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煒靈+吳會洪+張潔薇
摘要:2006年5月31日~6月1日在閩北地區(qū)連續(xù)發(fā)生一系列局地強對流天氣過程,本文對此次過程的多普勒雷達回波特征進行了詳細分析,所得結(jié)論可為今后的強對流天氣特別是冰雹天氣的臨近預(yù)報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
關(guān)鍵詞:多普勒雷達;強對流;回波特征
引言
2006年5月31日~6月1日,受副高加強與西南氣流的共同影響,閩北地區(qū)連續(xù)出現(xiàn)了局地強對流天氣。5月31日建陽、建甌的局地出現(xiàn)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6月1日光澤、建陽也出現(xiàn)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本文利用建陽多普勒雷達產(chǎn)品資料對這次連續(xù)出現(xiàn)的局地強對流個例進行詳細分析,所得結(jié)論可為今后的強對流天氣特別是冰雹天氣的臨近預(yù)報提供一些參考依據(jù)。
1多普勒雷達回波資料分析
1.1第一次強對流回波的演變
2006年5月31日10時45分左右,在多普勒雷達的組合反射率因子圖上可觀測到有絮狀回波前沿自北部江浙境內(nèi)進入閩北地區(qū),分布在武夷山北面,有帶狀特征,并緩慢南壓。13:20,觀測到塊狀強回波從西部移入閩北地區(qū),位于建陽測站西南部,強度40dBz左右,回波主體向東偏南移動。14:00,回波強區(qū)移動到建陽測站南面,塊體有秩序地排列呈帶狀,并且大多數(shù)為尺度較小的塊體,強度43dBz,并且強度梯度較大。在垂直剖面圖上顯示為12.0-14.0km,其中強度大于30dBz的強區(qū)高度也達10.0km以上。受其強核回波影響,建陽的徐市、回瑤出現(xiàn)大風、冰雹天氣,其中徐市冰雹直徑達2cm。15:10,塊狀回波略有南壓,并有所減弱,局地塊體有所增大。同時在建甌附近有較強塊狀回波開始發(fā)展,從高度圖上可觀測到,方位148°、距離60km位置有一塊回波高度達14.0km,其中大于30dBz的強區(qū)高度達10.0km,該回波緩慢向東北方向移動,造成建甌東游鎮(zhèn)出現(xiàn)大風冰雹天氣。此后,回波略有分散,并在明溪——夏茂——建西一線產(chǎn)生一條強雷雨帶,塊體較小?;夭◣П辈恐饾u消散,南部明溪附近塊體少動,且強度較強。19:45回波強度減弱,并且逐漸消散。
1.2第二次強對流回波的演變
6月1日午后,對流發(fā)展旺盛,強核塊體主要分布在閩北地區(qū)北部。13:45,在基本反射率因子圖上觀測到塊狀雷陣雨回波,強度強,達48dBz,高度為12.0-18.0km。觀測到在邵武至仙霞嶺有一短帶,兩端為高強區(qū)?;夭傮w向東北緩慢移動。13:56,從1.5°基本反射率因子圖上可觀測到一較強塊狀回波分布在光澤西北部,強度達45dBz,高度為15.0-16.0,其中強度大于30dBz的強區(qū)高度達12.0km,回波向東北方向移動。受其影響,光澤華橋鄉(xiāng)出現(xiàn)8~10級大風和冰雹天氣。14:45,塊狀回波分布在武夷山北部、光澤北部及七仙山,高度達15.0~17.0km,強度45dBz左右,回波仍向東北方向移動。光澤北部有一塊強回波,其大于30dBz的強區(qū)高度達15.0km以上,最大強度達55dBz。受其影響,光澤寨里鄉(xiāng)出現(xiàn)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冰雹直徑達到3cm。15:40-16:15,強雷雨回波分布在南平南部和武夷山北部及江西鉛山等地,強度多在43-45dBz以上,其中南平最強時達50dBz,高度15.0~17.0km,回波仍向東北方向移動,且速度較緩慢。16:45,北部回波主體已北抬進入江西境內(nèi),南部南平附近仍有較強塊狀回波存在,回波強度為40~46dBz,高度9.0~18.0km。回波繼續(xù)向東北方向移動。閩北地區(qū)北部浦城、順昌、南平、建甌等縣市局地也受其影響。17:46在德興到常山還有一條東西向強雷雨帶,高度14.0-17.0km,強度44dBz,回波向東北抬,主體已抬升至江西北部,僅在順昌附近有一小塊較強回波。
2結(jié)論與討論
2.1本次過程受副高加強和西南氣流的共同影響,受局地有利地形抬升作用產(chǎn)生強對流天氣。
2.2本過程強對流天氣有明顯的變化特征,強天氣呈對流性塊體,強度在40~50dBz,高度在9.0~18.0km。
2.3本次強對流過程回波向東北方向移動,移動緩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