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馬春時 劉 暢
合作廣角
關于糧食價格下跌對農業(yè)生產影響的調研報告
——基于遼寧省鐵嶺市的觀察
■文 / 馬春時 劉 暢
2016年,國家在東北三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推出了玉米“市場化收購+補貼”的價補分離收儲政策,取消了玉米最低保護價臨時收儲政策,農民自行選擇市場銷售,價格隨行就市。國家根據(jù)農民的種植成本、市場價格以及耕地面積給農民一定的價格補償。隨著玉米收購價格的市場化,遼寧省鐵嶺地區(qū)的糧食價格也隨之產生了相應變化。鐵嶺市農委通過到縣(市、區(qū))實地走訪,與農民合作社、種糧大戶開展座談等形式,進一步了解、掌握糧食價格下跌對鐵嶺市農業(yè)生產帶來的影響,形成了一份調研報告與讀者分享。
2016年,鐵嶺市全市農作物播種面積為891.1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為709.8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為181.3萬畝。糧食作物中籽粒玉米播種面積為585.1萬畝,水稻播種面積為90.0萬畝。全市共調減籽粒玉米播種面積18.8萬畝。全市糧食總產量為93億斤。全市玉米種子需求量為9063噸,水稻種子需求量為3059噸,各類化肥總需求量為50.74萬噸,農藥需求量為4431噸。目前,全市玉米種子平均價格30.7元/公斤,比上年同期減少2元/公斤;化肥平均價格為2906元/噸,比上年同期增加300元/噸;農藥平均價格為26元/公斤,比上年同期增加2元/公斤。到2月末,種子、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到戶率僅為30%,而往年同期農資到戶率已達80%以上。
2016年,全市玉米總產量為422.46萬噸,已銷售209.12萬噸,占總量的49.5%;未銷售213.34萬噸,占總量的50.5%。
通過調研發(fā)現(xiàn),2016年全市玉米平均收購價格為0.58元,比2015年每斤減少0.22元左右,僅糧價下跌一項農民收入就減少了20.46億元。由于玉米收購全面實行市場化,玉米收購價格波動較大,其中2016年11月20日至12月20日,收購價格最高點為0.69元/斤,平均價格為0.66元/斤;2017年1月5日至1月20日,玉米收購價格急劇下跌,最低點為0.50元/斤,平均價格為0.52元/斤;春節(jié)期間玉米停收,2月10日以后玉米收購平均價格為0.56元/斤。
2016年是近10年來玉米收購價格最低的一年,而且波動較大。往年玉米上市后,價格持續(xù)上漲,這一年玉米上市后,在12月中旬達到短暫收購價格高點后,下旬玉米市場卻出現(xiàn)了滯銷現(xiàn)象。而在2017年1月份賣糧高峰期,玉米收購價格卻突然大幅度下跌,這在糧食生產歷史上極其罕見。
通過調研了解,2016年全市農民自種自家地每畝玉米純收入平均為300元左右,地力保護補貼85元、玉米生產者補貼平均每畝144元,每畝總收入為529元左右,比上年每畝收入減少175元左右;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糧大戶受土地流轉價格、銷售時段影響,經營好的收入與2015年持平,經營不好的每畝平均虧損100元左右,得到玉米生產者補貼而且經營較好的經營主體平均每畝收入在150元左右,得到玉米生產者補貼、經營不好的經營主體平均每畝收入在30元左右。
2016年,由于玉米價格大幅度下降,加上玉米生產者補貼每斤補0.10元左右,玉米和上年同期比每斤價格下降0.12元左右,農民收入明顯減少。糧食價格的下跌使部分農民對2017年的市場價格失去信心,加之農資價格上漲的因素,農民種糧積極性受到極大影響。
糧食市場全面放開后,一些糧食收購企業(yè)和不法商販對農民售糧壓等壓價,有的甚至局部壟斷糧食市場,“賣糧難”現(xiàn)象再度出現(xiàn),農民受不法商販任意宰割,造成農村社會不穩(wěn)定。
2016年,鐵嶺地區(qū)轉移就業(yè)農民為27萬人,返鄉(xiāng)農民工為12.03萬人,占轉移的比例為44.5%。返鄉(xiāng)的農民工表示受經濟壓力和建筑施工減少影響,外出打工收入越來越低,還有拖欠工資現(xiàn)象,而在家務農種地,糧食價格降低,種糧收入無法維持生活,返鄉(xiāng)農民工陷入迷茫。常年在家務農的農民表示由于糧食價格低,沒有穩(wěn)定的糧食收購市場,搞結構調整,需要增加資金、技術和設備,難度很大,最后恐怕只能“糊弄”種地。
糧價持續(xù)下跌,原本在貧困線下和貧困線邊緣的農民收入進一步下降,使得靠種植業(yè)維持生活的貧困戶更加貧困,新的貧困戶也隨之產生。
一是玉米種植價格補貼政策要盡早出臺。最好在當年5月份發(fā)布,按照“誰種地、誰受益”原則,將補貼資金足額補貼到種糧農戶,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二是在國有和地方糧庫建立保底收購機制。國有和地方糧庫按照產量總量70%的比例以最低保護價收購,其余30%的產量由市場放開價收購。以糧庫收糧為主,國家可以給予糧庫適當儲糧補貼。三是重點打擊糧販擾亂市場行為,整頓處理國有、地方糧庫降價違規(guī)收糧行為,增加農民賣糧效益。
一是鼓勵發(fā)展種養(yǎng)結合循環(huán)農業(yè),推廣主要農作物輪作、間作和套作,大力發(fā)展多種種養(yǎng)結合模式,落實玉米面積調減目標,以全面調整種植結構。二是對化肥生產企業(yè)給予補貼政策,對農資市場價格實施調控,避免農業(yè)生產資料價格漲幅過大。三是打通從上游種植生產、中游農產品深加工到下游市場銷售大動脈,把糧食生產與糧食消費整合,構建市場化糧食供銷體系,形成完整產業(yè)鏈。
一是積極爭取國家對糧食倉儲設施建設支持政策,推進糧食倉容建設,改進淘汰不適合本地實際的簡易糧倉,提升倉儲物流基礎設施支撐能力。二是減少流通環(huán)節(jié),建立農戶對糧庫綠色通道,降低糧販中間差價,增加農民賣糧收入。三是推進“互聯(lián)網+”建設,鼓勵大型物流企業(yè)進入農村發(fā)展經營,利用互聯(lián)網拓寬糧食銷售范圍,提高糧食流通運轉效率,降低糧食流通成本。
在目前農業(yè)自然災害保險的基礎上,增加糧食目標價格保險,把目標價格補貼變成目標價格保險,最終形成農民種糧收入保險,這樣才能確保農民種糧有穩(wěn)定收入。
一是建議涉農金融機構加大農業(yè)貸款扶持力度,放寬信貸政策,減少放貸周期,增加放貸額度,解決農民、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貸款難、資金不足問題。二是建立政府貸款貼息制度,對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市場辦理土地流轉經營權證,并用土地流轉經營權證辦理抵押貸款業(yè)務的合作社等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貼息。三是加快涉農貸款擔保公司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險和商業(yè)性保險相結合的現(xiàn)代農業(yè)保險體系,建立農業(yè)風險分散機制和銀保協(xié)作機制。
進一步落實精準識別建檔立卡工作機制,實施“五個一批”精準脫貧工程。對因種糧收入降低導致貧困的農戶,給予重新建檔立卡,將符合條件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民政低保范圍。同時,通過產業(yè)扶貧、金融扶貧項目,做大做強一批本地企業(yè),增加貧困農戶和農民工轉移就業(yè)機會。
(作者單位:遼寧省鐵嶺市農村經濟委員會)
欄目編輯:劉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