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尚君
好是綠窗明月夜,—杯搖蕩滿懷春
——唐季四女詩人詩賞析
陳尚君
女性的筆觸,細膩如此。
唐末是社會大動蕩的年代,人命危淺,生計艱難,女性更為不易。亂世而出英雄,出傳奇,此時代亦然。黃崇嘏因家計艱困,女扮男裝出任吏職,居然歷任年余,屬吏敬畏,乃至長官賞識,欲招為乘龍快婿,方無奈自認為女身。這段經歷,留下一段不朽傳奇,為后代許多戲曲、小說引為故實。另徐月英、侯氏、孫氏三位經歷不同,皆有足稱道。謹略作介紹。
黃崇嘏,臨邛(今四川邛崍)人。其父曾為刺史。幼孤,與老奶同居。年三十許猶未嫁。善棋琴,工詩文書畫。常著男裝。昭宗龍紀、大順間(889-891),周庠留司邛南府事時,崇嘏因失火事下獄,乃貢詩一章自陳,自稱鄉(xiāng)貢進士。庠見其應對詳敏,即命釋放。數日后,又薦其攝府司戶參軍。在任將逾一載,案牘詳明,頗為周庠所重,欲以女妻之。崇嘏乃貢詩自陳女身,旋乞罷職,歸臨邛舊隱。存詩二首。
一辭拾翠碧江涯,貧守蓬茅但賦詩。自服藍衫居郡掾,永拋鸞鏡畫蛾眉。立身卓爾青松操,挺志鏗然白璧姿。幕府若容為坦腹,愿天速變作男兒。(《辭婚詩》)
明清以來,有大量女駙馬、女狀元甚至女宰相的文學作品,都是虛構的,其源頭是唐末的一件真實事件,女主角是黃崇嘏,事情發(fā)生在邛南(今四川邛崍)幕府。親見其事的周庠幾十年后在五代前蜀政權中做到宰相,經他敘述,輾轉流傳,后蜀時金利用寫入所著《玉溪編事》。金書后來也失傳了,但《太平廣記》卷三六七引錄了金書的佚文?!度圃姟肪砥呔啪攀珍淈S崇嘏詩,題作《辭蜀相妻女詩》,是錯誤的,當時周庠只是幕府中留司府事的官員。
《玉溪編事》載:“王蜀有偽相周庠者,初在邛南幕中,留司府事。時臨邛縣送失火人黃崇嘏,才下獄,便貢詩一章曰:‘偶離幽隱住臨邛,行止堅貞比澗松。何事政清如水鏡,絆他野鶴向深籠?’周覽詩,遂召見,稱鄉(xiāng)貢進士,年三十許,祗對詳敏,即命釋放。后數日,獻歌章,周極奇之。召于學院,與諸生侄相伴,善棋琴,妙書畫。翌日,薦攝府司戶參軍,頗有三語之稱,胥吏畏伏,案牘嚴明。周既重其英聰,又美其風彩,在任逾一載,遂欲以女妻之。崇嘏乃袖封狀謝,仍貢詩一篇曰(詩見前,略)。周覽詩,驚駭不已,遂召見詰問,乃黃使君之女。幼失覆蔭,唯與老奶同居,元未從人。周益仰貞潔,郡內咸皆嘆異。旋乞罷,歸臨邛之舊隱,竟莫知存亡焉?!边@是這件事的最早記錄。周庠在《九國志》卷六和《十國春秋》卷四○有傳,根據他的生平,可以考知事情發(fā)生在唐末昭宗龍紀、大順間(889-891)。臨邛意外失火,縣里抓獲肇事責任人黃崇嘏,方入獄就獻詩一首,說自己行為端莊如同山澗中的青松般堅貞高潔,縣政清白如鏡,不應為難自己。負責審案的周庠讀詩稱奇,立即召見,見黃著男裝,自稱鄉(xiāng)貢進士(得到進士考試資格的讀書人),年三十多,應對清楚,感覺不錯,也就不追失火的責任了,立即釋放。過了幾天黃再獻詩,周更稱嘆,于是讓他在學院課讀生侄,更知道他琴棋書畫樣樣精熟,干脆推薦他代理司戶參軍,負責地方上的戶籍賦役事務。這是最繁難的工作,黃也應付裕如,文牘清楚,屬吏敬畏??疾炝艘荒?,周相信自己識人不錯,決定招黃為婿。顯然這事超出了黃的預計,沒有辦法,只能寫詩坦白交待,富于戲劇性的一幕因此而結束。
詩是一首七律,寫得不算太好,且與前失火獄中獻詩意思有些重復,但基本意思還算清楚。開始兩句說自己的不幸身世。她自稱是曾任刺史的黃使君的女兒,家出士族,因而有較好的修養(yǎng),但因為父親早逝,因此生活清貧。其次二句穿上男裝,在郡府擔任屬吏,不再如女性那般對鏡化妝,修飾眉眼,愿意如男性那般生活。頸聯二句說自己品德良好,有青松的節(jié)操,如白璧般無瑕。最后兩句是對周庠召婿的回應:謝謝你的好意,我當然很愿意在幕府中做你的女婿,只要老天愿意快些讓我變成男兒身。坦腹用王羲之的典故,代指女婿。不說自己是女身,而說愿意變?yōu)槟凶?;不說拒絕周庠的招納,只說如果能滿足某一條件,可以同意。這是黃崇嘏在不得不說出真相時的幽默應對。畢竟那是一個絕無女性擔任公職的時代,雖然周庠贊賞她的貞潔,臨邛郡內都感嘆其事之不可思議,但是黃崇嘏再也不可能男裝管事了,于是收拾走人,永遠消失在江湖之上。大約這件事在周庠一生中感觸太深了,到晚年還說到,黃的傳奇才得以保存。
雖然戲曲小說的編排很多,歷史上真實的女扮男裝且曾在官場理事者畢竟不多。黃崇嘏的詩事因此而特別珍貴。
徐月英,五代吳時江淮間名妓,與徐溫諸子過往。約公元920年前后在世。有詩集,已佚。存詩二首又二句。
為失三從泣淚頻,此身何用處人倫?雖然日逐笙歌樂,常羨荊釵與布裙。(《敘懷》)
應該說,上舉這首詩很一般。我舉出來,是要特別介紹她僅存的兩句殘詩。
徐月英是唐末至五代初,楊行密在今揚州、南京一帶建立吳政權后期的一位江淮間名妓,與徐溫諸子過往。其生活年代大約在公元10世紀20至30年代。她生平的唯一記錄,見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九:“江淮間有徐月英,亦娼者。其《送人》詩云:‘惆悵人間事久違,兩人同去一人歸。生憎平望亭前水,忍照鴛鴦相背飛。’又有云:‘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閑窗滴到明?!嘤性娂?。金陵徐氏諸公子寵一營妓,卒乃焚之。月英送葬,謂徐公曰:‘此娘平生風流,沒亦帶焰?!瘯r號美戲也?!毙煸掠㈦m為名妓,每天在燈紅酒綠中應酬,但內心卻向往普通人的生活?!端腿恕芬黄赡苁菙⑹鏊械膼矍?,兩人分手,鴛鴦相背,只留下自己一個人孤獨。前錄《敘懷》這篇,所寫是對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向往。從漢儒開始就有婦女“在家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的說教,今人多批為束縛婦女自由的枷鎖,但在這里,徐月英只是借用以感嘆自己失身妓窟,無法再做一位普通婦女,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無從再享受人倫之樂。雖然每日生活奢華,笙歌酒樂,但內心則充滿愁苦。她最羨慕的還是過荊釵布裙的普通婦女生活,但幾乎是永遠可望不可及的夢想。
《北夢瑣言》所引“枕前淚與階前雨,隔個閑窗滴到明”兩句,我們似乎在溫庭筠和李后主的詞里也能夠讀到。溫庭筠《更漏子》下半闕“梧桐樹,三更雨,不道離情正苦。一葉葉,一聲聲,空階滴到明?!北刃煸纾埠芗毮?,但真情少些。李煜的詞也稍隔膜。徐月英此詩全篇不存,但將淚珠和雨聲摻和著寫,從一夜雨滴寫到自己無盡的怨恨,是很動人的記錄。李清照的《聲聲慢》,也含此一意境。
侯氏,武宗會昌間(841—846)邊將張暌妻。存詩一首。
暌離已是十秋強,對鏡那堪重理妝。聞雁幾回修尺素,見霜先為制衣裳。開箱迭練先垂淚,拂杵調砧更斷腸。繡作龜形獻天子,愿教征客早還鄉(xiāng)。(《繡龜形詩》)
這首詩最早見收于五代后梁人盧瑰所著的《抒情詩》,是一本專門選錄男女情感相關詩歌故事的筆記,雖然當時還沒有詩話的提法,但可相信此書是最早的詩話之一。原書宋以后失傳,但宋人引錄很多。較早的引錄見《太平廣記》卷二七一所引:“會昌中,邊將張暌防戍十有馀年,其妻侯氏繡回文,作龜形詩詣闕進上。詩曰:‘暌離已是十秋強,對鏡那堪重理妝。聞雁幾回修尺素,見霜先為制衣裳。開箱迭練先垂淚,拂杵調砧更斷腸。繡作龜形獻天子,愿教征客早還鄉(xiāng)?!焚n絹三百疋,以彰才美?!薄对娫捒傹敗肪矶赌喜啃聲匪鶖?,作“張暌防戎有功,勒留蕃徼十年”,“繡回文”作“繡錦回文”?!兑鞔半s錄》卷三一引詩,“獻天子”作“朝天子”。侯氏之夫名,《詩女史》和《全唐詩》皆作張揆。文獻記載雖然有些差異,基本事實和詩意并無大的變化。武宗會昌間(841—846),邊將張暌奉命戍邊,十多年未歸,其妻侯氏思念至深,于是繡織錦為回文龜形詩,到長安叩閽進呈武宗皇帝。武宗看后賞識侯氏的文采,“敕賜絹三百疋”,給了一大筆實物賞賜。是否讓張暌回家了呢?宋人的幾處記載都沒有說,《全唐詩》卷七九九此詩解題稱“敕揆還鄉(xiāng)”,雖然是很晚的記錄,但也是合理的解釋。邊將女眷合理的要求,皇上只是賜絹“以彰才美”,不解決實際困難,總說不過去吧?
武宗會昌間名相李德裕當政,積極有為,內平澤潞鎮(zhèn)之叛亂,外平回鶻之亂,國勢強盛。內外用兵也必然帶來一些社會問題,對每一個家庭來說,夫婿建功邊庭,雖然有升官封冊之榮耀,但對獨守空房的妻子來說,卻是不幸福的生活。王昌齡的《閨怨》中說:“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闭龑懗雠詫Υ说脑拱?。張暌防邊十多年不歸,侯氏怎么也要三十歲了,青春年華已逝,她要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和丈夫爭取幸福。
她發(fā)揮自己能詩文、會刺繡的特長,將思夫之情寫成對皇上的申請報告,希望皇上同情,改變命運?;匚脑娛且环N順序、逆序可以回環(huán)閱讀的詩體,本詩并不是,估計是在龜形的織品上回環(huán)繡詩。
詩的前二句感慨與丈夫分開已經超過十年,分開太久太久了。人生能有幾個十年呢,也許新婚不久就各分東西,再也不曾見面。女為悅己者容,自己對鏡梳理容妝,只是為了得到丈夫的欣賞,如今久不見面,哪里還有心情再梳理打扮?頷聯兩句以兩個特定的場景表述對丈夫的思念。古人說雁足傳書,自己每每聽到大雁的鳴叫,就忙不迭地寫信,希望大雁帶去自己的思念。秋風起,晚霜涼,不免想到邊庭丈夫的冷暖,趕制御寒衣物。然而丈夫始終沒有歸來的消息,不免增添無限的哀傷。開箱、迭練、拂杵、調砧,都是婦女的日常行為,但處處引起自己的悲傷。李白的詩:“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辈痪驼f出這種思念嗎?侯氏將其濃縮在兩句之中,要表達的是無法排遣的思念和傷感。最后直接向皇帝提出要求:讓他回來吧!
詩是七律,從格律上說平穩(wěn)而規(guī)矩,從詩意上說層次清楚,把自己的思念、感傷以及要求逐一寫出,沒有大的波瀾,但感情真實,要求合理,連木石心腸的人也會感動,何況一直自稱“為民作則”的天子??恳皇自姙樽约壕S權,侯氏的成功值得稱道。
孫氏,進士孟昌期妻,樂安(今屬山東)人。善詩,常代其夫作詩。后以才思非婦人事,遂焚其詩集,專以婦道為務。生活時代不詳,疑為唐末五代間人。存詩三首。
玉指朱弦軋復清,湘妃愁怨最難聽。初疑颯颯涼風動,又似蕭蕭暮雨零。近若流泉來碧嶂,遠如玄鶴下青冥。夜深彈罷堪惆悵,霧濕叢蘭月滿庭。(《聞琴》)
孫氏事跡,僅見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六的記載:“唐樂安孫氏,進士孟昌期之內子。善為詩。一旦并焚其集,以為才思非婦人之事,自是專以婦道內治。孫有代夫詩,贈人白蠟燭曰:‘景勝銀香比蘭,一條白玉逼人寒。他時紫禁春風夜,醉草天書仔細看?!帧堵勄佟吩娫唬ㄔ娨娗埃裕?。又《代謝崔家郎君酒》詩曰:‘謝將清酒寄愁人,澄澈甘香氣味真。好是綠窗明月夜,一杯搖蕩滿懷春?!彼浫自姸己苡幸馑?。第一首是其夫要送人白蠟燭,前兩句描述蠟燭的儀態(tài)氣質,稍夸張,還生動。首句《吟窗雜錄》卷三一引作“自有清香勝蘭蕙”,似乎更好些,可能是改后的詩。后二句說今后若能到皇城內起草詔敕,當更有風味。因送蠟燭而包含美好祝福。第三首謝友人送酒,既說清酒贈愁人之恰到好處,又表揚酒味甘香澄澈。后兩句是極美的畫面,隔著綠窗看到朦朧清謐的明月,一杯入懷,無限春光。寫出對人贈酒的感激,也寫出家庭生活的甜美,真是女性的筆觸,細膩如此。孟昌期僅知為進士,官歷和時代都不詳。樂安孫氏在唐代有一個非常著名的文學家族,即武后、玄宗時著名的孫嘉之、孫逖家族,出土墓志顯示經歷八代人二百五十年而一直以文學名家,也不知孫氏是否出于這一家族??上吘箾]有李冶、魚玄機那樣不屑世俗的勇氣,很好的詩才中途放棄了。
回來說《聞琴》這首詩。在孫氏以前,唐人寫音樂的名篇,以白居易《琵琶引》、韓愈《聽穎師彈琴》、李賀《李憑箜篌引》等篇最為著名,都是運用各類形象化的比喻來寫出音樂的曲折變化,音聲起伏。孫氏的這篇雖然不能脫此框架,但自有格局。因為她似乎既是彈者,又是聽者,在聞琴中將女性的幽怨淡淡訴出,是一篇佳作?!断驽埂肥枪徘偾械拿?,從屈原湘君、湘夫人的故事中引申出男女的相知與哀怨,主旨是比較愁苦的。孫氏此詩即從彈琴者的動作寫起,直說此曲愁怨,最難聽取,因為會深深觸動自己的情感。此下連用四個比喻,寫琴曲的變化:如同秋天的涼風,颯颯入耳;如同蕭蕭暮雨,纏綿霏霏;又如穿過青山的山泉,淙淙有聲;再如天邊的玄鶴,悠然飛下,由遠及近,意味無窮。這些比喻很生動,而且將琴聲的斷續(xù)綿遠,悠揚深情,作了很生動的記錄。這里可以看到女性觀察體悟的細致。舉個對比的例子。韓愈《聽穎師彈琴》前半段:“昵昵兒女語,恩怨相爾汝。劃然變軒昂,勇士赴敵場。浮云柳絮無根蒂,天地闊遠隨飛揚。喧啾百鳥群,忽見孤鳳凰。躋攀分寸不可上,失勢一落千丈強?!贝笃鸫箨H,跌宕變化,當然是韓愈的長處。但宋人就一直質疑,這是寫琵琶聲還是寫琴聲,一般來說琴聲不會如此崩石斷云的吧。就此而言,孫氏的詩顯然更勝一籌。
孫氏詩最后兩句,寫琴曲結束,夜深人靜,引起無限惆悵,舉目看去,幽蘭泣露,月滿中庭,在靜謐中有無限的遐想。在這里可以看到對李白“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的模仿,也可以讀出對劉禹錫“一方明月可中庭”的致敬。但全詩渾然完整,無論寫音樂或情感都能自成面貌。
再說一遍,這位孫氏真有很好的詩才。(本文刊于《文史知識》2016年第12期,“詩文欣賞”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