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方 董麗麗
英語磨蝕現(xiàn)象對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的啟示
馮 方 董麗麗
語言磨蝕對于高職高專學生英語學習水平的提升具有很大的影響。教師應當聯(lián)系英語語言磨蝕的有關影響因素以及自身的教學經(jīng)驗,幫助學生抑制語言磨蝕,促使教學更為高效。
英語磨蝕 影響因素 教學啟示
1980年“語言技能磨蝕大會”在美國舉行以后,語言磨蝕受到了教育學界的廣泛關注。它指的是語言習得的逆過程,即語言使用者因為對于某種語言運用頻率的下降或者暫時性中止而造成語言水平明顯降低的情況。當前,基于語言習得的角度探討提高高職高專英語教學效果的研究相對較多,而語言磨蝕理論則是基于一個全新的視角來對這一問題展開探討。
1.磨蝕前的英語水平。大量探究顯示,學習者的英語水平實際上與磨蝕的量以及速度成反比。換句話說,倘若學習者的英語水平愈高,那么腐蝕的程度就愈低,速度就愈慢。1984年Neisser提出,倘若學習者的外語水平達到“關鍵閾值”,那么語言耗損的速度將會逐漸趨于平緩,腐蝕的程度就愈?。欢鴽]有達到這一閾值的情況則正好相反。因此,學生應該提高自己的語言水平,以有效地抵抗詞匯磨蝕。
2.與英語的接觸頻率。俗語說,不用則退。倘若學生每一星期安排一到兩次英語課,亦或是自己每天堅持練習英語,頻繁接觸英語,那么腐蝕的速度就愈慢。反之,如果學生很少學習甚至不接觸英語,那么英語磨蝕的速度就快。因此,學生應當經(jīng)常和英語進行接觸,將其頭腦中的英語知識加以激活并進行鞏固,防止亦或是減少語言損耗。
3.學習者的情感因素。學生的情感因素亦會對于語言磨蝕造成很大的影響。相關研究顯示,積極的愉悅的情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將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積極性調(diào)動出來,讓他們產(chǎn)生良好的心理學習狀態(tài),進而促使學習更為高效。
4.英語語言環(huán)境的缺乏。當前我國大部分學校的高職高專英語教學依然是教師在課堂上的講解占據(jù)著主要地位,學生基本上很少在課堂上說英語,缺少語言學習的氛圍。當然,這種情況是由許多因素導致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不具有深厚的語言基礎,缺少自信,平時根本不敢開口說英語。語言得不到充分的運用,水平就將出現(xiàn)一定的下降。在我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無法充分凸顯出來,會對于教學效果產(chǎn)生很大的影響。
1.努力構建一個良好的課堂英語環(huán)境。教師應在平時的教學中對學生經(jīng)常說英語,強化他們頭腦中的英語知識,并讓他們敢于開口說英語。唯有讓學生經(jīng)常開口說英語,才可以促使其英語水平得到顯著的提升,幫助他們突破“關鍵閾值”,盡可能避免語言耗損。教師應設法創(chuàng)造英語環(huán)境,比如推廣情景化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情景式英語學習環(huán)境,如超市購物,加油站加油,名勝古跡旅游,職業(yè)培訓,法律咨詢等環(huán)境。還可以播放學生喜歡的英語電影;發(fā)放學生喜歡的英語期刊雜志;讓學生積極參加校園內(nèi)外的英語沙龍、英語角活動等。上述此類活動均能夠讓學生更多地與英語接觸,能夠促使其英語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2.重視學生學習興趣、態(tài)度和動機的培養(yǎng)。首先,應該讓學生能夠了解掌握好英語的巨大優(yōu)勢與意義,促使其擁有一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讓他們能夠樹立遠大志向,產(chǎn)生強烈的學習動機。其次,實施相應的舉措來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例如選擇學生相對比較有興趣的英語教材;多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手段;有效應用多媒體資源展開教學等。
3.優(yōu)化英語能力評價體系。傳統(tǒng)的高職高專教學通常采用終結性評價,就是以學生的成績作為基本依據(jù)來對其英語水平以及老師的教學水平進行評估。在筆者看來,此種評價模式并不合理,應該把其和形成性評價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作為評估的標準。內(nèi)容亦不應當只有語言知識以及技能,還應當包含學生對學習所持的態(tài)度等。評價體系的多元化能夠促使學生學習上的主觀能動性被最大程度地激發(fā)出來,讓他們能夠積極展開學習,進而實現(xiàn)抵御語言磨蝕產(chǎn)生的目標。
綜上所述,對語言磨蝕的探究給外語教學開創(chuàng)了一片新的天地。教師應該充分認識到造成學生英語磨蝕產(chǎn)生的因素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進而能夠更高效地開展教學活動。
[1]]Hansen.L.Language Attrition:The Fate of the Start[J].Annual Review ofAppliedLinguistics,2001.(21).
[2]倪傳斌.外語磨蝕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9,⑶.
[3]鐘書能.語言流損研究對我國外語教學與研究的啟示[M].外語教學,2003,(1).
(作者單位:山東凱文科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