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語
完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構建案件分流主干工程
案多人少,是刑事訴訟程序體系構建過程中亟須解決的一個主要矛盾。以輕刑為條件鼓勵被追訴人主動認罪服判的程序設計,逐漸成為優(yōu)化司法資源、落實寬嚴相濟、提高訴訟質效、實現(xiàn)繁簡分流,緩解案多人少矛盾的最優(yōu)解決方案。
我國一貫主張“坦白從寬”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2012年刑訴法修改后,部分地區(qū)開始進行了體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精神的制度探索,如速裁程序等,積累了相當?shù)慕涷灐?014年,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在“優(yōu)化司法職權配置”部分提出了“完善刑事訴訟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2016年9月3日,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授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在部分地區(qū)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的決定》。隨后,最高法、最高檢均開始正式部署試點調研與改革工作。
我國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是涵蓋包容了刑事政策、法律制度和訴訟程序在內的一種集合體,當前還存在以下主要問題:一是立法上,認罪認罰從寬的規(guī)定還比較粗疏。實體法上,如刑法,在總則中有體現(xiàn)認罪認罰從寬精神的條文,但在分則中卻付之闕如;程序法上,與簡易程序和速裁程序的層次不清,體系性不足。二是對“認罪認罰從寬”的理解還存在偏頗。一方面對“認罪認罰”的理解僵化,要求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必須對指控的罪名和刑罰都予以一致認可;另一方面是“從寬”的應然性不足,對于很多普通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并不必然導致“從寬”。三是追訴方對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還存在認識誤區(qū)。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認罪認罰,并不當然地使原本的舉證責任和證明標準發(fā)生變化。實踐中,出現(xiàn)了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認罪認罰后,追訴方不重視證據(jù)的收集、固定和質證的情況。四是認罪認罰的主體性和自愿性保障不足。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程序選擇權保障不足,缺乏有效辯護和反悔后的回轉機制。五是被害人的訴求得不到充分重視。在一些認罪認罰的案件中,實務部門為了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達成一致,忽視了被害人的訴求。六是重案疑案尚不能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實踐中,認罪認罰從寬制度只適用于簡單案件,對于影響較大性質較為復雜的重案疑案,實務部門出于各種考量,不加考慮,未能充分發(fā)揮程序優(yōu)勢。
認罪認罰制度的根本目的在于貫徹“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關鍵點在于明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自白后得到“從寬”的懲罰,從而實現(xiàn)效益和公正的雙贏。在今后理論研究和試點改革中,須完善的要點如下:一要在法律規(guī)范上實現(xiàn)特色化、體系化和統(tǒng)一化。在立法上,可分別細化,也可以單獨分篇章專門規(guī)定,但是要注意政策文件、法律法規(guī)和司法解釋之間的銜接和統(tǒng)一,實體法上也要進一步明確重罪、輕罪與微罪的概念。二要進一步放寬制度的適用范圍,最大程度地吸引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選擇認罪認罰。對于認罪認罰的標準,可以采用“概括+列舉”的方式給予指引,加強可操作性。同時,要從可以從寬變?yōu)閼攺膶挕τ谥匕?,尤其是疑案,建議探索適用。三要堅持證明標準,實現(xiàn)“當簡則簡、簡而不低”。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的,雖然一些證明環(huán)節(jié)可以省卻,但證明標準不能變,要切實防范冤錯案件。四要細化認罪規(guī)范指引,增強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主性和自愿性,并適度吸收被害人的合理訴求。要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進行全面的權利告知,讓其了解程序和后果,同時加強法律援助和有效辯護。五要完善程序回轉制度和救濟制度。在自愿的情況下,對于選擇后又反悔的或者之前沒有選擇中途又選擇的,都應允許在普通程序和從寬程序中轉換,并有相應的救濟制度。當然,也要同時明確程序后果,減少司法資源的浪費。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利于緩解案多人少的矛盾,是推進案件分流的主干工程,我們期待這一程序能夠盡快得到優(yōu)化與完善,從而讓正義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代價得以最優(yōu)化的實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