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于鵬遠(《外國人筆下的長沙》編譯者、長沙文史愛好者)
靠顏值撿回條命,漢丞相張蒼侍恩人如父
文/于鵬遠(《外國人筆下的長沙》編譯者、長沙文史愛好者)
素材賞析
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大家耳熟能詳?shù)墓适?,但有些故事的背景、發(fā)展和后人的評價卻很少有人知曉。本期我們邀請三位歷史專家一起分享三則關(guān)于感恩的故事,有丞相對刀下留人的傾盡一生,有戰(zhàn)神對施飯之恩的千金之贈,也有統(tǒng)帥對救命之恩的“忽視”,來,一起看看。
中國古代文本里,記錄著各種有關(guān)感恩的語句或故事,從《詩經(jīng)》的“投我以木瓜,報之以瓊琚”到清人《增廣賢文·朱子家訓》中的“滴水之恩,當以泉涌相報”,這些語句或觀念早就脫離經(jīng)典本身,飛入尋常百姓之家,為普羅大眾所熟知。且不說感恩之心是否為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只要翻閱《史記》也能看到不少感恩的故事,漢代張蒼父事王陵便是其中之一。
據(jù)《史記·張丞相列傳》,張蒼是河南陽武(即今河南原陽)人,對圖書計籍與歷法頗有研究,秦時為柱下史,掌管宮內(nèi)之文書檔案。因犯罪而逃回家,在秦末之亂世,歸入劉邦陣營。有一回,張蒼犯法,應當斬首,在解下衣服,伏在刑具之上時,露出了他如瓠瓜肉一般白皙的皮膚,加之其高大的身材,被同在劉邦陣營的王陵見到,大為驚奇,認為是個賢士,便向沛公報告,赦免了他的死罪(“蒼坐法當斬,解衣伏質(zhì),身長大,肥白如瓠,時王陵見而怪其美士,乃言沛公,赦勿斬”)。
“法當斬”是《史記》表現(xiàn)秦朝法律嚴苛的語句,如在《陳涉世家》中,司馬遷記錄陳勝、吳廣起義是因大雨,未能趕到指定地點,故“失期,法當斬”?!稄堌┫嗔袀鳌诽幍摹胺ó敂亍?,仍是指細致到嚴苛的秦法,蓋當時正值秦末,雖國家紛亂,但新的政權(quán)及司法體系尚未建立,故還在秦法的“天網(wǎng)恢恢”之中。而張蒼犯法,面臨死刑,則比陳勝、吳廣犯法的意義又進一步。因為身為柱下史的張蒼,對秦朝文書及司法體系應該相當熟悉,不同于底層的陳、吳。連張蒼這樣深諳法律的士人,都知法犯法,更加說明秦法已失去民心,秦朝政權(quán)的正當性已隨著民心之轉(zhuǎn)移而一去不返。
劉邦陣營的王陵僅憑張蒼的膚色身高,便判定此人不凡,報告劉邦,赦免其死罪,某種意義也在加強秦法失效的印象。王陵見其“肥白如瓠”,便產(chǎn)生的憐憫之心,當然不是現(xiàn)代意義的“出柜”或有“同志情懷”,而是某種意義上白皙的膚色代表“讀書人”的身份。如魏晉之際的玄學大師何晏,就是皮膚白皙,甚至到“好服婦人之服”的地步?!妒勒f新語·容止》記錄魏明帝懷疑何晏潔白的皮膚是擦了粉,于是在炎熱的夏天,請他吃熱湯餅,大汗淋漓后,自然臉上會留下施粉的痕跡。但沒想到,何晏以紅色的朝服擦臉,臉上反倒更加白凈光亮。司馬遷用“肥白如瓠”描寫張蒼,比喻新穎,讓讀者亦對其膚色過目不忘,在之后的記錄中,司馬遷也確實提到了張蒼“本好書,無所不觀,無所不通,而尤善律歷”,以相呼應。清人牛震運在《空山堂史記評注校譯》中就特別提及此處描寫張蒼“長大肥白”,是“為后文暗作伏筆”。
經(jīng)歷這件事后,張蒼處事謹慎,恪守法紀,不斷得到提拔。即使事業(yè)如日中天,張蒼仍然把王陵當成自己的父親一樣侍奉(“及蒼貴,常父事王陵”),而張蒼所做的回報還不止這些。王陵死后,張蒼已經(jīng)貴為丞相,每逢假日洗發(fā)浴身時,他便先要向王陵夫人處獻上美食,然后才敢回家(“陵死后,蒼為丞相,洗沐,常先朝陵夫人上食,然后敢歸家”)??梢姀埳n真是把王陵夫婦當成了自己的再生父母,對之感恩戴德,不斷回饋。
而這樣懂得感恩的人,對社會也有更大的回饋。根據(jù)《漢書·刑法志》等記載,張蒼在制定法律時,主張廢除肉刑。他還校正《九章算術(shù)》,制定了漢代的歷法。司馬遷言“漢家言歷律者,本之張蒼”。在免除相位后,張蒼安享晚年,活了104歲,堪稱高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