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鮑勃·迪倫,全球輿論嘩然,間中傳出幾件事,值得特別拎出來說道說道。
第一件事。鮑勃·迪倫獲獎消息公布之后,中國詩人于堅發(fā)表了一則評論,大意是說:這是將詩歌的桂冠頒給了靈魂,而不是修辭。
“靈魂”這個詞,可以說是中國“民間詩派”的核心觀念,早在1998年,第一本《中國新詩年鑒》出版,“民間詩派”即是以這一觀念,開始贏得詩歌的話語權(quán)。當時,他們把對立面的“學院詩派”,塑造成了只講修辭,沒有靈魂的怪物。如今,18年過去了,詩歌界的情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學院詩派”式微,而“民間詩派”早已登堂入室??谒?、“民間體”恣肆橫流,詩歌的不知修辭,已經(jīng)到了“不知羞恥”的程度。如果說,當年“民間詩派”對“學院詩派”的批評,客觀上產(chǎn)生了積極的糾偏作用的話,那么在18年后的今天,你還在呼喊“靈魂”這樣的空洞口號,至少可以證明一點:你對于時代的病癥,已經(jīng)失去了把脈的能力。
于堅們應當明白:所謂靈魂,那是人人都可以有的。一個詩人的靈魂,與一個音樂家的靈魂,其本質(zhì)是一樣的,可以同樣的高貴,也可以同樣的痛苦。相比之下,詩歌的修辭,才是真正屬于詩人的,因為它與音樂家的形式追求本質(zhì)不同。因此,真正的詩歌桂冠,永遠只能頒發(fā)給修辭,而不是靈魂。
第二件事。諾貝爾文學獎評委會給予鮑勃·迪倫的授獎理由,包含這樣一句關鍵的話:他給偉大的美國音樂傳統(tǒng),注入了詩性的表達。
我不知道我所讀到的譯文是否存在問題,如果沒有的話,可以說,這很可能是諾貝爾文學獎有史以來最為荒謬的授獎理由。很顯然,這是一個音樂獎的授獎理由,而不是文學獎的。假如有一個人,給偉大的美國文學傳統(tǒng),注入了音樂性的表達,這個人的文學獎項受獎資格,才不會受到懷疑。當然,各藝術門類之間可以有交叉,不需要懷疑鮑勃·迪倫的歌詞具有詩歌的品質(zhì),但這并不意味著他有資格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舉例來說,我覺得在我們這里,汪峰的歌詞甚至比于堅的詩更有詩意,但如果他們兩個一同參與文學評獎的話,我會毫不猶豫地投于堅一票。
諾貝爾文學獎一直飽受詬病,原因即在于其嚴重偏離文學性。從近年來的情形看,它在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以至到了荒謬的程度。如果說,2013年授予莫言,因為評委會成員不懂中文,無從分辨粗鄙的中文表達與優(yōu)雅的中文表達,因而還情有可原的話,2015年授予白俄羅斯的阿列克謝耶維奇,將屬于新聞獎標準的“真實性”,作為文學獎的授獎理由,已是令人無語了。到了2016年,它干脆就授給了一個跟文學無關的音樂人。
第三件事。據(jù)知情人透露:鮑勃·迪倫獲諾貝爾文學獎,是艾倫·金斯堡向評委會提名的。
這事有點搞笑??紤]到艾倫·金斯堡從來就是一個唯恐天下不亂的人,我看這很可能屬于嬉皮士的行為藝術。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垮掉的一代”文藝運動中,英國的約翰·列儂和美國的鮑勃·迪倫、艾倫·金斯堡,是并駕齊驅(qū)的代表性人物。在這三個人中,唯一有資格參與文學受獎的,就只有艾倫·金斯堡。所以,艾倫·金斯堡提名鮑勃·迪倫,其實是變相地向全世界提名他自己??上У氖?,這世界裝聾作啞,一下子將他的假意做成了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