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乾坤
摘 要:唐代的統治者主張“明主治吏不治民”[1]的思想,認為只有通過吏治,才能達到治民的目的。唐代的律法是中國古代法律的集大成者,內容博大精深,特別是關于職務犯罪的規(guī)定,更加具有特點。了解唐律中的官吏職務犯罪、唐律中關于官員職務犯罪的預防措施,不僅有助于了解唐代的律法,而且為現代預防和懲治職務犯罪提供了歷史的參照和借鑒。
一、唐律中的官吏職務犯罪概述
(一)一般職務犯罪
唐朝律法將大部分官員在職責范圍內都可以觸及的律法規(guī)定為一般的職務犯罪,其中最為重要的是貪污罪、瀆職罪和受賄罪 。
1.貪污罪
《唐律·賊盜》中規(guī)定“取其非物謂之 盜”[2],唐代將貪污罪定罪為“盜”罪,最主要的是“監(jiān)臨主守自盜”[3],即只要是官吏侵占自己管轄范圍內百姓的財產,或者私自侵占自己看管的屬于國家的財務,就按貪污罪定罪處罰。如若官員利用以上這兩種方式實行犯罪,將會受到相同的處罰。
除此之外,唐律中還規(guī)定了許多的按貪污定罪的情形,主要有以幾種;一是用自己的物品與國家的財務調換,賺取差價;二是私自雇傭傭人為自己干活,從中牟利;三是因私事外出不應該住官家的客棧而住宿,且沒有交納住宿所需要的銀兩。
2.瀆職罪
唐朝的瀆職犯罪根據現代觀點來看,可以分為擅權犯罪和失職犯罪。
中國古代封建律法中的擅權行為,是指官員在執(zhí)行職務活動時濫用權力或者超越職權所作出的行為。比如私自使用官家的役人建造一些用于自己玩樂的工程 ,或者超越國家規(guī)定的標準征收賦稅。
《唐律·職制》中“貢舉非其人”規(guī)定,各州應該給國家推薦品行正直、為人清廉的人。如果推薦官不去審核,而是任人唯親,不去推薦那些有識之士,隨意推薦德行不高的人,則按失職罪定罪,則“一人徒一年,二人加一等,罪止徒三年”[4],即如果推薦管推薦的是一個人則判刑一年,兩個人判刑兩年,但最多只能是三年。這種處罰使官吏在舉薦人才方面不敢暗箱操作,也為人才的招攬?zhí)峁┝吮U?。對于官員的保密義務的規(guī)定如:官員如果泄露國家重大事務如搜捕謀反、大逆的,將要受到絞刑的處罰。
3.受賄罪
在唐代,人們將收受賄賂的行為稱之為受財,官員接受當事人的錢財之后,勢必作出對行賄方有利的判處,即所謂的謂的“受財枉 法”[5]。唐朝統治者深刻認識到行賄受賄的危害性,故而對受賄者和行賄者打擊力度也比較大,處罰也比較嚴重。官員接受行賄者一尺布就杖責一百,一匹布罪加一等,十五匹布就會判處絞刑;行賄的人也要定罪,與收受賄賂的官員按共同犯罪處罰,不過量刑上比受賄官員要輕。
此外,《唐律·雜律》中還規(guī)定了坐贓罪,坐贓的意思指收受賄賂的官員并非主管當地的政府官員,只是因為替人辦事而接受錢財,沒有利用他自己職務上的便利,這種受賄行為就是坐贓。唐律規(guī)定“諸坐贓致罪者,一尺笞二十,一匹加一等,罪止徒三年?!盵6]意思就是接受一尺布杖責二十,一匹加一等,但最多不能超過三年。由此可見,坐贓的規(guī)定其實就是受賄的最低限,官員一般收受賄賂為他人辦事的行為都可以以坐贓罪定罪處罰。
(二)特殊職務犯罪
1.司法活動中的職務犯罪
《唐律·捕亡》中規(guī)定:“諸捕罪人而罪人持杖拒捍,其捕者格殺之及走逐而殺。若迫窘而自殺者,皆勿論;即空手拒捍而殺者,徒二年。已就拘執(zhí)及不拒捍而殺,或折傷之,各以斗殺傷論;用刃者,從故殺傷法?!盵7]即巡捕等執(zhí)法官員遇到犯罪人持兇器拒捕情形時,執(zhí)法官員將其殺死的或者犯罪人自殺的,不受處罰;但犯罪人空手拒捕被執(zhí)法官員殺死將會受到流放兩年的懲罰。若犯罪人已經繩之以法或者沒有實施拒捕行為,而執(zhí)法官員將犯罪人殺死或者打傷,對執(zhí)法官員要按格斗殺傷罪予以處罰;如果執(zhí)法官員使用兵刃將犯罪人殺死的,按故殺傷罪予以處罰。執(zhí)法官員追捕逃犯時應對行動的時間、安排等嚴格保密,不得泄露行動計劃,如果泄露并且造成導致罪犯逃走后果的,對泄密者要嚴格懲處。
《唐律·斷獄》中規(guī)定:“察獄之官,先備五聽,又驗諸證信,事狀疑似,猶不首實者,然后拷掠。”[8]即允許刑訊逼供,但禁止法官任意刑訊?!翱角舨坏眠^三度”[9],若拷問超過三次或者以其他變通方法實施刑訊的,對主司杖一百;因為刑訊逼供而將人打死的,對打人者判處兩年刑罰。如果犯人屬于議、請、減范圍,或者是殘疾人員,那么對他們的審訊,只能是依靠證據定罪量刑,不能刑訊,否則將按“出入人罪”給予處罰。
2.軍事活動方面的職務犯罪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盵10]唐律中《擅興律》對軍事方面的瀆職違法犯罪行為作了相對完整的規(guī)定,主要涉及懲治乏軍興、懲治擅自發(fā)兵、懲治守防不設、懲治臨陣先退、懲治無故殺戮降敵、懲治泄露軍事秘密七個方面。例如,雙方交戰(zhàn)之時,全軍將士必須聽從號令,如果有臨陣脫逃的人,殺無赦;如果是雙方對陣,敵人有人繳械投降,將士有殺投降者的,同樣是殺無赦。
二、唐律中對官吏職務犯罪的預防
為強化對行政體制運作狀況的監(jiān)督,強化對各級官吏的督查,唐朝確立了較為完備的監(jiān)察體制,并使監(jiān)察活動法律化。
(一)加強監(jiān)督以預防官吏職務犯罪
1.御史監(jiān)察
唐代中央政府設御史臺,專們負責監(jiān)察之事。御史臺以御史大夫為長官,御史中丞二人為輔臣。在職責上,御史臺有權彈劾百官,參與重要案件的審理,監(jiān)督府庫的收支,另外,還負責對朝廷議事及祭祀等活動的禮儀進行糾察。
按職能上的分工,御史臺內設臺院、殿院、察院。臺院承擔御史臺在朝中的主要職責;殿院主要承擔對朝儀的監(jiān)察,也包括對朝廷禮儀、皇帝郊祀及出巡的禮儀;對于地方州縣官吏的監(jiān)察任務,主要由察院承擔。
御史直接聽命于皇帝,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也凈化了官員的糜奢腐敗之風,對唐代以及后世產生了監(jiān)察制度提供了借鑒。
2.地方州縣的監(jiān)察
在地方,刺史和縣令不僅作為地方父母官,掌管當地的民政和財政大權,而且還負責當地官吏考核和本地區(qū)的監(jiān)察工作,由此可以看出,唐代的監(jiān)察官員一般級別不高,但權力很大,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凈化了官吏腐敗之風。
(二)以廉擇官的官吏選拔機制
1.唐代的科舉選官制度
科舉選官制度是歷史的一大進步,打破了以前只有名門望族才能做官的局面,在京國子監(jiān)的生徒,地方各州縣的報考者都可以參加。考試成績優(yōu)秀的,再送京城參加國家統一的考試。此種考試每年定期舉行,故又稱“常舉”。常舉的考試內容有很多學科,最主要的是“明經”、“進士”[11]。尤其是中進士者,是朝廷任用重要官員的主要人選。
除了常舉,有的時候皇帝會根據當時的形勢需要,單獨設科考試招錄人才。此種考試,由皇帝辦法專門制招,故又名“制舉”[12]。制舉所確定的項目及日期,均無定準,有皇帝臨時決定。
各科考試均優(yōu)秀者,并不等于就可以做官,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如果想要做官,還必須由吏部來決定,吏部審核過關者才會給予官職。
2.科舉選官制度在預防官吏職務犯罪方面的作用
道德修養(yǎng)和文化素質是決定一個官員是否清廉的關鍵因素,科舉制度不僅在選拔人才中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提高官員勤政、廉政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視。
首先,科舉制度減少了任人唯親的情況。科舉制度的出現,使許多出身低微的人看到了希望,他們也可以憑借自己的知識去考取功名,他們大多寒窗苦讀,具有良好的學識和才干,因此在嚴格的科舉考試中就能脫穎而出,成為國家的有用之才。
其次,通過科舉進入官場的官員,自身素質和文化修養(yǎng)都比較高,敢于同貪污腐敗行為作斗爭,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屏蔽官場邪門歪風。
最后,科舉考試有助于提高人員的素質,加強他們的清廉意識。他們大多來自于平民階層,歷經千辛才得到這樣的榮譽,對于來之不易的官職非常重視。所以更不敢以身試法。
(三)通過考核促進官吏勤政廉潔
唐代的考核,是對政府官員政績的考察,官吏是否清廉,治民是否有方,都能通過考核體現出來,同時也可以督促官吏潔身自愛,遠離腐敗。
1.唐代官吏考核制度概述
唐代的職官考核制度分歲課與定課。歲課是在所屬政府主持下每年舉行一次。定課由吏部的考功郎中掌管,全國官員統一考試,但由吏部考核的,也分為兩種情況,主要受官員級別限制。四品以下官員受吏部考功司考核;三品以上官則有皇帝親自加以考核。
對于考核結果,區(qū)分等級,分別給予獎賞、懲罰的處理。歲課之時,以增加俸祿作為獎賞,以減少俸祿作為處罰手段。而由吏部考功司主持的全國性定課之時,則以升、降職級甚至免官作為獎賞和懲罰的手段。
2.考核制度在預防官吏職務犯罪方面的作用
唐代的考核制度在很大程度上約束了官吏的行為,提高了他們的素質,提高了政府的工作效率,同時考核制度的實施,一定程度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為唐王朝的貞觀之治、開元之治提供了有限的組織保障。
首先,考核制度注重官員的品行和道德修養(yǎng),考核合格者會受到獎賞,考核不合格者將會受到懲罰,因此官員在日常的工作中會更加注重自己的言行和儀表,利于官員養(yǎng)成廉潔之風,避免貪污腐敗。
其次,考核制度的獎優(yōu)罰劣,使得各級官員在工作中的辦事效率得到大大提升,官員的辦事能力也得以鍛煉。
最后,除皇帝之外,各級官員都要參加考核,每位官員都兢兢業(yè)業(yè)、如履薄冰,唯恐怕出了差錯,從而丟了官職,因此吏治比較清明,一定程度上也加強了中央集權,這與考核制度是分不開的。
三、對唐律中職務犯罪的現代借鑒
(一)完善法律法規(guī)有效打擊職務犯罪
有效可行的法律法規(guī)是打擊職務犯罪的前提條件。只有充分加強職務犯罪方面的立法,加強人大、檢察院對法律實施的有效監(jiān)督,才更有利于打擊職務犯罪。我國于1997年修訂了新的刑法典,加大了對職務犯罪的打擊力度,但卻沒有得到預期的成效,為了更大限度預防和打擊職務犯罪,應該進一步完善法律法規(guī),建立健全法律制度。
首先是要明確職務犯罪的主體,將所有從事公務的人員均列為其中。其次是擴大現行刑法對職務犯罪的打擊范圍,將國家工作人員的日常行為納入刑事和行政法規(guī)。只有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對國家工作人員起到警示作用。另外,在刑法中也應該適當規(guī)定官員的管理責任,促使上級官員加強對下級官員的監(jiān)督。
其次,對于規(guī)章制度不健全的部門,要盡快完善;對于規(guī)章制度完善的,要確保制度的實施,實行責任到人,一旦出現問題,馬上處理相關責任人員。
再次,對于法條表述繁瑣的,要重新整理使其簡明扼要,避免歧義;對于法條中模糊、籠統的詞語,要盡快出臺詳盡具體的司法解釋以便于司法實踐;
最后,制定法律來保障公眾對于權力運行的知情權、參與權、批評建議權,擴大有序政治參與,拓寬監(jiān)督渠道。制定關于新聞媒體監(jiān)督職務犯罪的法律,明確其權利和獨立性,發(fā)揮其監(jiān)督作用。
(二)法不阿貴,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國家的法律也是社會主義的法,一向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自改革開放以來,彭真同志和鄧小平同志都曾反復強調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不允許有特權的存在,觸犯法律就應當受到制裁。刑法作為一門部門法,當然也應該遵守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但是由于我國封建社會存在時間較長,封建思想對人們的束縛還很深,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往往不能真正做到,刑事司法實踐中超越法律的特權也時常發(fā)生。
因此,要貫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首先,應該在定罪上平等,相同的犯罪行為不能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而分別定罪,決不允許有特權的人以權壓法、逃避法律制裁。其次,應該在量刑上平等,犯有同樣罪行的人,應當依據相同的量刑標準判處刑罰。最后,應該在刑罰執(zhí)行上平等,判處同樣刑罰的人,應該依法受到相同的待遇。只有這樣,才能提高政府的信譽度和法律的威懾力,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得到保障。
(三)加強官員的廉政教育,反腐倡廉
加強官員的廉政教育,使其從思想上杜絕貪污腐行為,是預防職務犯罪的最根本措施。因此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加強素質教育
公職人員腐化墮落大多是從思想上開始的。因此,預防職務犯罪要從思想源頭抓起。思想教育有很大的感化作用,因此,定期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對壓力非常大的國家工作人員來說確有必要,它可以使?jié)撛诜缸锶舜蛳敢?,避免走上犯罪的道路?/p>
2.開展警示教育
要加強正反面典型案例教育,通過身邊活生生的案例,深刻剖析其特點、原因,使公職人員認清瀆職犯罪的危害,與此同時,樹立一批廉政先進的典型,鞏固預防瀆職犯罪的思想防線。
3.加強法制教育
通過播放法制宣傳片,讓犯罪的人“以身說法”等活動,向官員普及有關職務犯罪方面的法律知識,讓他們切實感受到觸犯法律的危害性有多大,并通過現實生活中的典型案例加以分析,讓他們了解一些不經意的細節(jié)也可能是造成違法犯罪的直接原因,從而提高他們的法制觀念,加強守法意識。
參考文獻:
[1]錢大群.唐律與唐代法律體系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6.
[2]錢大群.唐律譯注[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
[3]高明士主編.唐律與國家社會研究[M].五南圖書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
[4]喬偉.唐律研究[J].山東人民出版社,1985:302.
[5]劉俊文.唐代法制研究[J].文津出版社有限公司,1999:180.
[6]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590.
[7]楊伯峻編注.春秋左傳[M].中華書局,2006:751.
[8]錢大群.郭成偉.唐律與唐代吏治[M].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4.
[9] 張晉藩.中國法制史通史[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10](唐)長孫無忌等撰.劉俊文點校.唐律疏議[M].北京:中華書局,1983.
[11](唐)李林甫等撰.陳仲夫點校.唐六典[[M]. 北京:中華書局, 1992.
[12]曾憲義.中國法制史[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項目編號:2015B375 “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下河南省建立健全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研究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