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媽媽
比如打電話,最初是借助一個仿真電話(借形聯(lián)想),然后可以是一根香蕉(基本象形即可),再然后一塊積木或是空手也可以(抓住了打電話是與遠方對話這一實質)。
還記得用小勺給布娃娃喂飯嗎?
還記得對著空氣,假裝拉開一扇門,演大灰狼小白兔?
還記得踏著老媽的皮鞋、挎上老媽的包,在家里演上班嗎?
還記得和小伙伴們披上家里的浴巾演古裝劇嗎?
這類游戲充滿我們記憶中不可磨滅的童年時光,它們的學名叫做——
假裝游戲。
一般而言,假裝游戲可以分為3個階段。
1~2.5歲:3秒鐘劇情
比如:
拿起電話,放耳邊“喂”,掛電話。
拿起玩具刀,對準“蔬菜”,切下去。
拿起鏟子,伸向“鍋”里,炒。
這個階段道具的特征就是逼真。
從碗勺、食物、毛絨玩具、軌道、火車、搖鈴到刀和蔬菜等等,都很逼真。
2~4歲:對手戲
相比第一階段,2歲以上的寶寶們有3個顯著變化:
不需要那么逼真的道具了,食物可以不是仿真蔬菜而用積木、沙子、果核等等來替代。
開始有了對手戲,角色偶爾會有2個了。
劇情不再是1-2-3-Cut這么簡單了,動作步驟可以分解出5步以上,排片也能長達1分鐘了。
比如——
當醫(yī)生給病人看?。?/p>
擺好病床,請病人躺下,拿出聽診器,給病人聽心音,扶病人起來,開藥。
當老板賣東西:
擺好商品,招攬顧客,回答顧客價格,收錢,給顧客商品。
當廚師招待客人:
找材料,烹飪,擺盤,從廚房端出來,給客人品嘗。
4~6歲:自編自導自演大片
這一階段,孩子正式拉開自編自導的序幕:手邊哪怕只有空氣,也能演出一場大戲。
我女兒曾經拉著我在風雨篷下演了一小時,都是結合書上人物,即興各種編:
“媽媽,你現(xiàn)在是修理工,我是丁丁。我打電話給你,請你過來修玻璃?!?/p>
我馬上調整角色準備接戲。
女兒:“喂,是修理廠嗎?我家的玻璃壞了,你能幫我修一下嗎?”
我:“可以啊,你家玻璃是怎么樣的?”
女兒:“……”
我趕緊補充:“方的還是圓的?”
女兒:“圓的?!?/p>
我又問:“直徑多少?”
女兒:“……”(她沒學過數(shù)學,懵了)
我將問題具體化:“1米還是2米?”
女兒:“2米。”
我:“好,給我地址,我馬上過來?!?h3>他在里面get到了啥
假裝游戲的價值常常被低估,許多你意料不到的成長密碼,都來自于一次又一次的“過家家”演練。
學齡前孩子的假裝游戲,從根本上說就是基于現(xiàn)實的模仿再現(xiàn)。
這個“現(xiàn)實”有的來自于生活觀察,比如媽媽怎么切菜、和面、化妝、收拾家里;爸爸怎么洗碗、打電話、運動、拖地。有的來自于書本,比如波西皮普怎么騎滑板車、摔倒;丁丁怎么去找杜邦、杜龐幫忙;艾莎安娜怎么玩雪等等。
在模仿再現(xiàn)之前,孩子首先得記住故事人物以及出場順序、動作臺詞以及他們之間的配合。這必須有專注的觀察和記憶才行。然后再復述出來,就需要良好的語言能力。中國家長常常焦慮孩子在課堂上不愛表現(xiàn),其實他們小時候都很愛演,只是常常得不到支持罷了。
說完語言和記憶,再說“圖式”這個重要的概念。
皮亞杰提出的圖式是指一個有組織、可重復的行為模式或心理結構,是一種認知結構的單元。用大白話來翻譯就是:一連串有固定順序的動作模式。
比如寶寶觀察到媽媽給她喝水的時候是:先拿杯子→走到水壺前→把杯子放在出水口下方→按按鈕→水出來了→遞給自己。這一連串的動作她觀察很多次之后,會在某一天播放出來,去照顧她的毛絨玩具喝水。這是簡單的圖式。
再比如去旅游,要商量目的地、選擇交通工具、確定時間、做攻略、訂票、訂酒店、收拾行李、掐指一天天盼出發(fā),如果這個過程讓大一點的孩子參與,他們也會對這些流程以及其中的細節(jié)了解并熟悉起來,這就是更復雜的圖式。
我們常說的讓孩子開闊視野多見世面,就是多經歷一些圖式。而假裝游戲,恰恰是孩子對于錯綜復雜的各種社會生活圖式的演練,對其熟悉生活中各種常用圖式(認知發(fā)展)、熟悉社會中各種角色職責特點和性格情緒特點(社會性發(fā)展)都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畢竟我們不可能靠親身經歷,來體驗世間所有的職業(yè)角色以及其中的酸甜苦辣;而在演練互動的過程中,模擬各種應對策略,對解決孩子的情緒問題會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瑞吉歐創(chuàng)始人洛里斯·馬拉古齊說的“兒童有一百種語言”,畫畫首先是一種,它更像是孩子的一種表達,而非藝術創(chuàng)作。和畫畫一樣,假裝游戲(高階的可以稱為“戲劇”)也是孩子的一種語言、一種表達方式。
當他們在玩過家家、選角色然后做相應“工作”的時候,他們其實是在表達他們對這些角色的理解,由于語言的駕馭能力有限,孩子就通過道具和簡單的語言來復演生活。
比如打電話,最初是借助一個仿真電話(借形聯(lián)想),然后可以是一根香蕉(基本象形即可),再然后一塊積木或是空手也可以(抓住了打電話是與遠方對話這一實質)。
從這個簡單案例的發(fā)展變化中,我們不難看到兒童在玩假裝游戲時,存在一個對于生活中各種現(xiàn)象的本質進行抽取的過程。而這,就是思維的發(fā)展。
假裝游戲,其魅力就在于“假裝”二字——孩子一假裝,就必須在頭腦中假想、想象、構思,思維的發(fā)展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既然假裝游戲這么重要,那我們陪玩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
在3秒劇情階段,寶寶們暫時還不能天馬行空對著空氣想象,所以家長主要是做個道具師,根據(jù)娃的喜好,準備一些逼真度較高、材質舒適又安全的道具。
而對手戲階段,家長的任務就是當好一個配角。不要小看病人、顧客、吃客這些角色,雖然咱們臺詞少、動作少,可是老前輩說了“沒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員”。
到了自編自導自演階段,家長必須繼續(xù)做個360度全方位金牌配角。要知道,關系先于教育,只要你能抹開面子,投入地和孩子演幾場,你們之間就因此有了開心密碼,有點什么小情緒,戲臺上的幽默就能輕松化解掉——這就是平時往情感罐子里存錢,利息還特別高。
愛演的媽媽(比如我)估計要樂慘了,好期待這一天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