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燕
(江蘇省南京市第三高級中學,江蘇南京 210001)
詩歌以精練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真摯的情愫,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古詩詞一直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點?!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古今中外優(yōu)秀的詩歌、散文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1]?!庇捎诠旁娫~距離學生的年代比較久遠,其自身凝練的語言和深沉的感情,增加了學生閱讀鑒賞的難度。很多學生在閱讀古詩詞時,只停留在詩歌表層意象的感知上,無法捕捉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情,漸失繼續(xù)閱讀的欲望。再加上一些教師死板的教學方式,一定程度上扼殺了學生的熱情;或是為凸顯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忽略了學生的實際閱讀能力,不考慮古詩文本的實際,片面追求課堂氛圍的活躍,而真正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很少。
古詩教學必須務實,不能忽視“雙基”,要讓學生知道到底學什么,怎么學,教師應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讓學生在自主學習中養(yǎng)成能力。
教古典詩詞應回到讀讀、背背、想想的傳統(tǒng)上來。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痹谡n堂中,教師要盡可能讓學生多讀,通過誦讀去體味詩詞中的韻味。當然,教師必須對學生進行朗讀的指導,指導朗讀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①充分調動學生朗讀的情緒。②指導讀準字音和節(jié)奏。③采用多種形式的朗讀。④把握語調、重音、語氣,讀出感情。相信在反復誦讀之中,學生定能對詩詞有一定的感悟,從而真正體會詩詞的意味、情趣和詩氣,厚積而“勃發(fā)”。
教師應引導學生在閱讀作品時努力做到知人論世,通過查閱有關資料,了解與作品相關的作家經歷、時代背景、創(chuàng)作動機以及作品的社會影響等,加深對作家作品的理解。
不同時代的詩作有著不同的特點;同一時期,不同的詩人,生活經歷、性格等的不同,他們的詩作也有不同特點;即使同一詩人,在不同的時期,其詩作也有不同特點。如果不熟悉詩歌的這些背景,那么就很難體味到作者在詩歌中表現(xiàn)的深刻思想感情[2]。
詩歌主要是通過意象的創(chuàng)設來傳達思想感情的。意象是融入了主觀情意的客觀物象,種種意象的連綴構成了一種耐人尋味的意境。意境是古代詩人力求創(chuàng)構的詩歌精華,也是我們鑒賞詩歌的內核。
在鑒賞詩歌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捕捉意象,體會意境,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進入到詩人所創(chuàng)造的豐富廣闊的藝術空間,聆聽詩人對自然、社會、生命最真切的訴說。
古典詩歌中,詩人為了表達個體真切的感受并把它傳達給讀者,常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在鑒賞詩歌時,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分析、把握古典詩歌的寫作技巧,更好地體會詩歌中的形象,走進詩歌的意境,領悟作者的感情,深切體味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機妙”。這種引導一般側重于四個方面:修辭、表達方式、表現(xiàn)手法和結構技巧。
古典詩詞的創(chuàng)作崇尚含蓄委婉,追求“象外之象”“味外之旨”的空靈、激蕩的藝術境界。古詩教學中,教師也可在參透作品思想內涵的基礎上,巧妙利用詩人留下的藝術空間,在教學時適時留“虛”,引導學生聯(lián)想想象,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讓學生有所思考、探索、創(chuàng)造,追求啟發(fā)思維的藝術效果,以形成語文教學無窮的意味和幽遠的教學氛圍。
導入時創(chuàng)設意境意在激起學生的學習欲望,促進主動、創(chuàng)造性的學習。教師如能在古詩詞鑒賞課教學時,巧用留“虛”培養(yǎng)學生閱讀古詩詞的想象之美,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用時不宜過多,應把更多的時間留給學生。教師可根據(jù)古詩內容,利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意境,調動學生的各類感官,去靜默欣賞品味,從而激發(fā)學生對古詩閱讀鑒賞的興趣。
古典詩詞語言凝練、情感豐富,在表意及解讀上均有無限的發(fā)散性空間。教師在古詩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詩歌詞句設計問題,引導學生借助聯(lián)系想象去理解感受詩中的情感,進而挖掘出詩歌的主題[3]。利用古詩詞句空間設計教學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①成分的省略。古典詩詞詞語省略現(xiàn)象非常多見。教師可利用主詞、動詞等的“空”設計問題,啟發(fā)學生因情設境、自由想象填補空白,不同的填補用于不同的意境,長期訓練定能擴展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提升審美鑒賞層次。②動詞的使用。中國古代詩人特別講究字詞的推敲、錘煉,尤其是動詞的提煉。教師善于引導學生,準確理解詞義,從動詞的用法遷移到意境,通過替換、對比等方式,引導學生思考想象,感受詩歌的意境美。③句式的倒裝。古詩詞中的詞語,因情感的表達和音韻的需要,往往出現(xiàn)前后顛倒的現(xiàn)象。教師切勿輕易進行生硬分析,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通過重組排列,去推敲、對比、吟詠、品味,學生在了解古詩音韻、對仗的同時,深入領悟到了古詩詞的意蘊美,久而久之其審美鑒賞的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中國歷代文人對古詩詞的結尾是相當重視的,中國古典詩詞的結尾變化多端,成為詩歌藝術的重要內容之一,形成“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獨特魅力。因此,教師不妨在詩歌結尾處留“虛”,安排學生借助續(xù)寫、改寫、擴寫等方式,展開豐富的想象,深入理解作品的內涵。
這期間,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大膽創(chuàng)新、小心求證,對學生個性化的解讀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并善于點燃他們小小的思維火花,鼓勵他們進行更深入、漫長的探索,逐漸培養(yǎng)學生探究創(chuàng)造的能力。
古詩詞教學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教學要“虛實結合”,既要務“實”,培養(yǎng)學生結合形象文本分析和閱讀鑒賞的能力;又要留“虛”,激發(fā)學生閱讀鑒賞審美創(chuàng)造的興趣,借助聯(lián)想和想象體會詩歌的藝術魅力,“虛實相生”,構建有趣高效的高中古詩教學課堂。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高中語文教學大綱[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3]閆立欽.語文教育學引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