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姜灶中學 姜莉莉
順學而教,讓初中語文教學“百毛皆順”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qū)姜灶中學 姜莉莉
語文教學是教師與學生雙方圍繞著文本展開深入對話的過程。因此,教師既要從自身教學的視角出發(fā),關注文本解讀﹑遴選教學策略,更為重要的是要善于從學生學習語文的視角進行教學話題的研制和教學活動的設置。學生是課堂教學的對象,更是主體,教師就必須樹立兒童本位的意識,順應學生的學路展開教學,從而讓初中語文教學能夠“百毛皆順”。
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曾經(jīng)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钡拇_,產(chǎn)生認知的困惑,說明學生主體的內(nèi)在思維正處于高速運轉(zhuǎn)的。順應而教,就應該將學生自主閱讀時,產(chǎn)生的困惑作為教學的核心問題,在順應學生主體性思維的基礎上,更好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如在教學朱自清的著名散文《背影》時,教師在簡單介紹了朱自清的生平之后,則引領學生進行介紹,促發(fā)學生的認知思考。很多學生在自主預習的基礎上提出了很多的困惑,如一個背影在我們看來,再普通不過了,可作者為什么要以這個為核心來寫文章呢?其實,人們幫助自己的事情很多,我們也經(jīng)常能夠看到這樣的背影,但為什么我們沒有發(fā)現(xiàn)這一個非常值得寫的素材呢?作者是怎樣將這個特定的畫面描寫得如此感人至深的呢?——學生提出的這一系列問題,有的指向?qū)ξ谋厩轫嵉母兄c理解,有的指向?qū)ι钏夭牡牟蹲脚c遴選,有的指向作者寫作方法的洞察與感知,這些都應該成為閱讀教學必須著力的地方。因此,教師將學生羅列出來的困惑進行整合,分為感知文本﹑鏈接生活﹑寫作策略三個方面,并將本篇課文的教學統(tǒng)整為這三板塊,引領學生進行深入地體悟與感知,為學生認知能力的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并沒有將自己一廂情愿地解讀作為教學的中心,而是將學生在理解過程中暴露出來的障礙點﹑困惑點,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從而提升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很多教師由于受到傳統(tǒng)理念的影響,他們在教學過程中往往難以忍受學生的錯誤,甚至認為學生的錯誤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正常推進。事實上,學生由于自身認知能力的限制以及與文本形成的客觀差異,出現(xiàn)錯誤都是難以避免的。因此,教師可以轉(zhuǎn)變理念,將學生的錯誤作為衡量學生學習質(zhì)態(tài)的重要資源,在反思原因﹑調(diào)整策略的基礎上,順應學生的認知思維,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不斷發(fā)展。
如學習毛主席《七律長征》這首古體詩時,在學生了解長征的歷史背景﹑初讀了詩歌內(nèi)容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學生自主理解詩歌大意。當理解“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時,很多學生都將其中的“暖”“寒”字理解為氣溫的高低。顯然,學生對詩歌的理解還停留在意蘊的表層。面對學生理解的偏差,教師并沒有一棒打死,而是迅速進行了分析:學生由于缺少對紅軍經(jīng)過金沙江﹑瀘定橋的鮮活經(jīng)驗,難以真正體悟那種令人窒息的緊張﹑恐怖氛圍,對于詩歌中“暖﹑寒”的理解也就只能停留在原始維度上。因此,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在教學中就為學生拓展補充了相關的文字資料和電影視頻,讓學生在鮮活形象地感知與理解之下,真正走進詩歌所展現(xiàn)的事件和情境之中,從而更深入地了解了詩人的真實用意,豐盈了對詩歌中核心字詞的體悟與感知,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在這一案例中,教師正是巧妙地轉(zhuǎn)化并運用了課文中的語言,對學生的認知進行了扭轉(zhuǎn)與感知,潛移默化中促進了學生核心素養(yǎng)地自然落地。
學生是具有主觀能動性的生命個體,在經(jīng)歷了小學階段的磨礪之后,他們已經(jīng)形成了一定的學習能力。教師就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能力,給予他們更加廣闊的探究空間,從而更好地引領學生在文本的世界中感知與體驗,形成自己的認知和發(fā)現(xiàn)。因此,課堂教學應該緊扣學生的認知發(fā)現(xiàn),真正地促進學生核心能力的發(fā)展與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高效發(fā)展。
還以朱自清的散文《背影》的教學為例,很多學生在合作探究“作者為什么會將一個看似普通的畫面寫得如此感人”這個話題時指出:其實,作者并沒有將描寫的筆觸局限在某一個場景之中,或許將專門描寫父親越過鐵軌購買橘子的經(jīng)過單列出來,獨立成文,也就沒有如此感人至深。這篇文章之所以感動萬千讀者,主要在于教師對背景以及事后作者的議論。正是因為學生的這一發(fā)現(xiàn),教師并沒有立刻就直逼中心,直接關注對父親背影的片段,而是先從事情發(fā)展的脈絡入手,讓學生在深入探究的過程中明晰人物內(nèi)在的心境和當時家庭的境遇,才形成情感認知的共鳴。隨后,教師再聚焦課文的核心,洞察父親的一片苦心以及作為兒子內(nèi)心的感動。
教師正是以學生的發(fā)現(xiàn)為藍本,進行實踐性探究,從而更好地順應了學生的認知思路,整合了學生的內(nèi)在認知,起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落實學生本位,就是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斷關注學生可能存在的困惑﹑理解的錯誤﹑自我的發(fā)現(xiàn),對其進行適當?shù)赝卣古c整理,并融入教學,巧妙地放置到學生的學習思路中,從而引領學生學習能力的不斷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