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必文 ,王余燕 ,丁宇 ,段全鳳
1.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云南大理 671000;2.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醫(yī)院康復科,云南大理 671000;3.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中醫(yī)醫(yī)院消化科,云南大理 671000
慢性淺表性胃炎(CSG)是胃粘膜的慢性炎癥。其主要病因是幽門螺桿菌(HP)感染,根除HP是治療慢性胃炎的重要方法。目前由于抗生素濫用與HP耐藥日益嚴重,經(jīng)典三聯(lián)療法對HP的根除率大幅下降,加之不良反應大、復發(fā)率高一直成為臨床治療難題。而中醫(yī)藥可彌補上述缺點,提高根除率,減少不良反應。將2014年6月—2016年12月的門診患者60例作為分析對象,采用電針聯(lián)合半夏枳術(shù)顆粒治療CSG,與單純西醫(yī)三聯(lián)療法進行對照試驗,比較治療前后各項指標變化,評價治療效果。
根據(jù)納入標準[1]與排除標準[1],將2014年6月—2016年12月的門診患者60例,按病例尾號數(shù),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30例/組),2組患者基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 1、表 2。
表1 2組CSG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表1 2組CSG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變量 治療組 對照組 t P年齡(歲)病程(月)治療前癥狀積分(分)胃鏡檢查積分(分)病理檢查50.77±2.91 7.40±1.70 17.10±1.70 2.03±0.61 2.13±0.58 50.33±3.01 7.60±1.32 16.52±1.67 2.00±0.52 1.97±0.32 0.57-0.36 1.36 0.23-0.37 0.57 0.72 0.18 0.82 0.71
表2 2組CSG患者基本資料比較
對照組予雷貝拉唑膠囊10mg,Bid,(批準文號H20040916);阿莫西林膠囊1.0 g,Bid,(批準文號H53021880);克拉霉素片0.5 gBid,(批準文號H20046141)。均飯前口服。
治療組采用電針聯(lián)合半夏枳術(shù)配方顆粒。藥物組成:姜半夏 12 g、黃芩 12 g、黃連 12 g、干姜 12 g、黨參 18 g、炙甘草 12 g、炒枳殼 9 g、生白芍 12 g、木香 12 g、瓜蔞 12 g、吳茱萸3 g、柴胡12 g,用法:混勻分6次,3次/d沖服。
操作方法:患者平臥,常規(guī)消毒后,針刺中脘、天樞、大橫、氣海,足三里、陰陵泉、液門。足三里、氣海用提插補法,天樞、大橫提插瀉法,得氣后,接電針,留針20 min,1次/d,1周為1個療程。
1.3.1 癥狀積分標準 評分項目包括7項:脘腹脹滿、胃脘脹痛、神疲乏力、納差暖氣、返酸、口干口苦、大便溏。每項分為無癥狀(0 分)、輕度(1 分)、中度(2 分)、重度(3 分),4種得分等次;上述7項得分之和便是CSG中醫(yī)癥狀積分的總分[1]。
1.3.2 胃鏡檢查、病理檢查、HP檢查評分標準 胃鏡及病理診斷分 4 級評分標準,正常記 0 分;I(輕度):記 1 分;II(中度)記2分;III(重度)記3分。HP感染檢測:治療結(jié)束后1個月用14C-尿素呼氣試驗檢測HP[1]。
1.3.3 安全性指標 分別于治療前后檢測患者血RT、尿RT、肝病實驗診斷、腎臟病實驗診斷、ECG,評價安全性。
1.4.1 中醫(yī)癥狀療效標準 痊愈:癥侯積分減少≥95%;顯效:癥候積分減少70%~95%;有效:癥候積分減少30%~70%;無效:癥候積分減少<30%。
1.4.2 HP根除標準 14C-UBT檢測結(jié)果為陰性者可判斷為HP根除[2]。
治療組愈顯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 3。
表3 療效比較[n(%)]
兩組治療后中醫(yī)癥候總積分均優(yōu)于治療前,且治療組治療后總積分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 4 2 組中醫(yī)癥候總積分比較[,分]
表 4 2 組中醫(yī)癥候總積分比較[,分]
注:組內(nèi)治療前后比較:治療組 t=20.09,aP<0.001;對照組 t=17.81,bP<0.001;組間治療后比較 t=-3.18,cP=0.002<0.05。
組別 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組(n=30)對照組(n=30)17.10±1.70 16.52±1.68(3.94±2.98)a(6.32±2.92)bc
治療組胃鏡檢查情況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治療前后胃鏡檢查情況的比較[,分]
表5 治療前后胃鏡檢查情況的比較[,分]
組別 治療后 治療前 t P治療組(n=30)對照組(n=30)0.94±0.57 1.32±0.60 2.03±0.61 2.00±0.52 5.66 7.88<0.05<0.05
兩組病理檢查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6。
表6 2組病理檢查情況比較
表6 2組病理檢查情況比較
組別 治療前 治療后 t P治療組(n=30)對照組(n=30)2.13±0.58 1.97±0.31(1.00±0.27)a(1.37±0.57)bc 6.44 4.05<0.05<0.05
治療組轉(zhuǎn)陰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7。
表7 2組HP陰轉(zhuǎn)率比較
2組患者治療前后各項安全指標未見明顯異常。
CSG的病因目前認為主要是幽門螺桿菌感染。對有HP感染的,以三聯(lián)療法為主,其次抑(抗)酸治療。三聯(lián)療法的副作用如惡心和毛刺舌、腹瀉等,一直是臨床難題。
CSG屬中醫(yī)“痞證”“胃痞病”范疇。半夏枳術(shù)顆粒主要藥物由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左金丸,四逆散,小陷胸湯、枳術(shù)丸組成。半夏瀉心湯為和解中焦脾胃之主方。小柴胡湯和解中上二焦,左金丸調(diào)和肝胃、制酸止痛,四逆散調(diào)和肝脾,小陷胸湯治痰熱互結(jié)于心下之胸脘痞悶。枳術(shù)丸治療虛痞的專方;故半夏枳術(shù)顆粒集和解劑之大成,專為治痞證而設。臨床報道,曹秀梅等[3]用胃炎通降顆粒治療CSG取得較好效果,并認為能夠有效快速改善患者癥狀體征,且安全性良好,減輕胃粘膜糜爛;張少娟等[4]用奧美拉唑、雷尼替丁分別治療CSG,總療效較為明顯?,F(xiàn)代藥理也證實:半夏能顯著抑制胃液分泌及胃酸酸性成分的變化[5];黃芩有廣譜抗菌作用,并能殺滅幽門螺旋桿菌[6]。藥理研究還表明半夏瀉心湯[7]具有抗?jié)冏饔?,其機理是通過加強胃粘膜、胃液屏障作用,促進胃粘蛋白分泌、加強粘蛋白合成,促進胃粘膜細胞再生與修復,調(diào)節(jié)情感系統(tǒng),發(fā)揮中樞抑制作用[8-9]。
該次研究顯示,治療組愈顯率為70.00%,對照組為5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2組癥狀積分較均明顯降低(P<0.001)。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2組胃鏡積分較均明顯降低,治療后與治療前相比2組病理檢查積分均明顯降低;治療組轉(zhuǎn)陰率91.67%(22/24),對照組 65.22%(8/23),轉(zhuǎn)陰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張雯等[10]研究中,對60例慢性淺表性胃炎患者予以電針加心理疏導組(治療組)和單純針刺組(對照組),結(jié)果顯示,治療組的總有效率為93.10%,對照組的總有效率為75.93%,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該研究結(jié)果一致,證實電針聯(lián)合半夏枳術(shù)顆粒治療效果更具優(yōu)勢。
綜上所述,半夏枳術(shù)顆粒配合電針與三聯(lián)治療CSG能顯著改善CSG的癥狀,提高治愈率,值得推廣運用。
(
)
[1]賀湘,馬志勝,吳護群,等.微小病毒B19與消化性潰瘍及淺表性胃炎的相關性研究[J].國際病毒學雜志,2015,22(6):393-396.
[2]潘惠芬,仲宇,趙縝,等.胃蛋白酶原檢測在淺表性胃炎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研究[J].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14(12):1560-1561
[3]曹秀梅,朱玉清,徐冰,等.胃炎通降顆粒治療淺表性胃炎臨床研究[J].中醫(yī)藥信息,2013,30(6):108-109.
[4]張少娟.奧美拉唑和雷尼替丁治療淺表性胃炎臨床療效比照觀察[J].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2015,9(20):106-107.
[5]趙興東.奧美拉唑與雷尼替丁治療淺表性胃炎的療效比較[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35):51-52.
[6]顧小欣.雷尼替丁和奧美拉唑治療淺表性胃炎的效果對比[J].健康前沿,2016,25(12):88-89.
[7]汪桂花.多潘立酮片聯(lián)合奧美拉唑治療淺表性胃炎的臨床觀察[J].東方食療與保健,2016(11):38.
[8]何成華,劉皓月.黃連溫膽湯治療脾胃濕熱型 Hp陽性淺表性胃炎的療效分析[J].光明中醫(yī),2016,31(19):2770-2772.
[9]韓曉東.黃連溫膽湯治療脾胃熱型Hp陽性淺表性胃炎的臨床療效[J].大家健康,2017,11(3下旬版):44.
[10]張雯,金海濤,王龍,等.電針配合心理疏導治療慢性淺表性胃炎療效觀察[J].中西醫(yī)結(jié)合研究,2015(2):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