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深泉
摘 要 習作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因此,架設起“生活”與“習作”的橋梁,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可以從兩個方面入手:第一方面是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自主習作——“穿越”時空,走進生活;“粘貼”情感,體驗生活;“刷新”流程,觀察生活。第二方面是習作評閱動態(tài)化,讓學生受益匪淺——尊重主體,珍視獨特感受;多維分層,完善綜合評價;動態(tài)批閱,促進學生發(fā)展。
關鍵詞 小學習作教學 生活 橋梁 架設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1-0040-02
葉圣陶先生曾說:“生活是習作之本。”“能寫文章算不了什么可以夸耀的事兒,不能寫文章卻是一種缺陷。這種缺陷跟瞎了眼睛、聾了耳朵差不多,在生活上有相當大的影響。”這種形象的比喻集中體現(xiàn)了“生活本源”的習作教學先進理念。也就是說,習作教學必須回歸生活,以生活為本源。因此,只有在習作教學實踐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架設起“生活”與“習作”的橋梁,讓習作教學成為師生積極的生命互動,才能讓學生“寫自己想說的話”,“樂于書面表達,增強習作自信心”。
一、習作指導生活化,讓學生自主習作
(一)“穿越”時空,走進生活
指導“童年趣事”這篇命題習作時,為恢復同學們的記憶,先出示班級同學“活動和學習”時候的照片,讓學生口述這是何時何地做何事的情境,然后讓學生暢談還有哪些童年生活片斷讓其難忘以及難忘的原因。因為有許多事是學生親身經(jīng)歷過的,通過“照片”這種刺激物的喚醒,學生的記憶通道就暢通了。只有讓學生記憶庫中的東西還原、再現(xiàn)出來,才有可能達到“材料組合最優(yōu)化”。習作教學的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無論用何種方法指導學生,都要注意:“習作教學就是一種精神教育,一種生命塑造”,我們應多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困惑出發(fā)指導習作,讓習作指導走進學生的心靈。
(二)“粘貼”情感,體驗生活
在一次“元旦”慶祝前夕,教師發(fā)現(xiàn):學生對學?!霸迸e行書畫比賽的慶?;顒拥陌才潘坪跖d味索然,于是靈機一動,便舉行一次“元旦”應這樣慶祝的習作練習,結(jié)果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那些平常默默無語的學生所寫的文章,洋洋灑灑四百多個字,且感情強烈。看來學生在其感興趣的方面有了較深的情感體驗,則情動而辭發(fā),因而“有話可說,有東西可寫”。如果教學中強加以“快樂的元旦”命題習作,教師絞盡腦汁指導學生明確哪些材料可用,如何開頭,又如何結(jié)尾,講得越細致,學生的情感依然如一潭死水。參加“元旦”書畫比賽沒獲獎的、沒有參加比賽的同學何來“快樂”可言?為了完成習作任務,“強顏歡笑”編些父母買新衣裳給自己穿之類的“喜事”,不說具有個性,反而會與習作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三)“刷新”流程,觀察生活
2008年四川遭遇大地震、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船發(fā)射升空、“三鹿奶粉”的奶粉質(zhì)量問題、全國依法嚴懲酒駕舉措,等等,教師要求學生根據(jù)這些熱點問題去精心選材,撰寫“我與 對話”的半命題習作,以讓學生寫作的自主性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學習作,先學做人”,這種對于社會上的一些熱點問題的爭論,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才、邏輯思維能力,同時又使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了提高。這樣把習作前的觀察與構(gòu)思,擬稿與初步的修改完全放給學生,讓學生在課外,甚至在校外,置于寬松、自由的環(huán)境中完成。讓學生在獨立自主地進行觀察、構(gòu)思、擬稿、自改、互改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張揚了個性,發(fā)揮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二、習作評閱動態(tài)化,讓學生受益匪淺
(一)尊重主體,珍視獨特感受
習作《最難忘的一件事》,不少同學的開頭都一樣:“在我繽紛多彩的童年生活中,經(jīng)歷過許多事,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淡忘了,有一件事卻留在我的腦海中,讓我時常想起它?!苯又鴮懸郧皩W騎自行車的事,得到啟示:要敢于戰(zhàn)勝困難。學生的習作進入了一種公式化的寫作泥沼:祖國語言豐富多彩,難道只有那么幾句話可以作為你習作的開頭?生活中經(jīng)歷的事這么多,你就只能想到“騎自行車”這么一件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視角,你就只能得出“要敢于戰(zhàn)勝困難”這個啟示嗎?同學們在我的講評啟發(fā)下認真修改習作,語言、內(nèi)容、立意都有很大的改觀。有一位同學仍寫學騎自行車這件事,但他的啟示與眾不同:“看著自行車的剎車,我不禁陷入了沉思:有些人禁不住誘惑而剎不住道德和良心的底線,最終在生活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边@樣的啟示獨具慧眼,從平凡的小事中得出不平凡的人生哲理。
(二)多維分層,完善綜合評價
有一次習作課,我安排了這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在校園內(nèi)揀拾垃圾、凈化校園,學生活動熱火朝天而且感觸也很深,于是,我讓學生以“一次揀垃圾活動”為題寫一篇習作。習作寫完后,我發(fā)現(xiàn)不少學生只是像記帳似的寫出了事情的經(jīng)過,但為什么要揀垃圾?亂扔垃圾有何危害?這次活動有什么意義等等并沒有點出來,于是,我把評價重點確立在“明確寫作目的”上,在指導學生自我評價時,提示:書寫認真工整嗎?是不是把揀垃圾的過程寫具體了?有沒有寫出自己參加這次活動的感想或體會?面對全體學生分層而定,不同層次的學生,評定等第的標準不同,增強了各層次學生的習作自信心,每個人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
(三)動態(tài)批閱,促進學生發(fā)展
我上《我發(fā)現(xiàn)……》的習作課,孩子們擬的《偷時間的媽媽》《其實快樂很簡單》《怪人保安叔叔》等題目。特別的思維、有意思的話語,你能不能都給學生加上5分?每次習作都選幾篇個性相對突出,評個性佳作獎如何? 只要我們放手讓學生“我手寫我心”,用兒童的語言講述各自的故事,表達心聲,個性化的習作怎么會少呢?兒童天真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躍然紙上:“空氣是特別的郵票”“小雨點在車窗上蕩秋千”等等。動態(tài)化的批閱關注的是孩子的真情實感,在乎孩子靈動的語言和習作的個性張揚。葉老當年要求其子女每天要寫一點東西。至于寫什么也不加任何限制,喜歡什么就寫什么,均可收于筆下,我想也是這個意思。
(責任編輯 全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