歷史的社會教育功用,也不僅僅是為了增強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更重要的是在培養(yǎng)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的基礎上實現(xiàn)國家認同,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實現(xiàn)中國夢。
通過學習中國古代歷史,初中學生會為我們民族悠久的歷史文化而感到自豪和驕傲,這有利于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中國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遭受帝國主義列強一百多年的侵略,也是一部抗爭史——中國人民從未間斷地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抗爭,又是一部探索史——開明的地主階級,資產階級改良派、革命派和激進派都進行了不同層次的探索活動。初中學生通過學習中國近代史,能夠充分地了解帝國主義對中國殘酷侵略的歷史史實,這有利于激發(fā)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
2.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人教版七、八年級歷史課本中都有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專題內容,尤其是七年級歷史課本中此方面的內容較多,例如《中華文化的勃興》《燦爛的宋元文化》等,涉及文字、天文、歷法、醫(yī)學、文學藝術、科技、思想諸多方面,而每一個方面都有著豐碩的、卓著的成果。當我們學習這些內容時,都會沉浸在這些優(yōu)秀文化的海洋里,盡情地吸取其中的養(yǎng)分——精神營養(yǎng)。
3.國際視野。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歷史第六課《對外友好往來》,主要講述中國唐朝時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唐朝加強同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友好往來和聯(lián)系,促進了唐朝和其他國家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通過學習這一課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加強同其他國家和地區(qū)的交流和聯(lián)系,有利于促進我國的發(fā)展。
中國近代出現(xiàn)任人宰割的局面,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中國的落后敵不過帝國主義國家的強大,而中國的落后又主要是因為清朝后期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通過學習這部分內容,讓學生明白,只有實行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認清世界形勢,取長補短,這樣才能跟上世界歷史的步伐、時代的潮流。
通過學習世界史,學生可以認識到人類文明成果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不同文明成果共同構成了多彩的人類歷史,每一個文明成果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也是需要我們維護的。
初中歷史課的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史實,又要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為了不失去歷史教學本身的意義,在課程中培養(yǎng)家國情懷就要注意一些問題。
1.注意提高教師的素養(yǎng)。
兩大學科在整合的過程中,不僅要求教師將兩大學科的共同內容融會貫通,還需在實施的過程中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兼以歷史視角和政治眼光,分析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目標。這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潛心鉆研,提高自身素養(yǎng)。
2.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熏陶過程。
家國情懷,不是具體的知識,而是無形的情感。在政史整合中,不能將其生搬硬套地灌輸給學生,而要設計各種各樣的教學情境,將情感滲透給學生,讓其在耳濡目染中得到感化并產生共鳴,達到“無言之教”的目標。
3.增強政史整合的實踐性。
在整合政史學科內容的過程中,逐漸改變傳統(tǒng)的講授模式,不斷創(chuàng)新,因地制宜,在烈士陵園、革命紀念館、博物館等場所,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
家國情懷是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良好途徑,對學生的德育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旨在培養(yǎng)人對于家庭幸福、國家富強的理想追求,理解家與國的互動聯(lián)系,重點認識國榮家榮,國敗家衰,培養(yǎng)愛國情感,樹立人對家庭和國家高度的責任感與自豪感。而結合歷史學科的特點和思想品德學科的要求,探究兩大學科的共同點,輔之以高效的教學策略,是培育家國情懷的有效途徑。
注:本文系2016年度河南省基礎教育教學研究項目《“互聯(lián)網+”背景下初中政史學科整合課程的實驗研究》(JCJYC16110012)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