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長濤
德州市第二人民醫(yī)院內一科,山東德州 253000
腦卒中是由于神經系統(tǒng)功能缺失或者損壞所引起的急性發(fā)病的綜合癥,其誘因主要是由于大腦局部血液循環(huán)受阻所致,主要包括動脈粥樣硬化性腦梗死、隱源性腦梗死以及腔隙性梗死等幾種類型。根據流行病學的調查研究表面,全球每年大約有1 500萬人次患腦卒中,而腦卒中發(fā)病人群中有150~200萬為新型病例,在這類新型病例的患者中,由于缺血性卒中而導致腦卒中發(fā)病的患者占了約70%[1-2]。腦卒中患者大多病情危重,科學、及時、有效的治療方案是挽救患者生命的關鍵。使用抗血小板治療方案多為早期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搶救的關鍵性藥物,但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所使用的二級防治藥物主要為腸溶阿司匹林,該種藥物的有點是效果顯著但是不良反應也較為明顯,容易誘發(fā)機體過敏、胃腸道排斥等不良反應,因此難以在臨床治療中廣泛應用[3]。該次研究抽選該院自2014年5月—2016年2月間該院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進行研究,聯(lián)合應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進行治療,現(xiàn)將其研究結果做以下報道。
選取該院共計收治的120例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利用隨機數字法將其以1∶1的比例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實驗觀察組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18例,整體年齡分布在66~8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3.84±5.31)歲;合并糖尿病16例、合并高血壓20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在 2~20 h 間, 平均 (16.3±0.7)h,ABCD2 評分≥4分;常規(guī)對照組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20例,整體年齡分布在 64~83 歲之間,平均年齡為(65.28±3.56)歲,合并糖尿病14例、合并高血壓21例,發(fā)病至入院時間在3~20 h間,平均(16.0±0.5)h,ABCD2 評分≥4 分;兩組患者之間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滿足《2010版中華神經科學會腦梗死診斷標準》[4]中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斷相關內容,經顱腦CT、MRI證實有梗死病灶患者,新TOAST病因分型為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排除標準: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腦外傷患者,腦部腫瘤患者,合并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障礙患者等。
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都使用相同的基礎治療方式并服用強化他汀藥物,實驗組在入院治療的當日服用硫酸氫氯吡格雷(批準文號:國藥準字112H32015)350 mg,拜阿司匹林(批準文號:國藥準字 J20130078)350 mg,并在入院后的第2天開始服用拜阿司匹林120 mg,硫酸氫氯吡格雷80 mg,隨后均按照該劑量進行治療;對照組應該在入院治療的當天服用阿司匹林350 mg,從第2天開始改變?yōu)槊刻旆冒莅⑺酒チ?0 mg,后續(xù)均按照該種給藥方式。實驗組和對照組治療時間都保持在4周。
實驗組和對照組在治療前后都應該對NIHSS卒中量進行評定。療效的評測標準如下:NIHSS降低率≥90%則判定為基本治愈;NIHSS降低率達到46%~89%區(qū)間值評定為顯效;NIHSS降低率在18%~45%區(qū)間值為基本有效;NIHSS增加或者降低值<18%評定為無效;而NIHSS值增加≥18%評定為病情惡化。其總有效計算的基本公式為:總有效=有效+顯效+基本治愈[4-5]。
①不良反應以及病情復發(fā)率:在患者出院后對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跟蹤調訪,觀測兩組的療后的不良反應和病情復發(fā)率;②實驗室指標:根據治療前后兩組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粘度、纖維膠原蛋白的變化以及血小板聚集率發(fā)生的改變;③治療總有效率。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數值用表示,均行正態(tài)分布檢驗,采用雙側檢驗,比較用t檢驗;組內治療前后采用配對t檢驗,兩組組間比較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實驗觀察組中治愈19例,顯效30例,有效7例,無效4例,惡化0例,總體有效率為93.33%(56/60);常規(guī)對照組中治愈11例,顯效21例,有效10例,無效13例,惡化3例,總體有效率為70.00%(42/60),組間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治療后觀察組中血小板聚集率、全血低切粘度、血漿粘度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數據對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纖維蛋白原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實驗觀察組中發(fā)生皮疹2例,骨髓抑制1例,胃腸道反應9例,總比率為20.00%(12/60),常規(guī)對照組中皮疹3例,骨髓抑制4例,胃腸道反應6例,總比率為21.67%(13/60),組間結果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51,P=1.000>0.05)。
在完成治療之后,實驗觀察組中有3例,復發(fā)率為5.00%,顯著低于常規(guī)對照組9例復發(fā)率為15.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3.333,P=0.102 8 >0.05)。
近幾年來,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率呈指數形式增長的趨勢,由于該類患者病情變化快、病情危重,因此若得不到及時且針對性的治療,輕者會對患者身體健康造成嚴重的損害重者直接喪失生命,給患者的家庭甚至整個社會造成極大的危害。經2010年我國 《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指南》[6]的相關建議,抗血小板和溶栓治療是目前臨床上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最有效的兩種方案,但受到時間窗等各類因素的影響其治療效果有時難以達到預期。溶栓治療無法頻繁地臨床治療中應用,鑒于此血小板聚集治療方案成為目前應用最為廣泛而且治療效果最為突出的搶救方式。
阿司匹林是應用較為廣泛的抗血小板藥物,其進入患者體內后通過抑制血小板環(huán)氧化酶來使得抗血小板聚集,以此來阻止血栓烷的合成[7]。但阿司匹林藥性相對較差難以抑制大量的血小板聚集情況,對于治療周期較長的患者長時間服用該藥物還會使得患者身體出現(xiàn)阿司匹林抵抗現(xiàn)象影響治療效果;此外,阿司匹林對胃腸上皮細胞的刺激作用較強,因此部分患者會出現(xiàn)胃腸道反應,引發(fā)胃、十二指腸潰瘍的發(fā)病率。相關研究顯示[8],長期服用阿司匹林,會使得心腦血管缺血病癥的復發(fā)率升高,因此,阿司匹林在會對其臨床應用的表現(xiàn)有所限制。氯吡格雷作為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其防止血小板聚集的原理與阿司匹林有較大差異,進入患者體內之后可通過阻斷不同誘導劑,特別是ADP誘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的結構形式變化,從而使得其對纖維蛋白原的結合能力下降[9],另外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會阻止凝血酶、膠原等參與的第三條血小板活化的途徑,從而起到抑制血液凝聚現(xiàn)象。該次研究結果觀察組治療有效率為81.67%,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70.00%(P<0.05);觀察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20.00%,略低于對照組的21.67%,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鄒建平等人[10]實驗中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的觀察組患者總有效率為85.33%,而對照組僅為65.33%,與該次研究結果基本保持一致。實驗組的血漿黏度、全血低切粘度以及血小板聚集度明顯較低,結果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纖維蛋白原的變化對照組和實驗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在患者出院后進行跟蹤調查發(fā)現(xiàn),實驗組病癥的復發(fā)率較比對照組明顯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法,由兩種藥物聯(lián)用分別以不同作用機理抑制血小板凝集,與此同時兩藥聯(lián)用的藥物半衰期更長,因此患者治療后的復發(fā)率顯著下降。
綜上所述,在臨床對于發(fā)生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患者使用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具有良好的效果,并且治療后不良反應率低,實驗室指標良好,安全性高,復發(fā)率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差異對比
表2 兩組患者實驗室指標差異對比
時間治療前t P治療后t P組別對照組(n=60)觀察組(n=60)對照組(n=60)觀察組(n=60)血小板聚集率(%) 全血低切粘度(mPa·s)66.70±5.72 67.00±5.68 0.288>0.05 61.39±5.21 52.87±4.45 9.632<0.05 22.62±2.44 22.58±2.52 0.088>0.05 21.95±2.47 15.48±1.88 16.145<0.05血漿粘度(mPa·s) 纖維蛋白原(g/L)2.18±0.33 2.20±0.36 0.317>0.05 2.12±0.26 1.51±0.21 14.138<0.05 3.57±0.82 3.63±0.87 0.389>0.05 3.43±0.89 3.49±0.75 0.399>0.05
(
)
[1]梁磊,黃志恩,羅高權,等.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現(xiàn)狀[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4(2):167-171.
[2]倪金迪,李響,劉梅,等.腦卒中及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的二級預防指南核心內容(2014年AHA/ASA版)[J].中國臨床神經科學,2015(1):65-73.
[3]李朝暉,劉新民,崔小芝,等.淺析80歲以上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療的療效及安全性[J].臨床醫(y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6(15):2963-2964.
[4]劉東濤,周立春.應用血栓彈力圖指導急性非心源性卒中患者選擇敏感抗血小板聚集藥物的臨床研究[J].中國卒中雜志,2015(12):1006-1011.
[5]鞏企霞,錢進軍,趙康仁,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療急性腦梗死的臨床效果與影響因素的相關性分析[J].江蘇大學學報:醫(yī)學版,2013(4):350-353,359.
[6]黃廷富,黃永洪,譚昌洪,等.人尿激肽原酶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療效及其對免疫功能的影響[J].現(xiàn)代免疫學,2016(6):471-475.
[7]張合民.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臨床療效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6,9(14):33-34.
[8]陳艷.雙聯(lián)抗血小板用于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治療56例臨床研究[J].中國傷殘醫(yī)學,2016,24(2):93-94.
[9]廖開成,韋維,陶玉倩.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非心源性小卒中臨床觀察[J].深圳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6,11(6):133-134.
[10]鄒建平.雙聯(lián)抗血小板治療非心源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8):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