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長銘
教育是一個緩慢而優(yōu)雅的過程
文/劉長銘
當孩子長大,進入到了校園之后,教育孩子就不僅僅只是家長的責任了。這時候,老師開始在孩子的教育過程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很多家長希望老師能像對待自己孩子一樣對待學生,但事實上,因為種種客觀因素的存在,就算老師想做到,也很難做到。所以,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家長除了要把孩子交給老師,更重要的,是要學會如何和老師溝通。
如果家長善于和老師溝通,那么老師對孩子的教育會更有效率,效果也會更明顯。孩子成績不理想?孩子學校里遇到挫折?家長們聽了心里著急,其實老師也很著急,但是,家長光著急也沒用,重要的是,要怎么和老師配合,怎么和老師溝通。
孩子的成長好比一面多棱鏡,可以折射出家庭的養(yǎng)育、學校的教育以及全社會的方方面面。當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達成共識,形成教育合力時,孩子自然會展現(xiàn)閃耀璀璨的光芒。
家長和老師該如何溝通配合呢?我的建議是:多一些理解,多一份從容,多一分等待。
我的同事曾給我講過一個她女兒的故事。
她女兒曾在少年宮舞蹈班里學跳舞。但不知為什么,也許是由于跟老師生疏而緊張的緣故吧,孩子總把動作搞錯,學得不好,孩子也很沮喪。孩子的母親,也就是我的這位同事,是一位曾在亞運會上得過七項全能亞軍的優(yōu)秀運動員,她深信女兒身上一定有著自己的良好基因,但看到女兒頻繁出錯的動作,感到十分困惑。
孩子的教練是她的大學師妹,于是她就給教練發(fā)了一封短信。過了一會,教練回復了一條短信,大意是說,師姐,你別著急,其實我特別喜歡你家寶貝……我的這位同事興奮地把短信讀給女兒聽。不多久,她驚奇地發(fā)現(xiàn),不論學習多難的動作,孩子再也不出錯了,而且學得又快又好。
孩子上學后,每個家長都很在意老師對自己孩子的態(tài)度,特別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師的特殊關注。但是教師很難像家長一樣對待每個孩子——不是由于責任心的緣故,而是由于角色不同,關注的方式也不同。
老師像父母那樣關心和愛護學生,我認為未必是一件好事。老師應當比家長更有理智。當孩子沒有受到特殊關注而產(chǎn)生失落感時,家長應保持冷靜,運用智慧做好“補臺”的工作。最簡單的方式就是悄悄地與老師進行溝通。我同事的處理方法就很好。其實我想,即使沒有那條短信,家長在孩子面前編一個“善意的謊言”,也不失為一種教育的藝術。
如果家長不能保持冷靜和理智,情緒上流露出對學校老師的不滿,甚至當著孩子的面發(fā)一通牢騷,使孩子對學校和老師產(chǎn)生了成見,那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家長與學校配合得越好,教育越會成功。
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凡是家長不與學校配合的,結(jié)果都是悲劇,這在我的教育經(jīng)歷中無一例外。因此,在孩子面前,家長要極力維護學校和老師——不是假惺惺地做戲(因為孩子都能察覺出來),而是要真心實意地用換位思考的方式做好孩子的工作。
我曾讀過一篇外國短文,說是在一次兒童網(wǎng)球課后,老師不慎丟了一個小孩。等找到孩子后,孩子由于受到驚嚇,哭得十分傷心。孩子的媽媽看到這情景,蹲下來安慰自己4歲的小孩,并且說:“己經(jīng)沒事了,那個姐姐因為找不到你而非常緊張,并且十分難過,也不是故意的,現(xiàn)在你必須親親那個姐姐,安慰她一下?!?歲的小孩踮起腳尖,親了親蹲在他身旁的工作人員的臉頰,并且輕輕地告訴她:“不要害怕,己經(jīng)沒事了?!?/p>
我想,一個善良、寬容、善解人意的孩子就是這樣教育出來的。
(節(jié)選自:中國網(wǎng)教育頻道)
劉長銘原北京四中黨委副書記、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