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提出的“教育即生長”言簡意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義。“讓學習真發(fā)生”便是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實現(xiàn)由內向外的自然生長。楊文華老師在《讓學習在課堂真實發(fā)生》中寫到:“聽到特級教師林莘一堂異常安靜的語文課,有一種久違的欣喜。這樣安靜的課堂里,學生的學習卻實實在在地發(fā)生著。不是少數(shù)優(yōu)秀學生在自我表現(xiàn),而是每個學生都很投入地學習。同學間輕聲討論,認真傾聽,相互學習,成為一種很自然的狀態(tài)?!边@篇文章深深地觸動了我,反思當下自己的語文課堂,學生的學習真實發(fā)生了嗎?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老師不再是知識的講授者和權威的評判者,而是學習的設計者和主持者。而要實現(xiàn)這一角色轉變,語文教師要注重閱讀教學過程,只有這一過程真實發(fā)生,學生的學習才會真實發(fā)生。
一、閱讀過程真讀
閱讀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的對話過程。這一過程既是學生的認識過程,又是學生的實踐過程,即學生在深刻理解基礎上對所學知識掌握內化的過程?!白x”是學生直接感知課文的最主要環(huán)節(jié)。沒有讀就不可能產生深刻理解,“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強調了讀的重要性。因此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抓住“讀”這個根本,變繁鎖的問答為扎扎實實的讀書指導。教師要“以讀為本”,盡量多地給學生創(chuàng)造讀的條件,使學生在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在問題解決中學習。在閱讀教學過程中,我指導學生運用了“自讀、議讀、賞讀、回讀”的讀書方法。
1.自讀。自讀是學生對所學課文自覺探索、初步感知的過程。要求每一個學生自己讀課文,從整體上感知課文內容,明確文章寫了什么人(或事),回答了寫什么(或是什么)這個問題,讓學生知其然,同時找出自己讀懂了些什么,還有什么問題讀不懂,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然后質疑。如學習《桂林山水》一文時,學生通過自讀,知道了“桂林山水甲天下”,桂林的山有“奇、秀、險”的特點,桂林的水有“靜、清、綠”的特點,這說明學生了解了課文內容。在“讀不懂”的問題中,有一個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文章是怎樣描寫出桂林山和漓江水的特點的?為什么先寫水而后寫山?這樣學生在自讀過程中,既解決了問題又發(fā)現(xiàn)了問題,為一層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奠定了基礎。
2.議讀。議讀是學生提出疑問后,同學之間自覺深化的過程。要求每一個學生帶著問題逐句、逐段地精心閱讀,然后展開議論,通過讀、議,學生自己能解決的問題堅決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實在不能解決的問題教師也不可代替,要加以點撥,而且要做到畫龍點睛,撥疑為悟。如《巨人的花園》,為了引導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這篇童話的神奇意境,讓學生走進奇妙的童話世界。讀之前先出示“讀書卡”,讓學生自主選擇文本的重點語段,找出自己最受感動的語段細細讀,不但要讀懂字面的意思,還要讀懂文字背后蘊含的意思。填寫在讀書卡上。接著小組合作議讀,每個學生各抒己見。這一環(huán)節(jié)要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讓學生自己去揣摩讀書方法,教師重點關注角落里的孩子并適時給予他們充分的鼓勵和肯定,充分體現(xiàn)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學生在一邊讀一邊議的過程中便可產生認識上的飛躍,在知其然的基礎上知其所以然。
3.賞讀。賞讀是學生自覺消化知識,在語言環(huán)境中品詞賞句,自我提高的過程。要求每一個學生有感情地讀,把自己最喜歡的句、段進行賞讀。這時教師可做必要的導讀:如表達感情時,放聲朗讀,獨立思考時默讀,重點體味時分角色讀,感情內化時自由讀,烘托氣氛時齊讀,關鍵語段的體悟教師還可范讀、引讀。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達到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情景交融、文章的內涵和外延產生同頻共振的效果。如學習《月光曲》一文中貝多芬創(chuàng)作月光曲的意境一段時,先引導學生用平緩、柔和的語調朗讀環(huán)境描寫的語句,再結合畫面,啟發(fā)學生想象,讓學生仿佛也置身于茅屋之中,一輪明月升起,月光流瀉,萬物披紗,四周幽靜。在這境界中,貝多芬手撫琴鍵,音符似潺潺流水,又如瑟瑟秋風,傾訴著人世間的真誠與善良,貧窮與希望。之后輔之以聲情并茂的范讀,把學生帶到波濤洶涌的大海邊,領略大海的雄渾壯美,從而領會樂曲旋律的跌宕起伏,最后指導學生自由讀體會情感,由此培養(yǎng)學生自主鑒賞文章的良好素養(yǎng)。
4.回讀?;刈x是學生自覺地運用知識,形成能力的過程。這一過程是創(chuàng)造性閱讀,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促使學生對所學課文進行再認和重現(xiàn),從中發(fā)現(xiàn)新意,獲得新知識。如《窮人》一文的結尾“你瞧,他們在這里啦”,文章到此雖已結束,卻意猶未盡。為使學生較好地完成思考、練習中的續(xù)寫練習,教師這時指導學生回讀,在深入理解前文內容和情節(jié)的基礎上延伸擴展,讓學生去想象帳子拉開以后的情景,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續(xù)寫,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
二、思考過程真想
思考過程是思維不斷深入直至完善的過程,這一過程是讓每一個學生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按照各自的思考方式、思考角度、思考內容展開思維的活動。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和思想方法,使學生學會思考。如:引導學生讀課題,思考、質疑,從全文整體出發(fā)思考問題,從發(fā)展變化上思考問題,用比較的方法思考問題等?!渡?生命》《鳥的天堂》《去年的樹》《藍樹葉》等文章都可以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質疑思考。引導學生思考還要在求同思維的基礎上鼓勵學生求異思維和發(fā)散思維,教師一定要避免代替思維現(xiàn)象,要層層深入地啟發(fā)誘導,使學生由淺入深地逐步探得結果,既使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造性思維,又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三、表達過程真說
表達即信息交流,表達過程是思維流程的展示過程,強化這一過程參與必然促使學生思維從無序到有序,從紊亂到條理,增強語言表達的邏輯性和嚴密性。這一過程要讓每一個學生(尤其是角落里的學生)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從說一句話到能說幾句話,從說幾句話到說一段話,甚至說個句群,最后達到出口成章的目的。教師可采用下列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表達訓練:自由發(fā)言,中心發(fā)言人發(fā)言,同桌交流,小組研討,全班交流,小組補充等。當學生發(fā)言時教師要及時引導,提示方法,學生答不出時,不要急于改叫別人,要分析學生出錯的原因,找到學生的思路,并及時給予點撥,及時啟發(fā),直至找出問題答案。在全班交流時,要及時肯定發(fā)言正確的內容,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還要及時追問:“你是怎樣想的?為什么這么想?”通過體驗自己的思維過程,總結規(guī)律,達到會學的目的,從而在表達訓練中學到思維方法,提高每一個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
四、實踐過程真做
引導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意在使其“終于能不待老師之輔導而自臻于通篇曉明”,“能自觀其他類似文章”,養(yǎng)成自能讀書的良好習慣,因此閱讀教學還應延伸閱讀實踐過程。
1.開展課外閱讀。把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要創(chuàng)造條件為每一個學生搭建閱讀平臺,可建立課外閱讀學習小組,形成閱讀共同體,讓同伴都有書讀,有時間讀,通過多種渠道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2.加強課外閱讀指導。向每一個學生推薦和指導選擇適合自己的讀物,教師要結合教學實際選擇與課文作者、時代、題材、表現(xiàn)形式相同或相似的文章,讓學生閱讀,從而把課內學到的方法運用到課外閱讀中去,開闊視野。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讀書的習慣。指導每一個學生能一邊讀一邊想;能在讀書時圈、點、畫、記,逐步養(yǎng)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能使用工具書;能經常自覺讀書。
總之,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要注重引導每一個學生參與閱讀教學的全過程,把過程放在比結論更重要的位置,激勵所有學生都成為閱讀教學一切活動的主動參與者,真正成為學習語文的主人,從而讓學習在語文課堂上真實發(fā)生,這也是當前語文閱讀教學的最高境界。
李淑芹,河北大城縣城內第二小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