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標 范竹發(fā)(深圳市平岡中學,廣東深圳 518116)
思想政治課故事教學的意蘊之美
李榮標 范竹發(fā)(深圳市平岡中學,廣東深圳 518116)
故事教學是課堂教學中采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選用恰當?shù)墓适滤夭膶嵤┙虒W,能有效地啟發(fā)學生思考,讓復雜的教學內容形象化、生動化、簡單化,讓學生對學習內容可感、可思、可悟。實踐證明,思想政治課引入故事教學,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深化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意識和反思能力,培育學生的高尚人格和人文素養(yǎng)。
思想政治課;故事教學;人文素養(yǎng);意蘊之美
所謂故事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用故事、講解故事或表演故事,以深入淺出、寓教于樂的方式,啟發(fā)學生思考,解析教學內容,把學生從故事中感悟到的道理轉化為需要掌握的理論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采用故事教學,能增強教學活動的啟發(fā)性、趣味性和藝術性,提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參與性、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具體來說,思想政治課故事教學有著以下六個方面的意蘊之美。
“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意愿是一切有效學習活動的起點。學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興趣的激發(fā)和思維的開啟。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巧妙地引入故事,進行故事講解,有利于讓學生在心理上產(chǎn)生好奇,在認知上產(chǎn)生沖突,在思索中探求問題解決,從而激發(fā)學習興趣,啟發(fā)學生思維,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第四課第二框“認識運動 把握規(guī)律”這一內容時,教師不妨首先讓學生欣賞這樣一個故事:
詭辯家歐布里德向朋友借錢后,一直拖著不還,朋友只好前去討債,沒想到歐布里德卻說:“一切皆流,一切皆變,借錢的我是過去的我,過去的我不是現(xiàn)在的我,你要討債就向過去的我討吧!”朋友被他的詭辯激怒了,便狠狠地揍了他。歐布里德要去告他,朋友笑言:“打你的我是彼時的我,彼時的我非此時的我。你要告,就去告彼時的我吧!”
學生欣賞完故事后,內心不免產(chǎn)生諸多好奇和疑問。接著教師提出問題:“想一想,歐布里德為什么會犯如此荒唐的錯誤?”啟發(fā)學生思考故事蘊含的哲學道理,并探索問題解決的方案。通過教師引導,學生不難理解,歐布里德沒有正確處理好運動和靜止的關系。過去的“我”與現(xiàn)在的“我”確實是有變化,這是絕對運動;但事物在變化過程中仍然存在一個相對靜止的狀態(tài),這一狀態(tài)中,事物的根本性質沒有發(fā)生變化。所以,現(xiàn)在的“我”依然要承擔相應的責任。如此設計,學生能更好地把握運動與靜止的關系,理解物質世界是絕對運動與相對靜止的統(tǒng)一。
所有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都應該緊緊依據(jù)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特別是要凸顯對完成教學任務、教學目標的積極作用,實現(xiàn)教學設計與教學目標的高度統(tǒng)一。因此,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教學內容,選用素材,設計情境。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恰當?shù)卮┎骞适拢瑒?chuàng)設故事情境,能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淺顯易懂,深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感悟。
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第九課第二框第二目“堅持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這一內容時,為了增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教師不妨引用“量體裁衣”的故事,深化學生對知識的掌握。
明朝嘉靖年間,北京城中有位裁縫名氣很大,他裁制的衣服,長短肥瘦,無不合體。一次,御史大夫請他去裁制一件朝服。裁縫量好了他的身腰尺寸,又問:“請教老爺,您當官當了多少年了?”御史大夫很奇怪:“你量體裁衣就夠了,還要問這些干什么?”裁縫回答說:“年輕相公初任高職,意高氣盛,走路時挺胸凸肚,裁衣要后短前長;做官有了一定年資,意氣微平,衣服應前后一般長短;當官年久而將遷退,則內心悒郁不振,走路時低頭彎腰,做的衣服就應前短后長。所以,我如果不問明做官的年資,怎么能裁出稱心合體的衣服來呢?”
不難看出,故事表明的道理就是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要具體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根據(j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決辦法。由此,學生能進一步理解,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我們正確認識事物的基礎,也是正確解決矛盾的關鍵。只有對具體問題進行具體分析,把握事物矛盾的特殊性,才能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教學中,這一故事的引用,深化了知識理解的情境之美。
沒有學生的主動參與,就沒有成功的課堂教學。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參與的態(tài)度和意愿,參與的廣度和深度,直接影響著課堂教學的效果。學生在課堂上主動地表達觀點、交流思想、分享體驗,有利于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合作,促進學生的自我生長。思想政治課的故事教學,不但可以通過教師講解故事的方式予以開展,還可以通過學生分享故事、編創(chuàng)故事、表演故事的方式進行。
如在學習《經(jīng)濟生活》第九課第一框第二目“市場秩序”這一內容時,教師不妨讓學生合作表演“償值取馬”的歷史典故,三位學生分別扮演故事中的馬夫、陳堯咨和陳父。
北宋時期,翰林學士陳堯咨很喜歡養(yǎng)馬,家里也飼養(yǎng)著很多馬匹。后來,他買了一匹烈馬。烈馬脾氣暴躁,不能駕馭,而且踢傷咬傷了很多人。有一天早晨,陳堯咨的父親走進馬廄,沒有看到那匹烈馬,便向馬夫詢問,馬夫說:“翰林已經(jīng)把馬賣給一個商人了?!标悎蜃傻母赣H問:“那商人把馬買去做什么?”管馬的人說:“聽說,是買去運貨?!标悎蜃傻母赣H又問:“翰林告訴那商人這是匹烈馬嗎?”管馬的人說:“哎,老爺,要是跟那個商人說了,這匹馬又咬人又踢人,人家還會買嗎?”陳父很生氣地說:“真不像話,竟然還敢騙人?!闭f完就氣呼呼地轉身走了。陳父找到兒子就問:“你把那匹烈馬賣了?”陳堯咨得意地說:“是啊,還賣了個高價呢!”陳父生氣地說:“混賬東西,你身為朝廷重臣,竟敢騙人?!标悎蜃烧f:“父親,我又沒強迫他買,馬是他自己看中的,他愿意買,我就賣了,這哪里是騙他呀?”陳父又問:“那你為什么不告訴他這是匹烈馬呢?”陳堯咨嘟囔著說:“馬擺在那里讓他隨便看,他自己看不出這馬性子烈,這可不怪我?!标惛父鷼饬耍骸澳氵@么多年的書都讀到哪里去了,難道你沒聽說過《不欺買主》的故事嗎?”陳堯咨聽了很慚愧地低下了頭。陳父又接著說:“你手下那么多馴馬的高手都管不好那匹馬,一個到處流動的商人怎么能養(yǎng)得了它?你不把事情告訴他,這不明擺著是在欺騙人家嗎?”陳堯咨聽后羞愧地說:“父親,您別生氣了,我知道是我做錯了,我這就去把買馬的商人找回來?!庇谑?,陳堯咨親自找到那個買馬的商人說明了原因,把錢退給了買馬的人,自己把馬牽了回來,一直把那匹馬養(yǎng)到老死。
故事形象而生動地再現(xiàn)了誠實守信是市場交易必須遵循的規(guī)則,也是維護良好的市場秩序的必要條件。學生通過角色分工、合作表演,鍛煉了表達能力、理解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了參與課堂的主體意識與合作精神。
課堂教學不單純地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基于“知”的傳播與吸收,更是一種師生之間、生生之間對于“情”和“意”的互動與交流。課堂不僅應該讓學生獲得知識,而且要讓個體在這一過程中獲得觸動心靈的感應,升華道德認知和情感體驗。思想政治課教學中,教師有意識、有目的地引入一些富含情感因素和道德基因的故事,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高尚人格和道德素養(yǎng)。
如在學習《文化生活》第十課第二框“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這一內容時,教師不妨引入“六尺巷”的故事,讓學生直面生活中的道德沖突,引導學生塑造高尚人格。
清康熙年間,張英在朝廷任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老家桐城的老宅與吳家為鄰,兩家府邸之間有塊空地,供雙方來往交通使用。后來鄰居吳家建房,要占用這個通道,張家不同意,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門。縣官考慮糾紛雙方都是官位顯赫的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在這期間,張家人寫了一封信,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要求張英出面,干涉此事。張英收到信件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給家里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意思,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六尺的巷子。兩家禮讓之舉和張家不仗勢壓人的做法傳為美談。
通過故事講解,學生不難認識到,解決道德沖突的重要途徑是積極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不斷加強思想道德修養(yǎng)。這有利于讓學生在故事的學習中,提升自我道德認知和道德判斷水平,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課堂作為學生個體成長的主陣地,應該有所引導,有所塑造,有所追求,有所反思,從而不斷促進學生認知發(fā)展和生命成長。反思能力是學生學習能力的一項重要指標。反思現(xiàn)實生活,是學生將課堂知識應用于現(xiàn)實生活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目的和指歸所在。思想政治課實施故事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在領會故事寓意的基礎上,加強對現(xiàn)實生活的反思,豐富個體的經(jīng)驗與涵養(yǎng)。
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第八課第二框中“做好量變的準備 促進事物的質變”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用“笨人吃餅”的故事,引發(fā)學生思索量變和質變的關系。
古時候有一個行路人,肚子餓極了就買了一個餅吃,吃后覺得不頂事,就又買了一個吃,但肚子還是餓。于是再買再吃,一連吃了六個。感覺還不夠飽,又買了一個,當這個餅只吃了一半就很飽了。這時他十分懊惱,狠狠地打了自己一個耳光,并自責道:“我是多么不會過日子的人呀!先前六個餅都被我白白地浪費啦!早知道這半個燒餅就能吃飽,我為什么要吃那六個呢?”
故事告訴我們,事物的發(fā)展總是從量變開始的,量變是質變的必要準備;只有當量變達到一定程度,才會引起質變。透過故事,學生會自我反思: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腳踏實地、埋頭苦干,為實現(xiàn)個人的發(fā)展和人生的成功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做好量的積累。
人文素養(yǎng),是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重要構成,也是學生生活經(jīng)驗的重要體現(xiàn)。思想政治課作為一門具有濃厚人文色彩的德育課程,肩負著傳播人文知識、培育人文情懷、塑造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養(yǎng)的艱巨任務。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積極開發(fā)和運用人文資源,特別是對故事中的歷史知識、人文典故、文物古跡、民間傳說等人文資源予以挖掘,以此加強對學生的人文教育。
如在學習《生活與哲學》第八課第一框“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這一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入《太平廣記》中的一則歷史典故,說明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
有一次,漢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見一棵好樹,問東方朔叫什么名字,東方朔隨口答道:“叫善哉!”武帝讓人記下這棵樹。過了幾年武帝又問這棵樹叫什么名字,東方朔隨口答道:“叫瞿所!”武帝有些不高興地說:“你欺騙我已經(jīng)很久了。同一棵樹,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樣?”東方朔答辯道:“馬,大的時候叫馬,小的時候叫駒;雞,大的時候叫雞,小的時候叫雛;牛,大的時候叫牛,小的時候叫犢;人,剛生下不久叫兒,年紀大了稱老人;這棵樹也一樣,以前叫善哉,現(xiàn)在叫瞿所,少長生死,萬物成敗,世上沒有一成不變的事物。”武帝心悅誠服地笑了。
從這一典故中,學生不僅能理解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而且還能夠領略到更多的人文知識:漢武帝劉徹是我國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和詩人,也是中國第一個使用年號的皇帝,他的功業(yè),對中國歷史進程和后來西漢王朝的發(fā)展影響深遠;東方朔是西漢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學識淵博,談吐幽默,言辭敏捷,能言善辯;上林苑是中國秦漢時期的皇家園林,亦是秦漢時期漢族建筑宮苑的典型,規(guī)模宏偉,宮室眾多;瞿所為我國古代傳說中的木名;等等。這些廣博的人文信息,無不有利于豐富學生的人文情懷,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課堂上的學習活動,傾注著學習者的認知、思維、情感和態(tài)度等諸多因素,是知、情、意、行的全面交融與深度凝練。思想政治課引用故事進行教學,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認知需求,開啟思維探索,也讓學生在故事情境中收獲情感,感悟生活,反思自我,豐富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和理性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