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珊 劉宇楷
(1.浙江省溫州中學,325000;2.北京市望京實驗學校,100102)
體育課的任務是傳授運動技能和增強體質。通過掌握運動技術,提升運動興趣,培養(yǎng)運動能力。在反復練習中,體能得到提升,技術進一步完善。如果沒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技術也就成了花拳繡腿。正如武術中的一句名言:“練拳不練功,到頭一場空。”因此,如何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學好技術的同時增強體能?本文以第七屆全國中小學優(yōu)秀體育課教學觀摩展示活動中的浙江省的兩節(jié)展示課為例,對“技體融合”設計進行分析與思考。本屆評比活動上,由鄭翔老師執(zhí)教的《籃球:持球交叉步突破》和姚玉丹老師執(zhí)教的《跨欄跑:過欄技術》兩節(jié)課很好地利用“技體融合”設計思路,改變課堂體能提升方式。將技術的學習和體能鍛煉有機融合,利用學生的等待時間進行有效鍛煉,豐富了當下課堂體能提升的練習設計。下面筆者將結合課堂實例,談談筆者的看法。
“技體融合”思路源于課程目標:“增強體能,掌握和應用基本的體育與健康知識和運動技能?!壁w超君老師在《“技體融合”是強化體育課的重要切入點》一文中這樣界定:“‘技體融合’指體育教學過程中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有機融合,簡稱‘技體融合’。‘技體融合’思想認為,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具有共性特征和密切聯(lián)系,二者存在相互促進和相得益彰的關系?!俭w融合’強調學習技能和增強體能的聯(lián)系性與統(tǒng)一性,強調體育與健康課程運動技能和身體健康兩方面目標的協(xié)調與整合。”言下之意就是將技術和體能都融合在課堂教學之中。
本屆活動上,浙江的兩節(jié)課都體現了“技體融合”的設計思路。執(zhí)教者在技術練習設計中融入了體能練習,利用學生等待技術練習的間歇進行各種素質鍛煉,達到體能和技能的雙豐收。如《籃球:持球交叉步突破》一課中,跳步接球突破“T”型障礙柱,讓學生加速運球到邊線后回來的設計;三分線右翼45°突破上籃接組合運球及腳步練習設計;持球突分轉換成消極防守,接球者持球交叉步突破上籃后,自搶籃板球接組合運球和腳步練習設計。
第一個練習融入的是加速運球往返一段距離,其目的是解決突破后的加速,通過這段加速,學生的速度素質得到了鍛煉,球性得以提升。
第二個練習是在持球突破上籃后,學生進行繞桿運球加速,持球做繩梯的腳步練習,增強球性,腳步靈敏性,力量等,提升了課堂體能練習負荷;第三個與第二個練習方法相同,教學設計有了遞進性,減少了教師的講解和示范,繼續(xù)提升學生的練習密度和體能負荷,完善技術,增強體能。
通過以上兩種練習設計,學生在練習一次持球交叉步突破技術后就增加一段運球加速或者繩梯和運球繞桿。這兩種設計并沒有減少學生練習技術的次數和時間,反而有效利用了技術練習后的間歇進行體能練習。從心率監(jiān)控看,在練習中學生的心率達到了每分鐘162次。課中每個半場有10人,如果沒有融入繩梯練習和運球繞桿,就可能是1人練習,1人回來的途中,8人原地等待。融入繩梯和運球繞桿后,1人做持球突破,1人繩梯,1人繞桿,1人繞桿回到排尾。因此,半個場地至少有4人同步練習,有效減少了學生的等待時間,提升了課堂練習密度,增強了體能負荷。
跨欄課亦是如此,每次結合欄架的練習后,學生不是馬上到排尾等待下次練習,而是到有墊子的區(qū)域,進行原地起蹲和結合墊子進行起跨腿的練習。通過簡單的體能融合思路,將原有墊子的場地設計有機的融合到后面的技術學練中,每次技術練習后進行墊上相關的體能增量練習,很好地利用了課堂時間,減少了無效等待,達到了技術和體能的共贏,讓學生體驗到一節(jié)高強度,高密度,高效率的體育課堂。
這兩節(jié)課在體能設計中,不約而同的采用了“技體融合”的方式,通過在技術練習設計中融入體能增量練習,讓學生每次技術學練的同時,得到體能的加強。改變了課堂原有增強體能的方式,通過這樣的轉變提供了新的課堂體能練習設計思路。該思路不僅沒有改變課堂對技術的需要,而且讓技術和體能在練習中相輔相成,合二為一。
縱觀兩節(jié)課中的“技體融合”思路,解決了課堂中體能練習時間不足的問題,為體育課中體能提升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考。筆者認為,可以將體能練習內容有效的整合到技術學練設計中,不僅有更多的時間去練習技術,還能強化體能?;谝陨险n堂案例,“技體融合”設計思路,有以下三個優(yōu)化:
1.時間優(yōu)化
浙江省兩節(jié)展示課的“技體融合”設計,首先是優(yōu)化了課堂的練習時間。如上所述,跨欄課中,學生通過技術練習后的等候時間進行體能強化,技術的鞏固,不影響課堂的流暢性,把有限的學習時間充分地利用,讓整體更加流暢,更加緊湊。持球交叉步突破的課堂亦是如此。持球交叉步突破練習后增加運球繞桿、繩梯練習,不僅很好的利用了場地,還有效利用了課堂中非技術學練時間。在不擠占技術練習時間的基礎上,充分提高了練習密度,增強了運動負荷。這是“技體融合”設計思路對課堂時間的有效利用和優(yōu)化,有利于體育課堂練習密度的提升。
2.方法優(yōu)化
“技體融合”的練習設計不僅提出了體能練習的新思路,即把身體素質練習融入到技能的學練中。筆者稱此方法為“體能加法”,即在每次技術練習后加上體能相關的內容。如排球的墊固定球練習。墊固定球時,學生可以結合上步墊固定球;一拋一墊時可以結合往返跑移動等等。再如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在罰球線定點強化單手肩上投籃練習時,可以結合搶籃板后快速運球繞場一圈或者跳躍、繩梯等素質練習。浙江的兩節(jié)展示課都采用了“體能加法”設計,兩位老師還將技術相關的球性、起跨腿技術強化融入到了設計中。如上所例,“技體融合”設計思路,對于增強體能的學練方法的探索,提供更多可能,這些練習方法的設計思路簡單易學,可以不斷豐富課堂教學,提高學生興趣,提升技術,增強體能。
3.強度優(yōu)化
過去體育課堂練習強度是有起伏的,常見于最后的6分鐘左右,進行了一次高強度體能訓練,突擊體能,運動強度驟然提升。而本次展示課“技體融合”的練習設計,可以更加合理優(yōu)化體能訓練強度,讓學生適應循序漸進的體能強化過程,更有利于學生體能的提升。在《籃球:持球交叉步突破》的課堂設計中,從初始階段的分解練習到完整練習,再到結合上籃,傳球和防守的循序漸進練習中,逐步提高學生的運動強度。在這一系列的“技體融合”設計中,將體能練習強度逐步推進。這在課堂心率的監(jiān)控中,得到了印證。到結合傳球的持球交叉步突破防守上籃,然后接繞桿和繩梯練習,學生心率水平呈逐漸上升,并達到一定的峰值。增強學生的體能,需要一定的運動負荷,否則學生體能就不能得到提升。因此,“技體融合”的設計思路,讓課堂運動強度在過程中逐步提升,并保持一定時間,是有利于學生提升體質的,并能更有效地讓學生適應課堂節(jié)奏,更加優(yōu)化課堂練習的強度。
滲透“技體融合”設計思路,可以改變課堂增強體能的方法,讓課堂教學手段有了更多的可能。然而,在設計“技體融合”練習時也要注意以下幾個細節(jié)。
1.體能設計內容要合理
跨欄課的體能練習采用的是原地蹲起。很多觀摩教師擔憂:“是否腿部的強度過大,從而影響學生下一次跨欄練習,增加課堂的危險系數?!闭n堂中的體能練習一般分為“互補型”和“強化型”練習。而跨欄課中的素質拓展就屬于后者,強化學生的腿部力量。從長遠看,是有利于學生對跨欄技術的掌握和完善。但從課中不難發(fā)現,學生的腿部力量消耗大,個別學生在蹲起練習后出現腿軟,如此安排內容是否科學確需進一步討論。因此,在設計體能練習內容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特點,體能內容設計要合理。例如,設計“技體融合”練習時,是否可以設計墊上腰腹力量的練習。讓疲勞的大腿有足夠的休息時間,在進行下一次跨欄練習,不會增加跨欄的危險系數,同時加強腰腹力量也有利于跨欄過程中的身體平衡。在籃球課中的運球繞桿就是很好的強化,符合了專項發(fā)展的需要,而繩梯則是提升學生腳步的靈敏性,為持球突破的腳步提供了保障。
2.體能設計強度要適宜
在跨欄課中很多教師對體能融合后的強度提出了質疑,而強度的大小直接影響了技術練習的有效性。事實上學生在原地起蹲練習后,欄架上的動作及過欄后的動作都印證了大家的擔憂。在籃球課中,學生在最后傳球結合防守練習時過繩梯的練習,出現個別學生沒有做的現象,當然在后面的Tabata訓練時,學生還是堅持了下來。如果從常態(tài)課的角度,筆者也擔心學生是否都能堅持到最后的Tabata訓練,或者繼續(xù)Tabata訓練,總的強度是否會過大?
在“技體融合”的設計中要充分考慮體能設計強度的適宜性,考慮學生體能現狀,是否適應?留足休息時間,讓學生緩沖和調整,并給予觀察和思考的空間。正如美術中的“留白”一樣,讓學生有時間反思動作存在的問題,觀察同伴技術進行對比提升。因此,跨欄課的體能設計強度要考慮項目的的特點,要以技巧性、靈敏性練習和非腿部力量練習為主。持球交叉步突破課的強度優(yōu)化,筆者更傾向于放棄Tabata訓練,留出Tabata訓練的時間,豐富前面的技術和體能融合的練習,不僅有更多的時間學習技術,也能夠繼續(xù)強化體能,或者更符合常態(tài)課。
3.體能設計方法要簡單
“技體融合”的設計不僅在內容上要深思熟慮,在設計練習方法上要簡單易行。本次籃球課設計“技體融合”的方法是通過障礙柱,繩梯等器材來實現的,而跨欄課是通過墊子來實現的。筆者不禁思考:如何在常態(tài)課中將方法更加簡單化,更有利于在課堂中的運用?另外如何解決關于“技體融合”練習方法講解演示繁瑣的問題?在常態(tài)課中,筆者建議,在籃球課的體能設計方法可以更加簡潔的利用場地邊線進行6~8次的胯下變向運球,沿籃球場邊線進行單腳跳或者開合跳12~16次??鐧诩夹g學習也可以效仿此類方法,不僅簡單,而且可以控制和計算體能負荷。
“技體融合”的設計,目的是為了讓技術和體能進行融合,并雙向提升,不僅要符合課堂需要,還要容易實現。因此,要保證在方法上簡單易行,可以在常態(tài)課中根據場地、器材、練習隊形等情況因地制宜的設計。在“技體融合”設計中,要關注設計的流暢性,要簡單方便,減少不必要的隊伍調動和不合理的器材擺設。
[1]趙超君.“技體融合”是強化體育課的重要切入點[J].體育教學,2015(2):23-25.
[2]陳宗珊.“技術、體能、運用”視角下構建高中籃球模塊內容的思考[J].中國學校體育,2017(6):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