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小峰
葛浩文翻譯研究
曾小峰
隨著西方世界渴望更進一步了解中國的過去、現(xiàn)在和未來,而中國文學則是一面反映行進中的中國的鏡子。Howard Goldblatt(葛浩文)作為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第一人,他的翻譯思想與實踐非常值得一探究竟。葛浩文的翻譯觀深深影響了他的翻譯實踐,并創(chuàng)造出了獨具一格的葛式譯文小說。
文學翻譯 葛浩文 改寫論
自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后,西方主流媒體終于目光投入到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上,重新審視中國文學,而在西方研究中國文學的路上,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則讓人無法忽視---他便是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自從奠定了他在漢學界地位的代表作《蕭紅評傳》問世后,葛浩文幾乎壟斷了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的英譯,近50部作品出自他之手,囊括了中國兩岸三地各個時代杰出作家的經典作品,其中不少作品蜚聲海外并獲得過國際上各種大獎,無怪美國著名文學評論家John Updike調侃道:“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翻譯幾乎變成了葛浩文的自留地”。這一系列的獎項無不證明了葛浩文的精湛技藝和作品的有口皆碑,他是如何擁有這樣的口碑的呢?本文試圖探究葛浩文的核心翻譯思想,以及他是如何將這一思想貫徹到翻譯實踐中。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Andre Lefever將對“改寫”,“refraction”的研究融入到翻譯研究中。他認為翻譯不僅是一種對原語文本的改寫,也是一種文化改寫或文化操控?!胺g當然是一種對原語文本的改寫。所以不論意愿如何,改寫都反映了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tài)和詩學,并且這種操控會在一個特定的社會以某種特定方式發(fā)生?!?Lefever,1992:32)
盡管如此,葛浩文依舊保持著譯者應有的尊嚴和對翻譯的喜愛,“我熱愛這個事業(yè),熱愛中文,熱愛英文寫作…換言之,我譯故我在?!?ibid:1)他認為改寫或創(chuàng)造,忠實與背叛是好翻譯不可或缺的兩大標準和要素。他進一步指出“據(jù)我經驗來看,大部分的作者們至少都能容忍男男女女們將其作品改寫為另一種語言—因為這絕對是翻譯的本質?!?ibid:1)
葛浩文對翻譯實質的看法深深影響了其翻譯策略,因為他將讀者接受性置于首位。而英美讀者更喜歡歸化的譯本,更強調譯者的隱身,這便意味著成功的翻譯應該看起來不是翻譯或有外國語的痕跡,所有這些使得葛浩文不得不對原語文本進行改寫和背叛。不論是對小說標題的改譯,還是對一些復雜、冗長的小說內容和結構的調整和刪減,亦或是對一些涉及到政治、宗教等敏感詞的替換等,葛浩文基本都采取意譯為主,直譯為輔的翻譯策略。
(一)改寫小說標題
葛浩文對近50部小說的標題都或多或少進行了改寫,根據(jù)其側重點,翻譯可以分為三類,標題的改寫反映了敘事角度的轉變,反映了潛在文化內涵的外顯和補充了文化背景知識。
1.標題的改寫反映了敘事角度的轉變
如《殺夫》的英文版名稱改為The Butcher’s Wife and Other Stories,《師傅越來越幽默》則改為Shifu, You’ll Do Anything for a Laugh,《饑餓的女兒》改為Daughter of the Rive。
這三本小說的標題的改寫都體現(xiàn)了敘事主體的轉變,以《殺夫》,為例。《殺夫》講述的是一個漂亮女人因為難以忍受其屠夫丈夫對其的虐待,最后奮起殺夫的悲劇,體現(xiàn)了婦女在傳統(tǒng)男權社會的弱勢地位和悲劇角色。原標題是一個動作的敘述,強調殺這個動作和殺的對象,而新標題則替換成屠夫的妻子和其他故事,從一個暴力行為轉變成對屠夫的妻子的描述,這一轉變更容易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屠夫的妻子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也更有懸疑,而不是一目了然就將赤裸裸的結局擺在讀者面前。
2.標題改寫外顯了隱藏的文化內涵
另外一些小說則反映了中國某個特定歷史時期人們的生活,且原標題未將潛藏的文化內涵反映出來,而這些小說標題的改譯則外顯了其隱藏的文化內涵。例如將《孽子》改譯為Crystal Boys,《貞女》改譯為Virgin Windows,《香港三部曲》改譯為City of the Queen,《青衣》改譯為Moon Opera,《玉米》改譯為Three Sisters,《河岸》改譯為The Boat to Redemption等。若不進行改譯,沒有中國文化背景的西方讀者容易一頭霧水,也難以第一時間吸引他們的注意。
《青衣》講述的是一個唱《嫦娥奔月》的女子的故事,圍繞著角色—嫦娥的選取、演唱、練習和表演的歷程,女主角本身的性格和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也呼應了人們對嫦娥的想象,所以葛浩文直接將標題改為月亮劇,不但隱射了女主的命運,而且標題一出立馬奪人眼球、充滿神秘色彩?!断愀廴壳吠ㄟ^一個單身女子跌宕起伏的人生講述了香港從一個殖民地到回歸祖國幾十年間的風風雨雨。香港經歷了清政府的統(tǒng)治,英國女皇的殖民并最終回歸祖國、實現(xiàn)了自治,這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呼應黃德云的人生軌跡,從一個18歲被賣到香港做小姐的苦命女子到最后成功擠入香港上流社會的成功女性。因此,女王之城的英文名既印證了香港幾十年間的風云變幻,也更容易喚起歐美讀者對那段歷史的回憶和想象。
(二)重排結構甚至重寫結局
為了滿足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符合英美文學中的敘事方式,葛浩文會大量的調整文本結構,如《豐乳肥臀》和《手機》,有時甚至要求作者重新編寫故事結局,如《天堂蒜蓉之歌》,這些都大大地改變的原語文本的面貌,某種程度上也違背了作者的初衷。
《豐乳肥臀》講述了二十世紀上半頁一個家族的風雨同舟的故事,書中共有七大部分,共計63章,其中文版最后還有額外的七章介紹每一個孩子的父親的故事。譯者為了讀者閱讀的流暢性和敘事的連貫性,將第七部分調至第二部分,首先便將孩子們的父親分別時誰一一道清,讀者便能更清楚地掌握故事的脈絡和人物間的關系。
(三)敏感詞替換
葛浩文亦擁有自己的政治傾向和觀點也影響到他的翻譯,特別是在一些設計政治、歷史的小說中,他會不自覺的替換掉一些敏感詞。他的反戰(zhàn)主義者和和和平主義者的身份也使他有意去避免一些敏感的政治問題或政治,并無意中將自己的政治理解置于翻譯中。
《狼圖騰》一書中有一句“你們漢人就是從骨子里怕狼”(姜戎, 2006:69),他譯為“A fear of Wolves is in your Chinese Bones”(Goldblatt,2008:219),替換了其中的敏感詞。
譯文中將漢人翻譯為Chinese,替換了概念,引起了姜戎很大的意見,因為中國人眼中的漢人和中國人是兩個不同的觀點,漢人只是中國人中的一份子。但葛浩文解釋說在美國人眼里,西藏人便只是西藏人,漢人就是中國人,其實這反映了一種潛在的不同的意識形態(tài)。不可否認,葛浩文身為美國的政治觀點也影響了其思考方式和對一些敏感詞的處理。
(四)刪減
葛浩文曾比較東西方讀者的閱讀習慣,認為西方讀者不像中國讀者那樣抱起一本本厚厚的巨著便能開始閱讀,他們沒有那樣的耐心,更希望讀到的是故事,所以為了滿足讀者的可接受性和流暢閱讀的需求,葛浩文會將一些不可譯的文化因素、不相關的情節(jié)、心理描寫、作家對政治歷史的評論等都刪除,使結構更緊湊。比如《香港三部曲》原作503頁而譯作只有302頁,《豐乳肥臀》原作620頁而譯作只有302頁,阿來的新作《格薩爾王》在出版社的要求下刪除了近2/3的內容。
總之,在改寫理論的影響下,葛浩文在三十年間的翻譯實踐中逐漸摸索、總結出一套獨特的改寫翻譯理論。這一理論反過來又極大地影響了他的翻譯實踐,從翻譯策略、技巧的選擇到內容的取舍和結構的調整,甚至細微到一些敏感詞匯的替換等,這些都是對原語文本的改寫和對作者本意和初衷的背叛,更進一步驗證了他的翻譯觀,即翻譯的本質是改寫與背叛。
而他的譯作在國際上獲得的一系列獎項都證明了這一觀念的實用性和廣泛性。葛浩文當之無愧是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的首席翻譯家,他對中國文學的翻譯,出版以及海外傳播功不可沒,希望今后能看到他更多的作品。
[1]Goldblatt,Howard. 2002." The WritingLife."The Washington Post. 2002-3-28
[2]Jiang, R. 2008. Wolf Totem. Marshall Cavendish.
[3]Lingenfelter,Andrea.2012."Howard Goldblatt on how the Navy Saved His Life、and Why Literary Translation Matters [OL] Full Tilt. 2012-10-11.
[4]黃友義.2010.漢學家和中國文學的翻譯──中外文化溝通的橋梁[J]中國翻譯.(6):55-56
[5]姜戎.2004.狼圖騰[C].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東培正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