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文一
【摘 要】隨著近幾年移動新聞客戶端的普及,新媒體以其信息推送的便捷性和時效性逐漸成為受眾獲得訊息的首要渠道。在涉及犯罪題材的重大新聞報道中,新媒體的特性也令其在敘事層面能夠發(fā)揮獨到的作用。本文以澎湃新聞客戶端等新媒體對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的報道為例,探究新媒體在犯罪新聞報道領域中發(fā)揮的獨特敘事功能。
【關鍵詞】新媒體;犯罪新聞; 敘事功能
【基金項目】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一般項目“犯罪新聞敘事研究”(RWYB201605)。
移動互聯(lián)在近些年急速地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從閱讀習慣、出行、支付理念上,幾乎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生活習慣,尤其體現(xiàn)在人們獲取信息的手段和渠道上。盡管現(xiàn)在電視這樣的傳統(tǒng)媒體在一些大型活動、社會事件中還有其不可代替的作用,但人們更多地通過移動互聯(lián)方式獲取實時信息和動態(tài)。傳統(tǒng)媒體的消息也可以通過移動終端實時再現(xiàn)。在對犯罪新聞的報道傳播中,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更加有自己的獨特性,尤其體現(xiàn)于對事件敘事的輔助作用上。
一、實現(xiàn)犯罪新聞傳播的正功能
社會學家羅伯特·金·默頓提出了他著名的功能分析范式,對功能進行了新的分類,提出了正功能和反功能、非功能的劃分。[1]我們應該充分認識到,犯罪新聞的傳播,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其傳播的正功能,主要體現(xiàn)在犯罪預防及犯罪控制兩個方面。以新媒體為載體的新聞報道,在強化內容傳播的正功能上,體現(xiàn)出其獨特的效能。
所謂犯罪預防,即指以消除或限制犯罪行為發(fā)生的可能性作為唯一目的或主要目的的各種措施和行為的總稱。[2]犯罪學研究領域中普遍認為,預防比事后制裁具有更高的犯罪控制效率,因為預防建立在對產(chǎn)生犯罪的原因和犯罪實現(xiàn)條件的科學分析之上,能夠對癥下藥地從根本上減少犯罪。預防是犯罪控制系統(tǒng)中最基本的手段。[3]顯然,媒體對于犯罪新聞事件的報道,在很大程度上強化了預防犯罪的正功能。以澎湃新聞客戶端對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的報道為例,從2016年8月12日報道公安部要求重啟偵查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到8月27日報道犯罪嫌疑人落網(wǎng)的消息,再到9月23日轉載深圳都市報報道白銀案將被拍成電影的消息,歷時1個多月,澎湃新聞對該案件相關的原創(chuàng)及轉載報道逾20篇。20篇報道中,有案件發(fā)生基本情況的敘述,有對相關當事人的采訪報道,有從刑偵專業(yè)角度對案情的分析,有對其他久未偵破案件的報道等等。這些不同角度、不同類型的新聞報道,不但能夠幫助讀者對這個社會關注度高的熱點刑事案件有基本認知,也對社會公眾起到安全警示作用,同時對存在犯罪傾向的潛在犯罪分子而言,也起到了震懾作用,讓他們知道在這樣一個科技手段先進的時代,無論歷經(jīng)多少年,犯下的罪行總有一天都會受到法律的制裁。這也印證了大眾傳播社會學的一種觀點,即“社會傳播把對越軌行為的默認轉化為制裁,從而發(fā)揮了強化社會規(guī)范的功能”。[4]
二、平衡受眾的認知
傳播媒介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公眾矚目的焦點和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對于關注度高、社會熱點問題的新聞報道導向,尤其能夠影響社會公眾對事件的認知。符號互動理論認為,我們對符號作出的反應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那些相同的符號作為中介(或控制)的,因此一個人對他的物理現(xiàn)實或客觀現(xiàn)實的理解和關系是由符號環(huán)境作為中介的。[5]通過媒體報道形成的社會輿論,即是一種人為構建的符號環(huán)境。媒體不但設置了社會熱點,也塑造了受眾的認知。
犯罪嚴重威脅著社會公眾的人身自由和安全,因此對罪案的報道、知悉犯罪動向、犯罪形態(tài)等是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基本要求。同時,偵查過程中的犯罪新聞報道也有助于增強社會公眾對司法活動的認同感,提升公眾對司法的信心。以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為例,各類媒體對事件的報道以官方公布的基本情況為主,例如犯罪手法、受害人情況、偵破過程等。這滿足了公眾的知情權,同時也增強了社會公眾對公安機關偵查能力、司法機關維護法律正義的信心。
然而在犯罪新聞報道領域,最易引起受眾興趣的,除了案件基本情況,顯然還有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以及對其個人隱私情況的窺探。同時,對仍在審理階段的大案要案的報道,媒體的尺度把握顯得非常關鍵。我國傳統(tǒng)的犯罪新聞報道,存在“公審”“聲討”“有罪推定”的積習,這體現(xiàn)了犯罪新聞報道與司法權的沖突。案件一旦進入司法程序,就需要嚴格按照法律來處理,而法律思維與社會一般心理存在差別,這導致了民眾的不解、不滿,這類情緒極易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發(fā)布傳播,形成趨向性的網(wǎng)絡輿情。在嫌疑人宣布落網(wǎng)之后的3天內,澎湃新聞對甘肅白銀殺人案的報道中,有這樣幾篇連續(xù)報道:“甘肅白銀連環(huán)殺人案重啟偵查:14年間9名女子被殘殺在家中”、“甘肅強奸殘害女性致11死案告破,受害者家屬聽聞哭泣不止”、“甘蒙連環(huán)殺人嫌犯素描:兩次高考落榜,沉默內向但喜歡去舞廳”。從報道的角度來看,涉及到基本案情的追蹤報道以及犯罪嫌疑人的犯罪動機等相關情況。從報道的方式來看,涉及到案件情況的,基本以官方通報為主,而鑒于案件調查審理的需要,權威的案情通報內容有限,不會有太多的案件細節(jié)披露。另一方面,出于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也是媒體記者的報道天性,還是有部分涉及到嫌疑人自身情況的報道被推送。但是從整體來看,即便是對于嫌疑人個人情況、犯罪動機的報道,還是掌握了比較好的尺度,沒有過多無依據(jù)的揣測,沒有引用過多非事件當事人的議論作為報道的內容。這與當年同樣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爆頭哥”周克華槍擊案相比,顯然理性了很多。在周克華案中,各類網(wǎng)絡新媒體對周克華的個人情況、家庭情況、其情人的隱私都大肆挖掘,由于大量小道消息的傳播,甚至還有人通過網(wǎng)絡惡意傳播在抓捕過程中被民警擊斃的周克華其實并非是其本人,而是替身的假消息,對社會輿論造成了極壞的影響,也嚴重損害了公安機關的公信力。
公眾既有的刻板成見推動了輿論的傳播。如同對事實的感知要經(jīng)過道德視角的過濾一樣,它們也通過選擇性注意、刻板成見、標志符號、幻象而在這其中起到引導作用。[6]正因如此,代表未來媒體發(fā)展方向的各類網(wǎng)絡新媒體,更應在輿論引導方面發(fā)揮自身獨特的優(yōu)勢,從新聞報道內容的選擇、編輯著手,在充分滿足公眾知情權的同時,全方位、多角度平衡受眾的認知,將受眾的注意力集中到犯罪事件本身的警示作用上來。
三、強化代入式新聞體驗
與傳統(tǒng)媒體相比,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在于即時性和互動性,借助于無線互聯(lián)的發(fā)展,很多傳統(tǒng)媒體也開始開發(fā)自己的新媒體客戶端,實現(xiàn)自身與受眾的即時無線互聯(lián)。但從用戶體驗來看,相比澎湃新聞等其他新媒體客戶端,還是相對遜色很多。以央視對白銀事件的報道為例,盡管在央視一套、四套、新聞頻道等都有相關報道,但新聞素材基本相同,且報道角度比較有局限,主要還是以案件基本情況為主,兼帶刑偵技術專業(yè)人士的訪談,以及記者在白銀當?shù)?、犯罪嫌疑人居住地的一些走訪。在央視移動新聞客戶端(即央視影音),可以通過搜索視頻看到相應節(jié)目,與受眾的互動也僅限于視頻下的觀眾留言。
相對而言,澎湃新聞對白銀事件的報道則顯得更加全方位、多角度。前面提到,澎湃新聞對該案件相關的原創(chuàng)及轉載報道逾20篇,除了對案件、嫌疑人基本情況的報道之外,還有“南大碎尸案20年回首:家人至今未見尸骨,案件仍在偵辦中”、“‘連環(huán)殺人案所在的西北小城白銀:從拓荒移民到廠礦三代”、“甘肅連環(huán)命案嫌犯印象:沉默的‘黑娃與活躍的網(wǎng)民‘布圖”、“媒體稱白銀殺人案將拍成電影,公安部金盾影視和陸川或參與”等相關報道。尤其是有關“南大碎尸案”及關于白銀市產(chǎn)業(yè)結構調整帶來的變遷的深度報道,均被國內各大媒體轉載。澎湃新聞以白銀事件為切入點,將關注點放大到更廣闊的經(jīng)濟社會領域,給具有相似經(jīng)歷的公眾以更切身的感受,同時引發(fā)人們對經(jīng)濟轉型、社會問題的深層次探討,這種思考的角度顯得尤為可貴。
與此同時,澎湃新聞客戶端還有個板塊叫“問吧”,當有新聞熱點發(fā)生時,會邀請一些與新聞事件相關的人士與受眾進行實時互動,受眾可以通過該平臺向相關人士提問,同時得到解答。在白銀案的提問板塊,解答受眾提問的是澎湃新聞白銀案任務報道組,有很多公眾感興趣但在新聞報道里不方便提供的信息,由在新聞一線的報道組通過“問吧”板塊向公眾做出回答。例如有網(wǎng)友就兇手選擇殺人跟紅色衣服有無關聯(lián)進行提問,并指出媒體記者寫新聞時觀點不統(tǒng)一。報道組據(jù)此回答,從受害者家屬的回憶看,沒有關聯(lián),同時指出記者寫新聞沒有觀點,只有事實,而事實源于知情人的回憶,是逐步披露、互相驗證的。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先寫出已獲得的信息,隨著信息量越來越大,會進一步交叉驗證和修正,力圖越來越準確。在回答讀者提問的同時,也說明了一個嚴謹?shù)男侣剤蟮喇a(chǎn)生的過程,能夠激發(fā)讀者的思考和對媒體報道的信任。此外,對于嫌疑人本身及其家人,也有讀者就相關問題進行提問,記者也就自身采訪的感受回答了讀者,嫌疑人冷靜殘忍,就像身邊的任何一個普通人;并指出嫌疑人的妻子情緒崩潰,大兒子接受過采訪,而小兒子未曾露面,并希望公眾能夠給他的家庭成員一個空間。以上的種種體現(xiàn)出新媒體的人文關懷,在對犯罪新聞的報道中,更能體現(xiàn)代入式體驗的輔助敘事特點。
誠然,新媒體在犯罪新聞報道中,能夠充分利用其媒體特點,發(fā)揮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輔助敘事功能,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新聞熱點轉移快等,這也與如今資訊爆棚的時代特點有關。因此,新媒體從業(yè)者還需在新聞價值的可延續(xù)性上下功夫。
注釋:
[1][4]孫永興. 功能主義視角下越軌新聞的傳播與青少年犯罪[J]. 青少年犯罪問題,2013(2):53-58.
[2][3]張遠煌 主編.犯罪學(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241、243
[5]董璐 編著.傳播學核心理論與概念[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143.
[6]張春華主編.社會輿情核心議題與治理實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6:123.
(作者:南京森林警察學院助教)
責編:姚少寶