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躍越
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譚躍越
跨文化教育是大學外語的重要任務之一。本文重點討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豐富內涵以及怎樣在大學外語教學中實現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
大學外語教學 跨文化交際
2017年初頒布的《大學外語教學指南》中,又一次清楚地表述了跨文化教育是大學外語的重要任務之一,體現在以下4個方面:了解國外的社會與文化,增進對不同文化的理解,對中外文化的意識,培養(yǎng)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提出了其實現途徑與方式:基礎級別以隱性教學為主要形式,適當導入一定的中外文化知識,也可獨立開設課程;提高級別開設文化類和跨文化交際類課程??梢钥吹贸鰜?,指南一方面高度重視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yǎng),一方面設想通過相關課程來實現目標。
在全球化的今天,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各類人才必備的整體素質的一部分??缥幕浑H能力定義很多,而且內涵也不斷豐富和發(fā)展。因為文化是一個高度復雜、飄忽、多層次的概念,相互包含,相互重疊。事實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涵還隨著未來的目的和社會發(fā)展與需求的變化而不斷豐富和發(fā)展。跨文化交際能力要素頗多:態(tài)度、價值觀,對社會群體及其產品和習俗、社會交往的一般過程的知識,理解和解釋目標語信息或事件并與母語建立對應聯系的能力,發(fā)現或互動的技能、獲取一種文化和文化習俗的新知識以及在實時的環(huán)境中運用知識、態(tài)度和技能的能力,批判性評價的能力;能力多達9種。跨文化意識的獲取、調整視角、文化知識、自我表達、語言能力、情感控制、對待文化差異時控制情感和態(tài)度、不急于下結論、自我效能和自信心。該定義意味著語言只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媒介之一,而體現媒介各種各樣;而且跨文化交際能力涵蓋許多不同維度的能力:認知的、社會的、情感的、心理的、語言的、交際策略的等等。
大學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可以嘗試以下四點:一是明確大學外語教師跨文化教學理念;二是組織教師參加跨文化培訓;三是教師在跨文化教學課堂上注重語言與文化的結合;四是教師創(chuàng)設課外模擬真實跨文化學習環(huán)境。
首先,大學外語教師跨文化教學理念有待加強。中國在外語教學研究方面,對跨文化教學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外語教師需要西方文化體驗,需要系統(tǒng)的跨文化知識,需要跨文化教學意識。學校應該避免教師教學理念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影響,防止過于注重語言形式教學方式。因此,學校應該把加強外語教師跨文化教學理念放在首要位置,給大學外語教師提供廣闊的跨文化交流實踐機會。
其次,組織大學外語教師參加跨文化培訓。當前教師跨文化培訓方式諸多,參加跨文化培訓,有利于教師跨文化教學能力的提高。不少大學外語教師對跨文化教學存在心理壓力,缺乏自信心,教師參加跨文化培訓可有效改善這些教學困境。教師可以在參加培訓后不斷改善自身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促進外語語言文化知識學習向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的轉變。
第三,教師在跨文化教學課堂上注重語言與文化的結合。教師在跨文化教學課堂上適當在外語文章和外語會話中進行文化背景分析,把跨文化教學融入聽、說、讀、寫、譯五項外語基本語言技能的教學培養(yǎng)和日常訓練中。外語會話要注重分析交際策略和交際風格背后的文化影響因素。對于外語語篇修辭方面,教師應該從外語國家文化的角度來分析,幫助學生理解西方思維模式、價值取向與語篇的密切關系。外語詞匯蘊涵豐富的文化意義,使學生在提高聽說能力過程中體會中西不同的文化差異。
最后,大學外語教師可以創(chuàng)設課外模擬真實跨文化學習環(huán)境。在跨文化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學生開辟第二課堂,營造真實的跨文化語境。第二課堂應該時間和空間都要有靈活性,形式多樣,內容豐富。教師應該指導學生體驗文化與語言的結合,例如增加西方文學作品閱讀量。教師在開辟第二課堂的過程中還可以充分利用便利的網絡多媒體教學資源設備,引導學生在有圖有聲教學中感受和體驗西方異國文化。
總之,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在一個或多個文化環(huán)境中能夠根據具體不同的交際對象,以一種包容、開放、友好的態(tài)度,靈活應對,恰當有效地進行交流的能力。因此在注重語言教學本身的同時,應注重非語言行為對交流的重要性,使學生更深切地體會不同文化體系的碰撞與融合,以豐富的知識積淀去觀察世界。
1.郭拴寧,淺議英漢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新課程學習(中),2011(06)
2.張迎燕,張強,中華文化導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思考,出國與就業(yè)2011(14)
3.張麗華,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11(19)
遼寧省高等教育學會“十二五”高校外語教學改革2015年度重點課題:以內容為依托的大學英語模塊課程及團隊教學創(chuàng)新研究,課題編號:WYZD150002。
(作者介紹:譚躍越,沈陽大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